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3讲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3讲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3讲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3讲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3讲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限时规范训练2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基础题组】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之间可形成多个突触B.只有神经元上才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能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D.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神经纤维,由多个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神经解析:选A。一个神经元轴突的末端有多个膨大的突触小体,可以与神经元的多个树突形成突触,A正确;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的细胞表面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B错误;反射活动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而最简洁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C错误;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就构成一条神经,D错误。2.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Ⅱ处发生的信号变更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解析:选B。据图分析,Ⅰ处是突触前膜,Ⅱ处是突触后膜,若在突触前膜施加一个有效刺激,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更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B正确;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帮助扩散到突触后膜内,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D错误。3.在神经调整过程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导致的结果是()A.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更D.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快速被降解解析:选C。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最终都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更,A错误,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可快速被降解,D错误。4.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信息正确的是()A.信息在突触中传递的方向是①→②→③B.⑤的释放方式说明白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④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D.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仅以图中信号形式传导解析:选C。图中①为突触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前膜、④受体蛋白、⑤神经递质,信息在突触中传递的方向是③→②→①,A错误;⑤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不是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淌性,没有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④是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既有图中在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传递,也有在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传导的电信号,D错误。5.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处迁移并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B.神经细胞膜的表面只有糖类与蛋白质结合的糖蛋白C.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膜内K+/Na+的值减小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消耗ATP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向脑内病灶处迁移并分化实现组织修复,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A项正确;细胞膜的表面除含有糖蛋白外,还含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它们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B项错误;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Na+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K+/Na+的值减小,C项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须要消耗ATP,D项正确。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更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加C.兴奋性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淌性解析:选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而突触间隙的存在使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有时间延搁,速度慢,所以刺激C处,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A错误;刺激D处,兴奋不能逆向通过突触到达肌肉和F,所以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加,B错误;兴奋性神经递质必需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是借助生物膜的流淌性完成,D正确。7.神经元细胞中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K+运出神经元和Na+运出神经元均为须要载体蛋白帮助的主动运输B.温度和蛋白质抑制剂均影响神经元汲取K+的速率C.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神经元不影响Na+进出神经元的速率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为须要载体蛋白帮助的胞吐过程解析:选B。K+运出神经元的方式是帮助扩散,Na+运出神经元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温度和蛋白质抑制剂均会影响神经元汲取K+的速率,B正确;Na+运出神经元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须要消耗能量,因此受呼吸抑制剂处理的影响,C错误;胞吐利用了膜的流淌性,不须要载体蛋白的帮助,D错误。8.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解析:选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B正确;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9.某同学在一次户外运动中,脚掌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据图作答。(1)该同学大叫一声“哎呀……”,与其相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_______区。(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电位变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同学服用了某药品,它可以阻挡神经递质在B、C处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因此服药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于伤口过深,医生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据了解,破伤风抗毒素一般是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纯化制成的,是由________细胞合成分泌,注射前通常要进行皮试,以提防________的发生;(4)该同学踩到长钉时下意识有抬脚反应,医生给该同学检查和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与说话有关。(2)A是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更是由正变负。某药品可以阻挡神经递质在B、C处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发挥作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两种,因此,突触后神经元的变更是持续性兴奋或抑制。(3)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注射前通常要进行皮试,以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4)缩手缩脚属于非条件反射,由脊髓中的低级中枢限制,医生给同学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说明缩手缩脚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即大脑皮层的调控,因此可以说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1)S(2)由正变负持续性兴奋或抑制(3)浆过敏反应(4)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10.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请回答:(1)据图推断谷氨酸是______(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推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2)图中③过程与膜的____________有关。(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水肿裂开。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2)图中③过程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将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与膜的流淌性有关。(3)题图显示:谷氨酸与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可见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上升,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裂开。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结合ALS的发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最终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量削减。答案:(1)兴奋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流淌性(3)识别谷氨酸、运输Na+(4)上升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实力题组】11.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三次电位变更B.该反射中,只发生一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了反射,故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③所处的中枢可接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解析:选D。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两次电位变更,A错误;该反射弧中,有传入与传出两个神经元,二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即图中的③;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即图中的⑤与传出神经相连处,也存在突触,因此共有两个突触,会发生两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B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的灰质,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因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12.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须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沟通的功能C.去甲肾上腺素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变更D.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解析:选B。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不须要借助载体的运输,A错误;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说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沟通的功能,B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而发挥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快速停止作用,C错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导致细胞膜对阴离子(如Cl-)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阴离子内流,D错误。13.同等大小的相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C.随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更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解析:选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A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一种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而突触后膜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B正确;刺激必需达到肯定强度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才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更,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高,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14.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育液中,赐予相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更及膜电位变更,分别用下图Ⅰ、Ⅱ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试验中某溶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B.a~b时,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有关C.适当提高培育液中钾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解析:选B。曲线Ⅰ为膜内钠离子含量变更,曲线Ⅱ为膜电位变更。该试验中某溶液可能是适当浓度的NaCl溶液,A错误。a~b时,膜内钠离子含量上升,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有关,B正确。引起曲线Ⅱ上升的缘由是钠离子内流,适当提高培育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C错误。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由内流转变为钾离子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D错误。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