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及复习_第1页
初中文言文及复习_第2页
初中文言文及复习_第3页
初中文言文及复习_第4页
初中文言文及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要点一、《岳阳楼记》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见吉林文史出版社《古文观止》)

解释加点的词。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殿堂③玉之言,盖有讽焉讽喻

④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句子翻译。翻译句子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要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4、甲乙两段选文都对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甲文的景象呈现出波澜壮阔

和气象万千的特点,乙文则写出了四季分明的景色,其中“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的是秋

季和冬季的景象。5、甲、乙两文的“忧乐”观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从而比较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甲】文中作者推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希望自己也能像古仁人一样。据此可以看出,【甲】文的忧乐观是:胸怀天下,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中楚襄王自己感到快乐时,就推测“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据此可知,楚襄王想象自己的快乐和百姓一样,这只是他自己臆想的,而不是真的和百姓同乐。所以,【乙】文的忧乐观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主,以自己的“忧乐”来推测百姓的“忧乐”。

6、如何面对有乐有忧的未来人生,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示例: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会永远是坦途。人生有乐有忧、有苦有甜,这才是生活的本来模样。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看淡得失,放下纠结,心中充满阳光和善意,以笑容面对人生。

【参考译文】

【甲】略【乙】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岳阳楼记》基础巩固练习卷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的伟大的政治抱负。

2、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3.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4.描绘鸟欢鱼跃的晴明之景的句子是:,。5、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6、概括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以己而悲”的句子,。7.概括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以物而喜”的句子是:,。8.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9、《岳阳楼记》中,以“,”两句表明他无论是否身在朝堂,都会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

二、《岳阳楼记》的重点词和句。(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越明年②百废具兴③增其旧制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予观夫巴陵胜状⑥朝晖夕阴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南极潇湘⑨谪守巴陵郡⑩连月不开⑾日星隐曜⑿樯倾楫摧⒀去国怀乡=14\*GB2⒁忧谗畏讥⒂长烟一空=16\*GB2⒃把酒临风=17\*GB2⒄宠辱偕忘=18\*GB2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9\*GB2⒆或异二者之为=20\*GB2⒇不以物喜=21\*Arabic21微斯人22先天下之忧而忧感极而悲者矣24、薄暮冥冥25、至若春和景明26、波澜不惊2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8、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9、是进亦忧,退亦忧30、然则何时而乐耶31、前人之述备矣(二)、翻译下列句子。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6\*GB3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7\*GB3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8\*GB3⑧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9\*GB3⑨浮光跃金,静影成璧。=10\*GB3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GB2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醉翁亭记》【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①本②其山川,道③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摘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因为:于是,就。②本:推求。③道:称道。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佳木秀而繁阴(茂盛)(2)野芳发而幽香(花)(3)顾而乐之(回头看)(4)遂书以名其亭焉(命名)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又庆幸那里的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3、【甲】文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1分)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4、【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3分)与民共乐,(1分)都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1分)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1分)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醉翁亭记》练习题一、词语理解1、山行六七里()2、峰回路转()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名之者谁()5、饮少辄醉()6、而年又最高()7、故自号曰()8、醉翁之意不在酒()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1、云归而岩穴暝()12、野芳发而幽香()13、朝而往()14、至于负者歌于滁()15、伛偻提携()()16、往来而不绝者()17、临溪而渔()18、杂然而前陈者()()19、觥筹交错()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1、树林阴翳()2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4、太守谓谁()25、临于泉上()句子翻译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7、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8、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常考名句《醉翁亭记》中直接点明作者本意不在于饮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句子是:(,)。《醉翁亭记》中用(,)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展现了朝暮景色的变化变化之美。《醉翁亭记》中以清丽明快的语言,描绘春夏之境的句子是(,)描写醉翁亭的环境及其形状的句子(,)诗中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的句子()醉翁之号的由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湖心亭看雪》理解与迁移性练习题理解性默写(共5题,满分13分)1.《湖心亭看雪》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的句子是:,。3.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4.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二、字词解释(共17题,满分23分)(一)(16分)5.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6.是日更定是:

7.挐一小船挐:

8.雾凇沆砀:

沆砀:

9.上下一白

一:

10.惟长堤一痕惟:

11.芥:

12.铺毡对坐

对:

1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更:

1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白:

15.客此

客:

16.及下船及:

(二)一词多义(6分)17.①上下一白

②长堤一痕

18.①更定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19.①是日更定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三)词类活用(2分)2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1.与余舟一芥

三、句子翻译(共3题,满分9分)22.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四、文言文对比阅读(共3题,满分32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5-29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25.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3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

(3)辄复不遂

辄:

(4)鲁直所谓

谓:

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28.【甲】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29.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3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0-34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

(2)从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3)武林门而西

(4)即棹小舟入湖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2.用“/”划分画线一句的朗读节奏。(3分)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33.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3分)

34.“《湖心亭看雪》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分)

参考答案一、(13分)1.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23分)(一)消失;这;撑船;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白气弥漫的样子;全;只;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相对;哪里;还;痛快;指酒杯;客居;等到;小声地不断念叨;(二)全;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还;这;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三)客居;像小草一样微小三、见参考书,答案此处省去。四、(32分)10(1)全(2)撑、拿

(3)往西(向西去)4)就,便(立即,马上)(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2)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12、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13甲文写的是雪后的西湖,乙文写的是春天的西湖;甲文则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来写景,乙文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景,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1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5、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二)(16分)6.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7.白:杯,酒杯

客:客居

辄:总是

谓:说(认为)8.(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全句大意1分,“莫”、“似”各0.5分)(2)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全句大意1分,“欲”“为”各0.5分)9.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的寂静(寂静)10.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未答出“夜半”或“独”,得1分);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2分。答出一点即可)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即使

(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棒禄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分)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一舍生取义。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睡弃(言之有理即可)。五、《唐雎不辱使命》【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以头抢地尔碰,撞②休祲降于天吉祥③秦御史前书曰上前(走上前)④秦王怒,不许答应(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3)翻译下面句子。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相同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能力。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参考译文】【甲】略【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六、《送东阳马生序》【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注】①奉议:官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给予,赠送

(2)非天质之卑

卑:低下(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确实,的确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A.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B.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C.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D.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选文关键信息学习建议前提条件【甲】业精德成①专心致志地学习热衷于学习【乙】养心探道第一条建议: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条建议: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全身心投入学习

七、《蓸刿论战》【甲】(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飞将军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甲文选自

《左传》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

体史书。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⑴单于素闻广贤(一向,向来,平素

)⑵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之乘状语后置)8.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9.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所叙之事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甲文⑴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军事才能卓越乙文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⑵沉着机智,骁勇善战10.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

佯死

”,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八、《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地劝谏)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邹忌(zōu) 昳丽(yǐ) 燕国(yān)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2)暮寝而思之(躺着休息,睡觉)(3)皆朝于齐(朝见)(4)皆以美于徐公(认为)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邹忌)朝服衣冠。(2)徐公来,(邹忌)孰视之。(3)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4)自以为不如(徐公)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下联:

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朝服衣冠,窥镜朝而往,暮而归B.客之美我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及鲁肃过寻阳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1)吾妻/之美我者(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虽然邹忌的妻、妾、客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10.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1)魏征多次成功劝谏唐太宗。(2)鲁庄公采纳曹刿的意见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使者过赵,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选自《战国策·燕策》,有改动)注①系:拘囚。②郄:同“隙”,嫌隙。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顺服,顺从,服从)(2)赵王以为然而遣之(释放,使离去)(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同“拒”,抗拒)(4)臣窃为王患之(忧虑,担忧)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且臣之使秦年且九十B.C.国小而地无所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D.A项,况且/将近;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C项,都是表递进关系,而且;D项,替/为了。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14.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的说服方式,有何不同?解析结合“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和“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等语句,揣摩劝说的方式。参考答案燕使从对方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来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说。15.临近中考,父母对你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对成绩也越来越在意,常常是三餐询问,早叮嘱,晚督促,还不时在你学习的时候进房巡查,让你感觉压力重重,但又不能埋怨他们的一番好意。你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该如何对父母说,才能既得体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解析要注意从两方面答题:一方面要突出影响,一方面要强调自己会自觉努力。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爸、妈,我知道你们关心我,可你们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到我的学习,无形当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全力复习迎考的。你们也不想我因为外界干扰而影响学习吧,你们说是吧?16.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品名胜古迹的意蕴……(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我。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下联:

盛世山高声随月亮歌临风(1)略(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九、《陈涉世家》【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司马迁《陈涉世家》节选)【乙】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ー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谏杀烛邹》)【注】①弋(yì)用带有绳子的箭射猎。

②主:章管。

③命:接受教导。6、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2分)A吴广以为然

杂然相许B扶苏以数谏故

请数之以其罪杀之C项燕为楚将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D吾闻二世少子也

使诸侯闻之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分)A.陈胜、吴广乃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不以物喜C未知其死也

其真无马邪D今或闻无罪

或王命急宣8、下列各项中与“当立者乃公于苏”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帝感其诚

D是罪一也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②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写出陈涉、晏子各自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①陈涉等人谪戍渔阳,遇雨失期当斩;制定了诈称扶苏、项燕起义的策略。②景公要杀烛邹;晏子列举因鸟杀人的三种危害,启发景公放弃杀烛邹。十一、《三峡》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A.重岩叠嶂(zhàng)

B.不见曦.月(xī)C.乘奔御.风(yù)

D.林寒涧.肃(jiān)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2)飞漱.其间冲荡(3)晴初霜旦.

早晨

(4)属引.凄异延长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或: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或: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给分点:响

哀转

绝)1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Ⅱ.阅读《陋室铭》,完成第8~11题。(12分)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仙则名.

出名

(2)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3)可以调素琴弹奏

(4)孔子云.说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给分点:斯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给分点:丝竹

案牍劳形)1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答谢中书书》《短文两篇》(中书:官名书:书信)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物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2.解衣欲睡,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按原文填空。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四、整体感知。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写月语句:描写方法: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填空: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和的表达方式。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贯穿全文线索的是,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一、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3.四季全、都具备4早晨消散5.坠落潜鱼跳跃6.确实、的确人间美丽的地方7.不再欣赏那些(这些)奇异的山水(形作名)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一、1.窗户2.脱高兴(兴奋)的样子3.想、考虑4.睡觉5.同时、一起6原来7.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四、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4.①描写议论抒情②闲仙五、1.苏轼宋文学唐宋八大家2.(1)想、考虑(2)庭院里(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4)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4.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十三、《与朱元思书》知识点一、作家与作品:1、本文的作者是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2、本文选自《艺文类聚》。题目中“书”的意思是“书信”,是一种文体。3、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二、解释文中加点或加线的实词或虚词,注意有些词活用时的翻译。1、风烟俱净(消净、散净)2、从流飘荡(顺,随)3、任意东西(向东,向西飘荡,名词用做动词)4、一百许里(来,左右)5、天下独绝(绝妙)

6、水皆缥碧(青白色)7、直视无碍(障碍)8、急湍甚箭(江流

)(甚于,比)9、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10、负势竞上(凭借)(竞相,争着向上)11、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2、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3、嘤嘤成韵(

鸟鸣声)1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啭”,鸟鸣声)(穷尽)(停止)15、鸢飞戾天者(一种凶猛的鸟)(至)16、望峰息心(使…….停止,平息)17、经纶世务者(筹划)18、窥谷忘反(通“返”,返回)1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树枝)(在上边)(好像)三、通假字

1、转通“啭”,鸟鸣声。

2、反通“返”,返回。四、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水底的游鱼与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着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开成无数的山峰。4)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不停地鸣叫着,猿猴也不停地啼着。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树枝交错挡住了在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光。五、理解性默写(根据原文内容填空):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写富春江水清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9、用拟人修辞突出山“奇”的句子是: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六、问答题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并简要分析富春江“奇山异水”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清、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3)“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答: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4)第二段在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任找一角度加以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例: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清。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急的特点。5)从写景方面看,第三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答:由低到高,由近及远,视觉,听觉。6)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作用是什么?答: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