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1页
2024年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2页
2024年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3页
2024年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4页
2024年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語复习提纲一、文字1.何谓“六書”?辨析常用中文的造字法。(P73-79)注許慎對六書的解释需记,考选择。六書是象形、指事、會意、形声、转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曰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类合谊,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声托事,令長是也。(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性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曰、月、鳥、魚、鹿、羊、耳、门、馬、禾、鼎、壶、网、手、象。(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措施。如:上、下、亦、本、末、寸、丹、拾、刃、甘、二。(3)會意。是由两個以上的形体构成,把它們的意义组合成一种新的意义,让人們看了可以体會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意符表达意义范围,声符表达讀音类别。如:杞、物、江、裏、旌、歌、悲、视、疆、闻、诚、指、問、础、载、防、帛、都、徒。2.中文的形体变化有哪些体現?(P79)從總体上来看,中文的形体演变,分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构造(简称“构造”)的变化。中文字形体态的变化,重要体現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展現的状态,即一般所說的字体風格,或書体。字形构造的变化,则体現為构造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從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書,當然有构造上的变化,但重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隶書的产生在中文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隶書是中文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點,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变化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象形的意味大部分缺失了。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鉴定。(P79-81)注异体字、古今字、繁简字区别需清除,选择題會考古今字。從古書上看,异体字可以分為两大类:两個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見的字。如:詠咏睹覩綫線嶽岳憑凭俯俛鶏雞雁鴈賸剩煙烟脣唇一种字常見,一种字罕見。如:地墬俯頫時峕坤堃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五种状况:注12级考到,5分。會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如:“憑”是形声,“凭”是會意,“嶽”是形声,“岳”是會意。意符的不一样。如:詠咏、睹覩、鶏雞、雁鴈、歎嘆。声符的不一样。如:綫線、煙烟、時峕。意符声符都不一样。如:“賸”,從贝,朕声,“剩”,從刀,乘声。变换多种成分的位置。如:“雜”字本写作“襍”,後来作“雜”,“衣”只占了左上角,并变了形状,“集”下面的“木”搬到左下角去了。异体字的鉴定——我們所說的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似,在任何状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有三种状况不能认為是异体字的: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後裔讀音也相似,但不能把它們當作异体字。如:“寘”和“置”、“寔”和“實”。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一样,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如:“遊”和“游”、“修”和“脩”、“雕”和“凋”。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為是异体字。如:八月剥枣的“剥”用作“扑”、四之曰其蚤的“蚤”用作“早”。简化字的形体来源是什么?(P82)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礼。如:乱、体、宝、尽、對、办、继、杰。采用人民群众发明的简化字。如:队、阶、击、讲、币、彻底、進、论。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朴的异体字或通用字。如:雲、礼、弃、無、從、個、气、网。采用同音字替代。如:“丑”兼代“醜”、“裏”兼代“裏”、“干”兼代“干、幹、亁、榦”、“谷”兼代“谷、穀”、“发”兼代“發、髮”、“斗”兼代“斗、鬭”。运用草書楷化的措施。如:書、為、伟、乐、東。《說文》及《說文》四大家。(P546—548)注考填空《說文解字》,東汉許慎编,這部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仟三百五拾三個(9353),另有重文一仟一百六拾三個(1163)。《說文解字》收录了汉代能見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語和古文字學极為重要的资料,書中所收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後進行說解,每字先說字义,後释形体。清代研究《說文解字》之風盛行,給這部書作注疏的人诸多,比较著名的四大家分别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骏声《說文通训定声》、桂馥《說文义证》、王筠《說文句讀》。二、詞汇1.古今詞义的异同有哪几种状况?举例阐明。(P84-85)(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馬、牛、羊、山、水、曰、月、人、手。(2)古今意义完全不一样。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目前有未雨绸缪這种成語中的含义,已經不是缠绕的意思了、“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目前应當的意思。(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络,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似之點,又有多种不一样之处。2.辨析古今詞义的变化。(P85-90)注,考选择。(1)詞义范围的差异。詞义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今义则涵盖范围较广,均有包括;“睡”古义专指坐著打瞌睡,今义则扩大為不管坐著睡還是躺下睡,白天還是晚上睡,都叫做睡。詞义缩小:“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後来渐渐变為只有封建帝王宫殿、及現代的文化娱乐場所才叫做宫;“瓦”古义指纺锤、瓦锅、瓦片等,今义重要指盖房顶用得建筑材料。詞义转移:“暂”在汉此前是忽然、一下子的意思,目前渐渐发展為很快、短暂的意思;“汤”本义是热水,其作為热水的意思在今天只有在成語赴汤蹈火中才有,汤的今义则是米汤、菜汤等。詞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意义褒贬:“古褒今贬”的如:“复辟”(古义為恢复君位)、“爪牙”(古义為勇猛得力的幫手,今义為走狗);“古贬今褒”的如:“锻炼”(古义除了冶炼的意义外,尚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诬陷的意思)、“谤”(古义是批评评论,今义诽谤)。詞义轻重:“古轻今重”的如:“诛”(古义责怪,後发展為杀戮);“古重今轻”的如:“感謝”(古义愤激,今义只是感謝)★注意:我們所谓“古”這個一种历史的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語,先秦的状况就和汉魏六朝不一样,汉魏六朝又和唐宋不一样。并且“古”和“今”也不是一刀两断截然分開的。還应注意,古代汉語和現代汉語有一种很大的差异,現代汉語以双音詞為主,古代汉語以單音詞為主。詞的本义指的是什么?怎样探求詞的本义?(P90-93)所谓詞的本义,就是詞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或者說,詞的本义是与詞的書写形式相對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詞的最早意义。)探求詞的本义:從分析字形入手,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尤其要當心字体讹传的情形,才能防止因讹生训的錯误。要注意意义与字形之间的关系,假如意义与字形毫無联络,這個意义就也許不是本义。因此總的来說,探求詞的本义時,不仅要分析字形,還必须要有語言资料来加以证明,這是检查本义与否可靠的重要根据。举例阐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方式。(P96)從本义与引申义所示的内容看,由详细到抽象,由個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為多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的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打魚或鳥兽的工具,後来引申為广泛搜求的意思。“踵”的本义是脚後跟,後来引申為继承。“市”的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直到唐後来它的意义才由特指都市内的商业区而演变為指整個都市、都市。“特”的本义是公牛,後来引申為男性配偶,後来又引申為杰出的人才。5.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詞。(☆郭锡良《古代汉語》P888-904及★《王力古汉語字典》)(1)☆一/一P904現代汉語中“一”是“一”的大写,但在古代两個字意义和使用方法均有不一样。“一”是详细的数字,“一”是抽象的概念,表达专一、無二心;“一”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详细的基数外,還用作動詞或形容詞,表达统一、一致;“一”和“一”有時也可互相借用。(2)★二/贰P96“二”①数詞②不专一、不一致,如: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贰”①副的,如:建其正,立其二②不专一,如:以其無礼于晋,且二于楚也③不一致,如:法不二後王④反复,如:有颜回者好學,不迁怒,不二過⑤数詞“二”的大写。★疾/病P26“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疾病”连用時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具有“病重”的意思,一种是“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詞,和現代汉語没有区别。★贫/穷P314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注:“困”、“穷”连用時也具有“贫穷”的意思。★世/代 P348上古時父子相继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個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從此,“世”這個意义便被“代”取代。★追/逐 “追”P514①追赶,如:少師归,請追楚師②追求,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认為度③追溯,回溯,如: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④补救,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⑤duī(堆),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逐”P510①追赶,如:遂逐齐師②追求,如:误逐世间乐③竞争,如:中世逐于智谋,當今争于气力④驱逐,赶走,如: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耻/辱 P328(書中為“羞、耻、辱”的辨析)“羞”只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耻”、“辱”用于名詞時是同义詞,用于動詞時,则意义不一样,“耻之”是表达以他為可耻,“辱之”是表达欺侮他或是他受辱,這样的使用方法“耻”和“辱”是不能互换的。★再/复 “再”P483意思是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复”P115①回来,回去,如:至今九年而不复②报复,如: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再,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④回答,如:王辞而不复⑤免除赋税徭役,如:沛幸得复,丰未复⑥通“复(複)”,夹层的,如:從复道望見诸将往往数人偶語。★败/负“败”P8①毁壞,败壞,如:魚馁而肉败,不食②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對,如:秦数败赵軍③衰落,凋残,如:堕蝉翻败叶,栖鳥定寒枝;“负”P114①背,用背驼東西,如:负石自投于河②背靠著,如: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③违反,背弃,如:项羽负约④失败,与“胜”相對,如: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⑤亏欠,如:通家商负责熟巨萬。☆俱/具P903“俱”和“具”不仅字形不一样,古音也不一样。“俱”是見母,侯部,“具”是群母,侯部;作動詞時,“俱”表达在一起,同去或者同来,“具”表达准备、具有;作副詞時,“俱”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达主語的范围,“具”表达尽、悉、统统。【注】在先秦“具”用作副詞,偶尔可作“俱”讲。(11)★完/备P14這两個字均有“全”的意思,但侧重點不一样。“备”著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的意思,“养备而動時”不能换成“养完而動時”。“完”著重在完整,杜甫《石壕吏》“出入無完裙”不能换成“出入無备裙”。☆軍/師/士/卒/兵P888這几种字各有多义,只有作為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場所下使用方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是不一样的。“軍”和“師”都是集体名詞,指軍队。(同是指軍队,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队,而“軍”则不是,汉代後来,多用“軍”字指軍队,“師”字逐渐很少用来指軍队,“軍字也就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队”。)“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队的编制單位。(“軍”是春秋後来軍队最大的编制單位,一軍是一萬二仟五百人,“師”是西周此前軍队的最大编制,一師是二仟五百人,後裔往往沿用“軍”、“師”為軍队的打的编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数因時代或辖蜀而有所不一样。)“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軍战的時代,“士”是战車上的甲士,与作為步兵的“卒”是不一样的。“卒”是步兵,“卒”也用作軍队的编制單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兵”是兵器,上古時代,“兵”一般不妥兵卒讲,战国後来,“兵”也可以當軍队讲,汉代後来,“并”逐渐与“卒”完全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领/颈/项P889“领”是脖子,“颈”是脖子的前部,“延颈”是伸長脖子的前部,向高而遠的地方瞭望,“引领”是伸長脖子向前面望。“领”引申為衣领、领子,再引申為带领,這都是“颈”没有的意思。後来“领”一般不用本义,只用它的引申义,于是“项”替代了“领”。“项”是脖子的後部。☆飢/饑/餓P897“饑”是饑荒,“飢”是肚子餓,“餓”是挨餓,餓得很严重。“饑”和“飢”古音本不一样,“饑”是見母,微部,“飢”是見母,脂部。其意义分别也拾分清晰:饑荒是指年成不好,没有粮食吃,飢是肚子饿,与饱相對。汉代後来。“饑”和“飢”大概已变成同音字,中文简化後,“饑”并入“飢”。“飢”和“餓”虽然都是由于没吃食物而产生的一种現象,但程度不一样,本来分别很严。“飢”是肚子空了,产生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应,同現代汉語的“餓”相称;“餓”是由于長期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經是一种病理現象,意思同現代汉語的“餓”并不一致。正是由于轻微的叫做“飢”,严重的叫做“餓”,因此吃不饱的叫“飢民”,而饿死的叫“餓殍”。☆畏/惧/恐/怕P898“畏”是怕,“俱”也是怕。從語法上作用上来看,“畏”是及物動詞,“惧”往往用作不及物動詞。“畏”和“惧”的詞汇意义也有细微差异,從古文字和上古较早的文献来看,“畏”的對象是先应上帝、天命或鬼神,因而是“敬畏”的意思,“惧”同“瞿”是同源詞,“瞿”的本义是“惊视貌”,由于作為胆怯的“惧”往往也带有“戒惧”、“警惕”的意思。“恐”也是怕,不過胆怯的程度较深,常常是恐怖的意思。“恐”一般不带宾語,假如带宾語,也往往是带谓詞性詞组,“恐”的詞义也由“胆怯”变為“紧张”。胆怯的“怕”,是中古新兴的詞。☆哭/泣/嚎/啼P896“哭”在上古是有声的哭,与現代可指無声的哭不完全相似。“泣”是無声的哭,流泪。上古有声也可以叫做“泣”,不過後裔不用這個意思。“号”是带言詞的哭,苦中带著呼号和诉說。“啼”是放声哭,发出的悲伤声音比哭更大。(17)★盗/贼/窃/偷“盗”、“贼”的辨析P74:“盗”、“贼”两字,古代和現代的意义差不多相反:現代一般话所谓“贼”(偷東西的人),古代叫做“盗”。目前所谓“强盗”(抢東西的人),古代也叫做“盗”,但一般都称“贼”;“窃”P310①偷,如:窃其猪彘②谦詞,私自,私下,如:老臣认為媪之愛燕後,贤于長安君;“偷”P384①苟且,得過且過,如:其下偷以幸②刻薄,不厚道,如: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盗窃,偷盗,如:楚有善為偷者。【注】先秦的“偷”不以“盗窃”讲,两汉時也很少用。☆征/伐/侵/袭/攻P901這几种字都能指軍事上的攻打,但意义并不完全相似。“征”是褒义詞,最初是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無道”。“伐”、“侵”、“袭”不是褒义詞,“侵”、“袭”带有贬义,“伐”自身是個中性詞,不限于上對下,也不限于“有道”對“無道”。後来因“征”“伐”常常连用,“伐”也逐渐永遠褒义。“伐”、“侵”、“袭”的分别也是明显的。“伐”是公開宣战的正式战争,進軍的時候双方都鸣钟击鼓。“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截侵犯他人的国土。“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忽然攻打。“攻”是攻打、攻打,往往偏重在軍事上的攻坚战,是軍事攻打的泛称,相称于現代汉語的“攻打”,不像其他四個有明显的特點。☆之/如/适/往/赴/去P894“之”、“适”、“如”都是到某地去的意思,他們是同义詞,也許只是方言的不一样。“赴”的本义是奔向,特指奔向凶险的地方。“往”也是到某地去的地方,同“之”、“适”、“如”同义,但在語法作用上有所区别。在上古,“之”、“适”、“如”带宾語,“往”不带宾語,中古後来,“往”才可以带宾語。“去”的本义是离開某地,在上古它的意思同“往”、“之”、“适”、“如”恰好相反,中古後来,“去”字已經有了到某地去的意思,与“之”、“适”、“如”、“往”成了同义詞。☆视/察/观/看/見/望P895都是眼睛的動詞,都属于视覺范围,但它們的意义各有轻重,并不相似。“视”相称于現代汉語的看,它一般是指看近处的東西,但在不强调向遠处望時,也可以是向遠处看。“見”是看見,是视覺行為的成果。“视”和“見”的分别很明显,一是详细的動作、行為,一是動作、行為的成果。(视而不見)注:12级考了荣/辱、書上的部分題目最佳也看看。三、語法1.辨析古代汉語常見的詞类活用現象。(P277-284)(1)使動使用方法所谓使動使用方法,是指位于動詞具有“使宾語怎么样”的意思。動詞的使動使用方法動詞的使動使用方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来不带宾語,用于使動時,背面就带有宾語;不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背面的宾語有時可以省略。形容詞的使動使用方法形容詞常常用作使動,它使宾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质或状态。名詞的使動使用方法名詞有時也用作使動,它是使宾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使動用的名詞背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語的。(2)意動使用方法所谓意動使用方法,是指谓語動詞具有“认為(或认為)宾語怎么样”的意思。它与使動使用方法不一样,是属于主观的見解,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這种意動使用方法只限于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a、形容詞的意動使用方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观上认為背面宾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质或状态。b、名詞的意動使用方法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背面的宾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3)名詞用如動詞名詞的使動使用方法和意動使用方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詞用如動詞,除這两种使用方法外,名詞還可以在其他状况下用作谓語動詞,這時它并不起使動或意動的作用,但意义一般也产生某些变化。古代汉語不仅普遍名詞可以用作動詞,方位名詞也常常用作動詞。如:“東”、“西”、“前”。(4)名詞用作状語現代汉語只有時间名詞才能用作状語,一般名詞用作状語的很少見。古代汉語中不仅時间名詞,并且普遍名詞也都可以用作状語。一般名詞作状語的作用如下:表达方位或处所。表达工具或根据。表达對人的态度。表达比方。举例阐明詞类活用的条件。(P284-287)名詞、形容詞活動為動詞的某些比较重要的語法条件如下:两個名詞连用。假如既不是并列构造,又不是偏正构造,则前一种名詞常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种名詞做它的宾語。如:遂王天下。两個名詞连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谓构造,前一种名詞作主語,後一种名詞活用作谓語動詞。如:乃丹書帛曰:“陈胜王。”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背面,活用為動詞。如:世之所高,莫若皇帝。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背面,活用為動詞。如:子谓公冶長:“可妻也...”名詞放在副詞背面活用為動詞。如:秦師遂東。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如:既臣大夏而君之。名詞背面用介詞构造作补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請句践女女于王。名詞用“而”连結時,活用作動詞。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注意:所谓詞类的活用,是說某詞本属同一詞类,只是入句後临時具有另一詞类的性质,不是說這個詞分属于两個詞类。分析古代汉語中宾語前置的状况。(P288-294)注12级考到,5分。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特殊詞序是宾語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動詞之前。這种宾語前置并不是体現一定語气的一般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語法条件的,遇有一下三种条件,宾語都要放在動詞的前面。疑問代詞作宾語上古汉語的疑問代詞“谁、何、奚、安”等作宾語時必须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彼且奚适也?疑問代詞做介詞的宾語時,也要放在介詞前面。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注意:現代汉語書面語言中,仍旧常以“何以”,但意思已不是“以何”,而是“為何”了。古書上“怎样”、“若何”、“奈何”的當中還可以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成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對...怎么样”,如:如太形王屋何?否认句中代詞作宾語這一类宾語前置实际包括两個条件:第一,宾語必须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须与否认句,即必须有否认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达否认的無定代詞“莫(没有谁)”。代詞宾語一般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认詞之後。如:吾愛之,不吾叛也。假如宾語不是代詞,及時与否认詞,也不用宾語前置這种格式。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用否认副詞“弗、勿”的否认句一般是不带宾語的,但假如出現宾語,并且又是代詞,同样要放在動詞之前。如:大国亦弗之從而愛利。否认句代詞宾語前置的规律遠没有疑問代詞宾語前置严格,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认句代詞宾語不前置的例子。如:有事而不告我。宾語用代詞复指這一类宾語前置的特點是在宾語前置的同步,還要在宾語背面用代詞“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将号是灭,何愛与虞。在用這种宾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宾語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語的作用就愈加明显。如:父母為其疾之忧。假如宾語自身就是代詞,一种状况是仍旧用這种語法格式强调宾語,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詞一般只用“之”,不用“是”。如:語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注意:這种“是之谓”、“此之谓”已成為一种凝固格式,但两者的語法构造很不相似,“是之谓”和“此之谓”是“谓是”、“谓此”的宾語前置,“此之谓”還可以不带其他宾語單独形成一种分句。另一种状况是不用复指代詞,直接把代詞宾語放到動詞之前,這個代詞宾語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代詞不多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分析古代汉語判断句中“是”的使用方法。(P296-298)(1)指示代詞“是”作主語,不作為判断詞,表达“此”。古代汉語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断詞,而是指示代詞,作用和“此”同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語。如:公曰:“是吾宝也。”在先秦時代,“是”也不是作為判断詞用的,它的性质仍是指示代詞。如:是何故也?(相称于“此何故也”)注:假如“是”是判断詞,就应當說成“又是”,而不是說成“是又”。(2)“是”作判断詞。汉代的判断詞“是”正是由只是代詞“是”发展而来的。用“是”作判断詞的句子如:此必是豫让也。注:“是”作為判断詞反应了當時口語中判断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作品為准则的文言文中,這种“是”作判断詞的句式一直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举例阐明古代汉語中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有哪几种类型(P301-306)古代汉語的被動表达法和現代汉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動,是指主語和谓語動詞之间的关系是被動关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谓語動詞所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积极者、施事者。這种被動法的特點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达被動的詞語,主語的被動性质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达被動的句式。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于”字被動句式:主語+谓語(動詞)+于+积极者。如: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注:在用“于”的被動句中,并不是介詞“于”自身表达被動,而是動詞已經用于被動的意义,由于用介詞“于”引進了行為的积极者,全句的被動意义就愈加明确了。“為”字被動句式:主語+為+(或)积极者+(或)所+谓語(動詞)。如:而身為宋国笑。注:积极者出現時,“為”是介詞,其作用是引入积极者;积极者不出現時,“為”反作為助動詞,表达被動含义,作状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没。“為...所”句式是古代汉語最常見的一种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代的書面語裏。如:不者,若属皆且為所虏。“見”字被動句式:主語+見+谓語(動詞)+(或)于。如:厚者見戮,薄者見疑。注:用“見”的被動句式有一种特點,就是不能直接由“見”引進行為的积极者,這點是和“為”很不相似的。假如需要引進行為的积极者,只能在動詞背面另用“于”的被動句式配合,行為的积极者出目前“于”的背面。“被”字被動句式。現代汉語表达被動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比较少見,到汉代才出現多某些。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谤,能無怨乎?注:“被”開始用于被動句式時,只直接加在動詞的前面,到汉末才出現由“被”引進行為积极者的句式。唐後来,在比较靠近口語的文章和诗詞中,“被”逐渐替代了其他表达被動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動句式。否认副詞“不”和“弗”語法意义的区别。(P312-313)“不”和“弗”都是表达一般的否认。(1)古代“不”的使用方法基本和現代相似:既可以否认動詞,又可以否认形容詞;既可以否认及物動詞,又可以否认不及物動詞。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2)在秦汉此前,“弗”字的使用范围拾分狭窄,一般說来,“弗”字背面的動詞只能是及物動詞,但動詞背面却不带宾語。如: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弗”字背面動詞带宾語的例子,在先秦很少見。如:今吕氏往,大臣弗平。由于用“弗”的地方都能用“不”,在讀古書的時候,把“弗”理解為“不”,是不會有什么錯误的。無定代詞“或”和“莫”的使用方法。(P326-327)“或”字是肯定性無定代詞,一般指人,相称于現代汉語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語。如:或劳心,或劳力;“或”字還常常前呼後应,表达列举不一样的状况,這時“或”仍然是無定代詞,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如:或百步而後止,或五拾步而後止。“莫”字与否认性無定代詞,相称于現代汉語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東西(事情)”。“莫”字所否认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如:群臣莫對;“莫”字在先秦作品中,大体都可以解释為無定代詞,汉後来,“莫”字逐渐产生了新的使用方法,成為否认副詞,常用于祈使句表达严禁,相称于“勿(不要)”,如:诸将皆莫信。代詞“者”和“所”的使用方法比较。(P328-332)“者”和“所”是两個起辅助作用的代詞。它們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不過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詞和詞组的背面或前面,构成“者”字构造和“所”字构造,使整個构导致為句子的一种成分。有的語法著作称它們為“助詞”。“者”字作為辅助性代詞,有两种作用。一是放在動詞和形容詞(或動詞性和形容詞性詞组)之後构成“者”字构造,使整個构造具有名詞性。它的作用很像現代汉語的“的”,如:庸者笑而应曰;另一种使用方法是放在数詞或時间詞之後表达一定的范围或种类,如: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又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者”還可以用来复指主語,引出谓語,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所”字作為辅助性代詞,所代的是某种動作的對象。它位于動詞或動詞性詞组之前,和動詞或動詞性詞组結合成“所”字构造,使整個构造具有名詞性,就一般来說,“所”字背面必须是及物動詞,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注意:和及物動詞結合後来“所”和“者”又有所区别。“所食”指代“食”的對象,即“吃的(東西)”;“食者”指代行為的积极者,即“吃東西的人”。又如: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見者惊犹鬼神。阐明介詞“以”、“于”(P333-337)和连詞“而”(P339-341)的使用方法。介詞“以”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最常見的有四种:表达動作行為以某种為工具或凭借,相称于現代汉語的“用”或“拿”。如:以羽為巢,而编之以发。表达凭著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骞以郎应募使月氏。表达原因,相称于“因”、“由于”、“由于”。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达時间,相称于“于”、“在”。如:文以五月五曰生。注:“以”的使用方法有两點需要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在位于動詞之前,也可以在谓語動詞之後,不過表达時间時,就只能放在谓語動詞之前;二是它的宾語的位置,為了强调“以”的宾語,可以把這個宾語放到“以”的前面,“無以(亡以)”是一种凝固构造,“以”字背面也不带宾語,“無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于”的使用方法重要有四种:表达处所和時间。如:越王勾践栖于會稽之上。注:在古代汉語裏,表达处所的“于”有時可以不出現,让处所名詞直接用在谓語動詞或宾語詞组之後作补語。简介波及的對象。如:颖考叔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表达比较。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用在表被動的句中(即引進行為积极者)。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信乎天下”即“信于天下”)连詞“而”的使用方法重要有三种:用在联合构造裏,连接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動詞性的詞组,表达两种性质或行為的联络。如:美而艳;“而”還可以连接两個主谓构造,表达两件事情的联络,如:任重而道遠;從上下文看,“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所谓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如:學而時习之,不亦悦乎?所谓逆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對的或相反的,即具有转折的意思,如:水浅而舟大也。“而”字用在偏正构造裏,连接状語和谓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後語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字用在主谓构造裏,连接主語和谓語,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時候表达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如:拾人而從一人者,宁力不胜...;“而”字放在主語谓語之间,有時具有假设的意思。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句尾語气詞“也”和“矣”基本使用方法的区别。(P347)“也”表达静态,“矣”表达動态“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對事物進行的判断告诉他人,現代汉語没有和它相称的語气詞,“矣”字的基本作用则是把事物发展的現阶段作為新状况告诉他人,現代汉語語气詞“了”的作用大体和它相称。知识拓展:“也”a、“也”字位于句尾時,重要出目前判断句中,协助谓語進行判断,這是“也”字的基本使用方法。b、除判断句外,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终一种分句的句尾,表达對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語气。如:虽杀臣,不能绝也。c、在因果复句中,“也”字的作用最值得注意。如: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d、古代汉語表达命令或疑問的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尾。如:不及黄泉,無相見也!“矣”“矣”字用于描写句時,往往使全句語气詞略带感慨认為,有時把這种带“矣”的谓語提前,這种感慨語气就更為明显。如:甚矣,女之不惠。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如:诺,先生休矣!“矣”字還可以用于疑問句,這种疑問句中必然尚有专门表达疑問的詞,如:年几何矣?和“矣”作用相似的語气詞尚有“已”,如:夫神农此前,吾不知已。分析“之”的使用方法。(P319;322;344-345)“之”字分属两個詞类:一是代詞,一是连詞。(1)“之”作為代詞。“之”、“其”本是指示代詞,都不用作主語,“之”表达泛指,用作定語或宾語,如:姜氏欲之,焉辟害?严格說来,先秦是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詞的,本来是只是代詞的“其”、“之”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詞的作用,在阅讀時,不放把某些“其”、“之”當作第三人称代詞来理解,“其”只用作定語,“之”只用作宾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之”作為连詞。其作為连詞時作用重要有两种:连接定語和中心語,表达邻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是炎帝之少女。b、插在主谓构造中间,使這個主谓构造变為名詞性的偏正构造,用来充當句子的主語、宾語或状語。如: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語中的詞頭和詞尾。(P358-359)可以肯定的詞頭重要是一种“有”字,可以肯定的詞尾是“然、如、尔、若”。尚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經》中用例诸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詞頭,暂难作出定论。詞頭“有”。“有”作為詞頭,最常用于专有名詞的前面,常見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号之曰有巢氏;朝代名詞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後裔,如“有唐、有明”等;“有”又用于某些名詞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有”還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詞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其”。“其”字用作詞頭,一般用于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前面,如:既見君子,雲何其忧?“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詞頭時性质相似,都只能放在動詞前面,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詞尾“然、如、尔、若”重要放在形容詞之後,与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状語(有時也用作谓語)。此外尚有“焉、乎”两個字,作用同前四字相似。“如、尔、若”可以认為是“然”的变形,如:填然鼓之。又如:天下宴如也。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四、音韵1.记诵三拾六字母(P1055)和上古三拾韵部(P1060)。注:考试形式為填空,如舌頭音為__________。齿頭音為___________。三拾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拾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時的三拾六個声母,包括: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审禅曰,見溪群疑,晓匣影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重唇(双唇音)幫滂並明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舌音舌頭(舌尖中)端透定泥舌上(舌面前)知彻澄娘齿音齿頭(舌尖前)精清從心邪正齿(舌叶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舌面後音)見溪群疑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晓匣半舌音(舌尖边音)来半齿音(鼻齿音)曰上古(先秦)三拾韵部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一类之部

职部蒸部第二类幽部覺部冬部第三类宵部药部第四类侯部

屋部東部第五类魚部铎部阳部第六类支部

锡部耕部第七类歌部月部元部第八类脂部

质部真部第九类微部物部文部第拾类缉部侵部第拾一类葉部

談部三拾韵部尧叔没法背,已放弃,幸亏没考到!摸摸哒注:广韵和切韵两部作品常识需要记下,包括韵数。會考什么是“叶音”?(P1053-1054)“叶音說”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状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友好,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主线錯误,就在于對古韵采用一种形而上學的观點,而非历史的观點,不懂得語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後果,则是一种字可叶出許多的音,导致中文讀音的极大混乱。因此說“叶音說”是錯误的。3.什么是“破讀”?(P1077-1080)破讀是指在阅讀古書時,用变化字(詞)的讀音以区别意义或詞性的一种措施。一般說来,後一种意义和讀音是前一种意义和讀音演变而来的,因此老式上把前一种讀音叫“本音”或“如字”,而把後一种变讀音叫“破讀”或“讀破”。破讀音重要是声调的变化,并且大多数是把本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讀為去声,如“王”字,在“臣诚恐見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讀平声,是名詞,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讀為去声,是動詞,称王的意思。後者的意义和讀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破讀音是客观存在的,許多詞的破讀和本音的分别一直沿用到現代。破讀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著历史的联络。如美好的“好”,讀hǎo,愛好的“好”,讀hào。举例阐明古書中假借的几种状况。(P1075)注:考选择題!只要两個和平常的音都不一样百分之八拾就是那個选项。古書中的假借大体有两种状况。“六書”上的假借。如:東西南北的“西”,本来没有专用字,是借“鳥栖息在巢上”的“西”来表达。又如:“女、汝”用作第二人称代詞也属于這一类。本有其字,写書的人写了另一种同音或音近的字。如:“逝”借為“誓”,“归”借為“馈”。古書中特殊詞語的讀音。(P1080-1081)国名应讀音误讀音族名应讀音误讀音龟兹QiūcíGuīzī吐谷浑TǔyùnhúnTǔgǔhún大宛DàyuānDàwǎn荤粥XúnyùHūnzhōu康居KāngqúKāngjū先零XiānliánXiānlíng月氏YuèzhīYuèshì吐蕃TǔbōTǔfān身毒YuāndúShēndú地名应讀音误讀音人名应讀音误讀音镐京HàojīngGǎojīng伍员WǔyúnWǔyuán不羹BùlángBùgēng禽滑厘QíngǔlíQínhuálí龙兑LòngduòLòngduì郦食其LìyìjīLìshíqí阳夏YángjiǎYángxià冒顿MòdúMàodùn番禺PānyúFānyú阿房宫EpánggōngEfánggōng姓氏应讀音误讀音种ChōngZhǒng解XièJiě祭ZhaìJiì洗XiǎnXǐ萬俟MóqíWànsì尉迟YùchíWeìchí6.近体诗格律分析(指出诗体、平仄格式、韵脚用字、對仗和拗救)(1083-1095)近体诗格律重要有四點: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规定對仗。(1)诗体: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是五言诗。(2)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a、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c、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d、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注:總結上述状况,分為(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可以任意“·”、可以有条件变更“”:(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3)韵脚用字:韵脚即押韵的字。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說,韵脚必须只同一种韵中的字,不許用邻韵的字。(4)對仗:律诗的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链”、“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對仗,颈链必须對仗,其他用對仗的状况较少。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對仗。近体诗中特有的對仗有两种:一是借對,它是运用一字多义的現象以构成對仗,如:竹叶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须開。尚有一种借對是借音,如:翠黛不须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二是流水對,即一帘中的两句,字面是對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說,這两句從意义上是一句话,如:玉玺不缘归曰角,锦帆应是到天涯。(5)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种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這就是“孤平拗救”。知识拓展:近体诗句法分為四种:活用;錯位;省略;紧缩。注:只要學习五言即可,七言只需前两個字的平仄与第三個字相反即可,且前两個字并無任何平仄等得分點。附平仄状况:甲句第一种(大拗,必救,對句相救,四拗三救)▲拗*救。原句為//--/,--//-。拗救為//-//,---/-。▲*甲句第二种状况(小拗,對句相救,可救可不救)三拗三救原句為//--/,--//-。拗救為///-/,---/-.▲*甲句第三种状况(大拗小拗一起出現)三四拗,三救原句為//--/,--//-。拗救為/////,---/-。▲▲*乙句(本句自救,必救)一拗三救原句為--//-。拗救為/--/-。▲*甲+乙(三四一拗,三救)原句為//--/,--//-。拗救為/////,/--/-。▲▲▲*丙句(三拗四救)原句為---//拗救為--/-/▲*五、其他1.古書注解的体例和常用术語。(P674-680)注考填空,如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為___________。(1)疏:也叫“正义”,不仅解释正文,并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毛诗正义》。(2)传:阐明經义。如:《五經正义》(3)笺:补充和订正毛传。(4)衍文:校勘用語,简称“衍”,也叫“衍字”,是因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5)脱文:校勘用于,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常用术語】注考填空,12级考之言、之為言和讀曰。(6)曰,為,谓之:使用這三個属于時,被解释的詞總是被放在它們背面,這三個术語的作用相似,他們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詞和近义詞之间的细微差异。這三個术語大体相称于“叫做”。(7)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