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1.长江之歌

一、学习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背诵课文。

三、自学指导:

L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卜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

尘埃:磅礴:灌溉:

2.朗读课文。

1.组内互读,互相纠正字音与语调。

2.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四、默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

2.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4.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呢?

五、课堂反馈:

辨字组词

慨()彩()劈()薄()

概()采()臂()礴()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的时代()的力量)的气概()的乳汁

)的丰采()的臂膀)的国土()的清流

)的情怀()的未来()的长江()的源泉

三、长江之歌中“风采'指(),“乳汁”指()「母

亲的情怀”指()O

四、长江之歌歌颂了长江的什么之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怎样的感

情?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C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

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

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

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

世界著名的大河。

2.三亚落日

一、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

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广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

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

⑴指名读。

⑵齐读。

2.朗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

②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合作探究:

1、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是哪句?

2.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3.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拓展阅读:

三亚的21个“中国之最”

1.曾经是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在三沙市建立以前是中国最南端的滨海

城市,在三沙市设立以后便不再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

2.中国口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天艳阳高照。

3.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C。

4.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5.中国最长寿的地区(人均寿命8。岁)。百岁以上老人,海南省有4。。多

人,三亚市70多人。

6.中国最佳养生城市,被誉为天然氧吧、康复中心。

7、中国人居住环境最佳城市,有海水、沙滩、阳光、气候、动物、植物、

岩洞、温泉、森林等度假休闲要素。

8、有中国最大最美的平民海湾一三亚湾,有17公里沙滩、浴场、椰林、

绿草、鲜花、滨海路相伴。

9、被联合国誉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10、中国首选度假过冬与疗养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11.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国际旅游城市。

12.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13.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

14.中国旅游业收入相当于全市总产值最高的城市(2005年68.78%)o

15.世界最大的金玉佛像一南山”金玉观世音”圣像高3.8米,共动用黄金

100多公斤,南非钻石120多克拉,翠玉10。多公斤,红蓝宝石、祖母绿、

珊瑚、松石、珍珠等奇宝千粒,价值L92亿元,装有释迦牟尼佛祖舍利一

颗、古佛舍利一颗。1999年,金玉观音圣像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16.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108米,为世界之最,2005年4月已开光。

17、中国第一个世界小姐总决赛举办地。2003.2004、2005连续三年在

三亚举办世界小姐总决赛。

18、世界最大的砚台天下第一砚”南山。

19、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亚龙湾凯莱度假酒店。

20、中国最大最佳潜水基地一亚龙湾潜水基地。

21.中国最浪漫休闲之都。

3.烟台的海

一、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

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

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学

习的重点。

三・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卜列词语的意思:

独特景观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嬉笑崇山

峻岭

过滤如痴如醉呢喃细语湛蓝

2.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四、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分清段落层次。

3.在冬、春、夏、秋四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4.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

始来介绍呢?

五、总结全文: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

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

给同学们介绍吗?

六、作业:

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

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拓展阅读:

烟台市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

34'-121°57z,北纬36°16'~38°231,辖6区7个县级市和长岛

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

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

上门户。海岸线曲长702.5千米,海岛曲长206.62千米,人口692万,有

少数民族47个。烟台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

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中国经济2。强城市,是中国

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

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

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系绳子空隙蜿蜒变化多端突兀森郁盘曲而上

2.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内轮读。

五、合作探究:

1、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结合分好的段落,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3.作者对于所见景物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哪些景物是详写的?哪些是略

写的?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4.作者是怎样把所见景物的特点描写清楚的?

课堂反馈:

1、抄写下列词语: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

而上、

变化多端

2.作者按()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来到内洞;最后写()<>

拓展阅读: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月28日一1988

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

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

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

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

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

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

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

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5卢沟桥烽火

一、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

民同仇敌怅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

我国军民同仇敌代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自学指导:

L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呐喊歼灭挑衅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哭爹喊娘同仇敌愕恼羞成怒狼狈而逃如火如荼

鬼哭狼嚎猝不与防震耳欲聋

2.默读课文,写出每段大意。

三、合作探究:

1、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自由朗读第2至5自然段,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个时

间段里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抄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时间敌军我军

从这些关键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个表格中的内容,

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吗?

3、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找出来,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

九一八事变: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

批军队调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

坏的。当夜,日军聚集军队,炮轰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

变)。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

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

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

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

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口发生

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

华的开始。

6半截蜡烛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

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

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

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读准下列词语:

半截许诺熄灭厨房烛芯楼梯无奈讨厌不耐烦若无其事

纯洁厉声

2.小组内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四、合作探究:

1、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

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2.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

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

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1、当()时,谁(怎么做)(),结果()o

当()时,谁(怎么做)(),结果()o

当()时,谁(怎么做)(),结果()o

4、故事情节富有如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五、课堂反馈:

(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

1.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

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

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二)补充完整

厉声地—从容地—娇声地—

镇定地—轻轻的—默默地―

(三)1.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娇声’的意思是,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官说话是为了—

3.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

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重点)

3.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

好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难点)

一、课前自学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O

无辜()婴儿()包扎()聂荣臻()

美穗子()菩萨()惊恐()流露()

2.说一说你对下面词语的理解

无辜:

菩萨:

至人至义:

3.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中国无产阶级家、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

军衔。

二、课内研讨

(一)小组合作

1.通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是在课文哪个自然段里

介绍的?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

(二)重点探究

1.精读课文,谈一谈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够看出聂将军具有怎样的品质?

2.课文中出现的“残忍地杀害””无数的同胞”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

伤害之大,对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你还知道多少?对于今

天的日本,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三)学法指导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自我检查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有()有()至()至()再()再()

一()一()越()越()无()无()

(2)本文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将

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

经过。

1.读罢全文,聂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不少于五个)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受害伤害杀害

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聂荣臻()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他对战士们说:”()

敌人残忍地()了我们无数同胞,()这两个孩子是无

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

()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4。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稔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

望聂将军。(缩句)

2.聂将军救了小姑娘。(扩句)

3.聂将军的救命之恩,美穗子不会忘记。(改为反问句)

三、课后延伸

40年后,美穗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将之视

为再生父亲,而将军也对美穗子问寒问暖,非常关心。请大家想象当时的情

景,练习说话并进行表演。(四人小组排练,角色可设置美穗子、聂将军和

美穗子的两个孩子。)

8三打白骨精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学会课文中的六个生字与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进而复述课文。

派3、能概括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特点,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

敢。

【课前预习导学】

一、测测你的课外积累有多少?

1、《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________。请你试着写出其

他三部古典名著与其作者的名字:写的《»,

_写的《》,写的《》

2、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请把故事名称写下来,至少两个。

3.搜集描写孙悟空的四字成语(至少三个),看看谁的积累最丰富!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画出文中不理解意思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F来。

4、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标注出来,然后和同学

们交流。

三、自学检测:

1、听写词语,并给生字注音。(看谁写得最正确、最美观!)

2.请你写出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故事的起因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3.你能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一下“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吗?

【课中探究导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中画出描写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

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把重点词语填在表格中,想想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

点?

孙悟空唐僧白骨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人物特点

2.写法探究:

白骨精诡计多端,三次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最终丧命在悟空的金箍棒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看看哪个小组最优秀!

三、知识梳理与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的收获有:

四、当堂测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唐seng()zhai()饭yao()怪yinma

n()

hama()紧guzhou()山势xianju

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

(),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

3.品味语言(完成《配套练习册》P29第三题)

拓展阅读: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著。《西游记》成书

于16世纪明朝中叶,根据”唐玄奘去天竺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与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三打白骨

精》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臧,圣僧恨逐美猴王,

9词两首

一、学习目标:

1.写会课文中出现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中建立形

象的画面。(重点)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

象写出来。(难点)

二、课前自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锻鱼()磐()笠()蓑

()衣

2.搜集作者资料:

3.填空:《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还知道的词

有:。

三、课内研讨

(一)小组合作

1.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常记:沉醉:兴尽:斜风:不须:

2.理解词的内容填空

《如梦令》词人回忆了。其中“醉”表明词

人。“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也可能

是O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O表现了作

者。

《渔歌子》描写的自然景物有:、、、、、、构

成了一幅美丽的。赞美了,抒发了

作者。

(二)重点探究1.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词中说表现的内容。

2.背诵课文内容

(三)难点指导《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

的原因

是,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

(四)自我检查(1)默写两首词

(2)联系上下文,填空。

《渔歌子》出现的颜色有、、,诗中””表现

了渔人的悠闲自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新肥。

(4)选择引号的用法。

①表示特定的称谓②特殊含义③表示否定、讽刺④引用别人说过的

话。

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与日本人民为敌

()

蝙蝠是用耳朵"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

少数同学抄别人的作业,是值得“表扬”的……()

10蝇螂捕蝉

一、学习要求:

L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

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

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读准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螳螂诸侯禀报固执啄食侍奉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2.朗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大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四、合作探究:

1、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

头?

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六、课堂反馈:

L在生活中你遇见或听说过类似寓言中的事情吗?举例谈谈你对此有何

看法

2.补充下列词语并说出他们的故事。

(1)融蚌相争,一得利。

(2),殃与池鱼。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o

3.请你列举几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4.列举几个来自历史故事成语

5.读下面故事,完成后边作业。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IB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这天,他

干脆下出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

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

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1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疲惫不堪--

3给下列词语找个反义词。

枯萎一干脆一

4这个人为什么事着急?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呢?你从中明白了什

么道理?

12夜晚的实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等词的意思与其

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

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

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自学指导:

⑴读准下列生字词:

喉咙苍蝇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堵住揭开判断

蝙蝠障碍

⑵小组内轮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三、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3.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

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实验设想实验想象实验结果实验后反思

四、课堂反馈: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揭(jiexi)开/.藏(cangzang)漆(qixi)黑捕(pubu)

2.组词。

堵()蝇()判()漆()赌()

绳()叛()膝()

3.写出近义词。

好奇()灵巧()恩惠()

奥妙()猜想()迅速()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后来人们继续(),终于弄清了其中的()0

原来,蝙蝠靠()发出人:|:听不到的(),这种声

音()传播,一碰到物体就()

回来。蝙蝠用()接收到这种(),就能迅速

(),()地自由(),捕捉

食物。

(2)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

等领域。这是一个()句,把()比作(),这样

的比喻好在()o

13海洋一21世纪的希望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

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

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

望?"

三、自学指导:

(1)读准下列生字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回眸蔚蓝匮乏低廉干旱威胁慷慨敬畏望洋兴叹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四、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3.现在人们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4.课文哪部分重点写了“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为什么这样说?

五、课堂反馈:

1.填空;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海洋()、();人们敬畏海洋是因

为海洋

)、()、()o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抄写下来。

3、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

只有这样()o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

()。(用文中原话回答)

六、拓展阅读:

海洋资源的分类

1按照资源有无生命分类,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按照资源的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资源,来自地球本身的资

源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资源。

3按照能否恢复分类,可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4按照资源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空间资源和化学资

源。

我国海洋资源介绍: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

资源量估计为24。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

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中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

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

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中国已经在国际

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14学会合作

一、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作的原因和怎样合作,激励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

学会合作。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读准下列词语,了解词语的含义。

顾名思义倾泻典范和谐交响乐团

(2)小组内轮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1、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

2.课文围绕合作讲了哪儿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3.怎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合作呢?你能用文中一句话回答吗?

4.文中是怎样描写交响乐团演奏的?举这个例子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5.文中抽球的实验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举个例子说说你对这种精神

的理解吗?

6.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合作完成?能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你是和别

人怎样合作的吗?

四、课堂反馈:

1.联系上下文,填空。

作者为了说明卓有成效的合作,他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

(),另一个是

()0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得出结

论,成功的合作()要有(),要尽力做好

(),()还要

(),心中想着集体,要有()精神。

2、补充下面的语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c

(1)人心齐,()o

(2)众人拾柴()o

(3)一花独放不是春,()。

(4)一个篱笆三个桩,()o

五、拓展阅读:

关于合作的故事和道理:

(一)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

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

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

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

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

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

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二)授以鱼渔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

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燃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

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

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

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

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

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

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

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

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学习目标:

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

息的精神。

二、自学指导:

1、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并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循声褪色扫帚沏茶气喘吁吁颇有节奏武夷山望而却步

打量瘦削黝黑宿鸟炯炯有神豁达开朗大汗淋漓半途而返

2.朗读课文,小组内检查朗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再展示汇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课文大意,并分段。

2.用横线画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3.你觉得天游峰的归路人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温

馨提示: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去感受。用有感情的

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解读。)

四、课堂反馈: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地清扫

()的天游峰()地打量

()的星光()地抓住

2.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既然

就……

(1)()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

扫路。

(2)在这里,他()能呼吸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

(3)()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3、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又(),游客们登山时常常

(),(),甚至(),

(),而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一位()岁的老人。

他每天早晨(),傍晚()o他早该退休了,可

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

(),呼吸的是(),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一哗一”的声音,颇有

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

住地。

16最大的麦穗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自我挑战

1.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Maisuimailongdingduochaoxiao

()()()()

canglaocudshiliangji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如梦初醒:不失时机:

定夺:错失良机:

合作探究

1.读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前提出了什么要求?在文中画出来,想一想,

这暗示了什么?

(2)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时用了什么样的语气?带着你的体会有感

情地读一读。

2.朗读课文二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用“一“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

学生的话。

(2)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找到最大的麦穗了

吗?为什么?请划出相关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从苏格拉底的话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想一想,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请仔细思考这段话,

有两个‘最大的”,怎么理解的?

3.读第七自然段。

(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画出有关语

句读一读。

(2)把你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方法建议:抓住关键词突出读。)

(3)你希望一生中能找到"最大的麦槐”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稔”,你

会怎么做?

当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笼()拣()错()悟()

垄()捡()措()捂()

2.仿照例子写三个类似的词语

沉甸甸

东张西望

挑挑选选

3.填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也在()O有的人见到了

()的“麦穗“,就()地摘下它;有的人则(),

一再地()o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这

才是()o

知识积累

关于机会的名人名言:

1.

2.

课后作业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C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仿佛也

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

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文中缺少标点处加上标点。

2.文中”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指的是

”把眼前的一稔拿在手中”又指:。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穰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

的。”联系所学的课文或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17山谷中的谜底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

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

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

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二、自学指导:

1、读准下列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加拿大魁北克柘女贞抗争反弹完好无损

2.朗读课文,小组内检查读书效果。

三、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大意,并据此给课文分段。

2.山谷中有谜底,那谜面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谜呢?

3.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

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抗争,那才是勇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出你

的理由。

4.生活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联系这些人和事谈谈你对”确实,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或你知道的故事)

四、课堂反馈:

1、补充名句:

⑴大丈夫()。

⑵小不忍则()0

⑶忍一时(),退一步()。

⑷”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眼

前的雪松使我想起《卧薪尝胆》中越王屈尊为奴,卧薪尝胆十年,不

是,而是;《负

荆请罪》中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而

是。

拓展阅读:

(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国家。北滨北冰洋,东、西分别临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隔巴芬

湾同格陵兰相望,西北和南面毗连美国。面积997.6万平方千米。首都渥

太华。

(2)魁北克

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在哈得孙湾东南,面积154万平方千米,人口

约765万(2006年)。省会魁北克。大部分为低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南为

阿巴拉契亚高地,河湖众多。主要属(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覆盖率

45%O

18广玉兰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

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自学指导:

1、给粗体字注音,并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幽香渗透弹性内涵玉琢冰雕花蕊婴儿凋谢圆

含羞待放孕育惹荡漾衬托数世同堂皎洁铁锈

柔嫩概括

2.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大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合作探究:

1、朗读全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广玉兰的呢?

2.广玉兰花朵的特点是什么?

3.画一画,文中描写了广玉兰花的几种形态?品一品,你喜欢广玉兰的哪

种形态,向同桌描述一下

4.从这样一株千姿百态的广玉兰上,除了感受到美,你还感悟到了什么?

三、课堂反馈;

1.填空。

(1)作者从、、、等方面描写了广玉

兰的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洁净、高雅的广玉兰让你联想到的成语、o

补充有关花的名言诗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一宋.宋祁《玉楼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

寺送林子方》

黄四娘家花满蹊,()。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唐朝.元稹《菊花》

浓绿万枝红一点,()。■■宋.王安石《咏石榴

花》

19夹竹桃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

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品味课文的语言,着重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

性,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二、自学指导:

1.给粗体字注音。

榆树烟熏海藻飞蛾玉簪花

韧性衰败融洽模糊

2.小组内轮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概括课文大意。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花多,华美的成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等,请你

再写几个这样的成语,(至少三个)

3.”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

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4.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做批注。

四、课堂反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凄清()参差()和煦()

反义词:凄清()参差()和煦()

2、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

(),()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祎藻,我

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这一幅画竟变成

活画了。

3.”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