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_第1页
金融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_第2页
金融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_第3页
金融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_第4页
金融国际竞争力: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国际竞争力

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

为实现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目标,我们在上一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国金融的防风险能力。这固

然十分重要,但其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依然是“防”,而“防”往往是被动的。要主

动,就要提高国际金融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因

此,本章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增强中国金融国际

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金融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指标体系

一国际竞争力理论

金融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正确理解金融国际竞争力概念,有必要

对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追溯国际竞争力理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8

世纪,亚当•斯密就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提出竞争力思想,强调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

争力,必须有相对比较低的生产成本。后来,李嘉图强化了比较优势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

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从生产成本的相对

差别分析了国际分工的优越性,强调了在国际间资本与劳动不能自由转移的条件下,各国应

专门生产那些在生产成本上最有优势的产品,从国际交换中得到好处。这实际上为国际竞争

力概念的提出创造了理论基础。当时人们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仅通过产

量、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来测评国际竞争力。但是经济学家逐步意识

到仅仅是生产情况并不能代表国家的竞争力,如公元七世纪中国盛唐时期的技术水平远远超

过18世纪末的英国,但并没有发生使其国力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是体制和创新对竞争力的重要影响。

到了20世纪,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熊彼特

(Schumpeter)引入创新概念,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指出企业家能够有竞争的环境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索洛

(RobertSolow)通过对1948〜1982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增长要素分析,发现专有技术与劳

动力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以.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

1990年代,研究竞争力的学者更多,其中以哈佛大学的米歇尔•波特(MichaelPotter)

最为杰出。他认为从企业层次上说,国际竞争力意味着能以一套全球化策略在国际市场上竞

争的能力,当从国家的层次上考察,国家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

争力的关系,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与创新的关系。国家可以指导繁荣、带动结构变迁

和产业升级的力量,也有妨碍再进步的高度风险。当它干预过多时,不但对实践和创新没有

好处,还会钝化生产力的提升,当它对产业过度保护时,也会削减民间部门投资与冒险的意

愿,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国家息息相关,国家是企业在国际间创造或持续

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他利用著名的“菱形的钻石体系”,提出有两组因素决定国家的

竞争优势,第一组是基本因素,包括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表现、企

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第一组是附加因索,包括机会与政府。第一组四个因索构成的

菱形关系,被波特称为“国家钻石体系”,他认为国家不能仅依靠单一优势,如廉价劳动

力,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加快,这种优势会很快消失,这样就形成静态失

衡的菱形,无法再保持优势。所以一国的竞争优势,要厚植于持久的“钻石体系”上,即两

组优势要互相发展、配合、刺激和提升,这样才能够形成国家竞争力不断进步的最佳组合,

即动态发展的菱形。

关于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评比,有很多权威机构,目前最著名的有世界经济论坛(WEF)

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能够实现以人均GNP增

长率表示的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它在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强调要持续增进人民生

活水平。WEF认为实际经济增长率由三个因素决定:竞争力指数、期初人均GNP水平、其他

偶然事件。竞争力指数包括八大要素: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

动和法律制度。DI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创造增加值及增加国民财富的能

力,它认为国际竞争力依靠国家形成的持续创造增加值环境的能力,这些环境包括教育、价

值体系等。IMD把各国形成的环境归结为四对相辅相成的要素的运行结果,它们是国内经济

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能力和输出扩张能力、国家资产和国家经济过程、个人风险和社会凝

聚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八个要素:国内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

质、政府、国际化、基础设施和金融。

总之,经济学家对什么是国际竞争力,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国际竞争

力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参与者包括国家、企业、产品和服务,包括国家竞争

力和企业竞争力。其中,企业竞争力是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国家创造财富的主体,国

家竞争力是国家给企业提供竞争外部环境的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二者密不可

分、互相作用,构成整体国际竞争力。

2.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是经济增长,但从内容上说,竞争力并不仅仅指经济方面,还包括

教育、科技、价值体系等方面。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东亚国家的发展说明,仅

仅靠廉价劳动力来保持竞争优势是不能长久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水平,增加科技投

入,培育增强凝聚力的企'也文化和国家价值观念等。

3.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要多元化,不仅要有能够量化的“硬指标”,如GDP,也有要不能量化

的“软指标”,如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不仅要有过去的指标,也要有现时的指标和对将来

的预测指标;不仅包括绝对量指标,也包括大量相对量指标,实际上,国际竞争力指标是对

一个国家和企业今天能力和明天潜力的考察。根据目前的研究,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①长期因素,包括人力资源、金融活力及自然资源;②中期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活力、市

场导向、政府干预程度及社会的稳定性;③近期因素,包括工业效率、企业内部的创新及企

业的外向性。它对国际竞争力产生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④企业信心因素,指企业经理对

其所在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判断;⑤工业出口结构因素•,指在国际市场上各国

(地区)十大出口工业的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及其贸易额的增减。

二金融国际竞争力理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国际竞争力的考察更为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的: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金融体系包括金

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组成的系统。金融市场指交易各类金融资产和发生各类金融业务的交换关系。金融体系在经

济运行中起着四个方面的作用:①提供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及价值储藏手段;②提供经济生活

中转移、分散风险的手段;③提供一套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④提供筹措、分配资金的

途径,促进资本形成。前三个方面的作用可称为金融的服务性作用,第四个方面的作用为金

融的促进资本形成的作用。

金融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金融体系效率的集中反映。因为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交换媒介和信息

服务,有效地引导资源的配置,并通过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功能,促进资本形成,分散经济

风险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金融体系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

量和规模,还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和效率,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着一国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的高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降低,这充分说明了金

融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另外,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行业,创造的增加

值举足轻重,是一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结构、人口素质、政府政策等等方面的水

平也都是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发展,金融也出现一体化趋势,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银行业、金

融技术和金融市场正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动。竞争的主体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

家也加入到发达国家的竞争行列。竞争焦点由传统业务扩展到新兴业务,银行业在继续争夺

信贷市场的同时,开展如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竞争的空间向

全球化扩展,各大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以国内竞争为基础加强对外扩张能力。各国金融市场的

不断开放,有利于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各银行机构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进行兼并

和重组,从而降低了银行分支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减少了雇员数目,提高了金融国际竞争能

力。特别是1999年12月12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

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可以相互渗透并参与彼此的市场竞争。这对国际银行业乃至国际金

融体系、金融制度产生重大冲击,更多更大的金融超市会很快出现,金融业竞争将更趋激

烈,世界金融市场将出现新的格局。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世界各国以及跨国银行越来越重视

金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按照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特点,金融国际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通过利用现

有的金融资产条件,不断推动金融资产转化,协调引进吸收能力和输出扩张能力,在加快本

国金融建设的同时,不断向全球化方向进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一国积累更多

的国民财富的能力。对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考察,WEF和IMD各自都有一定的分类和指标体

系,这里选择IMD的指标体系来说明。IMD金融国际竞争力分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国际竞争

力两个方面,再细分为包括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和银行

业效率竞争力四个方面。

资本成本竞争力指筹集和使用资本需要付出的代价。它反映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的支持程

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筹集和使用。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资本结

构,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资本成本太高,企业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使企业竞争力和

偿债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资金循环速度,导致不良资产的产生,对银行业竞争力不

利。也就是说,银行在筹集和使用资本时,付出的成本高,竞争力就低,反之就高。

资本效率竞争力是指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事实上,这是指资本的隐性成本。它对竞争力的

作用与资本成本竞争力相同,资本效率低下的金融体系,即使资本成本较低,也很难获得这

一低成本的资本。

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是指股票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为企业提供良好的

监督和激励机制方面的灵活性或效用。股票市场是最重要的一类资木市场,显然股票市场越

有活力,越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银行业效率竞争力是指金融服务质量的竞争力,包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质量、金融监管质量

和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等等,一个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必然对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三金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由上述四个方面组成了金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框架重要内容。具体指标有四项。

(一)资本成本竞争力三个指标

1.短期实际利率。它是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年平均贴现率或优惠利率,用来反映筹资活

动实际承担的成本。

2.资本成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这是个调查指标,根据专家调查评分得到排名。

从整体上看一国资本成本的良莠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资本成本太高,会使原本有竞争力的

企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

3.国家信用等级。它反映一国政府和企业在海外筹集资本成本的高低,信用级别越高,海外

筹集资本成本越低,越有利于竞争。本项指标来源于InstituitionalInvestorMagazine

的评价。

(二)资本效率竞争力指标

1.公司的金融状况,企业的活力来源于不断的资金流,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资金循环就越

顺畅,金融竞争力水平就越高。

2.信贷从银行向企业的流动是否容易,用来反映间接融资市场中资本获得的难易程度。如果

信贷从银行向企业的流动很难,则表示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那么意味着企业获得银行

的资本成本非常大。

3.国外金融机构是否己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反映国内资本市场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

4.外国公司进入本国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

5.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

以上两个指标都是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如果国际化程度较高,外国公司可以较

容易进入本国资本市场,本国公司也可以较容易进入外国资本市场,这样企'也可以较容易在

国内外资本市场获得资本,从而有利于资本的配置效率。

6.国际保理业务占商品出口的比重,反映对外贸部门的资本效率的高低,也就是外贸部门获

得资金融通的难易程度。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综合性信息和财务服务的业

务。在目前越来越多的进口商拒绝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的情况下,出口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

险。保理业务为出口商承担全部的买方财务信用的风险,提供应收账款的追收业务,并对出

口商进行资金融通。国际保理业务占商品出口的比重越大,外贸部门较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资本效率越高。

7.股票市场(包括二级市场)能否对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反映直接融资市场上获得资

金的难易程度,股票市场越发达,企业越容易在初级市场上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同时也可

以在二级市场上容易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样资本效率就越高,反之,股票市场

越落后,企业不易在初级市场上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同时在二级市场上也不易获得进一步

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样股票市场的资本效率就较低。

8.企业能否较容易获得风险资本,这是反映企业获得风险资本的难易程度,企业越容易获得

风险投资,资本效率就越高,越有利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产'业的发育,从而为未

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潜在动力。反之,资本效率就越低,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也越受影响。

以上指标除第6项外,其他全部是调查指标。

(三)股票市场活力指标。

1.股票市场筹资额,反映股票一级市场的绝对规模大小,该指标越大,说明股市积攒社会闲

散资本能力越大。

2.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反映股票二级市场的相对规模大小。

3.国内上市公司数目,反映股票发行以及在二级市场上市的公司数目,反映国内公司对股票

市场的参与程度0

4.股东权利及责任的明确程度,这是一项调查指标,反映股票市场的完善程度,一个完善的

股票市场,股东的权利及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行为受到严格的规范。反之,上

市公司的信息不能得到准确、及时和完备的披露,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股东缺乏对上市

公司的信心和责任,也就会造成股票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

5.内幕交易是否普遍,也是一项调查指标,反映股票市场的秩序状况。如果内幕交易普遍,

违量交易、联手造市普遍,股票市场的功能将被弱化,不利干资本筹集.

(四)银行业效率竞争力指标

1.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积极,这是调查指标,反映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制定及实施的效率。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积极,越有利于银行业效率的提高。

2.银行规模,根据资产(一级资本)位于世界前.500家(或1000家)的银行数目,来评价

一国的银行规模。

3.钗行业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国民经济

建设中的作用。

4.利息加息率,反映商业银行的效率。利息加息率指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是商业

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值高,说明较高的加息率才能保证金融资本的正常运行,经营成本

自然就高,所以银行业效率底;反之,加息率越低,商业银行的效率越高。

5.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是否足以保证金融稳定,这是调查指标,反映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

作的质量。

另外,1999年IMD《国际竞争力报告》又增加了以下新指标:

6.佥融交易的可信度是否得到保证,反映金融操作信用规范程度。

7.金融机构透明度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自身活动信息,反映金融机构交易的公开化程度。透

明度越高,越有利丁各方面的监督,其金融安全性就越高。

8.本国金融教育是否充分,反映本国金融教育的普遍程度和深刻程度。

9.在本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金融人才是否容易获得,反映一国实际金融人才资源情况。这个

指标反映的是本国金融竞争力的潜在因素。

10.人均申请信用卡数目,反映信用卡使用的普及程度。信用卡的使用能够代表银行业电子

化和现代化交易的发展状况,它可以从某一方面反映一国银行的运行效率。

11.人均信用卡交易额,本项指标只用做背景参考资料,不作为评价用。反映信用卡在市场

中实际使用程度,代表一国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水平。

以上新增指标除最后两项外都是调查指标。

第二节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在金融国际竞争力比较时,首先利用单个指标进行具体比较,得到各国该项指标的国际排

名,再把某一类指标排名进行加权平均,其中“硬”指标权数取1,“软”指标即调查指标

权数取为3/4,得到类指标的结果再进行排名,从而得到各国类指标的国际排名,再用同样

的方法把四项指标综合即得到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各国排名。1999年,参与IMD国际竞争力

比较的有47个国家和地区,其国际竞争力排名和金融国际竞争力的排名见表7-1<,

金融国际国际竞争力金融国际国际竞争力

国家国家

竞争力排名排名竞争力排名排名

美国11日本2516

卢森堡24冰岛2617

荷兰35意大利2730

瑞士46匈牙利2826

丹麦58土耳其2937

德国69马来西亚3027

香港特区77希腊3131

芬兰83南非3242

新加坡92阿根廷3333

澳大利亚1012印度3439

加拿大1110诈律宾3532

英国1215中国3629

瑞典1314波兰3744

西班牙1423哥伦比亚3843

比利时1522巴西3935

爱尔兰1611泰国4034

法国1721韩国4138

表7-11999笫各国国际竞争力和金融国际竞争力排名

金融国际国际竞争力金融国际国际竞争力

国家国家

竞争力排名排名竞争力排&排名

新西兰1820捷克4241

挪威1913墨西哥4336

奥地利2019斯洛文尼亚4440

葡萄牙2128委内瑞拉4545

智利2225印度尼西亚4646

中国台湾2318俄罗斯4747

以色列2424

资料来源:1999年IMD《国际竞令力报告》。

续表7-1

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聚类,通过定性分析,大致可以把各国金融国际竞争力分为以下

几块。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一般都较强,近几年来,以美国、荷兰、卢森堡和瑞士等国为代

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在竞争力报告中都以绝对的优势排在世界前列。它们之所以名列前茅,是

与它们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金融服务质量分不开的,它们大部分在资本成本、资本

效率、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业效率四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当然由于各发达金融体系的发

展背景有所不同,在指标上存在一些差异,优势也表现不同。

美国金融国际竞争力已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1位,由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特色是直接融资占

绝对优势,所以它在股票市场活力上表现最为突出,名列世界第一。1998年,股票市场筹

资规模达到86074亿美元,占世界的44%。国内上市公司数目为8479个,比排在第2位的

印度和第3位的日本总和(分别为5843和2387)还要高。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达到28131

美元,股东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规范,内幕交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高效的股票市场

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投资规模非常有益。在资本成本方面:美国较为突出的是国家

信用级别较高,得了91.2分,排在世界第四。在资本效率方面,美国的风险投资水平、股

市给企业提供资金能力方面排在世界第一,其他指标也在世界前列。另外,美国的银行业效

率也很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积极影响,银行规模较大,法律对金融机

构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

欧洲国家在金融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上也表现卓越。卢森堡、荷兰、瑞士、丹麦、德国和芬兰

都排在世界前八位。它们较高的排名得益于较高的金融效率和较高的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

其中,瑞士和荷兰在资本成本方面表现最好,分别列在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与它们较低的

实际利率、资本隐性以及较高的国家信用级别有关。荷兰、丹麦和芬兰在资本效率方面分别

名列世界前三位;瑞士和英国有较发达的资本市场,在股票市场活力上分别位于世界第二、

四位;卢森堡、荷兰和瑞士的银行业效率也位于世界前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达国家中的日本,1997年遭受了金融危机重创,金融国际竞争力排

名从1997年的世界第5降到1998年的第23,1999年降到第25位,这直接造成了其国家竞

争力的整体卜.降。日本的金融体系与美国截然不同,其占主导地位的是间接融资方式,银行

规模居世界第一,1997年,在世界前500家大银行中,日本银行占了105家,储蓄规模也

较庞大。日本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方式的弊端目前已显示出来,较高的国内储蓄率,低利率和

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以及外汇收支的大量盈余,使资本大量过剩。这些过剩资本一部分流到海

外,一部分涌入国内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使土地、股票等资产的价格飞涨,开始

形成经济泡沫。由此引起的巨额呆账、坏账以及相应的金融机构的破产,都严重动摇了日本

的金融体系。银行信贷是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山于日本金融体系长期以来的封闭型和

政府主导型特征,其资本效率这一类指标一直表现较差,排名仅在第35位。其中“企业能

否容易获得风险资本”这项指标只排在第44位。这说明其新兴产业融资机制不健全。在

“股票市场能否对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这一调查指标中日本也只排名第31位。它说

明日本在直接融资体系方面的缺陷。在衡量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两项指标中,日本排名也只在

第40和37位。在银行业效率方面,金融机构的法规对维护金融的稳定性、金融机构的透明

度、金融人才教育、金融人才的可获得性几个方面都比较落后。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正逐渐

加大金融结构调整力度,包括建立金融再生委员会和新的金融监管机构,要求银行体系更好

地披露资产质量、计提坏账准备金,政府大力推进银行间的合并和重组,通过债转股降低企

业债务,通过裁员和企业重组保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预计日本的金融国际竞争力将会有

很大的提高。

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国际竞争力

以韩国、新加坡、香港特区和中国台湾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各自

有不同的特点。韩国的金融国际竞争力排在第41位,比1998年提高了4位。其金融体系与

日本类似,战后走的是政府主导型、封闭型发展的道路,导致较低的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率,

它们分别排在世界第35和第38位,其银行业效率也只排在第30位,最好的股票活力也只

排在第29位。国际竞争说到底是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规模只是个外在的表象。韩国

由于大企业的相继破产,使商业银行的呆账和坏账大幅增加,信用评级降低,企业竞争力下

降,因而投资者失去信心,资金大量外流,终于卷入金融危机。香港特区和新加坡金融国际

竞争力排名都较高。它们由于缺少本地资本的支持,金融体系的发展主要依靠国际资本的流

入。因而成为开放度较高、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炒作的影响。它

们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在1999年的金融国际竞争力报告中,除资本成本上表现一般外,

资本效率、股票活力、银行业效率的表现上升。特别是香港在资本国际化方面居世界第一。

中国台湾金融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3位,比其整体国际竞争力落后5位。其股票市场和

银行业效率方面表现较好。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民储蓄不多和投资水平较低,一直处在贫困的恶性循

环之中。尤其是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强调国家干预,由政府控制金融,形成“金融抑制”,

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发展和现代化。80年代债务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这些国

家的脆弱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为此推行自由化,但是,其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在短期内有

较大的改变。因此,它们的金融国际竞争力依然落后,在1999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南

非、巴西、阿根廷分别排在第32、第39和第33位,智利比较居中,排在第22位,墨西

哥、委内瑞拉分别居第43和第45位。

四转轨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

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些国家过去计划经济时

代的大一统金融体制已被冲垮,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尤其是金融

领域既没有现代化的银行机构,又没有资本流动的新规则,大量资本外逃的腐败现象时有发

生。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政府官员利用经济改革,私分国家资产,迅速成为国家新的金融寡

头,再加上政局动荡,经济大幅下滑和衰退,总的来说,这些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表现较

差。其中,俄罗斯金融竞争力排在世界倒数第一位,最为糟糕的是,在衡量金融竞争力的

26项指标中,俄罗斯有10项排在倒数第一的位置,8项排在倒数第二和第三位。捷克排在

第42位,波兰比上年提高6位,排在第37位。转轨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已经严

重影响了其经济转轨的进程。

国家和地区资本成本资本效率股票市场活力银行业效率金融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美国11121211

荷兰218835

丹麦62111158

瑞士1212446

德国3410769

英国22104181215

日本73714142516

新加坡15177692

香港特区2463577

中国台湾232812222318

韩国374245384138

俄罗斯454747474747

波兰393440413744

捷克283946434241

中国294532363629

委内瑞拉443842444545

阿根廷413131313333

巴西473233323935

墨西哥423639464336

智利212523172225

南非432925343242

资料来源:1999年1MD《国际竞争力报告》。

表7-21999年有关国家和地区金融国际竞争力排名

第三节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现状

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总的来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1999年在参与比较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

排名第36位,比1998年上升了6位。中国自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排名以来,金融

竞争力排名一直在40位左右徘徊,总体上稍稍有上升趋势。1999年在四个类指标中,资本

成本处于中等水平,排在笫29位,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业效率排名中下位置,分别列在笫

32;立和第36位,资本效率处于世界末流,排名世界第45位。在参与评价的26个单个指标

中,处于40位以下的有8个,占31%,倒数前3位的有5个,占19%,倒数第1位的有2

个,占8%。而排在前10位的只有“上市公司数目”一项,排名第8位。大部分单项指标的

排名居中下位(见图1)。

42

36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图7-1历年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排名

一资本成本国际竞争力

1999年中国资本成本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比1998年提高了4位,排在世界第29位。1998

年,中国短期实际利率为L59%,比上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它减少了企业成本,有利于竞

争力的提高,排在第13位。短期利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与同期通货膨胀有关。

中国在“资本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是否有利”调查指标中排在第31位,比上年下降了

4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长期以来中

国融资体制中存在的二元结构对企业融资仍然十分不利。中国国有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

贷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其他企业,如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等多年以来一直被排斥

在这一融资体制之外,这些企、也不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需要的资本。目前这种现象有所改

观。尤其是国家实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家银行向这些企业大

力发放贷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贷款仍有一定的难度。

国家信用评级代表一国海外筹资的成本,1999年中国“国家信用评级”得分为57.7分,排

在第29位,比上年提高2位。日于中国市场广大,前景看好,外国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入中

国。从1993年始,中国直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1998年达438亿

美元。但与金融发达国家相比,瑞士得93.4分,排在第一位,而其他国家大部分在90分左

右。这说明中国与它们的差距还很大。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7月,中国9家银行包括中

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投资银行(现已并

入国家开发银行及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被穆迪公司列入观

察名单,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现在的财务实力被该机构评为仅

次于最低的E+级,仅中国银行的财务实力评级为D级。这种评级带有非经济的政治色彩,

其意图也极为明显。它使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融资不仅成本提高和难度增加,而且风险

加大。由于商业银行主力机构均被降级,中国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被普遍降级,目前中国

金融业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

二资本效率国际竞争力

1999年,中国的资本效率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45位,是四项类指标中排名最差的一项,

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资本较为困难。

中国在“公司的金融健康状况是否阻碍其竞争”的调查中排在第43位,得了2.20分。表明

中国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并不能促进竞争力的提高。国家虽然对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也放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长期计划

经济积累下来的包袱沉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财务状况恶化等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许

多国有企业运营状况极为困难,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困难转嫁到银行身上,导致银行不良

资产迅速上升。

在“信贷从银行向企业流动是否容易”这项调查指标中,中国排在第37位。这主要由于大

部分非国有企业被排斥在银行信贷体系之外造成的。即便是国有企业,不属于国家重点信贷

对象的企业也很难获得贷款,而许多获得贷款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导

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从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从1998年起,人民银行取消了商

业银行信贷总量控制,使信贷从银行向企业流动稍有改善,但商业银行的“惜贷现象”仍存

在,总的说来,中国的信贷从银行流向企业还是很不流畅。

在“外国金融机构是否已经进入国内市场”的调查中,中国排在第46位。说明中国金融市

场对外国金融机构还不够开放。中国金融机构对外开放是与金融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20

年来,基本上是按照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顺序有步骤进行的。到1998年底,在中国

的外国金融机构资产共达360亿美元,占中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占内地金融机构外汇

总资产的比重为12%。⑶

在“外国公司进入本地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和“本地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

的两项调查中,中国分别排在倒数第三位和倒数第一位,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非常

低。企业只能在本地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到国外市场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融资成本。目前

中国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还未对外开放,尤其对国际投机资本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

障,从而在外部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时保证了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但是,它却使资本不

能自由流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因此,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金融业

应加快开放步伐,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推动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

1997年,出口商品中办理保理业务的比重,中国出口商品中办理保理业务的只有0.01%,在

国际上排名第42位。发达国家大部分在1%以上。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部门资本效率低下,

出口行业较难得到资金融通,非常不利于外贸企业和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

在“股票市场(包括二级市场)能否对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的调查中,中国排名第

33位,得5.16分。发达国家大部分在7分以上。这说明在中国利用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还比

较困难。这是因为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从目前看,发育不充分,参与的居民少,机构不

完善,机制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很难在国民经济中起较大作用。根据IMD数据

计算,1998年,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为22.5%,而美国已达101%,发达国家大部分在6。%

左右。

在“企业能否较容易获得风险资本”的调杳中,中国排名第32位,得了3.76分。大部分发

达国家的得分均在6分以上。这说明中国风险资本较难获得。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往往是技术

含量高、收益率高的新兴产业。它们大部分是非国有的中小企、I匕但是中国的银行基本上以

国有大型企业为服务目标。最近国家发出国有商业银行应重视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和某些贷

款审批权的下放指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银行尚未转变观念,害怕贷款收不回

米,因此这些非国有经济企业和中小企业依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这对其竞争力北常不利。

三股票市场活力国际竞争力

本类指标主要是衡量股票市场的发育程度。中国排名世界第32位,说明中国股票市场活力

总体来说水平较低。

1998年中国股票上市公司总家数为851家,c总市值为1950E亿元,总股本达2345亿股,

股票成交额23544亿元,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达2550亿元,但仅相当于世界第一位美国

的2.5%,排在世界第15位,比1997年上升了4位。与1998年53407亿元的总储蓄相比,

中国股票市场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的规模还是非常小。

更为重要的是,1996到1998年间,中国股票人均交易额为182美元,相当于世界第一位瑞

±0.32%,排在世界第41位,可见中国股票市场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的相对规模更小。

1998年中国国内上市公司数目比1997年增加了104个,排在世界第8位,比1997年上升

了6位,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数目近年有较快发展,但与拥有8851个上市公司的美国相比,

中国上市公司仍然很少。

在“股东权利和责任的明确程度的调查”中中国排名第36位,得了6.09分。大部分发达国

家得分在8分左右。目前中国的股东代表大会没有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企业仍然由主

管单位负责,这种不按照股份制原则操作使股东不愿意参与管理,增加企业利润。他们把入

股当作投机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这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

在“内幕交易是否普遍的调查”中中国排名第35位,得了4.46分。大部分发达国家得分在

7分左右。目前中国股份制企业不规范,少数大户暗中操纵,推波助澜,少数缺乏经验与知

识的人盲从跟进,致使股市大起大落。这非常不利于股市的发展。

四银行业效率国际竞争力

这类指标反映一国银行体系的服务质量。银行业效率高,意味着中央银行对经济有较强的调

控能力,商业银行有较高的服务质量。这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

国该类指标排名世界第36位。

在“中央银行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积极”的调查指标中中国排名第24位。中国近

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包括取消贷款规模限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存贷款

利率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银行规模,按资产额统计,1999年,中国有6家银行进入世界500家大银行的行列,列在

第18位。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中国占了7个,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222.13亿元的一级

资本排名第六(参见表7-3、表7-4)。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1984年之前,中国人

民钗行是全国惟一的银行。它既是中央银行又从事商业银行业务,1984年实行两级银行体

制,建立了以高度垄断为特征的国有专业银行体系,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

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目前四大专业银行正在向商'业银行转化。它们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目前虽然也

成立了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国有专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全国总存贷款业务的绝大部

分。尽管这样,中国的银行数目仍然太少,垄断和政府过度保护难有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不

利于金融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会使风险过于集中,不利于金融稳定。因此,大力发展

银行业,推动多家银行有序竞争,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分散金融风险,已成为中国金

融改革的重要任务。

单位:10亿美元

排名

银行名称一级资本资产总额利涧

19991998

14花旗银行集团418.896686.4192.69

27美洲银行368.776176.7980.48

31汇丰控股293.524846.5565.91

43法国农业信贷银行259.34570.3737.65

52大通里哈顿银行241.213658.7559.8

622中国工商银行222.133912.134.17

75东京三菱银行220.745987.21.56

814瑞士联合银行205.256858.8229.57

917樱花银行198.993894.34-58.66

1033第一银行公司196.542614.9644.65

资料来源:www..

表7-3世界1000家大银行前十名排名

排名

银行名称一级资本资产总额利润

19991998

622中国工商银行222.133912.134.17

1827中国银行147.122990.074.25

6556中国建设银行59.882031.1612.15

8879中国农业银行48.021900.950.95

129130交通银行28.16584.543.22

300424招商银行9.74166.792.42

938厦门国际银行1.6312.080.22

资料来源:.

表7-4中国各大银行在1000家大银行中主要指标

1997年中国银行部门资产(包括国外净资产和国内信贷总额)占GDP比重为124.60%,世界

排名第14位。从以上两个指标又看,中国银行业绝对和相对规模都较大(见表7-5)。4大

国家银行市场占有2/3,相互“画地为牢”,竞争范围有限。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

荼进行,但是,传统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仍然有不小影响。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居民

投资观念淡薄,投资渠道单一,大部分社会闲散资金作为储蓄流入银行。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整个银行业中占绝对份额。根据表7-5计算,四大银行的资产占中

国钗行业总资产的91%,存款占90%,贷款占93%,营业收入占91%,利润占45%这充分反

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难以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中国股份制银行组建历史较

短,规模较小,还没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提出真正的挑战。但是,从1999年银行

盈利水平来看,四大银行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股份制银行的盈利额之和已经超过了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的盈利额之和,股份制银行的人均利润水平更高。因此,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

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将逐渐减弱。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建立•个有序的竞争性金融市场。这

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个必然趋势。

单位:亿元

银行资产存款贷款利润营业收入

「行32387263182271534.521808

农行2022413662140559.131170

中行24754155791321723.601408

建行19236155201296716.441243

交行48393904258826.67256

中信1258100754620.0162

光大74748437513.0248

华良4993622134.9326

深发展3942962247.6428

招商138191864720.0173

浦发87368947511.614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9。

表7-5中国银行业规模

单位:%

1995年1996年1996年1997年101998年1998年1998年12

H期

7月1日5月1日8月23H月23日3月25日7月1日月7日

一年定期存款10.989.187.475.675.224.773.78

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10.9812.1610.9810.088.647.926.93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利率实川手册》。

表7-61995年以来的利率调整情况

在市场化经营环境中,利息加息率可以代表银行经营效率的高低,1998年,中国利息加息

率为2.54,排在第12位。利息加息率高,说明银行经营体系效率低。因为,它意味着只有

较高的加息率才能弥补经营成本。中国这项指标值较好,并不说明中国银行业效率。因为中

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非市场化利率,属于对利率体制行政干预的结果,1998年12月7

日,中央银行在前次降低准备金率的基础上,第六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见表7-6),存

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导致本项指标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有所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国

家的干预会扭曲金融市场,发出货币供求的错误信号,影响银行效率的提高。因此,银行必

须有权根据市场需求白己设定存、贷款利率,以利于银行间的竞争。目前,中国仍然实行利

率管制,并未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基本上都有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和管理,各金融

机构只有利率执行权,企业和个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许多迹象表明,这种严格的利率管制己

越来越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其主要问题

有:第一,利率决定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中国目前中央银行制定利率的过程来

看,中央银行在利率制定和决定过程中,除了考虑物价水平外,还要考虑国有企业对利息成

本的承受能力、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商业银行的效益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家直接决定

存贷款利率,有意识地将利率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计划手段,这本身就违背了市

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宏观金融调控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了利率引导资金流向高效部门

的作用,对资源配置产生错误导向,甚至直接导致资源的“误配置”。同时,中国市场体系

还很不完善,行业、企业间生产条件还很不相同,市场信号失真,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还没有

完全商业化,必然导致利率决策过程中所参考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还难以进行客观有效的实

证分析和检验。第二,银行利差缩小,经营困难加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多次调整利率

水平,仅1996年以来就曾调整7次。但总的情况是存款利率调整的次数多、幅度小,而贷

款利率调整的次数少、幅度也小,造成银行存贷款利差始终偏小,并呈递减趋势,给商业银

行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也是中国银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见表7-7)。实际

上,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确定应该将银行业的经营成本考虑在内,即应该是存款利率加上银

行的合理经营费用率和一个恰当的盈利率。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应使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保

持一个合理差额,否则将会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公平因素,使银行尤其是国

有钗行的商业化计划趋于流产。第三,利率结构扭曲,其调控机能失灵。中国现行的以计划

形式确定的利率结构极为复杂,它由中央银行统一决定和管理,极易被扭曲,最终损害国家

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从表面上看,现行利率档次有的根据期限确定,有的根据资金用途确

定,还有的根据用款单位性质确定,似乎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但是实际上利率作为资金

的价格,一些在微观层次上反映的条件变化总是宏观决策主体所难以考虑得到的,它们难以

获得决定利率所需的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难成为对宏观经济进

行间接调控的有效工具,其意图无法通过利率体系得以实施,从而弱化了利率调控的作用。

例如,中国自1998年以来,政府面对内需不足的压力,频繁启动利率杠杆,试图以此来启

动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但市场运行的结果表明,这次降息的举措并未收到预期的效

果。

单位:%

年份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名义利率

19793.964.320.36

198()5.404.32-1.08

19815.404.32-1.08

19825.765.760

19835.765.760

19845.767.922.16

19856.841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