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 (1)(提高)_第1页
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 (1)(提高)_第2页
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 (1)(提高)_第3页
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 (1)(提高)_第4页
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 (1)(提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1秋•渝北区校级月考)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福寿螺和各种水生植物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可选择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 B.福寿螺与各种水生植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最喜好取食水稻 C.实验过程中福寿螺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D.实验停止后低密度小区可发生次生演替,形成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2.(2022•苏州模拟)活性污泥(含多种细菌和真菌)和微藻可用于污水处理。研究人员将活性污泥与蛋白核小球藻等质量混合,构建了菌藻共生系统。用相同生物量的菌藻系统、蛋白核小球藻(纯藻)与活性污泥(纯菌),在适宜pH、光照等条件下,分别处理人工污水,定期取样测定水质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黑暗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与细菌、真菌之间存在竞争 B.在菌—藻系统中,藻类可利用污水中的PO43﹣制造有机物供给细菌生长 C.菌—藻共生系统中的藻类能够产生氧气,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D.据图分析,使用活性污泥更有利于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3.(2023秋•泰安期末)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2016春•厦门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时,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 C.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 D.对于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5.(2016春•宜春校级期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6.(2016秋•青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A.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食刚出生的仔猪 B.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7.(2023秋•西安期末)根据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较小,呈浅绿色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森林生物群落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 D.荒漠生物群落中,蜥蜴的外表皮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8.(2017春•樟树市校级月考)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A.①﹣b②﹣c③﹣a④﹣d B.①﹣a②﹣b③﹣c④﹣d C.①﹣c②﹣a③﹣d④﹣b D.①﹣b②﹣a③﹣c④﹣d9.(2016春•德州期末)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构成一个种群 B.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龋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龋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D.龋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10.(2022•南京模拟)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是水稻的首要害虫,二化螟也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研究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B.施用农药后,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稻田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 D.第2组和第4组比较说明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增强了二化螟种内竞争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1.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宜采取的方法是()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多选)12.“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的演替 B.在确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C.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措施有利于形成绿水青山 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只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多选)13.(2021秋•湖南期末)以下关于各种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洞庭湖水域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季节性差异 B.可以通过鸟类胃中的食物种类获知其所处的生态位 C.荒漠群落中各种生物所处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 D.田鼠主要生活在农田,这是田鼠的生态位(多选)14.(2022春•秦淮区校级月考)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多选)15.(2022秋•赣榆区期中)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农田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过程 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 C.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 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群落内物种组成将不再发生变化三.填空题(共4小题)16.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法和法。17.为了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相对值)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第1年第2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第3年轻度放牧282522165140140中度放牧262421150145149重度放牧252318155110105(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物种丰富度是指。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放牧强度,理由是。18.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狼吃羊是捕食现象。(4)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5)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6)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7)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8)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19.完成下列探究活动。(一)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二)探究过程:(1)准备:①制作: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法或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和等。(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采集。(4)观察和分类:①可借助有关的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四.判断题(共5小题)20.(2016春•金凤区校级期末)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判断对错)2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判断对错)2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判断对错)23.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判断对错)24.(2023秋•桂平市校级月考)森林中所有的树木是一个群落。(判断对错)

2025年高考备考生物复习之群落及其演替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1秋•渝北区校级月考)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福寿螺和各种水生植物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可选择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 B.福寿螺与各种水生植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最喜好取食水稻 C.实验过程中福寿螺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D.实验停止后低密度小区可发生次生演替,形成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福寿螺活动范围有限,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这些水生植物是捕食关系。3、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5、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在具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将经历次生演替,从图中可以看出,狐尾草日均密度增长率在各小区均最大,具有竞争优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解答】解:A、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福寿螺活动范围有限,可以用样方法调其查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可以用五点取样法,A正确;B、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这些水生植物是捕食关系。并且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B正确;C、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D、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在具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将经历次生演替,从图中可以看出,狐尾草日均密度增长率在各小区均最大,具有竞争优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样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2022•苏州模拟)活性污泥(含多种细菌和真菌)和微藻可用于污水处理。研究人员将活性污泥与蛋白核小球藻等质量混合,构建了菌藻共生系统。用相同生物量的菌藻系统、蛋白核小球藻(纯藻)与活性污泥(纯菌),在适宜pH、光照等条件下,分别处理人工污水,定期取样测定水质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黑暗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与细菌、真菌之间存在竞争 B.在菌—藻系统中,藻类可利用污水中的PO43﹣制造有机物供给细菌生长 C.菌—藻共生系统中的藻类能够产生氧气,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D.据图分析,使用活性污泥更有利于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O43﹣属于无机盐,可供给细菌生长;另外,细菌通过呼吸作用可产生二氧化碳,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维持藻类生长,所以优势互补,效率高。【解答】解:A、蛋白核小球藻与细菌、真菌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B、在菌—藻系统中,藻类属于生产者,可利用污水中的PO43﹣制造有机物供给细菌生长,B正确;C、在菌—藻系统中,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产生氧气,减少人工增氧的成本,为好氧细菌的生长提供氧气,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C正确;D、据图分析,藻类对污水中的PO43﹣的吸收效果最好,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来看,使用菌—藻系统更有利于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3.(2023秋•泰安期末)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属于次生演替,在此过程,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杂草变为森林,总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净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故呼吸量也增加后稳定。【解答】解:①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生态系统稳定下来,物种丰富度基本稳定,①错误;②物种数量增加,则固定的太阳能的能力先增加然后稳定,②正确;③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逐渐丰富,总光合量和总呼吸量都逐渐增多,当演替为森林后,总光合量和总呼吸量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净光合产量也相对稳定,③错误;④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生物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故呼吸量也增加后稳定,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平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曲线分析能力。4.(2016春•厦门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时,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 C.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 D.对于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D【分析】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对于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答】解: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需要使用放大镜,B错误;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或放入试管中,C错误;D、对于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5.(2016春•宜春校级期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2、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解答】解: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组成不相同,前者的物种更丰富,A错误;B、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和栖息环境,B正确;C、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C错误;D、一片马尾松林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没有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空间结构的内容,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利于充分利用资源.6.(2016秋•青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A.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食刚出生的仔猪 B.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A、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食刚出生的仔猪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A错误;B、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这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B错误;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这两种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7.(2023秋•西安期末)根据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较小,呈浅绿色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森林生物群落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 D.荒漠生物群落中,蜥蜴的外表皮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考点】群落的主要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2)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区;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群落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抗抵干旱;②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森林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2)群落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②植物: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解答】解: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大,且呈深绿色,A错误;B、草原群落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在这里生存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C、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适应该群落的环境,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正确;D、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或年降水量稀少的地区,为减少水分蒸发,蜥蜴的外表皮有角质鳞片,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2017春•樟树市校级月考)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A.①﹣b②﹣c③﹣a④﹣d B.①﹣a②﹣b③﹣c④﹣d C.①﹣c②﹣a③﹣d④﹣b D.①﹣b②﹣a③﹣c④﹣d【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1、①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于b图;②表示竞争,对应于c图;③表示捕食,对应于a图;④表示寄生,对应d图.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1、图(一):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图中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d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另一种也随着减少,但没有消亡的情况,表示寄生关系。2、图(二):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生物寄居于B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表示寄生关系。3、所以对应的关系为:①﹣b②﹣c③﹣a④﹣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种间关系,属于中档题.9.(2016春•德州期末)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构成一个种群 B.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龋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龋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D.龋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材料分析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根据题意,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为捕食关系;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为竞争关系.【解答】解:A、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蚂蚁可以不止一种,故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B、因为二者都直接以植物为食,故二者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C、由于啮齿动物喜食植物甲,而植物甲和植物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故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植物甲因没有捕食者及和植物乙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数量剧增,植物甲占据劣势,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错误;D、由C项分析可知,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2022•南京模拟)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是水稻的首要害虫,二化螟也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研究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B.施用农药后,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稻田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 D.第2组和第4组比较说明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增强了二化螟种内竞争【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说明两者属于竞争关系。【解答】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二化螟和褐飞虱只是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它们生态位有重合的部分,但并不完全相同,A错误;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施用农药后,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但没有灭绝,因此稻田群落的丰富度没有下降,B错误;C、据图可知,第3组(仅有褐飞虱寄生)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体重最重,说明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瞑虫体生长,C正确;D、第2组(仅有二化螟寄生)和第4组(已有二化螟和褐飞虱共同寄生)比较,第4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体重较重,说明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利于二化螟生长,并没有增强二化螟的种内竞争,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1.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宜采取的方法是()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BCD【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在“土填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没有用到标记重捕法,BCD正确,A错误。故选:BCD。【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多选)12.“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的演替 B.在确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C.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措施有利于形成绿水青山 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只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BD【分析】群落的演替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速度上快于冰川泥上的初生演替,A正确;B、确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物种的种类数,一般不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B错误;C、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形成绿水青山,C正确;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D错误。故选: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属于容易题。(多选)13.(2021秋•湖南期末)以下关于各种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洞庭湖水域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季节性差异 B.可以通过鸟类胃中的食物种类获知其所处的生态位 C.荒漠群落中各种生物所处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 D.田鼠主要生活在农田,这是田鼠的生态位【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AD【分析】1、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于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存在重叠,因此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解答】解:A、不同季节,洞庭湖水域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差异,A错误;B、可以通过鸟类胃中的食物种类来判断其捕食的对象,进而判断其所处的生态位,B正确;C、荒漠中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各种生物所处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C正确;D、田鼠主要是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这是其生态位,D错误。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和生态位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多选)14.(2022春•秦淮区校级月考)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CD【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荒漠土壤中存在繁殖体,故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错误;C、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变短,C正确;D、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石头的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故选:CD。【点评】本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多选)15.(2022秋•赣榆区期中)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农田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过程 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 C.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 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群落内物种组成将不再发生变化【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答案】AB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退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解答】解:A、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过程,由图可知,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草本优势物种会被灌木取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所取代,A正确;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演替为灌木占优势,有些草本植物可能会消失,因此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B正确;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因为灌木利用光照的能力更强,生长更快,而乔木取代灌木占优势,是因为乔木利用光照的能力比灌木更强,因此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C正确;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一直在变化,D错误。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及特点;识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三.填空题(共4小题)16.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法和法。【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调查类实验;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2、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获得的动物可存放在体积分数为70%(或75%)的酒精溶液中。【解答】解: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故答案为:取样器取样目测估计记名计数【点评】本题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7.为了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相对值)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第1年第2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第3年轻度放牧282522165140140中度放牧262421150145149重度放牧252318155110105(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物种丰富度是指。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放牧强度,理由是。【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取样器取样(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3)中度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分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实验材料和用具:自制取样器、铲子、塑料袋、诱虫器或吸虫器(装有酒精的试管、漏斗、漏底花盆,底铺金属网、灯)、标签、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试管、70%酒精、显微镜、解剖镜(实体镜)、载(盖)玻片、土壤动物分类图谱(或实习手册)等。2、需了解的实验中的关键概念与知识:(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解答】解:(1)许多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弱,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实验结果可推测,从可持续发展和放牧收益的角度分析,中度放牧下,收益较高,且采食率较低有利牧草再生,因此为最佳放牧强度。故答案为:(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取样器取样(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3)中度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最小【点评】本题考查了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等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8.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狼吃羊是捕食现象。(4)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5)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6)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7)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8)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1)×(2)√(3)×(4)×(5)√(6)×(7)×(8)√【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水平结构: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优势种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它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因而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解答】解:(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所以池塘中的生物除了各种鱼和植物,还有微生物和一些昆虫之类的,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2)不同的群落位置不同其生物种类等各方面亦有差别,而热带地区温度高,水分多,故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现象,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4)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5)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狐和狼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6)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7)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而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此动物是因食性的不同不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而分层,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1)×(2)√(3)×(4)×(5)√(6)×(7)×(8)√【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选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19.完成下列探究活动。(一)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二)探究过程:(1)准备:①制作: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法或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和等。(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采集。(4)观察和分类:①可借助有关的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1)分解(2)①取样器样方标志重捕取样器②地形环境(2)塑料袋地点时间(3)吸虫器①动物图鉴②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分析】一、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目的使每位小组成员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实验目的使小组成员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结构特征,并从中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况,并使小组成员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2、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3、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实验材料和用具:自制取样器、铲子、塑料袋、诱虫器或吸虫器(装有酒精的试管、漏斗、漏底花盆,底铺金属网、灯)、标签、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试管、70%酒精、显微镜、解剖镜(实体镜)、载(盖)玻片、土壤动物分类图谱(或实习手册)等.4、需了解的实验中的关键概念与知识:(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3)土壤: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轮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越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越丰富。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解答】解:(一)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二)(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塑料袋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器采集。(4)观察和分类:①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故答案为:(1)分解(2)①取样器样方标志重捕取样器②地形环境(2)塑料袋地点时间(3)吸虫器①动物图鉴②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点评】理清“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流程、注意事项等,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四.判断题(共5小题)20.(2016春•金凤区校级期末)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判断对错)【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解答】解: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越多。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2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判断对错)【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解答】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判断对错)【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解答】解:群落演替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指优势取代,演替早期的种群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如森林阶段主要以乔木为主,但仍有早期出现的草本植物,这句话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判断对错)【考点】群落的主要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分析】某地的群落是什么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例如,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就难以在草原上生长。同时,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解答】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故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群落的结构以及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4.(2023秋•桂平市校级月考)森林中所有的树木是一个群落。(判断对错)【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解答】解:森林中所有的树木并不是一个群落,没有包含动物、微生物、草本等生物。故:×。【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考点卡片1.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四)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杀虫效果.)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义:影响种群密度.(五)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年龄组成的类型:(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四、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特征的综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型二:年龄组成的判断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判断,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图示分析预测典例3:(2013•洛阳一模)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解答: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3、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4、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知识点的认识】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1m×1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命题方向】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解答: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B、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对甲图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B正确;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调查结果更加趋近于真实值,C正确;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解题思路点拨】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如草本可选择1m×1m,而乔木应选择100m×100m。3.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知识点的认识】(1)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命题方向】2019年9月,鄱阳湖水体面积与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29.1%。丰水期(7~8月)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如今已变成一片草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鄱阳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丰水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的丰富度D.夏季鄱阳湖湿地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分析: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2、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解答:A、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群落,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正确;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C、丰水期鄱阳湖中鱼多,此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某种鱼类的种群密度,但不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丰富度,C错误;D、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4.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