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语缱绻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一一汤显祖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钱钟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要听了吗?——林徽因把你的影子,加一点盐,腌起来,风干,等老的时候,下酒。——夏宇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总理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余光中《绝色(诗歌)》与妻
书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解题与妻书写给妻子的信谁在写信?为何写信?如何写信?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文体知识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原文写在一方布帕上。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长子依新后夭折)献给人民政府,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书信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3.用于师长:函丈、道席等。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6.用于夫妇:俪鉴等。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古代书信的提称语书信格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尊敬的墨子:您好!……此致敬礼!小明4月2日正
标副
标称
呼问
候正
文署名日
期祝辞文体知识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林觉民少年不望万户侯谁在写信关于作者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州起义前三日,与妻诀别,在香港于手帕上写就《与妻书》,又作《禀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婴儿被嗣林觉民尚未学会说话,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叔父林孝颖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嗣母温柔敦厚,是个端庄的贤妻良母。天资敏慧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13岁应父命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胸怀大志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大量阅读了当时的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猛回头》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在一次活动中,他声泪俱下的演讲了一篇名为《挽救垂危之中国》,大呼“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亡大清者,必此辈也。”夫妻恩爱18岁的林觉民听从父亲的安排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时年陈意映15岁,父亲是清末举人,两家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婚后两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举案齐眉,生活很惬意。投身立业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行”;又动员同族女眷接受新式教育,包括他的妻子陈意映和堂妹林孟瑜。除了教她们旧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同学们放脚。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学员中有很多人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求学于刚成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林觉民认为读新报能充实头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为了支持他,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1907年,林觉民奉父命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当时两人的长子依新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六国宪法论》,还积极发声,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依旧发挥着他的演讲才华,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日本留学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其间,林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醉人的夜色中,在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积极起义慷慨赴义在起义前动员大会上,林觉民登台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神情坚毅地说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定能感动同胞。”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已经受到了严刑拷打的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若留给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补充说明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
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
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
部)经
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为何写信
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宋.陆九渊《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啼血”天下第一情书感情之意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③竟:完成。第1段
意映卿卿①如晤wù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③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④,谓⑤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④衷:内心。感情之意⑤谓:认为。②如晤:如同见面。①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第一段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古文书信开头可用问候语(可积累1-5句)
1.暌违日久,未悉近况,拳念殊殷【释义】(好久不见,不知道近来如何,对你的想念十分殷切)2.见字如晤,展信舒颜。【释义】见了这封信,就好像亲自见到我一样,希望你能够展露笑颜。3.久违芝宇,时切葭思。【释义】很久没有看见你的样子,内心十分想念。4.得书之喜,旷若复面。【释义】收到你的信,心境开阔明朗,好似与你再次见面了一样。5.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释义】来信已看过,文辞精深美妙,对浅陋的我颇有启发。6.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释义]书信已看到,深感你浓厚的情谊,复信较晚,十分抱歉。7.久慕鸿才,冒昧致书,以求教诲。【释义】仰慕您的才华很久了,今天冒昧给您写信,希望得到您的指导。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说明写遗书的原因
写遗书时的心情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④太上之忘情: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第2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①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juàn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chèn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②?司马春衫③,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④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⑤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⑥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⑦勿悲!⑦其:一定。①就:靠近,接近。②彀:同“够”。③司马春衫:比喻极度悲伤。⑤充:扩充。⑥以……为:把……当作。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典故一:司马春衫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典故二:太上忘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典故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段译文: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主旨句?爱汝就死推己及人以天下人为念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愿望现实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④是:正确。第3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①语曰:“与使②吾先死也,无宁③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④,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⑤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⑥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⑦先汝而死乎?
⑥禁:承受。①尝:曾经。②与使:与其。③无宁:不如。⑤盖: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因为”。⑦卒:最终第三段译文: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④妾:谦辞,旧时女子称自己。第4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①,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②冬之望日③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④,妾愿随君行。”吾亦既⑤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⑥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⑦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⑧形容之。⑧寸管:指笔。②适:恰逢①折:转弯。③望日:农历每月十五。⑤既:已经。⑥乘便:趁机,顺势。⑦胜:承受。
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
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第四段译文:第4段十九岁,以父命成婚。逾年,举一子,明慧神敏,酷肖其父。夫人亦贤,世罕其比,故君生平无二色,尝谓人曰:“吾妻性情好尚,与余绝同,天真烂漫,奇女子也。”————《辛亥人物碑传集》包办婚姻的悲剧婚姻背景
朱安比鲁迅大三岁,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女大三,抱金砖”,这样的年龄差在长辈看来是吉祥的象征。然而,鲁迅是一位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崇尚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对于封建包办婚姻深感不满。朱安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性格温顺,遵守传统,她的小脚和文盲身份,更是与鲁迅所追求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婚后生活1906年的婚礼对鲁迅来说几乎是一种“牺牲”,他在婚后第四天便以继续学业为由返回日本,留下了朱安在绍兴老家陪伴婆婆。这次离别,实际上标志着两人婚姻生活的名存实亡。鲁迅在外追求学问与革命理想,而朱安则在家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尽管她对鲁迅怀有深深的敬意和爱慕,但这种感情始终没有得到回应。个人挣扎朱安曾试图通过学习来拉近与鲁迅的距离,比如努力学习认字,以期能够与鲁迅进行书信交流,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两人的关系。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他与朱安之间“只有名分,毫无爱情”,显示出他对这段婚姻的无奈与痛苦。许广平的出现1925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与许广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许广平是新式女性的代表,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两人在思想上高度契合,最终发展成为伴侣关系,并有了儿子周海婴。这一段感情的公开,无疑加深了朱安内心的苦楚,但她依然选择默默地承受,坚守着自己作为“周家太太”的角色,体现了一位旧时代女性的忍耐与牺牲。个人挣扎朱安曾试图通过学习来拉近与鲁迅的距离,比如努力学习认字,以期能够与鲁迅进行书信交流,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两人的关系。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他与朱安之间“只有名分,毫无爱情”,显示出他对这段婚姻的无奈与痛苦。许广平的出现1925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与许广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许广平是新式女性的代表,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两人在思想上高度契合,最终发展成为伴侣关系,并有了儿子周海婴。这一段感情的公开,无疑加深了朱安内心的苦楚,但她依然选择默默地承受,坚守着自己作为“周家太太”的角色,体现了一位旧时代女性的忍耐与牺牲。朱安的晚年随着鲁迅1936年逝世,朱安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虽然鲁迅在经济上给予了她一定的支持,但精神上的孤独和外界的忽视让她倍感凄凉。晚年的朱安生活清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曾尝试通过出售鲁迅的部分手稿来维持生计,这一行为引起了文化界的争议。1947年,朱安在北京去世,临终前的那句“我也是鲁迅的遗物”,道尽了她一生的辛酸与无奈,也反映了旧时代女性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第5段
吾诚①愿与汝相守以死。第②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③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④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⑤见破镜能重圆⑥?⑥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团圆。①诚:确实。②第:只是。③抑:还是。④徒:白白地。⑤几曾:何曾。⑦奈……何:拿……怎么办。⑧率性:顺着本性。⑨肖:像。第五段译文: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典故四:眼成穿语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典故五:骨化石事见唐朝孟棨qǐ《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bì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典故六:破镜重圆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第5段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问题一:为什么林觉民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第5段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总理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919年,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彼时15岁的邓颖超正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年少的她已然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演讲队长。两人初次见面时,邓颖超正站在“天津爱国救亡演讲大会”的台上演讲。而台下,头戴鸭舌帽,身着白西装白皮鞋的意气少年周恩来,也在为演讲台上瘦小少女爆发的能量所震撼。
两人初次见面,为后来的相识相知埋下伏笔。邓颖超说:“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他生得那样漂亮,我又不大好看,没往那方面想。”
周总理却忆道:“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两人又都喜欢演话剧,周恩来有时还会指导他们演。不过当时两人相差6岁,以兄妹益友相待。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同行的还有邓颖超校友张若名。而邓颖超去北师大附小当了教员。
同年1923,正在北师大附小教书的邓颖超收到周恩来的一封明信片: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信上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两位德国革命者。
革命与恋爱并非对立,他的择偶标准,是能经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以及惊涛骇浪的伴侣。于是总理向邓颖超寄出了一封满怀心意的信,两个人逐渐通信往来,是在信中确定关系的。
他们聊革命、战争和自由,一共写了两百五十多封。两个人的思想碰撞在一起,灵魂产生了共鸣。可以说,邓颖超作为妻子、是热情的,作为总理身后的盾,又是理智的。她向来不惜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在周恩来总理工作出差的过程中,寄出的信总是温和却一丝不苟的,她不允许自己的儿女情长会影响到周恩来的工作。所以周恩来笑她是“热情与理智交织着”。两个人向来聚少离多,但只要相聚,就会好不掩藏地互诉思念。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冬天天空飘起了雪,邓颖超接到了电话,说周恩来有事要与她商量,到了那儿才知道,周恩来是想邀她一起踏雪。邓颖超轻声细语:“还以为有什么大事。”周恩来沉声道:“这事儿也不小呀,你是喜欢看雪的。”1954年,日内瓦会议,邓颖超寄去的信里,放着几多野花和海棠。而周总理的回信当中,叠着日内瓦的芍药花和蝴蝶花。1955年,万隆会议,周总理踏上飞机前,亲吻邓颖超的额头,并嘱咐她一定要照顾身体,多写信。彼时已是老夫老妻,惊翻一旁的人员。那么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像热恋中的小情侣。工作上,邓颖超竭尽可能地支持周总理,生活中,他们如同每一对普通夫妻一般,有着共同的爱好,一起看电影,一起健身,一起分享好物。在滚滚时间洪流当中,印证着历史的里程碑,也潜藏着一段又一段岁月情长。“你曾说就是看我能坚持革命,我也看到你这一点……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这是最可靠的长期的相爱的基石和保证……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永恒的。”——————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时间无法泯灭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青山不改,海棠依旧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排比陈说当时的局势险恶,处于“死”地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双重否定强调今日的中国处处都是死境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反问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假设说明苟且偷生难,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品味言语之间所饱含的激越而又壮烈的革命之情。第6段①九泉:犹黄泉:地下深处。指埋葬人的地方,阴间。②旁:靠近。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①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②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第六段译文: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第7、8段①处:地方。②的的:实在,的确。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②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③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④。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⑤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⑥。辛亥三月念⑦六夜四鼓⑧,意洞手书。家中诸母⑨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③偶:婚配,嫁给。④模拟:想象,揣摩。⑤恸:大哭、悲痛。⑥念:同“廿”,二十。⑦四鼓:四更天。⑧诸母:各位伯母,叔母。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典故七:独善其身第七、八段译文: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三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论说“吾至爱汝”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愿?九泉之下哭相和死后诚可化鬼魂心电感应灵傍妻三愿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黑暗中国,无时无地不可死幸不幸父母之命,情趣相投,夫妻恩爱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不忍汝担忧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为“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全文的总结理清全文的层次第三部分(第6—8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第二部分(第2—5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小结: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为了全民的幸福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悟情之真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一文共1245字。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吾充吾爱汝之心吾爱汝至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吾今与汝无言矣。吾今不能见汝矣!爱别离(吾)忍悲为汝言之汝其勿悲吾担悲也余心之悲汝不必以无侣悲(吾)一恸“爱”字6次、其中“爱汝”4次7次“悲”凡是表达“吾”的感情,都是直言悲恸,但凡是写到“汝”,都是劝不要悲。5次“天下”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佛家言,人生有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反复将“天下”“国”和“家”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一方面是想安慰妻子,告诉妻子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想坚定自己的决心。5次“国”、5次“家”情对妻子的爱恋和思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家国爱重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对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世殊事异,时过境迁,为什么今天《与妻书》仍然能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科医学考试题及答案
- 模具培训面试题及答案
- 企业装修建设方案
- 装修方案报价么
- 乡村小民居改造方案
- 项目协同分工方案
- 火灾应急演练方案总结
- 水库移民项目进展方案
- 设备质量打假方案模板
- 灯具供货组织方案
- 毁林毁草违规行为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 日本2025年食品过敏原培训
- 中新天津生态城教育系统招聘教职人员笔试真题2024
- GB/T 45817-2025消费品质量分级陶瓷砖
- DB37∕T 5302-2024 既有城市桥梁现场检测及承载能力评估技术标准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安全生产月如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宣讲课件
- 正畸接诊标准化流程
-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与护理
- 4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电缆工程电气专业)-2024年版
- 无菌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