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4级高一下学期历史阶段性验收考试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开始了农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畜牧业,从这个时期起,人类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在生产工具的创新方面,金属工具的使用也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加。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这说明()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社会分工和金属工具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明的产生和进步D.农牧业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再到金属工具的使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明的产生和进步,C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出现,排除B项;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2.尼罗河在埃及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磐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文明呈现出交融特征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特征C.人类文明产生具有相似性D.农耕文明拥有扩张潜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材料尼罗河在埃及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等信息可知,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两河流域以及中华文明同属于大河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相似性,并未提及文明之间的交融,排除A项;自然环境是文明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相似性,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列图1、图2、图3中的文字分别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经学者破译,发现三者构造方式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原则。这表明在古代()A.各地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明显B.文字的产生都源于字母文字C.各地文明的表现具有相似性D.文字的书写材料都是相同的【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埃及、中国)。据题干“三者构造方式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在文字创造中独立发展出相似的构造原则,体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符号表达的共同需求,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文明间存在直接的借鉴关系,且古代西亚、埃及与中国的文字基本独立发展,排除A项;文字的产生并不是都源于字母文字,而是有着多种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如甲骨文不属于字母文字,排除B项;楔形文字用泥板、象形文字用莎草纸、甲骨文用龟甲兽骨,书写材料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4.据考证,在公元前24世纪早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了很多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稍晚时期,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这表明当时()A.私有经济有所发展B.法律体系初步形成C.商业贸易非常发达D.诚信观念较为流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4世纪早期(巴比伦)。材料中的“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等信息可知,当时古巴比伦地区当时有了房屋买卖和契约文书,反映出私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楔形文字对于私有财产的相关记录,不涉及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到“买卖”,但体现不出商业贸易的发达,排除C项;“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与诚信观念流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A.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B.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C.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D.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表示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可见两者都体现对人的关注,A项正确;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佛教并非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印度教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佛教在教化社会、构建后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的作用,排除CD项。故选A项。6.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战争,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会议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权上,公民中的重装步兵阶级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阶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A.民主政治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B.雅典民主权利开始向奴隶开放C.战争客观上推动了雅典民主进步D.雅典工商业发展推动公民参政【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由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知,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都与战争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战争是因,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是果,说明战争客观上推动了雅典民主进步,C项正确;民主政治与军事斗争的胜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雅典民主权利开始向奴隶开放,与历史史实不符,雅典民主政治权利不向奴隶开放,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战争对民主的影响,而非工商业发展推动公民参政,排除D项。故选C项。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描述希波战争时曾说:“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波斯大王)率领去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条河的水不是给他的人喝得不够用了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送马匹的船只。”这可用于说明()A.战争增进了区域联系B.古希腊民主走向衰亡C.波斯帝国交通的发达D.西亚地区的赋税沉重【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与波斯)。据题干“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波斯大王)率领去打希腊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送马匹的船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波战争中波斯调动了亚细亚众多民族的力量参与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希波战争后,希腊城邦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体现波斯交通系统的发达,而是强调资源消耗的规模,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赋税问题,仅描述资源的征调,排除D项。故选A项。8.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可知,当时中央集权程度有限,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实施,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的是官方文书仍需以多种文字发布,并没有体现适用范围是否广泛,排除B项;“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士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C.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D.亚历山大统治隐患重重【答案】C【解析】【详解】马其顿将士不认为君主是神,因此遵循传统礼仪不跪拜亚历山大,体现了他们的人文思想,亚历山大也没有用自己的权势强迫马其顿将士服从,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C项正确;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排除A项;亚历山大作出让步,君臣矛盾并未激化,排除B项;出征前和出征后,马其顿将领都不跪拜亚历山大,而且不能以是否跪拜来判断亚历山大的统治是否稳固,排除D项。故选C项。10.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A.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B.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C.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D.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多次到希腊学习,接受希腊先进文明的熏陶,因此希腊文明对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罗马积极主动向希腊学习,不能说明其具有功利色彩,A项说法欠妥,排除A项;题干表达的是罗马积极接受希腊先进的文化,并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罗马积极学习希腊文明,对罗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没有体现对之后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1.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12.随着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区,拉丁语的实际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主要用语。这表明()A.希腊民主传统得以传承B.罗马帝国文化中心东移C.拉丁语系退出历史舞台D.文明融合趋势由此中断【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拉丁语使用地区后,皇帝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上升,这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文化中心逐渐向东转移,因为希腊语地区主要在东部,B项正确;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体制,并未继承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A项;希腊语逐渐成为主要用语,但不能就此说明拉丁语系退出了历史舞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希腊语成为主要用语会促进罗马帝国东部地区与希腊文明相关地区的文明融合,而不是“中断”,排除D项。故选B项。13.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A.创新历史编繁体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修昔底德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历史叙事技巧,使其成为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是历史学和政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奠定了西方历史著作的通用体裁,对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中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修史的过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笔、修辞技巧等著史方法,可见其继承古典著史传统,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对古典著史传统的继承,并非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内容,排除B项;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作者并未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14.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可得出,罗马法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完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指诉讼程序,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法官是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的,排除C项。故选D项。15.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这些职责是村庄共同体自己履行的,不是由国家或者王权履行的,这说明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王权,无法得知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带有严格等级性质C.具有双向契约特征D.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中古西欧,封君封臣制之下,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具有双向契约的关系,C项正确;领主与附庸之间是以土地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性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契约关系,并不是行政管理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7.10世纪前后,威尼斯城邦共和国凭借垄断“威尼斯一黎凡特(今约旦河西岸地区)"商道快速崛起,后又通过支持十字军东征以打击商业对手,国力逐渐达到全盛。据此可知,影响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频繁的国际战争B.教会力量的支持C.共和政体的优势D.东西方传统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威尼斯共和国通过垄断商道快速崛起,并打击商业对手使得国力达到全盛,其崛起离不开东西方传统贸易,在中间获利颇丰,D项正确;根据材料“通过支持十字军东征以打击商业对手”,可知威尼斯利用宗教战争打击商业对手,不是国际战争,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是通过垄断商道和支持十字军东征而发展,不是“教会力量的支持”的结果,排除B项;威尼斯共和国发展依靠其在东西方贸易的独特地位,共和政体的优势与其经济发展的联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8.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B.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D.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买得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说明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市民买得自治权到撤销自治权说明教会并不支持城市自治,故A项错误;武装斗争是赢得城市自治的途径之一,还有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19.中古西欧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一种所谓的“骑士精神”,其核心是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特殊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①男女平等的婚姻观②封君封臣制度③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④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结合中古西欧的社会环境可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②正确“护卫基督教”体现了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③正确;中世纪的西欧并末形成男女平等的婚姻观,①错误;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文艺复兴及其后兴起的,时间不符,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20.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该事件()A.为欧洲宗教改革奠定政治基础B.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展现中世纪世俗权力高于神权D.推动法国专制王权到达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据题干“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王腓力四世囚禁教皇并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这一行为强化了王权,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干所述时间相差较远,该事件不能为宗教改革奠定政治基础,排除A项;中世纪总体上是神权高于世俗权力,题干所述只是个例,不能得出世俗权力高于神权的普遍结论,排除C项;法国专制王权到达顶峰是在路易十四时期,与该事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有学者指出,第一个千禧年之末(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和拜占庭帝国联姻,而且接受了基督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第二个千禧年之初(1210年),成吉思汗的部队征服了俄罗斯,把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文化()A.蕴含着欧亚非多元文化风格B.是古罗马文化的正统继承者C.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D.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13世纪(俄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及后来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都属于基督教文化范畴,因此具有西方文化色彩;蒙古征服者将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说明俄罗斯文化又带有东方文化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非洲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俄罗斯收到欧亚两方面文化的影响,“是古罗马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只能体现受欧洲文化影响的方面,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接受基督教,未提及改革基督教,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2.在12世纪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诺曼王族保留并新建了许多希腊式修道院,它们提供希腊式教育,且储存、制作并流通大量希腊语书籍,多种古典希腊文学、哲学、医学与自然科学作品开始被抄写、传播以及翻译为拉丁语。这一现象()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体现了欧洲文明的历史传承性C.反映希腊化时代文明相互影响D.推动“科学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对希腊古典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为古典文化的复兴奠定基础,体现了文明的历史传承,B项正确;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是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排除C项;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称为“科学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23.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巴伊巴音”的文字,和东南亚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耶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材料“古代菲律宾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可知,无论是古代的菲律宾还是越南,其文化均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这说明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虽然东南亚地区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但并不能据此认为“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明的开放包容主要表现为不断吸收其他文明优秀因素,材料只涉及印度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没有涉及印度文明对其他优秀文明的吸收,不能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菲律宾文字和越南的文学受到印度文化影响,没有关于东南亚的人口迁移的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4.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A.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B.进入幕府政治统治时期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D.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从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本题材料可知,9世纪末至10世纪,日本庄园主通过“不输不入”特权,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地方豪族将土地献给贵族或寺社,形成层层依附的主从关系,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地方行政权旁落。这一过程直接削弱了大化改新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标志着其开始瓦解,D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于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且题干描述的庄园制正是大化改新后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失效的结果,排除A项;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而题干讨论的10世纪尚未形成幕府,武士集团尚未成为统治核心,排除B项;武士阶层正是在庄园制发展过程中崛起的,庄园主为保护利益组建私人武装,武士集团此时处于上升期,而非受到挑战,排除C项。故选D项。25.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你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是我爷娘教我学来。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B.汉文化在朝鲜传播有群众基础C.高丽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朝鲜。据材料是我爷娘教我学来”可知当时一部分朝鲜家庭要求子女学习汉语,结合所学,古代朝鲜深受汉文化影响,不少朝鲜人学习汉文化,体现汉文化在朝鲜传播有群众基础,B项正确;材料提及孩童根据父母的要求学习汉语,但根据父母要求不一定等于违反孩童意愿,且当时汉文化在朝鲜受到推崇,而非抵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是政府推广使用的,不能得出高丽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排除C项;材料仅能反映朝鲜人学习汉语,看不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普遍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24分,共计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域诸国常向汉朝进贡的狮子、犀牛、大象等,这些动物被视为祥瑞之兆,用以彰显汉天子“德被四海”的天命合法性。张骞凿空西域后通,过河西走廊与中亚的贸易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对异域珍兽的获取渠道。这些动物不仅被用于宫廷观赏,还频繁出现在祭祀仪式中,如武帝曾以白麟、神马等祥瑞动物作为封禅泰山的祭品,以强化君权神授的政治叙事。-摘编自《后汉书·西域传》等材料二罗马人的凯旋式中常将新征服地区捕获的珍奇野兽作为战利品游行,如凯撒在高卢战争后展示的北欧麋鹿。罗马人还通过贸易购买的方式,从北非、西亚等地获取狮子、猎豹、大象等猛兽。例如,庞培曾为庆祝军事胜利,一次性提供600头狮子参加角斗表演以供公民观赏,这极大的满足了公民们的感官刺激需求。-摘编自老普林尼《自然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帝国和罗马共和国搜集和使用珍奇野兽的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帝国和罗马共和国珍奇野兽使用方式不同的原因。【答案】(1)汉帝国依赖朝贡和贸易的方式获取,主要用于宫廷观赏和皇家祭祀。罗马共和国通过自身捕获和贸易购买,主要用于军事游行和公共角斗表演。(2)原因:汉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需要彰显“君权神授”的儒家天命思想来强化君主专制。用万国来朝的宫廷展示来彰显边疆治理的成效以巩固中央集权。以此维持社会秩序与统治合法性。罗马共和国晚期军事实力迅速扩张,需要野兽来展示罗马军团的军事力量和征服业绩。也通过娱乐活动来讨好对国家重要的公民群体。动物成为武力的延伸与民心的工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古代罗马。汉帝国的方式:据材料“西域诸国常向汉朝进贡的狮子、犀牛、大象等,这些动物被视为祥瑞之兆,用以彰显汉天子“德被四海”的天命合法性。”“这些动物不仅被用于宫廷观赏,还频繁出现在祭祀仪式中”可知,汉帝国依赖朝贡和贸易的方式获取,主要用于宫廷观赏和皇家祭祀。罗马共和国的方式:据材料“罗马人的凯旋式中常将新征服地区捕获的珍奇野兽作为战利品游行”“罗马人还通过贸易购买的方式,从北非、西亚等地获取狮子、猎豹、大象等猛兽”“参加角斗表演以供公民观赏,这极大的满足了公民们的感官刺激需求“可知,罗马共和国通过自身捕获和贸易购买,主要用于军事游行和公共角斗表演。【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如武帝曾以白麟、神马等祥瑞动物作为封禅泰山的祭品,以强化君权神授的政治叙事”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君主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可知汉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需要彰显“君权神授”的儒家天命思想来强化君主专制。根据材料“用以彰显汉天子“德被四海”的天命合法性”可知用万国来朝的宫廷展示来彰显边疆治理的成效以巩固中央集权。以此维持社会秩序与统治合法性。根据材料“作为战利品游行”“提供600头狮子参加角斗表演以供公民观赏,这极大的满足了公民们的感官刺激需求”可知罗马共和国晚期军事实力迅速扩张,需要野兽来展示罗马军团的军事力量和征服业绩。也通过娱乐活动来讨好对国家重要的公民群体。动物成为武力的延伸与民心的工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伊斯兰教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时,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