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理解质量互变_第1页
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理解质量互变_第2页
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理解质量互变_第3页
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理解质量互变_第4页
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理解质量互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新高考政治精准备考复习

理解质量互变课标要求考情统计考情预测22山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22北京:质量互变规律、外延关系、关系判断。24山东:归纳推理、适度原则。1.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3.把握适度原则。一、课标考情预测(1)从命题内容上看,质量互变规律、适度的含义、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是考查的重点.(2)从考査形式上看,主要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3)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与适度原则。理解质量互变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区别:含义、性质、特点、状态、结果联系: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循环往复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要求:正确把握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与质、渐与飞、连与间的关系(2)渐与飞、连与间的关系(3)意义区别:状态、性质、作用、表现联系:及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1.度(1)含义(2)作用(3)与关节点(临界点)2.适度原则(1)含义(2)必要性(3)要求①把握分寸②得中处之③创造条件二、思维导图构建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之后历届三中全会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吹响了“改革的进军号”。今年,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一场新的远征,漫漫征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愈难愈进,愈险愈进,愈要真刀真枪、坚定不移。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穿的是合脚的鞋,走的是自己的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运用理解质量互变的知识,分析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议学情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三、案例分析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砥砺前行,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连续性的间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②遵循适度原则,注重落实,稳步推进。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但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运用理解质量互变的知识,分析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参考答案认识质量互变规律核心考点一核心考点四、核心突破与演练一、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P80-81)量变质变区别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变即量的变化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变即质的变化性质特点状态结果联系

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③坚持适度原则数量的增减或排列变化根本性质的变化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飞跃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统一物分解、平衡静止破坏此物仍是此物,并未变成他物事物变成他物,不再是此物【知识拓展】①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质变是超出了度的范围。②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③并非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④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⑤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P81-82)(1)质量互变规律要求: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连续性、渐进性间断性、飞跃性区别状态性质作用表现联系量变质变连续性过程的持续渐进性过程中断或连续性间断保持原有质的规定性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出现了新事物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1.(2024·北京高考,5)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自发守护石峡关长城,传承长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外延上是一致的B.“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属种关系C.“接续努力、久久为功”,说明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D.“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为对称关系【解析】A: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种属关系,“长城”的外延小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的外延,A错误。B:属种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错误。C:“接续努力、久久为功”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人们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C正确。D:对称关系指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也有这种关系,“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这里的“带动”关系不是对称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C。C典题精练A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如果超出0—100℃这个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或100℃),水就会变成冰或水蒸气。这表明()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②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③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④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为他物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③说法错误。质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成他物,④说法错误。典题精练把握适度原则核心考点二核心考点四、核心突破与演练一、适度的含义(P83)度含义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遵循适度的原因与关节点(临界点)含义关系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二、掌握适度原则(P83-84)适度原则含义要求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①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犯极端化错误。(想要保持事物质的稳定)②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反对折中主义,坚持“得中”而处之。③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1)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特别提醒】1.(2023·广东卷,12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提示: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提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3.量的增减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4.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适度”原则。提示:遵循“适度”原则,是为了使事物的质保持不变。当我们需要促成质变时,就要使量变突破度的范围。5.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提示:要根据所要发生的质变对人有利还是有弊,进而确定是促成质变还是防止质变。易混易错3.(24山东13)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随着注水深度的变化,器皿的倾斜角度随之变化,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C典题精练4.《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楚军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kūn)前往赵国搬救兵,解了被围之困。齐威王大喜之下请淳于髡喝酒。淳于髡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接受了劝诫,决意改掉彻夜饮酒的习惯。下列选项与淳于髡的话蕴含哲理一致的是()①水满则溢,月盈则亏②相生相克,相辅相成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④万物有度,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把握适度原则,①④符合题意。“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②不符合题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③不符合题意。C典题精练5.(2024·全国高三专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战国时期著作《司马法》中的一句名言,它蕴含着战争与国家兴衰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爱好和平的重要性,又等醒不要忘记国家安全。过去的历史教育我们,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也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悲惨教训。今天的事实警示我们,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后盾。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知识,谈谈你对“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理解。典题精练

解析:信息: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也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悲惨教训: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