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8传记文言文综合过关卷二
时间:90分钟,
说明:共8篇新题型传记文言文,满分150分
姓名得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曾鉴,字克明,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寻,鉴辩其诬。已,果获
真盗。累迁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进尚书。
②孝宗在位久,内府供奉渐广。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
之,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弊源一开,其流无已。”于是命减其半。太监李兴
请办元夕烟火,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
③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宫请修之。鉴言天心示学,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
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迁马房,钦天监官倪谦覆视,请从之。给事中陶谐等劾贵假公营私,并劾谦阿附,不听。
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庶牧养无妨而民不劳。
报可。内织染局请开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为数二万四千有奇。鉴力请停罢,得减三分之半。
④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有诏赐皇亲夏儒第,帝嫌其隘,
欲拓之。鉴力争,不从。明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从其请,赐族牌。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
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其年闰正月致仕,旋卒。
(《明史•曾鉴传》)
材料二:
八月,乙卯,命内官监崔杲等往南京织造彩妆缎:匹。工部尚书曾鉴言:“皇上嗣位,诏停织造,德音
方布,何乃辄复洱之?今东南水旱相仍,生民失业。况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瑞T半年而后可完。夫
服以彰德,赏以酬劳,赏之有节,则得之者宝藏珍重以为奇,滥则亦以寻常视之耳。伏望躬行节俭,裁抑
赐予,勿使重困地方。”六科给事中陶谐等、十三道御史杜旻等亦以为言,不听。
(《明通鉴•卷四十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有诏移省()(2)天心示儆()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
(1)狱已具,鉴辨其诬()
A.备办B.详尽C.判决D.备有
(2)何乃辄复坦之()
A.阻止B.败坏C.诋毁D.畏惧
3.把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
4.为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B.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C.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D.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5.结合材料一曾鉴的多次劝谏,概括《明史》中曾鉴的形象特征。(4分)
6.正德元年宫中屡请开苏杭诸府织造,遭到曾鉴等朝臣的反对,有关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涉及。晨晨
认为材料二的记载要远比材料一更好。你是否认同晨晨的看法,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4分)
【答案】1.裁除警示2.CB3.曾鉴坚持上奏,说马房都由钦天监负责监造,
其后任意增置的,应命令拆毁改正,用自己的资金修葺。4.C5.办案严格,恪尽职守;为百姓着
想,体恤民力;坚持节操;严格按制度办事;力求俭省。6.同意。材料一只是简单概述事件过程和结
果。材料二的记载更翔实具体。曾鉴有理有据阐明不开苏杭诸府织造的原因,还有陶谐、杜旻等人的认同,
语言生动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皇帝有诏裁除减省。裁,裁除。
(2)句意:曾鉴说这是上天警示。儆,警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已经结案,曾鉴分辨他们的冤情。具,判决、定案。
故选Co
(2)句意:怎么就又来败坏呢。沮,败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执”,坚持;"相视”,监督;"以“,用。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曾鉴等说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才有旗牌,内地守备没有这样的旧例,于是罢止。
“旗牌”为“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
“故事”,是古今异义,指旧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诸边守将”,那些守备边境的将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辩其诬。已,果获真盗”可知,曾鉴办案严格,恪尽职守;
结合“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弊源一开,其流无已”“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可知,曾鉴为百
姓着想,体恤民力;
结合“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可知,曾鉴坚持节操;
结合“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可知,曾鉴严格按制度办事;
结合“伏望躬行节俭,裁抑赐予”可知,曾鉴力求俭省。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同意。
材料一没有展开说明事情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概述事件过程和结果,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材料二的记载更翔实具体。曾鉴有理有据阐明不开苏杭诸府织造的原因。“皇上嗣位,诏停织造,德音方布,
何乃辄复沮之“,开头高瞻远瞩;“妆缎一匹,用数十人之工,瑜半年而后可完”,有数字上的分析;“服以彰
德,赏以酬劳,赏之有节”,有方向上的指引;“躬行节俭,裁抑赐予”,有恳切地希望。再加上陶谐、杜旻
等人的认同。语言生有力,给读者全面的认识,观点深入人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鉴,字克明,天顺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通州百姓十余人被判罪为盗,已经结案,曾鉴分
辨他们的冤情。不久,果然捕获真盗。多次晋升至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晋升尚书。
孝宗在位久,内府供奉逐渐增多。内府针工局请求收年幼工匠一千人,曾鉴等说:“往年尚衣监收匠
一千人,而兵仗局效仿,招收达到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仿,各收一千人。弊病的源头一开启,其
流弊就不会停止。”皇帝于是命令减去其中一半。太监李兴请求置办元宵烟火,皇帝有诏裁除减省,因曾
鉴上奏而完全罢止。
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宫请求维修。曾鉴说这是上天警示,不应大兴土木而使民力劳
顿,皇帝于是罢止。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请迁移马房,钦天监官倪谦复查,请求依从。给事中陶谐等弹劾陈
贵假公营私,并弹劾倪谦阿谀依附,皇帝不听从。曾鉴坚持上奏,说马房都由钦天监负责监造,其后任意
增置的,应命令拆毁改正,用自己的资金修葺,希望百姓生活不受妨碍而百姓不劳顿。皇帝批答同意。内
织染局请求开设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二万四千多匹。曾鉴极力请求停罢,得以减去三分之半。
到与韩文等请求诛杀宦官不能成功,留下的诸大臣都恭顺避祸,只有曾鉴持守原来的节操。有诏赐皇
亲夏儒府第,皇帝嫌其狭小,想扩建。曾鉴极力争辩,皇帝不从。第二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皇帝依
从其请求,赐旗牌。曾鉴等说大将出征及那些守备边境的将领,才有旗牌,内地守备没有这样的旧例,于
是罢止。这年闰正月辞职,不久去世。
材料二:
八月,乙卯日,皇帝命内官监崔杲等人前往南京织造彩妆缎匹。工部尚书曾鉴说:“皇上即位,下诏停止
织造,美名刚传布开,怎么就又来败坏呢?现在东南水旱相接,百姓失业。何况彩妆缎一匹,用几十人的
工,超过半年才可以完成。彰明德行以使百姓归服,用酬劳来赏赐他们,奖赏有节,这样得到的人会当作
奇物珍藏起来,滥赏则会当作平常之物看待啊。希望每个人都亲身实行节俭,裁减抑制赏赐,不要让地方
上困难重重。”六科给事中陶谐等人,十三道御史杜旻等人也这样说,皇帝没同意。
(22-23高三下•上海奉贤•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赞,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日清幽迥绝尘。藏书数
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
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省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赞给亲故,人咸怪之。
未几兵兴,富家悉餐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洲间,独不,摩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
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
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用人之急。神精朗
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之春不倦。好客之名,闻
于四方。
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尺
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
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徼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匚匕去()(2)独不健患()
8.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富家悉跋祸()
A.覆盖B.遭受C.达到D.表示被动
(2)尤喜用人之急()
A.周到B.完备C.救济D.协调
9.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3分)
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毒毒不倦
10.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
11.材料二中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3分)
12.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4分)
【答案】7.等到遭受8.(1)B(2)C9.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看
叠不倦10.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
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11.(1)爱好雅致;(2)
结交名士;(3)居处幽静、雅致。12.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
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
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比:等到。句意:等到他离开。
(2)罹:遭遇、遭受。句意: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B.被:遭受,遭到。句意: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
故选B。
(2)C.周:救济,周济。句意: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
“刮磨豪习”为动宾结构,宾语“豪习”后断开;
“为纨绮子弟态”为动宾结构,宾语“纨绮子弟态”后断开;
“绝人”为动宾结构,宾语“人”后断开。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着黄冠
野服,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务”,追慕;“黄冠野服”,穿戴粗劣的衣着;“愈”,更加。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性雅洁”指性情雅致、高洁。
“工诗,善书画”可知,爱好雅致;
“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可知,结交名士;
“所居有阁曰清幽迥绝尘”“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可知,居处幽静、雅致。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费”“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
泽、三海间,独不罹患”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
记叙和抒情。如“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为记叙,“神精朗朗,如秋
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为抒情。
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如“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如“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运用比喻修辞,增强感染
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常州府无锡人。家颇有资财,工于诗,善书法和绘画,四方名士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
拜访。所居之阁,叫“清^”,十分幽静,如脱离尘世。藏书数千卷,都是他亲手勘定的。古鼎、字画、
名琴,陈列于阁内两边,四时花木,萦绕其外,高大树木,挺直的竹林,绿荫葱葱,故自号“云林居士”。
常与客在此饮酒咏诗。倪瓒有个爱清洁的怪癖,一天不停地洗手。一般客人来,等到他离开,一定把客人
坐立的地方加以洗刷。元至正初年,海内无事,倪瓒突然将其家财散给亲戚朋友,人们都感到奇怪。不久
战乱兴起,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而瓒却乘小舟,戴箸笠,往来于震泽、三洲之间,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
张士诚多次要请他去,他乘渔舟逃避。士诚之弟士信以重金向瓒求画,瓒又将士信呵斥离开。太祖平吴,
瓒已年老,头戴黄帽,身穿平民服装,夹杂于平民之中。洪武七年(1374)逝世,年七十四岁。
材料二:
倪瓒天生英俊清朗,稍长一些,他就强愤学习,喜好修身,生性雅洁且笃行孝悌之道。倪瓒曾率领家
族子弟在田地和房屋从事生产活动,凡事都有法度,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也从来没有凭借着来做那些粗俗
奢华的事情。倪瓒见义则为,尊官显人,都乐意与之交往,他对于宗族中的亲朋旧友,惠爱有恩,特别喜
欢周济别人的困急。倪瓒神精朗朗,如晶莹的秋月;意气霭霭,如和煦的春阳。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
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好客的名气,闻名四方。
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
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倪瓒不作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
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年已老但耳朵却更加灵敏、
目光更加清明,饮食吃饭行走步伐不异于壮年之时。当世风安宁天下太平的时候,倪瓒又在城市之中往来
了,他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祸全身,孤高不俗的节操,清白品节坚贞不变。他气貌充沛,
可知他内心蓄养、品德修为啊。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
中鼠,食积粟,居大房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日: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鹫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
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季斯因此得说秦王。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
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鲫。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日:“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
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
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目:“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
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
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
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己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其斯五刑,冷腰斩咸阳市。
太史公日:季斯以闾阁阎历诸侯,人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
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
召列矣。
(《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①繁:同“洁”。②尻:泛指房屋。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土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拿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论腰斩咸阳市()(2)藉寇兵而觉盗粮()
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与事。()
A.提倡B.注重C.掌握D.保持
(2)入事秦,因以军衅,以辅始皇()
A.缺点B.空隙C.从容D.机会
15.把材料一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16.用“/”为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17.材料一中说,“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结合材料二分析李斯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
点的。(3分)
18.材料一中李斯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由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被后世人谓为“仓鼠
哲学”。有人认为李斯写《谏逐客书》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是摆脱“厕鼠”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实现
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仓鼠”人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答案】13.判定送给14.(1)C(2)C15.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
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
们杀掉。16.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17.论述驱逐客卿有
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
就勇敢。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
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最后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
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18.既是为了
保护自己,摆脱“厕鼠”,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仓鼠”人生。李斯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巨
大反差中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重要性,当秦国驱逐客卿时,他写《谏逐客书》劝谏,是为了拥有像“仓中鼠”
一样的安适环境,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适合的舞台。后来助秦统一天下,说明他不但有“治国平天下”
之志,而且能凭借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志向。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论:判定。句意: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2)赍:送给。句意: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主:掌握。句意: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
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
故选C。
(2)瑕:机会。句意: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阴”,暗中;“遣”,派遣;“赍持”,携带;“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可下以财者
诸侯名士”;“厚”,多,丰厚;“遗”,送。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
是士子原本的性情。
“卑贱之位”作“处”的宾语,其后断句;
“困苦之地”与“卑贱之位”结构一致,并且作“处”的宾语,其后断句;
“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
“此非……也”判断句,后面断开。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先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
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接着“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阐明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
敌于天下的原因,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然后结合上文以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来衬当今逐
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在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中,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
危害性。
最后两句,结合上文以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无异于“藉寇兵
而赍盗粮”,在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中,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最后用“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
益仇”一转,落实到秦王“却宾客”的严重危害上,古今对比利害彰明。
1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李斯在未发迹之前,曾是郡里的一名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
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
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厕所里的老鼠和仓库里的老鼠境遇是如此的不同,这件事
深深地刺激了李斯,他联想到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未来,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环境,拜师荀子,西向事秦。
秦始皇对来自韩国的间谍一事对各国的客卿下以逐客令,李斯写《谏逐客书》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摆脱“厕
鼠”的处境,拥有像“仓鼠”一样的安适环境,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适合的舞台。
秦王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
这对于李斯来说无疑是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在政治上功成名就迈出的第一步。李斯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
给秦始皇提供了许多建议,诸如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治举措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官升至宰
相。可见李斯不但有“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且能凭借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
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
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季斯感慨叹息说:“一
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
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
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
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
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
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
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
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
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
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
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
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
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
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
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季斯也升官
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
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
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
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
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不考虑会有
什么罪过,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大力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
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未觉悟。”
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而不上报,说:“囚犯怎能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季斯被判处
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
成统一大业,季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季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
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
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
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
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
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
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
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
的。
(李斯《谏逐客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⑴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
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乃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迁光禄勋主事。
⑵复为太尉黄琼所岸。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
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
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⑶后牢脩诬言钩党,滂半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
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
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
⑷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目:
“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目:“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目: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
滂从龙舒君②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修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
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
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释]①黄门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暗指遭受党锢之祸。②龙舒君:指范滂之父范显。③李、
杜:指李膺、杜密,东汉时期名臣,是党锢之祸中被迫害的清正官员的代表。
材料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口:“汝能为滂,吾顾不
能为滂母邪?”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2)滂俳系黄门北寺狱()
2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A.慎重B.确切C.固定D.仔细
(2)馋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
A.希望B.思考C.但是D.听从
21.把第⑸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22.第(4)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23.下列理解不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2分)
A.范滂清高正直,被任用为清诏使时,有问题的官吏望风而逃。
B.尚书责备范滂劾举太多是挟私报复,被他有理有节地说服了。
C.范滂被人诬陷下狱,因无罪不需要申诉,所以拒绝祭祀皋陶。
D.范滂自认为慷慨就义追陪父亲而让弟弟奉养母亲,各得其所。
24.范滂就义,范晔评价道“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请结合两则材料中范滂母子与苏轼母子的两则
对话,分析两位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其表达作用。(4分)
【答案】19.征召并授予官职因……而获罪20.BA21.你现在得以和李膺、
杜密声名等齐,死又有什么遗憾。(你)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想高寿,难道能兼得么?22.知滂
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23.C24.材料一中,范滂劝说范母不要因其舍生取义而感到
悲戚,范母回答说“你如今可以与李膺、杜密齐名,死而无憾”,告诫范滂长寿与美名常不可兼得;而材料二
中苏轼问其母“我若做范滂您是否许可”,苏母以愿为范滂之母回答之,这两则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共同表现了
两位母亲深明大义的高尚节操;结构上,范母与范滂不愿连累他人、舍生取义的形象相呼应,而苏母则与
苏轼以范滂自许的形象相呼应,都是正面衬托了范滂和苏轼,突出了二人愿意舍生取义的高尚追求和崇高
形象。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1)辟,征召并授予官职。句意:(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
(2)坐,因……而获罪。句意: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1)审,确切。句意:所以先举发紧急的,其他没有查清楚的,正要再加以查实。
(2)惟,希望。句意: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2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恨”,遗憾;“令”,美好;“寿考”,高寿。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知道范滂无罪,会为我向老天爷申诉。如果我真的有罪,祭祀他有什么好处呢?
“滂无罪”作“知”的宾语,其后断开;“将理之于帝”是状语后置句,在状语“于帝”后断开;“如其有罪”是假设
句,“罪”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开;“祭之何益”表示反问,单独成句。
故原句断为: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因无罪不需要申诉,所以拒绝祭祀皋陶”错误,由“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可知,
范滂是假设自己的两种情况:知道范滂无罪,会为我向老天爷申诉。如果我真的有罪,祭祀他有什么好处
呢?所以认为不需要祭祀皋陶。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表达作用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在于范晔的评价: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需要结合“子伏其死”“母欢其义”进行分析。
由“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②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可知,范滂
在临死前劝告母亲不要因为他舍生取义而感到悲戚;由“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
寿考,可兼得乎”可知,母亲却说现在范滂与贤士李膺、杜密齐名,死而无憾,不要再贪求长寿与美名兼得。
由“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知,面对苏轼“我若做范滂您是否许可”的问题,苏母说自己以范滂的
母亲为榜样。
表达作用:人物形象上,两则材料都表现了两位母亲深明大义,知道应当如何抉择,通过母亲的行像、品
格正面衬托了范滂、苏轼二人舍生取义的气节、追求;结构上,两位母亲的形象都在文本的结尾,前文先
写范谤、苏轼,结尾再写两位母亲,因此结尾与前文形成了呼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举荐为孝廉、光
禄四行。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
范滂登上车,手揽缰绳,意气激昂,大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壮志。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
遮掩不了,听说范滂来了,便辞官离开。他所进奏检举的,没有不使众人信服的。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政声好坏的歌谣,范滂弹劾
了刺史、二千石权臣及其党羽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弹劾得太多,怀疑他有私人恩怨的原因。范滂说:“臣
下所举发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为民害的,怎么能拿它来弄污我的奏章!近日因为朝会时
间迫促,所以先举发紧急的,其他没有查清楚的,正要再加以查实。我听说:农夫锄草,庄稼一定茂盛;
忠臣除奸,王道因而清明。如果我说的有二心,甘受诛杀。”尚书无法往下追问。范滂看到国家处在艰难
之时,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能实行,于是自己辞官走了。
后来牢修诬告范滂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狱吏对范滂说:“凡属系狱的人都祭
祀皋陶。”范滂说:“皋陶是贤者,古时候的忠直之臣,知道范滂无罪,会为我向老天爷申诉。如果我真
的有罪,祭祀他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同被关押的人.也从此不祭皋陶了。狱吏准备拷打犯人,范滂因同
囚的人多有病,于是请求先打他,与同郡袁忠争受毒打。
建宁二年,朝廷大规模诛杀结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
自己关在官府驿站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
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说:“天下那么大,你为什么要在这里
等死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让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
呢!”他的母亲前来和他诀别。范滂告诉母亲说:“仲博孝敬,可以供养服侍您,我跟随先父去黄泉,生
存者赴死者各自得到相宜处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母亲说:“弥
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恨了!已有好名声,再求寿考,可兼得吗?”范滂下跪受教,再拜
辞去。回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要你为恶吧,则恶不可为;要你为善吧,我不为恶。”行路的人听了,没
有不流泪的。范滂时年三十三岁。
材料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
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
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2023•上海长宁•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①高适者,渤海蒂人也。少漫落,不事牛牛,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
数年之间,色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枣为左骁卫
兵曹。
②禄山之乱,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然
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樗菊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灵、何履光、赵
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
避其蛋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
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
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
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
名自曾。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
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
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2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本为左骁卫兵曹()(2)以功名自存()
2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C1)不事发业()
A.学业B.产业C.生活杂务D.新的职事
(2)停格渐变()
A.健康情况B.姿态模样C.力量强弱D.体裁格调
27.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28.材料二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7”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
29.以下对材料一第②段“玄宗嘉之”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高适懂得感恩B.高适检举首犯
C.高适分析周详D.高适体察上意
30.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二在内容的取舍方面有较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25.上表推荐期许26.BD27.当初,太上皇派众王分别镇守各地,
高适极力进谏说不可以。这时永王叛乱,肃宗听说高适很有论谏才能,召他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
28.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29.B30.材料二所记内容偏重传主的才学品
性,记录传主的文学活动与成就,对其政治活动、为官业绩、政治才华等要么一笔带过、极为简略;要么
干脆略过不表。如材料一第③段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现出高适在政治军事上有较突出的
洞察之明,这在材料二中却未见记录。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表:上表推荐。句意: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
(2)许:期许。句意: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生业:产业。句意:不从事产业。
故选B。
(2)体格:体裁格调。句意:体裁格调逐渐发生变化。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分镇”,分别镇守各地;“切谏”,极力进谏;“及是”,到这时;“论谏有素”,很有论谏才能;“谋之”,谋划
这件事。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068-2-83:2025 RLV EN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83: Tests - Test Tf: Solderability tes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surface mounting devices (SMD) by the wetti
- 【正版授权】 ISO/IEC 27017:2015 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curity techniques - Code of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trols based on ISO/IEC 27002 for cloud services
- 2025至2030中国电池包装制品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评估分析
- 2025至2030中国特威兹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企业消防安全专题培训大纲
- 餐饮服务店长培训
- 企业数字化办公解决方案的实践与思考
-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研究
- 商业策略与教育品牌危机的预防措施
- 智慧城市大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分析
- 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112
- 2024初中数学竞赛七年级竞赛辅导讲义七年级专题01 质数那些事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籍“三非”人员管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 手绘pop海报制作
- 干湿交替环境下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劣化机理
-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和要求
- GB/T 16886.12-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 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设方案
- 智慧的光芒普照每位学生 论文
- 销售行业跑业务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