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选择
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P4
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九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箕大成,大H李嘉图完成。P6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9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P1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点)
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P12
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
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P13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三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P16
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
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P20
答题
r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
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
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利利用c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
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体现的自身特点(记住)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
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记住)P8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导人类的活动进行更加深入和广
泛的社会实践,所以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
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2)它是在批判地维承前人•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
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3)它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
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4.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了解)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
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
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
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P14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
系。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
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
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
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贽使生产出来的?纷铳盏玫绞迪郑盐姆⑺勾丛斐貂「粗蜃
璋①姆⑰填?
6.为什么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了解)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运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
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
极大地促讲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僧长。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
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现代生产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
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时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
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CHAPER2商品和货币重点的重点
选择
I.商品经济产牛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牛产力的发展和广会分T的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r生
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P31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形成价值的实体。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37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P38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构成财富的内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P31
商品在性质上的不同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
7.商品价值一通过与其它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一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交换价值一交换的东西用货币
表现叫价格一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
正比。P39
9.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
动P40
10.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
价值形式。P41
价值的表现形式: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
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种商品表现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
11.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发生质的变化的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P44
12.等价形式的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
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立。
1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P49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同一单位
货币流通速度V。P49
14.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
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5.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6.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7.贮藏手段:指的是金属货币,它具有蓄水池的作用。P51
18.支付手段:货币的清偿债务的作用。支付手段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
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19.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心易差额,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社会
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P52
20.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1.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答题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记住)
1)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居指市
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研性作
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
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
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
关系的变动二实现。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
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记住)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
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
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
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
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主要矛
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记住)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
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它的生产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
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行形式。
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在枢纽(记住)
1)经济学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两类是“理解政治经
济学的枢纽”。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答了形成商品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炎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
4)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
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6.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记住)
1)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或
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2)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
3;加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匕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
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7.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记住)
1)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
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
值之中。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
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月价值。价值获得者必须将商品的使用
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使用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
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通过商品交换,
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8.为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关系(记住)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
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表现在:第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相同的,抽象劳动
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
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9.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外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记住基本意思)
1)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
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
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
的核心。
2)价格机制调节生产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高求方
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致,并且价格与价值相背
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这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供求机制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句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
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
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4)竞争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服务:它有利于
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
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
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要有较为完善
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5)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
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0.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卜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
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
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
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
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三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
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者的劳动
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
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
交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
单劳动。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
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CHAPER3资木和剩余价值
选择
1.G-W-G,的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P65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a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b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产生c
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发生增殖d价值增殖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P65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最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来源。
5.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6.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生活资
料的价值:用以培训的费用,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
本家所有。P67
9.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69
10.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资本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生命在于
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11.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
本产生的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宓即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资本家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低限: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制约工作日的高限的两个因素:生理因素,道德因素。P74
14.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P75
15.超额剩余价值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比较记忆: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
于社会生产价格。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17.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18.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不同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同一。
19.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
的历史过程。
20.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
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发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枳累。资本枳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2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成适枪<^谷约0q
丛斓模6E时竞植资枪占Ow丛斓模占说母鎏讼咽芸时局❷b逶偕谋匾?
22OD"e响资。{枳累❷I区。fOF对劳动力。I剥削程Ox"C社会生产力水平"C所。p资金{。2
所费资❷{❷V间❷I差额❷C预6资。{量❷I大小。B
23OD分析资。{主义扩大再生产发现资。{主义生产关。n再生产。1特❷-OFOp于扩大再生产
追加资❷{OS部是资❷{化了剩❷]价值❷C©p于扩大再生产。I追加资。{❷s仅是剥削❷
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HOI剥削。I手。i"C劳动力买卖实内Oe是资。{家OPOS等价交
换来占❷Heioi?投囊。iOf忠。H裨。u罅❷N墓乙说幕曾投?
24❷D单个资。{❷I增大❷I两条。reaeF资。{积聚。C资。{❷W中❷B
资❷]枳聚OF单个资。{依靠剩价值资。{化增大自己资。{❷I总额❷B
资。1OW中。F"c原来分,11。1众多中小资。[合并成少数大奥。
250D资。{主义相对过剩6口主OvOL。。种。'式"F流动。'态❷I过剩❷I口❷C潜在❷'态。I
过剩。I口OC停滞❷'态。I过剩❷I口❷B
260D资。{主义枳累历。作。POF社会劳动生产力❷1_了巨大提高OC劳动❷1社会化程ex也
OL了提高eB
资。{主义积累❷1历。i趋势❷F生产。s"f社会化OC生产资料日OvOW中到少数资。{家手里OB
资。{主义积累结果OF资产阶级为自己灭。SOy备了Oq观物质条件❷C资产阶级为自己火OS
造OA了。@墓。1。8
27❷D资。{家采。p先进❷iez术0a设备。C其直接目。I是为了获取超额剩❷]价值。B
28OD相对剩价值。I生产条件。F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❷1提高OB
29OD资❷{主义。I基。{经济规律❷F剩。]价值规律OB
30"D资。{❷W中得以实现丫❷WOF竞争大鱼小鱼。COMOP。。股份制
31OD资。{积累。A资。{枳聚OA资❷{0W中。I关On"F
资。{积累。人资。{积聚❷C资❷{积聚是资。(积累。I直接结果。C资。{积累是资。(积聚。I手
❷iOaO-aOB
资。{积聚Oa资❷{0W中❷I关❷neC二者es是资。(增大❷lOrOaOB
二者区别表现在资。{积聚会导Ov社会资。(总额❷I增大❷C而资。{0W中则。s会❷B资。{枳聚
a受社会财❷x绝对增长。I限制。C因此增长较慢。B资6OW中则。s存在这种限制OC因此它
会在OZ时间内OW中大量资。{OB二者。I联On表现在资❷{积聚。I增长❷KOR加速资。{❷W中
❷I发。wee资。{ow中金加快优惠促进资。{积聚❷I发eweB
答题
1OD为❷丫么劳动力成为商Oi是货币转化为资提❷iOS记创
I)资。{是能带来剩。]价值❷I价值货币Os是生来©A是资❷{©C当它能带来剩❷]价值时才成
为资。{OB
2)流通中❷I等价交换Oaes等价交换❷s"s能产生剩❷]价直。C剩价值❷V所以能产生。C是
因为资❷{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❷i劳动力OC劳动力"s仅能创造自❷g价值0C而且能创造
超过自❷g价值以上部分❷I价值OB
3)资。{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OiOC它Oa其他商❷i一样具❷LOg"p价值。a价值。B劳动力商
❷i。1价值是❷R生产。a再生产劳动力商。i"I社会。K"v劳动时间Or定。I"B劳动力商令。I
价值包括❷0部分OF维持劳动者自❷g生存❷K须❷1生活资料价值❷C"p以再生产他。I劳动
力❷G劳动者繁衍。@代所©K需。I生活资料❷I价值。COp以延续劳动力供给。G劳动者接受
教育Oa训练所Ox。。。费❷POCOP以。|训适合资。{主义再生产需。V。1劳动力❷B劳动力商
❷i"I价值还受历。j"a道德因❷fOIGe响❷B
4)劳动力商eieiegOp价值ei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源泉。c它❷s仅能创造自eg价值ec而
且能创造比自Og价值大❷I^gep价值OB资。{家❷I货币只❷vea劳动力进。s交换❷COA能
。名其带来剩价值OB所以。c劳动力成为商ei是货币转化为资❷{。1❷。提。B
2❷D相对剩❷]价值是怎样生产。。来❷I"i记❷Z«
1)相对剩。]价值是在。II作曰变。I条件下。C@R于缩。Z©KOv劳动时间。C相应延长
剩❷]劳动时间而生产。I剩❷]价值OB
2)相对剩❷]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❷0提OB因为生产相对剩。]价值。K须缩
❷ZeKOv劳动时间❷G缩❷ZOKOv劳动时间。K须。~低❷Hoey家庭❷K须生活资料❷I价值
OG为。~低生活资料。I价值。C"K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y。'生活资料生产OL关。I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I劳动生产率❷B当上❷q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❷C生活资料价值
便会下。~oc劳动力价值随ev下。~eceKOv劳动时间缩。zee剩。]劳动时间相应延长❷c从
而生产❷。相对剩。]价值❷B可见。C相对剩❷]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❷I提高为条件
3)相对剩价值是Oe个资。{家追求超额剩价值结果❷B
3OD简。q资。]总公式矛盾Oy其解❷r条件6记。Z》j
1)资。]。1总公式❷FGOlWOlG'eB
2)资。{总公式在。'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OC按照等价交换❷I原则❷C商❷i交换过程。I结果只
能。g价值❷'式在货币。"商OiOV间转换❷C"s能引。N价值量。I变化。C而资。{总公式在
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❷B这是资。[总公式。【矛盾❷B
3)解❷r资。]总公式矛盾❷1条件OF关键是说明剩价值是在❷丫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对
资。{总公式分析说明❷C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s等价交换。ses能发生价值❷I增
❷BeC离开流通领域OC也❷s能产生剩❷]价值。B所以。2从货币到资❷{家❷I转化OC既❷s
能发生在流通领域。C也Os能离开流通领域OC这"A是解❷r资。{总公式矛盾。1条件OB
4)资。(总公式矛盾❷I解。r"F价值增OBOs能发生在G》|W阶。唾1货币上❷Ces能发生在
woG阶ei上❷c而只能发生在GOIW阶❷i。1商。i上。B货币所eL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ec
通过对它❷lOgOp能创造价值。C而且能创造❷。比这个商❷i自❷g价值❷X大❷I价值。C这种特
殊商OiOA是劳动力。B因此OC劳动力成为商Oi。。是货币转化为资❷{。1。0提OC并Og资
❷{总公式难0x得到解。r6B
4❷D剩价值生产。I两种方。@OV间❷I区别。a联❷n是。丫么"i记。2的
1)资。{家获取剩❷]价值。【方。@"k多❷COT括❷N来OL两种方。@"C即绝对剩❷]价值生产
❷a相对剩。]价值生产OC这两种方。@既相联❷n又相区别
2)两者(质。a结果是一❷veiec它们❷s延长了❷Ha。[剩❷]劳动时间。c增加了剩❷]价
值量。C提高了剩。]价值率❷B
3)绝对剩❷]价值生产是资❷{主义生产❷I一般基础❷C也是相对剩❷]价值生产❷ION❷一❷B因为
❷C何。'式。I资❷{主义生产❷COsOK须❷ceH作日延长到OK"v劳动时间以上❷C否则。AOs
能生产剩❷]价值❷B同时"C只❷L"H作日分割为。K"v劳动时间❷a剩。]劳动时间❷C才能以
此为基础❷C进一步缩OZOKOv劳动时间❷C生产相对剩价值OB
4)生产剩0价值❷I两种基。{方物质术基础0s同?谧时局❷b宸⑰沟母糊隼方钱纹袋
挪煌淖餐谩Os谧时局0b6跑。n际跛。~停允6嗦整瞪窃量邮。r嗦壑档闹❷b
椒台K端抛时局饕宓姆⑰梗际跛讲欢咸峋措喽允S嗦壑瞪找娉晌电邮S嗦壑档闹
饕椒a?
5.为什么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记住)
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
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为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枳累。只有不断进行资
本积累,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取得比较
优越的条件资本枳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6.为什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记
住)
1)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说,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相对过
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2)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
产周期性发展,可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起到劳动力的蓄人池的作用。
4)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匚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迫使二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5)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7.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了解)
1)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
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它决定着奥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
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
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8.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什么(了解)
1)马克思曾经从资本枳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中揭示了资本枳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尖锐的揭
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2)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枳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枳累。在业工人为了减少贫困,
就要多受劳动折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却要受到贫困增大的折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种
对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这种对抗的根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9.为什么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牛产干牛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了解)
1)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
活资料。但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2)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乂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
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奥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的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
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
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HAPER4资本的流通过程
选择
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
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P100
2.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在本身的周转速度.生产资本中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3.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P102
4.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b自然力友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c停工
时间P103
5.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6.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P105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
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重点考点)P105
7.计算:某企业预付资本为100万,其中固定资本80万,流动资本20万。在固定资本80万中,
厂房价值30万,可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1万;机器价值40万,可使用10年,每年周转价值4
万;小工具价值10万,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2万。企业的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07次。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1+4+2=7万,流动资本年周转5次周转总额20X5=100万。预付资本年
周转速度(7+100)/100=1.07P108
8.资本周转速度影响: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
9.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
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押妥时玖胭&野k鎏松铉岩约坝期讼喽杂①囊话闵
唐妨胭a?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形式上看,
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
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0.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11.研究社会总资木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P110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价值扑偿和实物补偿。
1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I(v+m)=IIc;I(c+v+m)=Ic+IIc;II(c+v+m)=I(v+m)+
II(v+m).(第一个为最基本)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I(v+m)>He:II(c+v+m/x)>I(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I6—△v+m/x)=II(c+ac):I(c+v+m)=I(c+Ac)+II(c+A
c):II(c+v+m)=I(v+Av+m/x)+II(v+ZW+m/x)。(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
13.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20
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
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P120
1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7.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
任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
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答题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何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
实物更新。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
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扑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
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语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3)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
值。
4)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
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叫产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
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
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买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
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主要意思)
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
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
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
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
3)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曰于这
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
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
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4)销售阶段。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
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极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万家的命运。
5)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
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记住)
1)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梦:俳此魁透哒墙锥巫急喝颂题陨柿系拇蝶婺
P根蛇贫松柿喜棵诺幕指春头6梗炎柿虾蜕幕瞪碳苏塞缁嵯幕
Ow❷t头⑰坡?
2)固定资。{大规模OXOVOC为下一次危机到来。y备了物质条件。B因为这会促进OZ犬水平
❷a资。机构成提高。C会加剧生产。v速增长同。LOx》t能力。I需求相对。s足❷I矛盾❷C
从而导❷v下一次危机。I发生。B
66D马克❷v对社会总产。i构成。I两个理论。0提是。丫么❷i记。Z@jP111
1)分解社会总产❷i。1实物构成。a价值构成。C以。y"c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C是研究社会
总费。[再生产。I两个理论。0提OB
2)从实物。'态看。C社会总产。i按照最终。p"r分为生产资料0a消费资料两大类OB从价值
态看❷C社会总产。[❷]价值分为。s变资❷{❷A可变资。[0a剩。]价值❷C这是第一个理论❷0提
OB
3)❷"社会总产❷iei实物❷'态相对应。C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C一是生产生产资料部类❷C
二是生产生活资料。I部类❷B这是第二个理论。0提OB
7❷D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优先增长❷i了解初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❷F生产❷Z术进步。a资。机构成Os"f提高❷I条件下❷C扩
大再生产。I进OsOCev求生产资料生产。I增长快于消费发料生产。I增长。I趋势OB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I原因❷F生产术进步带来。【资。{。1_机构成提高。B在这个条件
下进。S扩大再生产ec原预6资。{以剩价值转化而来❷I追加资。{中0C转化
为。S变资❷]❷I比❷dOKeRez来Oz大OC转化为可变资。{❷I比edOKOROz来。Z小❷C因
而对生产资料❷I需求❷I增长。CeKeR快于对劳动力Oy对生活资料需求❷I增长❷B这样❷C在
其他条件❷S变。1情。V下。COAOv求生产资料生产。I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❷1增长❷B
3)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❷I增长具❷L依赖关OneB一是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过
程中OC追加劳动力所需。v追加消费资料OCOv依赖消贽资料生产增长来提供。B二是生
产资料生产。I增长所提供eI生产资料。COs直接取❷r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I需❷V❷B❷。是生
产资料生产部类给。1部类生产生产资料❷C最终也Ov受消费资料生产发。W需❷V。1制约❷B
8❷D为。丫么经济危机是资。{主义制❷xOlOKOR产物"i了解❷j
1)经济危机在可能性在简单商❷1经济条件下。A已存在0B货币作为流通手OiOaOxOt手❷i
时。COs存在危机❷I可能性OCOA在简单商。i经济条件下。C这种可能性Os具❷L现实性。B
2)资。{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条件下OC经济危机❷I可能性转化为现实❷B资。{主义生产方式建立
并占统治。n位。@,C一方面生产日Ov社会化OC。]一方面生产资料日。v"W中到少数❷I手里
OC这两方面相互作。p构成了资。{主义❷I基。{矛盾。B这个基。{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
生产。组织性"a整个社会生产无政。(状态。V间❷]矛盾。C二是表现为资。{主义生产无
限犷大趋势同劳动。I民❷L^xOt能力需求相对缩小❷V间。I矛盾❷B
3)基。(矛盾发OW到Os可调。a。1理。xOC遭到❷j坏❷I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❷1均。t关❷nOa
连续关❷n"AOv实现强制性恢O',C这种恢,'OA是经济危机OB资。{主义基。{矛盾❷I周期性
激化是❷口观规律。Ces以❷I们意❷u为转移OIOC所以经济危机是资。(主义制。X。1产物。C根
。{原因OA是资。{主义基。{矛盾。I激化"B
9❷D剩。]价值率❷-❷N剩价值率❷I差别"i了解❷j
1)。T。0内涵Os同"B剩。]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剩。]价值。八预et可变资。
比率。C6N剩❷]价值率是ON剩❷]价值总量。a预❷t可变资。{❷I比率❷B
2)企业关OnOs同OB剩价值率体现资。{家对❷HO@剥削程OxOCON剩价值率表示预
❷t可变资。{在一ON中增值程❷xOC二者从。s同方面❷a层次体现资❷{家对
OHOI❷'OHOiei剥削关enOB
3)量上。I差别©B一般情"v下❷CON剩。]价值率大于剩❷]价值率❷B
10OD资。{周转速。x对©g©p价值生产。I0e响❷i了解©j
1)资❷[周转速❷x对一次生产过程❷I剩价值Os生产。e响❷C对ON剩价值生产发生6e响
OB
2)直接。e响❷N剩。]价值量❷B资。{周转速。xeI快慢。C取。r于包括可变资。{在内❷I流动资
。{周转速。X。1快慢。B而可变资。{是剩。]价值。I源泉OB因此。C资。{周转速。x"z快6C意
味着可变资❷{周转速❷xez快❷B可变资。{周转速。xez快OC一定量预❷t可变资。{在一@N内
转化为劳动力数量。A©z多。COA能剥削到❷X多剩❷]价值❷C从而。N剩价值量增多。B
反。VeCON剩。]价值量减少OB
3)直接。e响❷N剩。]价值率。B0N剩❷]价值率是❷N剩价值总量❷a预❷t可变资❷比率
❷B在剩❷]价值率一定。I条件下OC资。{周转速❷xOz快-C意味着预❷t可变资。{周转速❷x"z
快❷C剥削。I劳动力❷z多❷CON剩0价值Oz多OC因而。N剩。]价值率Oz高❷B反❷VON
剩❷]价值率ez低OB
11OD资❷{"E分为可变资❷{Oa"s变资。{以Oy资。{❷E分为固定资。{"a流动及。{❷I区别是
❷丫么。i了解❷j
1)6E分❷I根据Os同。B固定资❷{"a流动资。{是根据资。{价值周转方式❷s同。C而❷s变资
。{❷a可变资。{是根据资。{0IOs同部分在剩价值生产过程中所❷N6I作。pOs同OE分。1OB
2)❷E分❷I内。eOs同❷B固定资。{只包括。p于劳动资料资。{0C而。s变资❷{包括"p于
劳动资料❷a劳动对象资❷{"B流动资。{包括。p于劳动对象。a劳动力资❷{0C而可变资
❷(只包括❷P于劳动力❷I资。{❷B
3)❷E分0目。1Os同固定资流动资。{0lOE分。C是为了揭示生产资。{❷IOs同部分
对资。{周转速❷x从而对剩令]价值生产❷I*同❷e响❷G而❷s变资。{〃可变资aOIOE分。C
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是剩。]价值。1。八正源泉❷。从而揭示资。[主义剥削。1秘密。B
12。。资。{❷z环。-资。{周转。I区别❷a联0nOi了解。j
资。nz环。项❷(周转。1_密切联On"C二者❷s是资。{流通0。'式OCOs包含资。{运却
❷I。。个阶。iOa。。种职能。B
二者区别❷F资。{"z环❷dO_?疾。}底时。s淮窝吩硕蹋沂咀时❷eOP返奶爱OU
时局茏蜂氐憧疾短时静欢狭吩硕。丁俣❷c侍❷1沂咀时局茏Ob允褂眉壑瞪挠跋
瞰?
CHAPER5平均利润Oa生产价令
选择
1ODOe响利润率❷I因。f❷F剩❷]价值率。I高低。C资❷〔?谢钩傻母。@停时局茏俣鹊目。b
槐渥时窘谑)淖纯觥?
2.竞争从生产者之间看: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竞争的结果。P132
3.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P133
平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大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P134
4.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额转化形式。P136
5.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理论意义是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
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革命意义是一方而揭示
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示/整个资产阶级对
整个无产阶级的,阐明了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6.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
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差别: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
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10.决定平均利涧率高低的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
大小。
答题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简答)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因此,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都是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如提高劳动
强度、延长工作日、压低工人工资等。
2)利润率的高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泥熟料及水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心血管系统用药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鲜花绿植项目发展计划
- 抽粪车转让协议书范本
- 河道土方分包协议书范本
- 田地调换协议书范本
- 贸易总监聘用协议书范本
- 2025年院线经营项目发展计划
- 钢化玻璃协议书范本
- 心理健康课考试课件
- 学校食堂岗位职责及食品安全管理
- 党建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编
- DB11T 2442-2025 学校食堂异物管控规范
- 2025年中国石油套管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企业防汛培训课件模板
- 2025年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干事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小学英语(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接警调度培训课件
- 药企批生产记录培训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