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及效果评估TOC\o"1-2"\h\u4305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33324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34967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48801.1.2绿色建筑的特征 341701.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3177051.2.1政策推动 3320861.2.2市场需求 3315201.2.3技术创新 3201641.2.4产业融合 4279041.2.5国际合作 41603第二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 4246522.1节能减排技术分类 470822.2节能减排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472482.2.1能源利用优化技术的应用 452572.2.2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 4179352.2.3污染物减排技术的应用 522672.2.4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52189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517013.1外墙保温隔热技术 5216393.2窗户节能技术 649443.3屋顶节能技术 66874第四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 6166304.1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6161664.2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7161274.3电梯系统节能技术 711368第五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7186255.1太阳能利用技术 79395.1.1概述 7107515.1.2太阳能热水系统 7238075.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842165.1.4太阳能供暖系统 854565.2风能利用技术 8232765.2.1概述 8142985.2.2风力发电 8228445.2.3风力供暖 8185015.3地热能利用技术 8201095.3.1概述 868405.3.2地源热泵 8198725.3.3地热供暖 94446第六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922286.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949126.1.1建筑废弃物概述 9147686.1.2建筑废弃物分类方法 9281696.1.3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 9113666.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97976.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 1010746.2.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021786.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024380第七章绿色建筑设计与管理 10138827.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0197557.1.1引言 10277227.1.2节能环保原则 11317537.1.3可持续发展原则 11314007.1.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11219257.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242777.2.1引言 11227177.2.2评价标准 11160777.2.3评价指标 1152967.2.4评价方法 11124187.3绿色建筑项目管理 1190987.3.1引言 11230797.3.2设计阶段管理 1275917.3.3施工阶段管理 1266097.3.4运行阶段管理 1269817.3.5拆除阶段管理 125953第八章节能减排技术实施策略 12152848.1技术选择与优化 12309298.2技术实施与监管 139998第九章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 13319509.1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指标 13262629.2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 14727第十章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案例分析 15440310.1国内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案例分析 151150810.1.1项目背景 152985810.1.2节能减排技术措施 151598910.1.3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152696210.2国际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案例分析 152020210.2.1项目背景 151178410.2.2节能减排技术措施 162295410.2.3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一种新型建筑形式。绿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1.1.2绿色建筑的特征绿色建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2)资源节约: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材料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3)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关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4)健康舒适: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5)技术创新:绿色建筑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推动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1.2.1政策推动我国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绿色建筑得到了的大力支持。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2.2市场需求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绿色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1.2.3技术创新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绿色建筑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筑物的功能和效率。1.2.4产业融合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如建筑、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融合将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1.2.5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第二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2.1节能减排技术分类节能减排技术是指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实现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降低。根据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能源利用优化技术:包括能源系统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优化、设备功能优化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2)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为目标。(3)污染物减排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4)建筑智能化技术:通过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手段,实现建筑能源管理、环境监测、设备控制等功能,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2.2节能减排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2.2.1能源利用优化技术的应用(1)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通过改进建筑设计、提高材料功能、采用节能型门窗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2)设备功能优化: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如高效空调、水泵、风机等,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能源系统优化:对建筑能源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降低能源浪费。2.2.2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1)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提供建筑所需的能源。(2)风能:在建筑周边设置风力发电设备,为建筑提供电力。(3)地热能: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实现建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4)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锅炉、生物质颗粒燃料等,提供建筑所需的能源。2.2.3污染物减排技术的应用(1)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在建筑中安装烟气处理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2)废水处理: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减少污染物排放。(3)固废处理: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2.4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1)能源管理:通过能源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建筑能源消耗情况,为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2)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实时了解建筑内部环境参数,为调整建筑环境提供依据。(3)设备控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建筑设备的智能调控,降低能源浪费。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3.1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外墙保温隔热技术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减少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主要包括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构造两部分。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是关键。目前常用的外墙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等。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且质轻、施工方便。在选择保温材料时,需综合考虑其导热系数、抗压强度、耐久性等因素。保温构造的设计同样。合理的保温构造应保证保温层与基层墙体之间的有效连接,防止保温层脱落或空鼓。保温构造还应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以及与其它建筑系统的兼容性。3.2窗户节能技术窗户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损失较大的部位之一,因此窗户节能技术在建筑节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窗户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选用高功能玻璃、优化窗户设计、使用窗饰材料等。高功能玻璃的应用是窗户节能技术的核心。目前市场上主要有LOWE玻璃、双层玻璃、三层玻璃等类型。这些玻璃具有较低的热传导率和良好的隔热功能,能够有效减少热量的流失。窗户设计的优化也是提高窗户节能效果的关键。合理的窗户设计应考虑到窗户的大小、位置、朝向等因素,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太阳能,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使用窗饰材料如窗帘、遮阳帘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窗户的隔热功能。3.3屋顶节能技术屋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技术同样不容忽视。屋顶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屋顶保温隔热、屋顶绿化、屋顶光伏发电等。屋顶保温隔热是屋顶节能的基础。与外墙保温隔热类似,屋顶保温隔热也需要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和设计合理的保温构造。常用的屋顶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等。屋顶绿化是一种有效的屋顶节能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被的覆盖来降低屋顶的表面温度,减少热量传递到室内。屋顶绿化不仅能够提高屋顶的隔热功能,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屋顶光伏发电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屋顶节能技术。通过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应建筑物内部使用。屋顶光伏发电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还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第四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4.1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空调系统是建筑中能耗最大的设备之一,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空调系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变频调速技术:通过调整空调压缩机的转速,实现空调系统的供需匹配,降低能耗。(2)热泵技术:利用热泵原理,将低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实现高效供暖和制冷。(3)新风系统优化:通过优化新风系统设计,提高新风利用率,降低空调能耗。(4)冷却塔优化:采用高效冷却塔,降低冷却水温度,提高制冷效果。4.2照明系统节能技术照明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照明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照明系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光源:采用LED等高效光源,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耗。(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实现照明系统的按需分配,降低无效照明能耗。(3)自然采光利用: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4)照明设备维护:定期清洁灯具,提高照明效果。4.3电梯系统节能技术电梯系统在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电梯系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回馈技术:利用电梯下行时的势能,实现能量回馈,降低能耗。(2)群控系统优化:通过优化电梯群控系统,提高电梯运行效率,降低能耗。(3)电梯驱动系统优化:采用高效驱动系统,降低电梯能耗。(4)电梯维护保养:定期进行电梯维护保养,保证电梯运行效率。第五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5.1太阳能利用技术5.1.1概述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绿色建筑领域,太阳能利用技术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供暖系统等。5.1.2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加热冷水,从而满足建筑物生活热水需求。该系统具有安装简便、运行稳定、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可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运行成本。5.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物提供电力。该系统具有无污染、安装灵活、运行寿命长等优点。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逐渐降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5.1.4太阳能供暖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通过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将热能传递给建筑物供暖系统,满足冬季供暖需求。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舒适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供暖系统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供暖能耗。5.2风能利用技术5.2.1概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绿色建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风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和风力供暖等。5.2.2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该技术具有安装简便、运行稳定、维护费用低等优点。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2.3风力供暖风力供暖系统利用风力驱动热泵,将空气中的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为建筑物提供供暖。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舒适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风力供暖系统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供暖能耗。5.3地热能利用技术5.3.1概述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地热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地源热泵和地热供暖等。5.3.2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定的温度,通过热泵技术实现建筑物供暖和制冷。该系统具有高效、环保、运行稳定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地源热泵系统可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运行成本。5.3.3地热供暖地热供暖系统利用地下热水或地热蒸汽为建筑物提供供暖。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舒适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地热供暖系统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供暖能耗。通过以上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目标。第六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6.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6.1.1建筑废弃物概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日益迅猛,建筑废弃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施工废弃物、装修废弃物等,其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与处理,是实现绿色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6.1.2建筑废弃物分类方法建筑废弃物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建筑垃圾、施工废弃物和装修废弃物。(2)按性质分类:可分为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和气体废弃物。(3)按成分分类:可分为有机废弃物、无机废弃物和混合废弃物。6.1.3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填埋处理: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填埋场进行填埋,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2)堆肥处理: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3)焚烧处理:将建筑废弃物进行焚烧,减少废弃物体积,同时回收部分能源,但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4)资源化处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选、破碎、筛分等处理,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6.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转化为可用于生产、建设等领域的资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6.2.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建筑材料再生利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废砖、废混凝土、废钢材等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建筑领域,如生产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2)工业原料利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废塑料、废橡胶等经过处理后,作为工业原料用于生产其他产品。(3)农业利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4)能源利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可燃废弃物进行焚烧,回收部分能源。6.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破碎、筛分、分选等,用于分离建筑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2)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建筑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去除,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3)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将建筑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料。通过以上技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七章绿色建筑设计与管理7.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7.1.1引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旨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是指导绿色建筑实施的基础,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7.1.2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选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7.1.3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倡采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施工技术,以及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7.1.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创造宜居、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物的生态环境质量。7.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7.2.1引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绿色建筑水平的重要工具,它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以下将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简要介绍。7.2.2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以及各类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7.2.3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节能、环保、室内环境、室外环境、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7.2.4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绿色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定性评价方法则通过专家评审、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7.3绿色建筑项目管理7.3.1引言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是指在建筑项目的全过程中,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的目标。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绿色建筑项目管理。7.3.2设计阶段管理在设计阶段,项目管理应重点关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贯彻实施,保证设计方案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应加强设计团队的技术培训,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7.3.3施工阶段管理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应加强对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保证施工过程符合绿色建筑要求。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7.3.4运行阶段管理在运行阶段,项目管理应关注绿色建筑的运行效果,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保证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在合理范围内。还应加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高绿色建筑的运行寿命。7.3.5拆除阶段管理在拆除阶段,项目管理应关注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拆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同时对拆除后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实现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闭环。第八章节能减排技术实施策略8.1技术选择与优化在绿色建筑领域中,节能减排技术的选择与优化是实施策略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需求和特点,对各类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标准及实践经验,对技术进行筛选和优化。技术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性:选择具有较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2)经济性:在满足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3)适应性: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的技术。(4)创新性:鼓励采用新型、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技术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技术集成:将多种节能减排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技术体系。(2)技术升级: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其功能和稳定性。(3)技术扩散:通过示范项目、宣传推广等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8.2技术实施与监管在节能减排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技术实施与监管的力度,保证技术应用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明确各阶段的责任主体和任务分工。在项目策划阶段,应充分考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需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应保证设计方案与节能减排技术相匹配;在项目施工阶段,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技术实施到位;在项目验收阶段,应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评估,保证达到预期目标。加强对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管。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详细的技术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2)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质量。(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4)定期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5)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实现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建立健全项目后期运行维护体系。在项目投入使用后,加强对节能减排设施的运行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其节能减排效益。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2)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施功能稳定。(3)加强能耗监测,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实时评估。(4)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运行策略,优化设施功能。(5)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用户对节能减排设施的认知度和使用率。第九章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9.1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指标在绿色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估是衡量建筑节能成果的重要环节。评估指标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指标:(1)能源消耗指标:包括建筑物的总能源消耗、单位面积能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耗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建筑物在能源使用方面的节能减排效果。(2)碳排放指标:包括建筑物的总碳排放、单位面积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这些指标可以衡量建筑物在碳排放方面的节能减排效果。(3)节能率指标:包括建筑物与基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差距、节能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建筑物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化程度。(4)节水指标:包括建筑物的总用水量、单位面积用水量、人均用水量等。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建筑物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节能减排效果。(5)环境效益指标:包括建筑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建筑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节能减排效果。9.2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建筑物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节能减排的潜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2)比较分析法:将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效果与国内外同类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改进提供依据。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能减排优秀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实施策略,为其他建筑提供借鉴。(4)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和评估,获取建筑物节能减排效果的实证数据,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5)经济效益评估法:从经济角度分析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效果,包括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经济效益等。此方法有助于评估节能减排措施的经济可行性。(6)多目标优化法:在考虑节能减排效果的同时兼顾其他目标,如舒适性、安全性等。通过多目标优化,实现建筑物的综合效益最大化。(7)系统动力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工作计划范文大全(18篇)
-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油气勘探地球化学讲课知识》课件
- 科技企业(项目)入驻培育孵化协议(3篇)
- 淡妆培训课件
- 《企业安全事故预防与应对》课件
- 《红楼梦中的诗词》课件
- 教师培训学习总结2025(18篇)
- 环卫工作个人总结(15篇)
- 新二手电动车转让合同(17篇)
-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新编样本
- 山东省济南市2022年中考英语情景运用拔高练习(Word版含答案)
- 第九章证据规则
-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护理课件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版)
- 《XX医院安宁疗护建设实施方案》
- 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 起重机械产品质量证明书与合格证样表剖析
- 《机电传动控制》模块化实验装置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练习题全册
-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