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训练阅读下列选段,回答哥题【选段一】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节选)【选段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1.加点字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修讲信修睦邹忌修八尺有余B.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百废具兴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概括《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答案】1.C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秩序井然,人人平等,人民生活安定幸福,丰衣足食,人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劳动,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建立,培养/长,这里指身高;B.详细/同“俱”,全,都;C.类/类;D.兴起/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2)故:因此。独:只。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可知,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世外桃源与现实社会隔绝,是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都是人们所希望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睛】参考译文:【选段一】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选段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遂与外人间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停数日,辞去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寻向所志寻病终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小题。【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微斯人,吾谁与归?5.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写出来。6.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答案】4.C5.世外桃源先忧后乐或忧国忧民6.示例A: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示例B:选文通过最后一段世外桃源的消失表现的是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寻求、渴望,他真正希望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存在。链接材料表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的大胆担当。【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与人世隔绝的/独一无二的;B.隔开,隔绝/参与;C.都是“离开”的意思;D.寻找/不久;故选C。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中提示,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桃花源人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可用“世外桃源”一词概括。链接材料《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先忧后乐”。6.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链接材料中,“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这是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链接材】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小语在学习《桃花源记》,后,想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搜集了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请阅读小语搜集的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①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②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③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节选自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注释:①罗浮:罗浮山。②癯:瘦。③黾(mǐn)勉:尽力,努力。【材料三】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材料四】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宋)苏轼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②。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注释:①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年,是年春,徐州大旱,时任太守的苏轼,率众赴城东二十里,在石潭举行求雨仪式。得雨之后,复率吏民往石潭谢雨。②睢盱,亦作“睢于”,喜悦貌。7.解释材料中的加点字。①具答之②乃不知有汉③书来告曰④今将集而并录之8.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10.小语阅读了材料后,发现苏轼对陶渊明十分佩服,请从材料二中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深服渊明”的原因有哪些?11.小语读到材料二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一句时,颇有感悟,觉得陶渊明的文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一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谈谈对苏轼这句评价的理解。12.苏轼说“自谓不甚愧渊明。”请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的异同之处。13.小语在整理这几则材料的时候做了读书笔记,但出现了一些错误,请选出下列笔记中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B.《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富于小说色彩;《桃花源诗》是五言古诗,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C.从苏辙的《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可以看出,苏轼纵使生活困顿,也醉心写文章,不失大家风范。D.苏轼《浣溪沙》中“照日深红暖见鱼”一句中的“深”字用字准确精炼,为幽深之意,体现了环境清幽的特点。【答案】7.①详细。②竟然。③写信。④并且。8.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9.只喜欢写诗,思想深刻而文辞华美,不带有老年人的衰颓之气。10.一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水平高,二是赞扬陶渊明的为人,三是表示自己要学习陶渊明。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变化的惊讶与叹惋,他们为世人生活的艰难而叹惋,为世人不能免除于祸乱而叹惋。他们“叹惋”的情感正与苏轼“深服渊明”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中。12.相同:都写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世界。《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描绘了那里美丽的风光和那里的人们生活幸福美满。《浣溪沙》描绘了雨后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百姓欢迎太守的场景,表现了农村的宁静和谐美好。不同:《桃花源诗》侧重写桃源社会的劳动生活和自然景色,表现了理想社会的情况。《浣溪沙》侧重写人,表现了百姓对太守的喜爱。13.B【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②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③句意:子瞻来信告诉我说。书:写信,名词作动词。④句意: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并:并且。8.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句意: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东坡先生”是主语,“谪居”是谓语,“儋耳”是宾语。因此“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耳”后断开第一处;“置家罗浮之下”的主语还是“东坡先生”,“置”是谓语,“家”是宾语,“罗浮之下”是补语,在“下”后面断开第二处;“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的主语依旧还是“东坡先生”,所以此句是由“东坡先生”做主语的三个分句。故断句为: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独:只;精深华妙:思想深刻而文辞华美;之:的。10.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概括。苏轼喜欢陶渊明的诗,认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便是曹操、刘备、鲍叔牙、谢安、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陶渊明的诗。苏轼本身没有特别的嗜好,但独喜欢作诗,而陶渊明的诗作精深华妙,没有老气横秋的感觉。苏轼认为陶渊明的为人值得他学习,因为陶渊明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们,他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四处漂泊,性格刚直,容易与世人发生冲突,因此选择辞官,让他的儿子们从小就能免受饥饿和寒冷。苏轼认为他自身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对陶渊明的选择深表敬意,并希望自己在晚年能向陶渊明学习。所以,苏轼之所以“深服渊明”,是因为他喜欢陶渊明的诗作,认为陶渊明的诗作质量上乘,而且陶渊明的为人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在【材料一】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渔人描述的外界后的反应。他们对于外界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一无所知,对于渔人所述的种种事物感到惊讶和惋惜。这种反应体现了他们对世外桃源的单纯与外界变化的陌生。在【材料二】中,苏轼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形容陶渊明的诗歌,这里的“质”指的是陶渊明诗歌内容的质朴无华,“绮”则是指其诗歌语言的华丽和精致;“癯”指的是陶渊明生活的简朴,“腴”则是指他在文学上的丰富成就。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虽然表面看起来简朴,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美感,就像桃花源中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惊叹。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理解为苏轼认为陶渊明的作品和他所描述的桃花源一样,外在看起来简单、质朴,但内在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种内外反差使得陶渊明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在阅读后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共鸣。12.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三】的《桃花源诗》介绍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首词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因此,相同点:《桃花源记》和《浣溪沙》都写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桃花源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浣溪沙》描绘了雨后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百姓欢迎太守的场景,表现了农村的宁静和谐美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不同点:《桃花源诗》侧重写桃源社会的劳动生活和自然景色,表现了理想社会的情况。《浣溪沙》侧重写人,表现了百姓对太守的喜爱。13.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A.“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说法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实际上表现的是桃花源人对外界来人的警惕和不愿意外界打扰他们平静生活的态度,并不是谦逊或不喜张扬的品质。C.“苏轼纵使生活困顿,也醉心写文章,不失大家风范”说法错误。【材料二】描述的是苏轼在贬谪儋耳时的生活状态,并没有提到他的生活困顿。D.“为幽深之意,体现了环境清幽的特点”说法错误。“深”字并不是指的“幽深”,而是形容阳光的深红色,温暖而见鱼儿游动,与环境的清幽无关。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材料二】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乌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注释】①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伏:同“服”,信服。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三峡》)C.为众所服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D.愿来就居得否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1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老人,其作用是;这两篇选文中都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答案】14.C15.(1)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2)(老人)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乱贼被平定了没有,当时的朝政怎么样。16.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17.烘托出那里的人幸福、愉快,友好、融洽的生活图景;渴望自由安乐,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若:好像/比得上;B.属:名词,类/动词,连接;C.为:都是介词,译为“被”;D.居:动词,居住/名词,房屋;故选C。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词语: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2)重点词语:未,没有;时政,时局;何:什么、怎么。16.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读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读有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们,杀它们就会发生地震。“无故”用于句首,应与前面断开;之,代词,指鸲,应与后面断开;据此断句为: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1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第①空,依据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依据“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暑”可知,这是用来衬托这里的人们得生活和谐安宁、自由、幸福、快乐。第②空,依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可知,甲文通过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主要讲述了温州人李庭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偶遇一处村落。但是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故事。所以,两文都表现了作者渴望过上自由安乐、幸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俗之外的人一样。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参考译文乙: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里伐木,(由于山林密集而)迷失不知道道路,遇见了深水(瀑布)。当中有人烟鸡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作鸲,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们,杀它们就会发地震。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外来的人后,也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战乱是否已经平定,现在国家形势怎么样了,(李庭等人)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等人)于是说:“愿意此居住,能够不能够?”(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不足以容纳。”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等人向村里人)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等人)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到。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屋舍俨然()(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处处志之()(4)未果,寻病终()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2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其五)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哪些共同特点?【答案】18.整齐的样子邀请做记号实现19.(1)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2)这之中隐含着人生的真理,(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20.示例:白发老人手持竹篮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情境合理、描述生动即可)21.①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②人人自得其乐,自食其力,和平恬静;③生活富足,环境优美,和谐美好。【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房舍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2)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3)句意:处处标上记号。志,做标记;(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十月份教师培训计划
- 2025小学教师在线培训心得体会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资源整合计划
- 小学教师课后辅导工作计划
- 2023-2028年中国柜类家具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邮政系统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 2025年医院宣传科内容更新计划
- 中国电脑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文明工地文明施工效能计划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能力提升计划
- 2024齐鲁师范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急救知识课件
- 2025年深圳市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2025年西药药剂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私企退休员工管理办法
- 方城县招教小学数学试卷
- 油气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细则(2025年修订版)
- 国家能源集团陆上风电项目通 用造价指标(2024年)
- 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中职 物联网 试讲题目2
- MLPR-310Hb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用户手册V1.09.02电子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