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规范TOC\o"1-2"\h\u22075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2136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3181431.1.1定义 37881.1.2发展 4173991.2绿色建筑的目标与原则 4138121.2.1目标 4170211.2.2原则 413330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476032.1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5230092.1.1设计原则 5239542.1.2设计内容 5326422.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5208892.2.1整体设计方法 5140302.2.2专项设计方法 5110562.3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 6324422.3.1评价指标 6235442.3.2评价方法 616095第3章建筑节能设计 6245073.1节能设计基本要求 6133473.1.1设计原则 658623.1.2设计目标 6327333.2保温隔热设计 6157833.2.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 7217383.2.2保温隔热构造设计 7115613.2.3保温隔热系统设计 7231763.3通风与采光设计 7162593.3.1通风设计 7232883.3.2采光设计 7134003.3.3通风与采光相结合设计 717455第4章可再生能源利用 790154.1可再生能源概述 7294774.1.1定义与分类 7128614.1.2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8180474.2太阳能利用 8149864.2.1太阳能热水系统 870804.2.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844784.2.3太阳能照明系统 8126974.3风能利用 894474.3.1风力发电系统 817464.3.2风能通风与冷却系统 8188124.3.3风力驱动水泵系统 813415第5章绿色建筑材料 9221125.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评价 956295.1.1选择原则 9157405.1.2评价方法 9202715.2绿色墙体材料 940835.2.1轻质墙体材料 91915.2.2生态墙体材料 1058935.3绿色装饰材料 10216085.3.1涂料 10115325.3.2瓷砖 10318435.3.3木制品 108072第6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10275976.1绿色建筑施工准备 10272126.1.1施工组织设计 10306176.1.2施工资源筹备 10238796.1.3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11193776.2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 1124416.2.1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 11159806.2.2施工质量管理 11305756.2.3施工安全管理 1173146.2.4施工环境保护 11304866.3绿色建筑施工评价 1167736.3.1评价指标体系 1196076.3.2评价方法与流程 11150886.3.3评价结果应用 1121572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1172307.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12117907.1.1概述 12192957.1.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原则 1228567.1.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12131307.2雨水收集与利用 12144327.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2217247.2.2雨水利用方式 12203837.2.3雨水收集与利用注意事项 12134117.3中水处理与回用 12301707.3.1中水来源与水质要求 13218537.3.2中水处理技术 13126887.3.3中水回用途径 13147087.3.4中水处理与回用管理 1326174第8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1311968.1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393298.1.1生态性原则 13224418.1.2人性化原则 13151938.1.3持续性原则 1382058.1.4创新性原则 14297478.2室内绿化设计 1481638.2.1室内绿化功能 1493728.2.2室内绿化布局 14160048.2.3室内绿化植物选择 14312968.2.4室内绿化养护管理 14260228.3室外绿化设计 14222298.3.1室外绿化布局 14316358.3.2绿色景观节点设计 14115628.3.3绿色植被配置 14242918.3.4雨水花园与生态湿地 14175198.3.5室外绿化养护管理 1430997第9章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273749.1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概述 15263539.2建筑废弃物处理 15152179.2.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 15278509.2.2建筑废弃物处理原则 15294099.2.3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 15241039.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327449.3.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70009.3.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 1511829.3.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案例 1574209.3.4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评价 16639第10章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 16116710.1绿色建筑运营策略 162745910.1.1运营目标与原则 16881310.1.2运营管理体系构建 162593610.1.3运营策略实施 16945710.2绿色建筑维护管理 161865310.2.1维护管理制度 1641510.2.2维护措施与实施 161714610.2.3维护人员培训与管理 162878610.3绿色建筑能效监测与优化建议 161385610.3.1能效监测体系构建 162119010.3.2能效监测数据分析 172763610.3.3优化建议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1.1.2发展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并在政策引导、市场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2绿色建筑的目标与原则1.2.1目标(1)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3)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4)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2原则(1)生态环保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2)节能降耗原则: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5)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文化特色等,制定适宜的绿色建筑策略。(6)全过程管理原则:从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实施绿色建筑管理。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规范2.1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要求2.1.1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节能降耗:优化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低运行维护成本;(2)环保低碳:选用环保、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及设备;(3)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健康与安全;(4)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气候、文化等特点,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5)全寿命期考虑:关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等全寿命期内的环境影响。2.1.2设计内容绿色建筑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自然采光、通风、遮阳等效果;(2)建筑形态:优化建筑物的体型系数、窗墙比等参数,降低能耗;(3)建筑材料:选用绿色、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材料;(4)建筑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降低能耗;(5)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声环境、光环境等,提高舒适度;(6)可再生能源利用: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2.2.1整体设计方法(1)采用系统集成设计思想,实现建筑、结构、设备、室内等专业的协同设计;(2)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2.2.2专项设计方法(1)节能设计:运用动态模拟、能耗分析等方法,优化建筑物的能源消耗;(2)环保设计:关注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降低碳排放;(3)绿色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屋顶、阳台等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4)室内环境设计:运用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声环境、光环境等模拟分析,优化室内环境。2.3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2.3.1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指标:(1)节能功能:建筑物的能耗指标、节能措施等;(2)环保功能:建筑材料、设备的环境影响、碳排放等;(3)室内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温湿度、声环境、光环境等;(4)室外环境质量:绿化覆盖率、景观设计等;(5)经济功能:建筑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等;(6)社会功能:建筑物对周边环境、社区的影响。2.3.2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1)定性评价: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2)定量评价:运用模拟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量化评价;(3)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果。第3章建筑节能设计3.1节能设计基本要求3.1.1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注重建筑物的整体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采用适宜的节能技术、材料和设备,降低能耗。3.1.2设计目标(1)降低建筑物的全年能耗;(2)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质量;(3)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4)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2保温隔热设计3.2.1保温隔热材料选择(1)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保温隔热材料;(2)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气候特点和部位,合理选用保温隔热材料;(3)充分考虑保温隔热材料的耐久性、防火功能和环保功能。3.2.2保温隔热构造设计(1)优化建筑物的体型系数,降低体表面积;(2)合理设置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层,保证连续、完整;(3)充分考虑热桥部位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热桥处理措施。3.2.3保温隔热系统设计(1)合理配置保温隔热系统,提高系统整体功能;(2)保证保温隔热系统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3)充分考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检修。3.3通风与采光设计3.3.1通风设计(1)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提高自然通风效果;(2)采用适宜的通风设备和技术,提高通风效率;(3)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保证通风换气的需求。3.3.2采光设计(1)优化建筑物的朝向、开窗面积和窗墙比;(2)采用高透光率的玻璃等材料,提高采光效果;(3)合理设置遮阳设施,避免夏季过热和眩光。3.3.3通风与采光相结合设计(1)充分考虑通风与采光的相互影响,实现两者的优化配置;(2)采用智能家居系统,实现通风与采光的智能调控;(3)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能耗。第4章可再生能源利用4.1可再生能源概述4.1.1定义与分类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不断更新、永续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在建筑行业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4.1.2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供暖、制冷、照明、动力等。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环境效益。4.2太阳能利用4.2.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将水加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在设计时应考虑集热器的选型、安装位置、管道布局等因素,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4.2.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供应。在设计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电池组件、逆变器等设备,优化系统配置,提高发电效率。4.2.3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灯具提供电能,适用于户外照明、景观照明等。设计时应关注灯具的选型、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角度及容量等因素,保证照明效果。4.3风能利用4.3.1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换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在设计风力发电系统时,应考虑风力发电机选型、安装位置、基础结构等因素,以提高发电效率和安全性。4.3.2风能通风与冷却系统风能通风与冷却系统利用风能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降低室内温度。设计时应关注通风管道布局、风口设置、风能利用效率等因素,保证系统运行效果。4.3.3风力驱动水泵系统风力驱动水泵系统利用风能驱动水泵,为建筑提供生活用水或灌溉水源。在设计过程中,应选择适合的风力发电机和水泵,合理布局管道,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通过本章的阐述,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特点、地域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第5章绿色建筑材料5.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评价5.1.1选择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保性:材料应来源于可持续资源,生产过程低污染,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节能性:材料应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3)健康性:材料应无毒、无害、无放射性,不释放有害气体,保障室内空气质量;(4)循环利用:材料应具备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功能,降低建筑废弃物产生。5.1.2评价方法评价绿色建筑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1)生命周期评价(LCA):从原材料采集、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材料对环境的影响;(2)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对材料进行环保功能认证;(3)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参考国家及地方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对材料进行评价。5.2绿色墙体材料5.2.1轻质墙体材料轻质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特点,主要包括:(1)加气混凝土砌块;(2)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3)蒸压加气混凝土板。5.2.2生态墙体材料生态墙体材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具有环保、健康、节能等特点,主要包括:(1)植物纤维板;(2)麦秸板;(3)竹纤维板。5.3绿色装饰材料5.3.1涂料绿色涂料应具备以下特点:(1)无毒、无害、无放射性;(2)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3)抗菌、防霉、易清洗。5.3.2瓷砖绿色瓷砖应具备以下特点:(1)采用低温烧结技术,降低能耗;(2)放射性元素限量符合国家标准;(3)耐磨、耐污染、易清洗。5.3.3木制品绿色木制品应具备以下特点:(1)来源于可持续森林资源;(2)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3)无甲醛等有害物质释放。第6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6.1绿色建筑施工准备6.1.1施工组织设计本节主要阐述绿色建筑施工前的组织设计工作,包括施工方案、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施工组织架构的制定,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6.1.2施工资源筹备分析绿色建筑施工所需资源的筹备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材料、设备、能源的选择与采购,以及施工人员的培训与管理。6.1.3施工现场环境管理介绍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相关措施,包括场地规划、临时设施设置、废弃物分类回收及噪声、扬尘污染控制等。6.2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6.2.1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详细阐述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与操作规范,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及环保要求得到满足。6.2.2施工质量管理分析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及质量改进措施。6.2.3施工安全管理介绍绿色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安全培训、安全防护设施、应急预案及处理等。6.2.4施工环境保护阐述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及噪音控制等。6.3绿色建筑施工评价6.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建筑施工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施工质量、安全状况等方面。6.3.2评价方法与流程介绍绿色建筑施工评价的方法与流程,包括评价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及评价结果的输出。6.3.3评价结果应用阐述评价结果在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7.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7.1.1概述本节主要阐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以降低建筑对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1.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原则(1)遵循节水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2)充分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用水需求;(3)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4)加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1.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1)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用水需求;(2)提高给排水系统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4)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如雨水、中水等;(5)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7.2雨水收集与利用7.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根据建筑物特点、气候条件及用水需求,合理设计雨水收集系统;(2)选用合适的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面集水沟、集水池、雨水井等;(3)保证雨水收集系统的安全、卫生、便捷。7.2.2雨水利用方式(1)用于绿化、景观水体、道路浇洒等非生活用水;(2)补充地下水,改善地区水环境;(3)结合中水处理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7.2.3雨水收集与利用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雨水收集设施材料,保证水质安全;(2)加强雨水收集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3)避免雨水收集设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7.3中水处理与回用7.3.1中水来源与水质要求(1)中水来源包括生活污水、雨水等;(2)根据中水用途,合理确定中水水质标准;(3)采用适宜的处理工艺,保证中水水质满足回用要求。7.3.2中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等;(2)化学处理技术:如混凝、消毒等;(3)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4)膜处理技术:如微滤、超滤、反渗透等。7.3.3中水回用途径(1)绿化、景观水体、道路浇洒等非生活用水;(2)工业用水;(3)生活用水(需满足相应水质标准)。7.3.4中水处理与回用管理(1)建立健全中水处理与回用管理制度;(2)加强中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保证处理效果;(3)定期检测中水水质,保证水质安全;(4)合理制定中水回用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8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8.1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原则8.1.1生态性原则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8.1.2人性化原则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使用者的需求,提供舒适、美观、健康的景观环境。8.1.3持续性原则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8.1.4创新性原则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8.2室内绿化设计8.2.1室内绿化功能室内绿化设计应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发挥其净化空气、调节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8.2.2室内绿化布局室内绿化布局应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8.2.3室内绿化植物选择室内绿化植物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多样化的原则,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易养护的植物。8.2.4室内绿化养护管理室内绿化养护管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制度,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发挥其绿色效益。8.3室外绿化设计8.3.1室外绿化布局室外绿化设计应结合建筑空间、道路、地形等因素,形成具有生态、休闲、观赏等功能的空间布局。8.3.2绿色景观节点设计绿色景观节点设计应注重空间组织、视线引导和景观效果的营造,提升整体景观品质。8.3.3绿色植被配置绿色植被配置应遵循植物生长习性、生态位原理和景观美学原则,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和配置方式。8.3.4雨水花园与生态湿地雨水花园与生态湿地的设计应结合场地条件,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8.3.5室外绿化养护管理室外绿化养护管理应建立健全绿化管理制度,保证绿化设施的完好和景观效果的持续稳定。第9章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9.1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2建筑废弃物处理9.2.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废混凝土、废砖块、废木材、废金属、废塑料等。9.2.2建筑废弃物处理原则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9.2.3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1)物理处理:破碎、筛分、磁选等,将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2)化学处理:通过化学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无害化;(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9.3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能力检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中常见试题及答案
- 理财中的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综合提升试题及答案
- 掌握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必考内容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决策制定的关键试题及答案
- 广州体育学院高压配电房标准化改造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 新疆哈密地区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化学与社会发展》单元检测3
- 基于stm32的智能烟灰缸设计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
- 河南烟草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新知杯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参考解答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16-02-06 油气水井测试工 人社厅发202226号
- 2024年天津市初中地理学业考查试卷
- 物业客服沟通技巧培训课件
- 阿尔及利亚医疗器械法规概述
- DB41-T 2549-2023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