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_第1页
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_第2页
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_第3页
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_第4页
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现状与进展

施利承戴家隽

(南通人学航海医学探讨所;‘南通人学心理科学探讨所,江苏226001)

关键词职业适性;驾驶适性检测;事故倾性;交通平安;交通心理;流行炳学特征

2009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道路平安全球现状报告》,广泛评估了178

个国家的道路平安状况。指出目前每年全球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000万一3

000万人遭遇非致命损害,b'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道路交通事故的产生是人、车、道路

(环境)二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亲密相关。在这二个要素中,

人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美国国家科学院马路平安探讨所的报告指出,90%的交通事故

是由人的错误造成的,在我国至少有70%的交通事故与机动车驾驶员有关。交通事故的

频频出现也提示我们,是不是全部的人都适合从事驾驶员工作?是不是全部的人都具备完

成驾驶任务所需的生理、心理条件?交通心理学对驾驶职业适性的探讨,对预防和削减道

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交通探讨中的重点。

1驾驶适性的概念。

职业适性(occupationalaptitude)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需具备的生理'心理素

养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性包括

诸多内容,但由于场合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要点:工作效率、无事故倾向、最低实

力和特性要求、熟识工作速度、意愿适应、个人背景等等。驾驶适性((drivingadaptation)

属职业适性之一,是驾驶员平安有效地从事驾驶工作必需具备的基木生理、心理素养特

性,二者相对稳定而又相互弥补,是在肯定交通环境下实现车辆平安行驶的可能性。

驾驶适性检测(drivingadaptationtest)是通过肯定的仪器设备和手段,有目的地对驾

驶员或要考取驾驶执照的人员心理和生理指标进行量测,从而判定其是台接着从事驾驶

工作或是台成为驾驶员。这是平安驾驶的一项牢靠的保证措施,可以辨识驾驶员群体中

个体的驾驶适性优劣程度驾驶适性检测的目的,一方而是避开不相宜的人员进入驾驶员

队伍,另一方而是对现有驾驶员进行检测和再培训,以有效提高驾驶员群体素养,事前

从根木上防范事故

的发生,从而使交通事故大幅度降低。

2驾驶适性检测的探讨

1919年,Greenivoocl最早提出事故倾性理论,认为个体之间不仅存在年龄、性别、

体能等生埋特征的差异,也存在智商、认知实力、性格等心埋特征的差异。一些人在木

质上具有诱发事故的某些生理、心理特征,习惯上把这些驾驶员队}做“事故多发者”,

即具有事故倾向性((accidentproneness)。。之后很多学者的探讨也证明,在机动车驾驶员

中的确存在着事故倾向性者,他们的留意力品质、反应时间、场依存性、速度估计误差

和人格特征等方而的指标与平安驾驶员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金会庆通过在全国部分地

区抽样调查,综合描述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得出了在中

国驾驶人群中存在6%--8%的事故倾性驾驶人的结论。这些探讨结果为驾驶适性心理检测

指标的选取供应了肯定的理论依据。

自美国心理学教授敏斯托伯格(Munsensterbug,1912)开创驾驶适性检测以来,很多国

家相继探讨驾驶适性问题,至今全球已研制出诸多驾驶适性检测方法}izl。早期的驾驶适

性检测主要局限于人体的运动、感觉、协调性、特性等方而,以后渐渐扩展至个体的爱

好、看法、认知方式、技能等多种生理和心理素养。

美国最早起先驾驶适性检测,1930年起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测评驾驶适性的量表及问

卷,1936年规定在中学生必修课中开设驾驶模拟器训练等。但在驾驶适性理论和测评技

术上始终徘徊不前,直至20世纪70年头中期,才复原对驾驶员特性与交通事故关系的

探讨}izl相对而言,驾驶适性探讨在美国较少,由于美国经济的发达,在成年人大多拥有

汽车的背景下,人们更重视高速马路和车辆平安性的建设,并把重点放置在平安设施的

提高和进行平安教化上。

日木自20世纪50年头起先探讨驾驶适性检测。1957年东京警视厅对事故驾驶

员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化调杳,在此基础上探讨、开发了各种量表式的驾驶适性检测技术.

1973年日木公布了“自动车事故对策中心法”,同年成立“自动车事故对策中心”,至1976

年已形成全国范围50个支所的网络,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并得到社会公认。20

世纪80年头初日木的交通事故率居世界之首,由此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重视。通过对驾

驶员进行心理、生理检测,分析出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缘由。对肇事驾驶员有针对性

地培训,改正其操作方法;对有些不相宜从事驾驶工作的人员,劝其从事其他行业工作。

由于此项探讨成果深化广泛的应用,使日木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少的国

家。1988年日木警视厅开发出精度和好用性更高的驾驶适性检测技术-CRT驾驶适性综

合检测器。同一时期FI本汽车事故对策中心应用计算机技术,研制出新驾驶适性检测系

统NATS(newaptitudetestingsystem)<>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制

度和方法,在驾驶适性检测设备和方法的研制、开发上尤为突出。目'从20世纪80年

头起先,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大量的驾驶适性检测技术和设备。目前日木正在深化探讨自

动化检测,日后将朝着提高诊断牢靠性方向发展,探讨更敏感的检测指标,开发更精确

的检测仪器。

从20世纪80年头起先,中国在驾驶适应性方而开展了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不

少探讨成果。如中国农业高校的“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相宜性系统”;吉林工业高校的“驾

驶适性检测系统”;中国立辆检测中心研制的“驾驶职业实力检测系统”;福建省交通科学

技术探讨所开发的“JS驾驶适性测评系统”;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研制的驾驶适性检测

设备等,都促进了中国驾驶适性检测的发展。1992年8月,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驾驶适性检测中心。1995年国家发布了由刘志宏教授主持制定的第一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汽车驾驶员选拔卫生标准》(GJB2262-95)2001年10月22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及其测评要求》

(GB18463-2001),为规范中国驾驶适性检测的内容和方法,促进驾驶适性检测工作的发

展供应了依据。这表明中国的驾驶适性探讨及检测工作步入了一个系统化、规范化、法

制化的发展轨道。正是由于这些致力于驾驶适性探讨和应用的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使中国的驾驶适性检测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对筛检事故倾向性驾驶员,训练在职驾驶员

的生理和心理素养,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以金会庆为代表的安徽二联事故预防探讨所,则为推动中国驾驶适性检测的发展

和普及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从1989年起先对事故倾向性和驾驶适性进行了系统的

探讨,全而综合描述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事故倾向性驾驶员与平

安驾驶员在人体形态、生理机能、视觉机能、心理、神经生化等方而存在差异}15。同时

他们在汲取国外先进阅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驾版适性检

测指标系统。并研制整套检测设备,开发系统软件,进行驾驶适性检测的标准化探讨,

为驾驶适性检测在中国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此项检测技术已在杭州、西安、

济南等JO多个城市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表1列出具有代表性的驾驶适性检测设备及检测项目

方法》第2条中规定:两眼视力均为0.7以上(包括矫正视力,矫正前必需达到0.4以上)。

⑵动态视力

指驾驶人与视察物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驾驶人对动态物体的视觉辨别力。一般要

比静态视力下降20%左右。检测常用动态视力检测仪(国产LJ9307-B或H产AS4C。其检

测标准如日本、德国、美国等都已制定,中国尚无。

(3)深度视力

指对运动物体距离的感知实力,侧重于心理感知。最早测定深视力的方法是赫尔墨

茨((Helmoltz)设计的二杆试验,哈沃德(Howard,H.J.)在此基础上研制成深视力测试仪,也

称Hoivarcl-Dolman仪器,及H木生产KoivaAS-14型深视力测试仪和国产U9204-B深视

力检测仪。推断标准为}-20mm,20mm},若超过此限值则为深视力低下。日木自动车事

故对策中心和金会庆等人的探讨结果皆证明,深视力水平低下是事故多发的缘由之一。

(4)夜视力(暗适应视觉)

指在黑暗环境条件下,人眼辨别物体细”Yi的实力。检测常用H木AS-14型夜视力检

测仪、国产U9306-B夜视力测试仪、暗适应计。据探讨,事故倾向驾驶员的暗适应时间

较长,夜视力较差,驾驶员暗适应时间平安组为17.15±5.17秒,事故倾性组为28.12

士6.34秒。

(5)视野

指单眼凝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目前视野检测多用在医院,对

驾驶员的视野检测很少.因此驾驻员因视野狭窄或缺损而引起交通事故往往是隐匿性的,

也无法统计。

⑹辨色力

指人眼辨别物体颜色(包括色调、亮度和饱和度二种属性)的实力。驾驶适性检测常用

色觉异样检测仪和信号灯检测仪。中国在《城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暂行方法》笫2条中

规定:辨色力为非红绿色肓、色弱。日木、美国等对驾驶员的视力要求更严格些,对夜间

照明、眩光影响、对比敏感性等方而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中国尚未。

3.4留意品质

(1)留意广度

常采纳的是留意广度检测表格,或采纳PsvTech心理试验系统软件中的留意广度测

验。

⑵留意稳定性

由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瑟夫•布洛克提出检测驾驶员留意稳定性的查表法,见表2,要

求驾驶员在表中依次找出规定的数字,用秒表记录呼读时间。

表2驾驶员注意稳定性检测表

3419425445

2616392857

4035145630

1229445123

5043362411

3720553247

2541175338

13J22J481058

5218213146

中国较常用的是U9103-B型操纵机能测试仪,检测驾驶员的留意力稳定性、留意力

安排和留意力持续性等综合实力。检测要求驾驶员在状态连续改变的状况下,在肯定时

间内对左、右障碍刚好有效避让,通过左右失误次数和总失误次数来推断驾驶员留意品

质。探讨表明事故倾向性驾驶员的留意稳定性、持续性和留意安排实力明显低于平安驾

驶员。

3.5反应时

是指人体器官因外界刺激产生效应动作所须要的时间。通常选择反应时间、误反应

次数作为检测指标,检测工具有U9102-B型困难反应推断检测仪、动态反应时间测试仪。

从中国目前的探讨来看,事故驾驶员的简洁反应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都要比无事故驾驶

员长。但日木学者认为,动作速度与事故看不出有一样关系,动作过快或过慢对平安行

车都是不志向的,具有中等实力就可以了,而动作的精确性与事故有着亲密的关系。

3.6速度估计

是指驾驶人对车速的预料推断实力通过对模拟物体运动的时间推断,来了健驾驶人

在开车时对车速的正确估计实力,以及在开车时是台有急躁或迟缓反应的倾向,是预料

事故倾向性驾驶人的有效指标之一。包括两个方而,一是对自身车速的估计,二是对对

向车、被超车的车速估F-。常用的检测设备是速度估计检测仪(国产U9101-B型)。

探讨表明肇事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实力低于平安驾驶员,对速度估计的误差大于平安

驾驶员,见表3。

表3在职机动车驾驶员速度估计检测值的百分位数分布

及正常值范围(ms)

年龄1工P501%P975正常值范围

W401446.11483.62049.32522.02581.21400〜2600

>401451.61459.32048.82556.32604.11400〜2600

3.7人格特征

人格检测通常运用的问卷有艾森克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卡特

尔16项人格测试(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

量表测试。

(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

3.8平安看法

中国安徽二联事故预防探讨所金会庆1993年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驾驶员平安看

法量表》,包括责任归属、自我中心、自信念、行动性、冲动性、认知性6个测试指标。

该量表的测试项目与驾驶员的担心全看法特征有关,现主要用于事故倾性驾驶员的筛选、

诊断。目前探讨表明,事故倾向性驾驶员缺乏平安看法,轻视社会规范,以自我为中心。

在事故责任归属、自信、冲动和驾驶行为等方而和平安驾驶!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驾驶适性检测探讨中尚待深化的内容

4.1驾驶适性检测的基础探讨尚需加强

作为驾驶适性的基础理论,事故倾性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就驾驶适性检测的内容

看,驾驶行为作为一项困难的操作活动,驾驶员的留意品质、反应时间等一般心理实力

是驾驶适性检测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极为重要的平安看法、危急感受性、人格特征等也

需纳入驾马史适性检测的范畴。

就驾驶适性检测的方法而言,我国目前运用的驾驶适应性检测系统,大多是在引进

国外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也有部分检测仪器是自主开发的。但从总体来看,

检测质量令人不满足,也尚未形成驾驶适性检测的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模拟功能、自

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量的仪器如深度知觉测试仪、留意安排仪、留意力集中仪、

记忆广度测试仪、暗适应测试仪等更趋于精密、精确、简便、智能化。心理学试验的精

确性和牢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对更加困难的心理过程进行试验和分析,以利于更

科学地评价和更有效地加强驾驶适性检测工作。

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