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2节 《五石之瓠》(教师版)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2节 《五石之瓠》(教师版)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2节 《五石之瓠》(教师版)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2节 《五石之瓠》(教师版)_第4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2节 《五石之瓠》(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五石之瓠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

知识。

1、语言建构与运用2.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

2、思维发展与提升观。

3、审美鉴赏与创造3.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4、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

思考。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内容理解

【即学即练1】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

意?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答案:

①引用不同事例蕴含了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②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

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解析:

第一问:本着先抽象后具体,先概括后分析的逻辑,先把问题的焦点问题概括出来,然后分别惠子和庄子

两个角度对他们主张的彼此对立的关系;切忌孤立地分析。

第二问:要从事例说开去,使用具体到抽象,典型到普遍的逻辑,由典型事例上升到普遍的道理,把对有

用和无用的道理进行广泛地推论。最后结合庄子的绝对自由的终极境界和惠子的局限认识进行对比,才能

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

知识点02比较阅读

【即学即练2】清代刘熙载说:“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在庄子的眼中,看似无用的葫芦也有用

处,之前我们学习的哪篇课文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老子与庄子论证道理所采取的方法有何不同?

答案:

①《五石之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

心也夫!《老子(四章)》之第十一章“......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他们都表达了有无相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意思。

②《老子》第十一章是用事例类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庄子》中的寓言擅长运用虚构的小故事,传达道家深刻的大道理,汪洋恣肆且自由有趣。

解析:

第一问:

这种比较阅读首先是思想结论的比较,首先对问题进行分解,

①概括刘煕载话的内涵,并能归结到“无路”和“有路”的关系。

②自然联系到庄子和惠子讨论的“有用”和“无用”的关系

③找出“无路”和“有路”,“有用”和“无用”都讨论了“有”和“无”的关系,这样就很容易联想到

老子都涉及到“有”和“无”辩证关系的讨论。

第二问:

首先要明确老子和庄子虽然同样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由于生活的时代、个性、境遇,思想的确立、

继承和发展的不同,思想表现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在阐述同一个话题时也是各具特色。

其次结合文本对于列举生活实例的类比和虚构故事有明确的区分,虚构的故事往往远远超越了现实,所以

笔法上富有浪漫色彩和艺术气息,所以虽然同为道家思想,庄子往往更为恣肆洒脱。而老子的说理达到的

是形象生动和通俗易懂。不同的论证方法造成了文章意境的很大差异。

知识点03写作特色

【即学即练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

1、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

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

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

道通达的原因。

2、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

运用寓言等。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

宣传了作者的观点。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

3、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4、在“大故事”中,庄子则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弧”,说明了“无用

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解析:

分析写作特色一定不能简单套用,有些特点比较常见,比如:比喻、排比、举例说理,这些可以归为

一类;有些特点比较特殊,比如《老子》中就有逆向思维、方言、谚语、格言警句的大量使用,那就要反

复阅读文本,找到支撑论述的材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庄子擅长讲故事和讽刺说理,大故事套小故事等

方法,都是文本本身决定的。但是单纯阅读中把握这些特点还不够,还要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才能

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文本的特色。

知识点04理解寓意

【即学即练4】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答案:

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

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

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

栖居”的境界。

“小故事”的寓意可理解为: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

物的最大价值。

解析:

分析认识角度这类问题,要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词,比如:惠子强调占地方,碍手碍脚,这完全从事物

的现实功用出发,因此可以联想到实用主义和世俗束缚;庄子的思想的关键词是泛舟由于江湖之上,这完

全站在了惠子占地方,碍手脚的对立面,进入了诗意和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联想到浪漫主义或者审美主

义。所以,围绕文本进行有效推论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不同的角度。

能力拓展

考法01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能力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战国时期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

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

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

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

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所以《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

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

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

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考法02结合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

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

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

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

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

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解析:

评价二者看问题的高下,既要从二人出发点进行比较,也可以结合今天社会进行分析。

庄子曾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惠子的目光仅囿于日常思维,只从实用的物质层面看待事物,而

庄子是从泛舟湖上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角度看待葫芦的,超越了“小”的思维,看到了“大”用。所以

他说“外重者内拙”。由此可知,庄子的境界高于惠子。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动荡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背景下,他想要改

变现状,但“王公大人无人器之”的现实让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遨游,在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于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体会到庄子无用之用中“诗意的栖居”之感。“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

有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仁望星空”,亦仿佛圣地亚哥老人独自在海上与鲨鱼搏斗。从实

用主义的角度看,老人所得到的只是一副鱼骨架,毫无用处。但他终会被人们视为勇者铭记在心。也许我

们终不能成一代大师,留传世杰作,但是我们却能够追逐心中信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以内心的坚守,将所谓有用之事看得豁达一些。否则,唯此是念,害怕失去,即使得到也无甚快意,终将

被时光淘尽。正如苏轼,远谪黄州前,他是政治失意的,但当他让心中高于现实的放旷、对人生的热爱不

再受压抑时,他就成为名垂千古的东坡。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D.客得之,以说吴王说:说服

答案:D

解析:说:同“悦”,取悦。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解析:

①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②将:名词用作动词,做将领。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

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题组B能力提升练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其未兆易谋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絖

答案:B

解析:A项,“累”同“蔂”,土筐;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D项,“絖”同“纩”,丝绵絮。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

俗在这天祭灶。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④说:古义,同“悦”,取悦;今义,

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⑥方,古今都有药方的意思。

题组C培优拔尖练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

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