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与文化》课件-第六章_第1页
《中国历史与文化》课件-第六章_第2页
《中国历史与文化》课件-第六章_第3页
《中国历史与文化》课件-第六章_第4页
《中国历史与文化》课件-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三大造园体系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景观;2、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及特征;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及构景手法;4、掌握我国现存主要的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一)园林的生成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一220年)(二)园林的转型时期(公元220一589年)(三)园林的全盛时期(公元589­-960年)(四)园林的成熟及精深发展时期(宋元明清)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一)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选在真山真水风景优美的郊区建造,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结构上由宫殿区、娱乐区和生活区三部分组成,在水景的构造上多采用“一池三山”的模式。(二)私家园林1、江南园林——建筑规模普遍较小,轻盈秀丽,以小见大。2、岭南园林——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风光特点。(三)寺观园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气氛(四)公共园林三、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一)本与自然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二)诗情画意的意境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组成要素一、筑山在城市里的园林,特别是平原地区,缺少真石山地,故园林中的山多是人工用石头堆叠的假山。目的: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类型:土山、土石假山、石山石材种类:黄石(用于叠脚)、太湖石(用于收顶)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组成要素二、理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掩:即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以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效果。隔:即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河水点以步石,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破:即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并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使较小水面亦似有深邃的山野风致。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组成要素三、植物、动物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味香养动物的作用:观赏娱乐;隐喻长寿;借以扩大和提升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组成要素四、建筑厅、堂楼、阁榭轩、馆舫廊亭桥园墙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组成要素五、匾额、楹联、刻石、书画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手段一、抑景“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添景立面景观构景的方法之一,是指在空间比较开阔、空旷,景观比较单调而无景深层次的地方,由于某种景观(如乔木、花卉)的添置而改变上述状况。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手段三、夹景当风景点在远处,为了突出这一景点,常将视线两侧的较为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比较封闭的狭长空间,来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手段四、对景与分景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相互映衬,相映成趣。分景就是把一片风景用长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划分成若干空间,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不同情调。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手段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的景色,恰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图画,这便是框景。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走廊一侧或者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者院外的美景,即为漏景。七、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第四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