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树勋小学
班级:四⑴
姓名:黄裕萍
社团(古诗与朗诵)的方案
原有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三年半的学习,增强了语言的感悟能力,愉悦了身
心,陶冶了情操。96%的学生特别喜欢上古诗与朗诵课。在本学期
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古诗,感受快乐。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古诗与朗诵课与学科相辅相成,是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古
诗内容,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开展特长,愉悦身心,
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开展,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
用人才。
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朗诵古诗中得到乐趣,感
受古诗的丰富的内涵。
2、让学生在古诗词地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渊远文
化,感受祖国文化的精髓。
3、在古诗文地诵读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水平,提高自身地
综合素质。
教学进度与安排:
1江南——汉乐府
2咏鹅——唐-骆宾王
3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
4风——唐.李矫
5咏柳——唐-贺知章
6凉州词—唐-王之涣
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8春晓——唐-孟浩然
9凉州词——唐-王翰
10出塞——唐■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2鹿柴—唐-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15静夜思——唐-李白
16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8赠汪伦—唐-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1、afi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教学内容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会熟读江南,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江南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要求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会熟读江南,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崔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教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沆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①田田:莲叶浮水之貌。②这四句是明写鱼游,隐喻青年男女在劳动过程
中的友好嬉戏。
学
前三句是诗的主体,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鱼戏莲叶间",起到渲染、衬托的
作用。主体局部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开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小舟穿行的画面。
过
“何田田”流露出感慨、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情绪的。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
其中。它令我们想到: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
程然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戏”是嬉戏取
乐。开头两句之后,本该有人的“戏”,作者却将它转嫁为鱼的“戏〃。这就是移情
的表现。但虽是写鱼,“戏”的情绪却是从上二句流贯而来的。采莲人本是快乐的,
看到成群的鱼儿倏忽往来,潜沉浮跃,似乎自己也同鱼一样,轻松活泼,自由自在,
无挂无碍。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敕勒歌
教学内容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会熟读敕勒歌,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敕勒歌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敕勒歌,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屋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学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
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
喜,快乐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过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
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
程
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
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
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
物的能力。
叫课堂小结
教后记
4风
教学内容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会熟读风,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风,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会熟读风,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教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朝诗人李娇的《风》。全诗是:解落
学
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的意思是:能使叶在晚秋时节掉落,能在早春二月
时使百花盛开。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风有了感性认识:秋风能扫落叶,春风
过
能开鲜花,风能使水生波,风能使竹竿倒伏。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
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如果把诗题盖住,这
程首诗其实就是一那么谜语,这是该诗另一妙处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5咏柳
教学内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会熟读咏柳,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咏柳,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占
教学会熟读咏柳,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教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
柳。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
学
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
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
过意思。⑶绦(to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⑷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假设干局部。⑸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
春时节。似:好似,如同,似乎。
程【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
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6凉州词
教学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会热读凉亭词,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凉亭词,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凉亭词,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
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学“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
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
过乐。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程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
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7登鹳雀楼
教学内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会熟读登鹳雀楼,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登鹳雀楼,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登鹳雀楼,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教
1.指导学生正确、沆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屋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
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学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5.千里目:眼界宽阔。6.更:再。
K译文》
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漂浮,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假设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程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K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8春晓
教学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会熟读春晓,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春晓,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占
教学会熟读春晓,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教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屋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1)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学
(2)不觉: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
(3)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过⑷夜来:夜里。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宜甜甜地睡到天亮,
程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蜩啾。
回想起昨夜好似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凉州词
教学内容9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会熟读凉亭词,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凉亭词,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凉亭词,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学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
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
过
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
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衡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哀c〃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
程
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幌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
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
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
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0出塞
教学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会熟读出寒,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出塞,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出塞,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教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
学
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
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过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
程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
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臼秦汉以来一直木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
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
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1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内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会熟读芙蓉楼送辛渐,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芙蓉楼送辛渐,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会熟读芙蓉楼送辛渐,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沈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
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
学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
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
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
过
清廉正直。
诗意:在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
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
程
冰一样纯洁,未首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中心思想:这首诗借为朋友送行这样一件事,表达了诗人决心保持高洁,清白品
格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2鹿柴
教学内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会熟读鹿柴,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鹿柴,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会熟读鹿柴,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柴(zhai4),木栅栏。鹿柴,地名。[1]空,空阔,意思:空阔的山中,看不见
学一个人[2]但,只。闻,听见。意思:但偶尔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3]景,阳光。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意思:夕阳的余辉射入茂密的林中。
[4]复,又、再。意思:又映照在绿绿的苔群上。
过
这苜诗写空山非常幽静,「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而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
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诗意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程
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3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内容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会熟读送元二使安西,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八
重占
教学会熟读送元二使安西,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教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
的“元老二"。②使:出使。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学
区库车县。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1《汉书•地理志》),唐时属
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⑤泡:湿润。⑥客舍:
旅店。⑦更:再。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过
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
关。⑨故人:老朋友。
程【韵译】: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会熟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学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工单独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觉察少我一人。
过【评析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迫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
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
程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
自然,乂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
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5静夜思
教学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1会熟读静夜思,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静夜思,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占
会熟读静夜思,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教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
学
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土。
【词语解释】举头:抬头。
诗义赏析】
过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
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
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
程
地呈现在我们面前C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二、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
T•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
口,流传不衰!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6古朗月行
教学内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1会熟读古朗月行,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古朗月行,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八
重点
会熟读古朗月行,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教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
学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
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
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慨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
过
“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苜完美的绝句,
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程简单诗意:(注:小学选取的前四句,所以也只有前四句)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乂疑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7望庐山瀑布
教学内容
F1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会熟读望庐山瀑布,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望庐山瀑布,感受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3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教学会熟读望庐山瀑布,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引导解释诗题,并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大体理解诗句翟峰意思,读懂古诗的根本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教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运用图片,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
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学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过诗意:
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
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疑心是银河从九天之上
程泻落下来了啊!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18赠汪伦
教学内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会熟读赠汪伦,并感悟古诗的意蕴。
教学要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赠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4451-2025操纵用钢丝绳
- GB/T 45894-2025肉类食品加工机械安全要求
- 2025年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中学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统编版2025届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双鸭山市重点中学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宠物日常护理课件大全
- 二零二五版高端商务空间设计施工协议书
- 2025版动画电影编剧聘用及创意开发合同
- 2025年度车床租赁与维护保养服务全面协议
- 百万销售日常管理办法
-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 安全培训-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专家版
- 2025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试题及答案
- 土木工程结构力学课件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上海永大日立电梯按键的使用方法
- 注射用卡络磺钠销售培训学习资料
- WB/T 1069-2017乘用车运输服务通用规范
- MT 314-1992煤矿假顶用菱形金属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