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_第1页
语文-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_第2页
语文-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_第3页
语文-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_第4页
语文-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阅卷注意事项:1.阅卷前请各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改卷老师开会,强调改卷纪律,统一标准。2.请老师改卷前务必先做一遍试题,了解自己所改试题的答案、评分细则、答题角度后,再开始改卷。3.请老师认真批阅,不可出现错改、漏改现象,如果不小心漏改或错改了,可以点击回评按钮重评。4.成绩发布后,如果有学校反馈错评乱评,平台定位阅卷老师,进行通报批评。5.语文作文采取双评+仲裁模式,一二评分差达15分之后需要仲裁,仲裁作文是随着阅卷过程产生的。6.阅卷平台出现的相关问题,如果刷新页面重新登录未能解决,请将问题反馈给学校负责技术的老师(或考试负责人),由其统一在技术QQ群里反馈问题并协助解决。备注:关于主观题的批改,坚持遵循评分标准、按照实际答题情况灵活批改的原则,阅卷批改的标准要一致。123671011121520DDBBCADFBD1.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不应追求‘冷静’的美学风格,而应追求生活化”说法绝对。“冷静美学”是传统观点,“生活化”是近年来受欢迎的风格,不能由此完全否定传统“冷静”的美学风格。2.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D项,“非科学家作者难以采用这种叙述手法”错误。由“《第二种不可能》是作者以其团队的科研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故事化叙述作品”不能推导出“非科学家作者难以采用这种叙述手法”。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述和说明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应是“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论点——科普作品呈现生活化叙事的倾向;第二、三段分别论述“科普写作的生活化通常通过构建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实现”“故事化叙述是实现生活化的重要路径”两个分论点。4.内容:①介绍了蜂类昆虫、“僵尸蚂蚁”等奇特生物的生存方式,如蜂类昆虫用螫针捕杀蟑螂,“僵尸蚂蚁”被真菌孢子控制大脑,前往适宜真菌生长之处。②分析生物进化中生物间的竞争关系,以蚂蚁和真菌为例,说明双方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进化新对策。③阐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因生存资源竞争,优势个体凭借有利基因存活并繁衍后代。作用:激发读者好奇心,引发其对生物进化的兴趣;让读者对书中生物进化内容有初步认识,增强对书籍内容的期待。【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序”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图书主要内容、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对读者阅读的建议等。其作用一般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促使他们阅读下去;简要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框架,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逻辑,提高阅读效率。具体到材料一,前半部分介绍了蜂类昆虫、“僵尸蚂蚁”等奇特生物的生存方式,其作用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有关生物进化知识的介绍。后半部分分析生物疯狂的行为、生物间互相博弈的原因,并由此引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引入这个学说是为了向读者传递相关科学知识,也让读者对书中生物进化内容有初步认识,增强他们对书籍内容的期待。【评分标准】共4分,内容每点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运用第一人称,以与读者交流的方式展开叙事。如“我说的可不是你小时候,经常在夏日吓唬你的那种黑黄相间的小家伙”,仿佛是“我”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给人亲切之感。②对生物知识的讲述场景化、故事化。如文章介绍“僵尸蚂蚁”,它们“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和伙伴们一起沿着栖息地的小径觅食。可就在不知不觉间,它身上多了一名乘客……”,该介绍具有故事化、场景化的特点,是科普写作生活化的体现。③在介绍生物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常常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如此这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直接表达了作者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科普作品的文体特点。“科普写作生活化”是与“客观、准确的表达,理性、简洁、逻辑性和中立性的美学风格”相对而言的。材料二中的“创作者的声音,即创作者对所议话题的经验、态度、立场、观点或感受,成为部分科普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实现,常以第一人称故事化叙事展开”等是科普写作生活化的体现。将以上要点结合材料一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即可。【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6.B【解析】A项,“是因为经过郑瑾的教育,她认识到在黑暗社会里,受苦的不只她一个人,心里得到安慰”错误,从“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你说冤枉吗?……这是最普通的事”可以看出,俞淑秀之所以渐渐安静下来,一是受到郑瑾勇于斗争精神的感染,二是认识到在黑暗社会中,坏人升官发财,好人吃官司受苦,这是最普通的事,自己也不例外,从而慢慢地从个人的委屈中走了出来。C项,“革命烈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事迹将永垂史册,后人永远记得他们为革命所做的一切”错误,由“一个人要是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样巨大”可知,“这样巨大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意思是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为真理、为大多数人的解放事业中,这种事业是正义、无私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D项,“出于革命工作者保密的习惯”错误,郑瑾以第三人称讲述自己与丈夫的故事有多个复杂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减轻悲伤;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与丈夫只是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中普通的两个,不值得提起;还可能是为了叙述的方便。7.C【解析】“林道静与俞淑秀在年龄、心智、思想、人生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错误,文中没有交代林道静的年龄和俞淑秀的人生态度,所以她们在“年龄”“人生态度上”不能形成对比;而且她们之间在“心智”与“思想”上只是“不同”,并不是“对比”。8.不同:俞淑秀第一次哭泣是因为初入监狱,刚受过刑,感到害怕、冤屈;第二次哭泣是她感动于革命者李伟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于李伟与郑瑾凄美的爱情,更感激郑瑾对自己的教导。效果:显示出俞淑秀在郑瑾的教导下从幼稚、胆怯到接受革命教育、感受到革命者崇高追求的成长,丰富了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情节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联系上下文分析俞淑秀哭泣的原因:由“受刑不太重,但被恐怖吓住了”“我哭——因为我冤枉呀!”可知,俞淑秀第一次哭泣是因为她初入监狱,刚受过刑,感到害怕、冤屈。由郑瑾所讲的内容和“那个李伟的爱人后来怎样了呢?她知道他死了该多难受呀!”“郑——姐姐!感——激你……认识了真理……”可知,她第二次哭泣是因为感动于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又感动于郑瑾为了革命事业承受着丈夫去世的痛苦也要勇敢活着的精神,同时也感激郑瑾对自己的教导。效果:虽然两次哭泣行为相同,但第二次不是因为胆怯、幼稚,而是因为俞淑秀在郑瑾的教导下接受了革命教育,感受到革命者的崇高追求,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反映了人物精神上的成长,这样写能使人物更立体、丰满。【评分标准】共4分,不同2分,效果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林道静对于敌人的关押、拷打毫不在意,反而觉得这里是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接受考验和锻炼的好地方,体现出她坚定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狱中郑瑾的言传身教,让林道静认识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和灵魂深处的脆弱,也认识到了成熟的革命者是什么样子,她受益匪浅;③从侧面反映出郑瑾对两个女孩子的教育达到的效果,突出了她作为一个成熟革命者自觉传播革命火种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先理解这句话的本义——林道静对敌人的关押、拷打毫不在意,觉得这里是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接受考验和锻炼的好地方。再往深处理解——为什么林道静这样说呢?因为她从郑瑾的言传身教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一个成熟坚定的革命者应该如何在监狱中与敌人斗争,她受益匪浅。最后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考虑:于林道静而言,这样的话,体现出她坚定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于郑瑾而言,从侧面反映出她对两个女孩子的教育达到的效果,突出了她作为一个成熟革命者自觉传播革命火种的形象。【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ADF【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其后A处应断开。“夫子”是主语,“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作谓语,后面“夫子”又是另起的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夫子之求之也”独立成句,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代词,“也”为句末标志词,故F处应断开。“人之求之也”作为“异乎”比较的对象,属于一句话,G处不应断开,故选ADF。11.B【解析】A项,“关龙逢不见刑乎”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施刑”,两者用法相同。B项,文中“以”的意思是“因为”,“焉用亡郑以陪邻”中“以”的意思是“来”,表示目的,两者意思不同。故B项错误。C项,文中的“易”意为“交换”,“其未兆易谋”中的“易”意为“容易”,两者意思不同。D项,文中的“闻”意为“了解”,“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闻”意为“名望”,两者意思不同。12.D【解析】“但只有少数贤能的人能够完全理解并实践其精髓”说法于文无据。13.14.①才能为何不能施展。子路觉得孔子积累功德、奉行道义、怀有美德,却依然处于窘境,才能得不到施展,产生了困惑。②能为人师的原因。子夏不明白,既然孔子的四个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超越他,为何他们仍愿意以孔子为师。③求学的途径。陈子禽对孔子获得学问的途径产生了疑惑。【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对三则材料分别进行概括:①根据材料一中的“今夫子累德……奚居之隐也”可知,子路对孔子才能无法施展产生了困惑。②根据材料二中的“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可知,子夏对孔子不如学生,却能当他们的老师感到疑惑。③根据材料三中的“仲尼焉学”可知,陈子禽对孔子学问来源产生了疑惑。【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意思正确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向南到楚国去,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吃熟食,野菜羹中不掺一点米,学生们都有挨饿的脸色。子路前来问孔子说:“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用福气报答他;作恶的人,上天用灾祸报复他。’现在先生积累功德、奉行道义、心怀美德,行善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处境还这样窘迫呢?”孔子说:“仲由你不懂,我告诉你吧。你以为有才智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你以为忠诚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关龙逢不是被杀了吗!你以为劝谏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伍子胥不是在姑苏城的东门之外被施以酷刑了吗!得到君主的赏识还是得不到君主的赏识,这要靠时机;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碰不到时机的多着呢!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再说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不会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在碰到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至于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心里不迷惑。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在于资质;是做还是不做,在于人;得到赏识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现在有了人才却碰不到时机,那么即使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碰到了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广博地学习、深入地谋划、修养身心、端正品行来等待时机。”孔子(又)说:“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叶子枯落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意呢?”材料二:子夏问孔子道:“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的仁德胜过我。”子夏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端木赐的辩才胜过我。”子夏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仲由的英勇胜过我。”子夏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颛孙师的庄重胜过我。”子夏站起来离开座席,问道:“既然如此,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还要来侍奉先生,拜您为师呢?”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颜回能够仁爱却不能适时变通,端木赐能够巧辩却不能缄默内敛,仲由能够勇敢却不能适时退让,颛孙师能够庄重却不能谦逊合群。把他们四个人的优点合在一处来同我交换,我也不会答应。这就是他们侍奉我而从不三心二意的缘由。”材料三: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都是从哪儿学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被完全丢掉,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贤的人只记住了它的细枝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夫子从哪儿不能学习呢?而且又何必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陈子禽又问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凭借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先生这种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16.①诗句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画面:微月之下,关山朦胧遥远;闲阶之上,霜霰侵人,寒意逼人。②远近结合:“微月”“关山”写远处之景,“闲阶”“霜霰”写近景,远近结合营造出朦胧、空阔、冷寂、孤独的意境。③诗句借景抒情,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融入景中,含蓄表达思念之情,引发读者共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句内容、表达技巧、蕴含的情感等角度作答。①“微月关山远,闲阶霜霰侵”两句的意思是微茫的月光之下,关山若隐若现,朦胧而遥远;空寂的台阶上,铺满了霜与霰,给人留下阵阵寒意。②从写景技巧上看,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微月关山远”是远景,“闲阶霜霰侵”是近景,“微月”“关山”“闲阶”“霜霰”等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邈远、寒冷寂静的图画,营造出朦胧、空阔、冷寂、孤独的意境。③从情感上看,这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朦胧邈远、寒冷寂静的图画,寄托了诗人思念故乡与友人的情思,表达含蓄蕴藉。【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曷”“饶”“致”。【评分标准】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等,不得分。另外,字迹书写要清晰规范,若书写难以辨认,或书写不规范等,不得分。18.①(清)辙—(清)澈;②象(是)—像(是);③嘻(戏)—嬉(戏);④(神)密—(神)秘。【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①清澈:清而透明。②像:好像。③嬉戏:游戏;玩耍。④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评分标准】共3分,每找出并改对一处得1分。只找出错别字但修改不正确不得分。19.这江果然是富裕的,无论是稻米还是诗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江也果然是春天的,无论是季节还是身体,无论是心思还是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先分析句子,提取主干,再将修饰成分变成短句:这江果然是富裕的,无论是稻米还是诗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江也果然是春天的,无论是季节还是身体,无论是心思还是气息。然后将这些句子按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从与上文“这真是一个好名字”衔接的角度看,应将“这江果然是富裕的”和“这江也果然是春天的”前置,从而更突出富春江的特点。【评分标准】共6分,“这江果然是富裕的”“这江也果然是春天的”前置得4分,切分恰当、衔接流畅得2分。20.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结构的能力。文中的“注意”是动宾型合成词,又与“力”组成偏正式合成词。A项,“理解”是联合型合成词;B项,“自愈”是主谓型合成词;C项,“钝感”是偏正型合成词;D项,“创新”是动宾型合成词。它们都与“力”组成偏正型合成词。“创新”与“注意”结构一致,“创新力”与“注意力”结构一致。故选D。21.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②当他需要转移观众视线的时候【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前文说的是“很多人以为”的情况,后文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与很多人以为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①处应填“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或类似意思的句子。②处,由前一句“魔术师非常了解‘注意’的高度选择性和转移的规律”可知,下面要谈的是关于“注意”的选择性和转移规律的事,再根据后面的句子“就会利用道具、眼神或者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时观众就会对他的暗中操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推知②处应填“当他需要转移观众视线的时候”或类似意思的句子。【评分标准】共4分,写对一处给2分。要求意思与答案基本相同,并与上下文衔接恰当。22.当你在与朋友交谈时,如果身后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用不着回头,注意力就转移到身后人的谈话内容上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有人如果在身后提到你的名字”语序不当,可将“有人如果在身后”改为“如果身后有人”;二是“用不着回头,注意力就转移到身后人的谈话内容上了”缺少主语,可以在“用不着”前加“你”。【评分标准】共4分,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指出修改意见也可给分。23.【材料解读】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理解材料。“是非观”是指一个人对待原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是对事物是、非的判断和取舍。“利害观”是人们对于利害关系的基本看法,涉及人们对利益(好处、优势)和害处(损失、弊端)的认知与权衡。是非观的本质是追求公平正义,利害原则的要义在趋利避害。以利害定取舍,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以是非定取舍则是界定人类品德的首要标准。作为社会性高级生命体的人类,不仅应具备以利害定取舍的本能,更应具备以是非观来定取舍的道德勇气。将“是非观”置于“利害观”之上,即先考虑是非,再考虑利害;先考虑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再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反之,将“利害观”置于“是非观”之上,不管对错,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去做,对自己无益的就不去做。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明是非,见利忘义,甚至颠倒黑白。其次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利害”定取舍是人之本能,而以“是非”定取舍则是人之道德修养的体现。将“是非观”置于“利害观”之上,就是以道德束缚人之本性,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反之,将“利害观”置于“是非观”之上,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参考立意】(1)以“利害”定取舍无可厚非,以“是非”定取舍难能可贵。(2)“是非”永远比“利害”更重要。【作文评分标准】一类文:观点鲜明,论述切实深刻,54~60分。能够围绕“是非观”与“利害观”正确立意,且观点鲜明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