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性之声与人性光辉”单元教学设计部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目录“理性之声与人性光辉”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
见“词”悟“道”:直抵演说的思想深处第二课情与理:演讲稿中的情感处理
第三课
味深“长”:破解长句的含义与情感第六课共情和同理:演讲稿的写作第四课逆鳞有术:劝谏亦有道第五课为天下人谋永福:体悟革命书信中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将众多文类归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有“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有“新闻传媒类,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其中有些适合在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中自主学习,有些则更适合师生进行课堂学习。
教材选择“社会交往类”文本,共有两课,四篇课文。第一课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两篇演讲词。第二课是《谏逐客书》(李斯)和自读课文《与妻书》(林觉民)。四篇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涉及演讲词、奏疏和书信等多种体裁,但都聚焦于“抱负与使命”的主题,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时期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时代的抱负与使命,学会写演讲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单元导读第一课见“词”悟“道”:直抵演说的思想深处——联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性之声与人性光辉”单元教学设计联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会理解演讲词所表达的观点和所使用的方法,领会革命导师的“使命与抱负”。
专题解读预习任务1.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学生会文艺部准备排演话剧《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再现《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一场景。请你根据原稿,仿照示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改写成当今的演讲稿。要求:(1)忠于原文的思想表达(信)。(2)你的同龄人听读无障碍(达)。示例:每一种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看,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却给工人带来贫穷,机器减少了劳动却引起工人过度疲劳;财富的新源泉却成为贫困的源泉;技术的成功却换来道德的败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却使自己成为奴隶;科学纯洁的光辉的背后却是愚昧无知的黑暗。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却使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科技发展与贫困落后的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这个时代明摆着的事实。(据课文第4段部分内容)2.了解《人民报》的性质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3.梳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明确马克思的贡献。任务一说说同学改编稿(以陈同学的改编为例)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任务一:说说同学改编稿(以陈同学的改编为例)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活动1.
改编稿:1848年那些革命模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课文:(第1段)“所谓的1848年革命……的秘密。”探讨:能否传达原文的观点?原因在哪里?
(1)能传达原文的观点。①抓住了句子的主干,保留了主要信息。②保留了修饰语中最重要的信息。(2)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观点。①少了比喻等相关内容。②少了对比手法,使观点的表达缺乏生动形象性。小结:理解演讲词所表达的观点,要抓住句子主干和修饰词强调的信息,要理解修辞的指向。任务一:说说同学改编稿(以陈同学的改编为例)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活动2.改编稿:实际上,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的新东西。
同样,在这之前,欧洲社会没有感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课文:(第2段)“的确……的革命气氛。”探讨:与课文比少了哪些信息?被删减的文字对观点表达有什么效果?
:.(1)少了“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与几位“革命家”的比较,少了“大气”压力的类比。(2)被删减的文字对观点表达的效果:①用“蒸汽”“电力”“自动走锭纺纱机”等具体事物来阐述抽象概念“社会革命”,通俗易懂。②“与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比较,突出其革命力量的巨大。③以空气的存在进行类比,突出革命气氛无处不在。
小结:理解具体词语所指向的抽象概念,理解修辞所强调的方向,有助于理解观点。
任务一:说说同学改编稿(以陈同学的改编为例)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活动3.改编稿:一件任何人都不敢否认的可以作为19世纪特征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无法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又显现出远超罗马帝国末期那种载入史册的可怕情景的衰颓的征兆。
课文:(第3段)“这里有一件……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小结:抽象概括和分项阐释有助于深刻理解观点。
任务一:说说同学改编稿(以陈同学的改编为例)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活动4.改编稿:社会的新生力量需要新生的工人来发挥更好的作用,英国工人阶级在全世界解放也借于英勇斗争却被资产阶级历史家掩盖起来,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罪行就会在房子上面画神秘的红十字,所以历史的本身才是真正事实存在的依据,而无产阶级就负责来执行处理。
课文:(第4段部分内容)“有些党派……就是执刑者。”探讨:“狡狯的精灵”“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菲默法庭”等对观点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这些名词的具体解释参看课本下面的注释。文学、历史的典故,对理解有一定阻碍作用;只有理解典故,才能更好地理解观点。因此,需要结合讲听者的文化素养和背景来理解观点。小结:准确理解演讲者的爱憎倾向,有助于深刻理解其观点。理解演讲者、听众的文化背景。
任务二梳理结构
任务二:梳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活动1.理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对理解观点有什么好处?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清晰的结构有助于听众听清、听懂、信服。任务二:梳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活动2.归纳理解演讲词观点的角度。(1)从语句角度,抓住句子主干和强调成分。(2)从修辞角度,抓住修辞强调的指向。(3)从结构角度,理清思路,明确逻辑关系。(4)从情感角度,明确演讲者的爱憎倾向。(5)从文化角度,理解讲听双方的文化背景。小结:理解与表达是互逆的过程,需要注意的角度是相通的。任务三重新修改演讲词
任务三:根据表达观点要注意的角度,重新修改同学的演讲词
要求:信、达,兼顾雅。
演讲要注意的方面:演讲观点(语句层面)、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情绪感染(情感层面)和文化背景。
任务四自己的演讲任务四:自己的演讲
活动1.理解的最高境界是运用,推举一位同学演讲。
(根据评分表,提示同学注意评分的角度。)
活动2.教师作适当评点。
(主要评点表达中的语速、语气、语调、音量、节奏等和演讲者的形象风度、情绪感染。)
任务五评价演讲任务五:评价同学的演讲
评分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优良一般差
观点内容
(30分)
忠于原文的观点。(10分)
观点准确鲜明,内容围绕观点充实具体。(10分)
材料真实典型,实例生动客观,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精神。(10分)
层次结构(10分)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引人入胜。(10分)
语言表达(30分)文字简练流畅,思想性较强,表达流畅自然。(10分)
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10分)
语速、语气、语调、音量、节奏符合思想感情的变化,能熟练演讲。(10分)
形象风度(10分)着装朴素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风度,有亲和力。(10分)
情绪感染(20分)精神饱满,能运用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等表达对演讲稿的理解。(10分)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与听众感情融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10分)
评委:总分:
四人一组,推举一人演讲,其他三人评分,并提出修正意见。任务六教考衔接
牛刀小试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1.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
教材任务(必修下册P91第二题1)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考查目标:本任务要求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总体来看,学习任务中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文本中看似不合常规的地方,这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路,又往往被学生忽视,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命题点提炼: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即根据演讲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对演讲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近几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还未涉及演讲文本的考查,但是从高考考查的规律来看,演讲的结构思路考查将会成为重要的考查点。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1.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
①形成落差,吸引听众。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②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1.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答案]
①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第一部分通过两个“对于”提出本文议论中心,第二部分则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②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这严密的结构是建筑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实践是统一的,他的科学理论和他的革命科学观是统一的,他的爱和恨是统一的。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正是根据这些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1.分析演讲的结构思路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答案]
①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第一部分通过两个“对于”提出本文议论中心,第二部分则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②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这严密的结构是建筑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实践是统一的,他的科学理论和他的革命科学观是统一的,他的爱和恨是统一的。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正是根据这些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2.高考真题
(2021·新高考I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2.高考真题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任务六:教考衔接活动2.高考真题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四年级口算题大全(10000道)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课件
-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工程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乒乓球V》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徽州民间音乐采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BIM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外国建筑史(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光学院《古树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防疫期间“停课不停学”网上周考(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学校五一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 2025国核铀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4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腹部创伤的急救》课件
- 机电自动化试题及答案
- 四川广播电视台招聘笔试真题2024
- 甘肃省2025年甘肃高三月考试卷(四4月)(甘肃二诊)(数学试题+答案)
- 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试题及答案
- 微训练 一文多考 备考高效之诗歌《苏幕遮・燎沉香》教师版
- 2025届山东省济南市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共青团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血液透析贫血的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