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教案2浙教版_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教案2浙教版_第2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教案2浙教版_第3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教案2浙教版_第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教案2浙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视察事物的方法。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4.引导学生理解比方句和引用诗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美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骄傲感,培育酷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美,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驾驭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详细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驾驭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实的相识。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屹立”,采纳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教学各段课文留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教学资料: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立的铁路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精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索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检查。(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2)回答: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终写了“我”的感受。)(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2.回答。3.指名朗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4.争论——引导。(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美;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马路上行人车辆多。)争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方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特别晴朗。明媚:显明可爱。显得:表现出。壮美:雄壮而漂亮。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实。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概。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许多。5.默读课文,思索: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6.争论——引导——练习。(1)争论7句话的依次。(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美,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马路上。)(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3)自由朗读课文,思索:你体会到了什么?7.概括段意。(1)默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争论。(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特别壮美。四、练习。熟读并背诵课文。其次课时一、复习。1.背诵第1自然段。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二、细读课文。1.学习第2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回答。(3)课文中写“我”的视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5)争论——引导。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相识;对比方句要仔细引导理解。挺立、屹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宏伟壮丽。)(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根据“我”由近及远的视察依次。)(8)指名朗读第5句。思索: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9)争论——引导。(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宏伟。)扁舟:小船。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侧耳倾听:形容集中留意力听的样子。咆哮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快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争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宏伟又壮丽。2.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2)议与导。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天堑:自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折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白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3)默读课文。思索: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争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宏大力气感到兴奋和骄傲。三、精读课文。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美。)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第三课时一、熟读课文。思索: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视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