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第一部分单元解读

第一部分单元解读

第一部分单元解读

【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彳王务群旨在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

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

如下说明:

Q)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拦想象,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

⑶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

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

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单元

导语将散文学习定位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

自然的热爰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

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

辞之美。

【单元主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围绕着"自然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郁达夫的《故

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

《登泰山记》共五篇散文。同是写景抒情散文,它们都借助了“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的手法来刻画自然景物,但切入角度和感情抒发都不尽相同,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

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

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祥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

内涵。

本单元重在培养以下三方面的语文素养:一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

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二是分析、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的手法;三是领略散文的结构、文辞之美,并尝试创作写景抒情散文。

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1.能够感受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的联系,理解自然与人文情怀的密切关联。

2.掌握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散文写作手法,掌握鉴赏、分析散文的方法。

3.感受文辞之美,从中体会民族审美心理,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

度。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通过现当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欣赏,举一反三,掌握鉴赏和理解散文

的一般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手法鉴赏散文和理解散文内涵。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六个环节,共15个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环节一:总体感知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基本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和任务(1课

时)

环节二:以散文的“形与神”为抓手,进行《故都的秋》单篇课文讲读(2课时)

环节三:《赤壁赋》讲读以及结合《我与地坛》分析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4课时)

环节四:用"五要素,一中心"学习阅读单篇散文,召开〃自然情怀”阅读分享会,

用自然实践任务驱动自由创作(5课时)

环节五:进行作文训练,做到读-写-评结合(2课时)

环节六:单元梳理与总结(1课时)

【单元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体特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郁达夫(故都

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姚鼐(登

泰山记胜5位作家的作品,涵盖散文共5篇(其中现当代作品3篇、文言文作品2篇)。

(二)内容特点:

本单元所选作品从内容上均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可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

务群。单元导语将散文的学习定位为分析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把握散文写景

和抒情的特点,感受散文文辞之美并探讨散文的鉴赏方法,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注

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并尝试写作散文。

(三)结构特点:

本单元选文共5篇,其中教读课文3篇,自读课文2篇,具体结构如下:

▲单元选文顺序:

第1课: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第2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第3课:赤壁赋演轼

*登泰山记/姚鼐

▲教读课文3篇:

第1课:故都的秋侑口达夫

第2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第3课:赤壁赋历轼

▲自读课文2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

*登泰山记/姚鼐

【学情分析】

(一)已掌握知识与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纯散文单元,重点在于散文基础知识的回顾与

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散文鉴赏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散文,初步掌握散

文的鉴赏方法,具备简单鉴赏散文作品能力,能从背景、语言等较为浅显的方面鉴赏优秀

的散文作品,对文章蕴含的情感亦能初步感知并体会。

(二)待掌握知识与方法: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散文名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鉴赏知识,但了解

的知识深度及广度仍不足,尤其是思维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从

散文的形与神为出发点,从语言,情思等方面鉴赏散文,更深层领会散文创作的“形散神

聚”的特点。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散文创作,且应让学生在情境与任务中走进

作者、走进时代,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深沉的情感。【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基础:整合教学法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XavierRoegiers,是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他是整合教学法的主

要倡导者之一。

罗日叶将自己的整合教学法作了一个比喻,就像你购买了砖头、水泥和抹刀,这些都

是资源,你要把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建造一面墙。整合教学法关心的首先就是建构这

面墙,也就是整合活动.

罗日叶提出整合教学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进行局部学习,获取资源。第

二阶段是“整合时期"或"整合模块"。教师在一周或二周里停止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

技能(资源),并综合若干学科,向学生提出一些复杂情境(问题情境的解决、作业等),

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被要求调动他在前五或六个星期里获取的资源。

关于整合教学的学习评估,罗日叶认为学生面对这些复杂情境完成的作品就是教师进

行学业评估的内容。

罗日叶这一整合教学法暗合了我们统编新教材的教学思维。以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

教师可在"青春的价值”主题下统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读课带领学生完成学习

任务,获得“局部学习"的资源;二是自读课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进行自学,

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三是单元整合,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横纵向匕破,并

为学生提出一些复杂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调动他在前两个阶段获取的资源,进行

真实情境下的整合学习。

二、教学思路

【教学前准备】

一、情景任务设计

二、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合作探究三、学习资源

(一)学习资料

1.背景资料:提供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背景资料等

2.图片资料才是供作者照片、背景照片等

3.音视频资料:提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朗读音频、拓展视频等

4.文字资料:推荐本单元文章作者其他作品

(-)学习方法

1.文本细读法

2.思维导图法

3.SQ3R阅读学习策略

(三)写作示范

【课时安排】

共15课时

环节一:总体感知把握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基本内容

任务一:以“北京”印象切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1.询问学生:提起〃北京"你会想起什么?并进行互动交流。

2.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与“北京”相关的课文《故都的秋》与《我与地坛》

3.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是学习写景抒情散文

任务二:介绍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用该法输理单元结构

1.向同学们介绍思维导图学习法

(1)简单介绍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兼心理学家任尼•巴赞(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

代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也被称为心智地图、心灵图、脑图。思维导图是能促进思维

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是组织和表征发散思维的一种图形技术,能

将人脑无形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

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托尼・博赞最初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一中心点向四周放射的链条图,通

过思维导图把相关知识罗列在一起,学生们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右脑的成像功能相互结

合使用不仅能够把简单的词汇和图像变成抽象的逻辑思维图像,从而有利于学生们进行记

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讲解思维导图的绘制。

2.让同学们绘制思维导图

(1)引导学生阅读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

三个部分。

(2)开始画单元结构图

3.讲解结构

(1)简单点评学生成果

(2)依据思维导图讲解第七单元的单元结构

明确:一是创新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教材依据人文

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创新体系设计整体构建全套

教材的框架体系。

首先,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

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发提语文教

材的铸魂培元作用。教材涉及的主题有青春激扬、劳动光荣、诗意人生、使命与抱负、责

任与担当、良知与悲悯等,这些主题主要通过"单元导语”来阐发,并借助"学习提示"

和"单元学习任务"加以落实。

其次,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群为另一条线索,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要求。

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教材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

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土的单元,围绕人义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义本,以误义或整

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

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

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

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

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二是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

高中教材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

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其中课文的呈现方式、单元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

实践的特征。课文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或多以文体聚合,而是以主题、内容

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

质。

三是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

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加以落实。

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

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

(3)重点向学生们明确"单元主题"和"单元任务"。

设计意图说明:

首先,第七单元围绕着“自然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写景抒情散文,其中《故

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写的是北京的不同风景,让学生们分享北京

印象,有利于快速引入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其次,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不仅能够把简单的词汇和图像变成拍象的逻

辑思维图像,从而帮助学生们进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

生使用思维导图分析本单元的结构特点,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

垫。

环节二以散文的“形与神”为抓手,进行单篇课文讲读

任务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回顾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

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

织,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

花》、《怀鲁迅》等。

2.写作背景介绍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

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

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

"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3.回顾相关知识一散文

概念(广义与狭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

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任务二:带入情景,小组讨论,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师生共同提出文体,教师引导同学进行自主思考问题如下:

(1)郁达夫是从哪些方面写秋的?

(2)视觉方面写了秋的哪些颜色?

(3)听觉方面写了秋的哪些声音?

(4)感触方面写了秋的哪些特征?(温度?心绪?)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加深对文章的体会。在提问的过程中实

际JL再次训练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点拨学生提问式提取信息,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

阅读习惯。该步骤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问题、有目的的阅读义章,为下一步小组讨论

埋下伏笔。

2.小组讨论“家乡的秋",随机三个小组发言;

引言:每个人都有家乡,郁达夫的"故都"是北平,大家的故乡又在哪里?故乡的秋

是否同作者笔下的那般呢?接下来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在组中选出一名

同学发言,谈一谈"故乡的秋〃。

明确:问题抓住"故乡"和"秋"两个关键词,这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关键。

①文本中的北平是郁达夫的故乡,而每个人的故乡不尽相同。讨论的同时能够让学生

下意识的将自己家乡的秋和文本中的秋进行对比,理解文本中对南方秋天的描写和议论就

变得十分容易。②讨论能够助于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到不同地方的秋色各有不同。在讨论

的同时也必然能够意识到无论是北方的秋还是南方的秋,总有一些"秋"的共同的特征。

这便是“差异性"与"共同性",即统一辩证的思考方式。③自己经历的和作家经历的。

学生在讨论时能够注意到尽管家乡相同,但是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各有差异,借此来体会

个体主观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④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任务三:聚焦文本,梳理结构,品味赏析

1.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划分文章部分,说明为什么这么分

明确:划分一:1-2,3-11,12-14;划分二:1-2,3-11,12-13,14(把三部分式的

第三部分又分为议论与抒情两部分)通过划分段落把握散文的结构特点。

2.文本细读,鉴赏感悟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清、静、悲凉",作者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

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2)重点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说郁达夫写了北平秋天的哪些画面?怎样体现了故都的

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①秋院图

明确:"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

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那是因为秋风萧

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

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

其中的韵味。

②秋街图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

音也没有,气味也没"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然而这些感觉仿佛都涓失了,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静,首先是环境的静谧,更是心的宁静。"扫街

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

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

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和秋天所特有的清凉而萧索的气息。

③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对蝉来说,到

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④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一场秋雨一场寒",下过

秋雨,天气就会转凉,预示着一年的尽头将要来到.人到中年后就如坐上了奔赴人生终点

的快车,光阴如流水,那种面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

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

同工之妙呢。

⑤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

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

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当然秋

果是丰收的象征,人到晚年何尝不是"夕阳无限好”呢?

(4)情感把握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土观感情、审美取向、义学气质

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

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任务四:全文归纳,课后延伸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2.绘图辅助,归纳全文

3.拓展延伸

(1)思乡——归属【乡愁】

(2)秋天——生命【悲剧】

4.小组讨论,成果展不

问题一:在现代化进程下,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请结合自身,进行采访调查,

探索新一代的青年的“乡愁"观。

问题二:随着Chatgpt火爆全球,AI是否是一种生命的争论再度流行,结合参考资

料,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说明:

《故都的秋》单篇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朗读、讨论、讲解、自主学习,活动展示等

方法,L结合文木学习散文的基木知识与特点: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2.品味郁

达夫笔下的老北平秋色,体会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文化与乡愁情节;3.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

础上,进行拓展思考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在进行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及基础知识回顾后,利用结合学生亲身经历,以小组套论的方式带入文本;梳理

完文章结构后,以文本细读为主,以问题为引导,鉴赏语言,感悟情思,完成基本教学目

标。归纳与拓展承接课内文本,创设情节,合理延伸。

环节三(一):单篇文章讲读《我与地坛》

任务一:整体感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史铁生Q951年1月4B-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

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

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土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土席。自

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

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

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

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

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任务二:代入情景,感受文本

步骤一:阅读片段,感受史铁生描写中的情景交融

1.脑海中想象场景,默读文段,随后邀请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

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明确: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往往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在一节课的45分钟时间内,

教师往往一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较深的语文课堂体

验。朗读改善了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艺术,更好地从内容上、感情中甚至艺术特点上体

会作品,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展示删改了史铁生所使用的修辞语的文段,与原文进行对比,请同学们体会表达效

果,并分析文字当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修改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落了宫殿檐头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柏树愈见苍翠,到处的绿草藤蔓也都十分茂

盛。

【原文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茂盛得自在坦荡。

【修改二】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眼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坑洼都被照得明

亮;譬如在园中最为安静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鸣叫,把天地都叫喊得冰凉;譬如冬天

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黑色的柏树,你伤心的时候它们站在那儿,你高兴的时候它们依然站在那儿,它

们一直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大雨降落在园中,

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夏天;譬如秋风吹来,再有一场霜降,树叶飘落或躺在

地上,满园中播散着微苦的味道。

【原文二】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

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

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

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

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

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

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观看地坛风景视频,感受史铁生描写的准确、纸致、平实、深厚。

步骤二:总体感知,概括该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文字平实、感情真挚,具有哲理、充满悲怆

任务三:思想探究,拓展延伸

步骤一:对于自然的观察——多维度

1.动植物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

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

金光。"

2.时间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用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

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

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

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

中空地,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点拨:

为何我们不能像史铁生一样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史铁生双腿不便,在无人相伴的地

坛公园里,情绪只能默默消化。百无聊赖里,史铁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鲜活的生命上,集

中在了对时间的感知上。

步骤二:对于生命的思考——哲理性

1.寻找问题:史铁生在地坛当中思考什么?

①人为什么要出生?

②关于死的事情?

③怎样活的问题?

2.寻找答案:史铁生获得了哪些启示

①人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J

②关于死的事情

〃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③怎样活的问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

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件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

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点拨:作者承认这不是"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活下去"只是一个抉择",而"怎样活”却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践行过程。史铁生在地坛

留下难以忘却的体会——"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此语正透出切肤

之痛,"说不清,道不明”。生活的个中味道只有自己最明了。点滴前行的努力似乎都透

支着心力的游丝。"到底怎样活?"作者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有明哲的态度

和体会,从他在地坛的默坐、呆想、读书中,我们能看出答案。

3.请同学分享感悟:"你"对生命有什么思考

步骤三:对于母爰的体悟——人间情

1.义本细读:母亲对史铁生的爱的体现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

上车……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口,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

送我走时的姿势……"

点拨:作者就这样把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用笔缀成一段文字,让悔和爰一起在心曲

中脉脉流淌。儿子拳拳报母之心与母亲眷眷爱子之情,时常交感。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

"但见其行止神情,不闻其音容言语",在平实中更显不张扬的母爱。

2.心理分析:史铁生龙于母爱的感知

点拨:〃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接下来作者连用了四

个“知道"排句显示了母亲对自己体贴入微的无言理解。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

糟……知道有些事不宜问……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爱有时令人无所适从,理解却永远是切中伤痛的疗救。

史铁生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理解。

作者没有停止于这种平面式的铺陈,而是利用对比手法将叙述推向深入。

作者放纵自己痛苦与母亲无言承受不幸的语段形成鲜明对比: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

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每

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母亲以宽厚的理解、包容口默默承受着儿子宣泄的痛苦。

又如,儿子的自私与母爱的无私也构成了对照:儿子在母亲生前只顾惜自己,毫不在

意母亲的感受。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一切只是想儿子所想。面对极

其痛苦的儿子她只做"最低限度的祈求”------愿儿子活下去

为使儿子自己闯出一条生路她表面放手心里却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种无私、无功

利、充盈着勇敢和智慧的不张扬的母爱正是生命最坚实的依托。

这些平静如水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母爰是文

学描写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散文这一体裁因其自由活泼不受拘束,又尤能尽情婉转随意

收放。

3.意蕴联系:"地坛"与"母亲"之间隐含的联系

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

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

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

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爰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任务四: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1.课后作业

散文练笔:描写你记忆深刻的地方和记忆

你有属于自己的"地坛"吗

观察自然:制作植物书签,拍摄自然事物

2.课前预习

针对体悟"自然""生命"的主题,将进行《我与地坛》&《赤壁赋》对比阅读。

需自行预习《赤壁赋》字词,疏通文意。

环节三(二):《赤壁赋》与《我与地坛》对比阅读

任务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

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

表。

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词方面

开了豪放一派。工书画,为一代大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述甚丰,

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

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

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

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

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任务二:初步感知,深入探究

1.观看视频,辨识生字

壬戌(r6nxQ)属(zhu)窈窕(必。设。)之章冯(ping)虚御风

扣舷(xian)桂棹(zhao)-(H)妇愀(qiao)然

触胪(zhulu)酿(shT)酒匏(p旨o)樽

视频链接:赤壁赋作者苏轼诵读潇然古诗词朗诵,文化,艺术,好看视频

()

2.自主阅读课文,与小组内同学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尝试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2)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3)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

(4)为什么要写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

(5)〃客"的悲又从何而来?这个悲有几层含义?(6)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7)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任务三:整体感知、全文归纳

重点问题点拨

(1)客人悲的原因: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朽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

寄托的深沉喟叹”。

(2)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安慰自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

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

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

(3)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

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4)"主""客"实为:

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

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任务四:深入探讨,对比分析

回顾《我与地坛》的内容《赤壁赋》与《我与地坛》的对比分析

环节四:任务驱动学习任务

活动一:以《荷塘月色》阅读任务驱动“五要素、一中心”的散文鉴赏方法学习

(一)教师总结梳理阅读散文的基础知"五要素、一个中心",并告诉学生接下来要

运用散文的一般阅读和鉴赏方法阅读《荷塘月色》。

1.基础知识:

一个中心:形散神聚。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是为中心铺垫的。散文的语言、手法、结构铺排都与中心主题密切相关。

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形"与"神"的关系,"形"如何体现"神",

如何表达,有什么作用......

五个要素:

(1)"文眼",注意散文的重点句:一是起始句,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

扣主体,蕴含着作者的感情;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

三是点明主旨句,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

(2)"线索〃,一般注意两条线索:一是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换——事情的

发展;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注意明线和暗线的区分。暗线多蕴含作者的情感,如作者对

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叙写脉络,是按空

间线索、时间线索,还是按感情发生的变化?

(3)"意境",散文的情感。往往是将个人情感寄予作品的人、事、景、物。

理解文中关键句的中心思想。

提问几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表达了什么。

(4)“神韵",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语境与作者的情感联结。通过加、减、凋、换、

改、读等方式增加语感。

如果换一个表达好不好么?为什么?

(5)"技法",散义的修辞、表达手法。注意比喻、妆人等修辞,抒情、叙事、议论

等表达方式,象征、联想等写法。用了哪些修辞?好不好?好在哪里?

2.阅读五步法

步骤一:写了什么——标题和文眼

从标题和文眼,宏观了解作品内容。找出:写作对象、文体类型、感情倾向

步骤二:怎么写的一思路和线索

从段落关系、层次关系入手,提取文章线索。步骤三:为什么写一主旨和意图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从题材入手:写景?写人?记事?说理?

从文章开头和结尾入手,首尾一致:相同点在哪?首尾落差较大,变化在哪?为什么

变化?

步骤四:语言神韵——"骨"

理解关键句或关键词的表层、深层内涵。

步骤五:语言技法——文采

什么修辞?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达手法?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二)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

(1)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通读散文的同时,寻找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

话,也可能没有“

(2)让学生梳理出散文的写作脉络。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提取出文章线索。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中心。散文是议论、哲理、抒情?为阐

发中心,进行了哪些铺垫和描写?举例阐述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4)组织学生通过加、减、调、换、改、读等方式,对散文语言进行赏析。

小组内举例比较修改前后的优劣。

(5)以小组为单位,赏析散文的技法,并举例赏析。举例说明技法、意象

如何体现情感?

(三)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查漏补缺

用思维导图画出文章主要内容,完善文章结构。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散文阅读的主要方法。

梳理结束后,写下心得体会,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结合大家的交流分享,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

活动二:以阅读分享任务驱动学生讨论交流,明晰情景关系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任务一: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将全班分成六个阅读小组,分别对应六个“自然情怀"主题:"春夏秋冬"、"白昼

黑夜"、〃故乡家园"、"异域风情"、"奇异景观"、"日常景物〃,由随机抽签决定

每个小组所对应的主题。在分配结束后,安排各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开展阅读学习,并

根据小组交流结果选出一篇能够代表小组对应主题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任务二: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回顾"五要素,一中心"的散文阅读方法。

2.组织安排各小组就本组选择的作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问题:(1)这篇散文怎样凸显了小组主题所代表的自然情怀?

(2)这篇散文的情景关系对思想感情的表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在内部展开讨论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适当引导,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如

发放学习表格、鼓励学生发言、为学生解答困惑等“

4.引导学生归纳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其整理修改为分享会的发言稿。

任务三:举行会议,分享收获

具体通知如下:

〃自然情怀”阅读分享会通知

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亦归于自然。置身于大自然时,个人的视野会从自身的得

失困惑中挣脱,转向更广阔的世界,而内在也会得到丰富的滋养。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领

略写景类散文描摹刻画的动人画卷,感悟作家在行文间寄寓的深切情感,我们拟召开"自

然情怀”阅读分享会。

(-)会议主办方:高一X班班委会

(二)会议时间:X月X日下午

(三)会议的议题:

1.所选散义怎样凸显了小组土题所代表的自然情怀。

2.所选散文中的情景关系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是怎样的。

3.所选散文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会议议程:

1.班长致开幕词。

2.各小组派代表按顺序发言,在每组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的成员若想对该组的发言

进行点评,可以在举手并经过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

3.老师做总结结束会议。

会后通过阅读分享会总结表巩固活动收获。

设计意图说明:

创设阅读分享会这一清境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来,锻炼学

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逻辑组织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思维水平得到

充分调动与提升,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活动四:以自然实践任务驱动学生自由创

作,体悟人生哲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走进校园的各个角落,或者在上下学的路上用心观

察不曾留意过的一花一木,或是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风光,并根据个人感受和联想进

行记录和自由创作。

1.走进自然,记录美好

任务:发现生活中的自然风景,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下自己有感悟的景色,可以

写一首小诗或者一篇短文来描绘学生眼中的风景,以及个人从景物中阐发的个人感受与体

悟。填写下述活动表格:

2.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眼里的好风景。

任务: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记录表》后,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用20分钟时间

进行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接下来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自

己发现的风景和故事,也可以结合课内外阅读的作家作品,谈谈个人的体悟和感受(可以

用PPT、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进行分享)

3.作品展示。课堂结束后,以"自然与人生”为主题设计专题板报,选择优秀的诗文

进行展示,同学间相互学习讨论,体会自然意境之美与思想之远奥。

设计意图说明: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学习压力下,学生常常埋头苦学,过长时间的低头让他们忘

记了抬起头来能看到日出和晚霞,绿叶与红花。

在此活动中,"写一首小诗"、"分享你眼中的风景和联想”等任务驱动,符合课程

标准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联想与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表达和自

由创」作。

环节五:布置作文训练,相互点评,做到读写结合

任务一: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散文写作

1.阅读单元末尾文章“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概括"情景交融”手法的内涵

明确:情景交融的两种内涵

(1)情因景生,触景生情。

(2)因情写景,借景抒情。

2.结合本单元课文,赏析经典语句(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富含哲理),进一步阐述

情景交融的两种方式。

(1)提问:你能根据下文分析"情因景生,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吗?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

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分析:开篇从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弥漫在

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领略月下荷塘美景,忧愁虽然还在,但作者心头平添了

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接下来,正式地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

详细的描写,结尾进一步抒发作者苦闷、不满现实的复杂心理。

明确:作者由苦闷的心情到心添喜悦,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

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2)提问:你能根据下文分析"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吗?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分析:作者用"清""静""悲凉"三个词来概括北国秋天的特点,用五幅故都秋景

图,体现悲秋特点,这也是郁达夫的心境、情感在景物上的投射。同时,北平之秋景物众

多,作者选择了破屋破壁、槐树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

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犯、苦闷

之情相一致。

我们来分析第一幅秋景图——清晨破屋图。

①作者眼中的色彩都是冷色调的,"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

②以声衬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细小的,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显北国之秋清晨

的宁静。

③意象。〃破屋破壁"、〃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

牛花(朝荣)的蓝朵”。这些景物是往往给人荒凉幽寂之感,心中的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明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

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

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郁达夫此时遭到威胁,思想苦闷。郁闷的心情让他更能

感到秋的独特韵味,使得原本没有感情的景物染上浓重的悲凉色彩。作者心中的"悲凉"

已经不是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3.赏析课文经典写景抒情语句,总结写景抒情方法。

(1)选取与情感契合的意象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