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中国航天工程)-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专练(原卷版)_第1页
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中国航天工程)-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专练(原卷版)_第2页
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中国航天工程)-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专练(原卷版)_第3页
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中国航天工程)-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专练(原卷版)_第4页
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中国航天工程)-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复习专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3现代文阅读之宇宙探索

<1

1抓点解读

宇宙探索领域的热点预测,将聚焦于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的突破、中国空间站的进一步建设与

运营、载人登月与火星探测计划的推进、以及地外资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止匕外,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

发展,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采等也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这些话题不仅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最

新进展,也预示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想时提升练(建议用时:40分钟)

热点话题01

月球探索

文章1

二十载嫦娥揽月①

①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渴望与探索。而今,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

懈追求的航天梦。

②自2004年1月正式立项,探月工程已走过20个春秋。

③21世纪伊始,我国作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嫦娥”

奔月之旅由此开启。

④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迈出了“绕月”的第一步,解决了如何绕月

的问题。

⑤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嫦娥二号为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创造我国航天乃至国际航天的多个“第

_,,

O

⑥“落月”,是嫦娥三号的重要任务。月球表面无大气,无法利用气动减速的方法着陆。科研人员采用

变推力推进系统,设计出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破解了着陆减速的难题。应对月面环境不确定,科研人员

创新研制出着陆缓冲系统,保障嫦娥三号顺利踏上月球。

⑦如何实现月背和地面通信,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一大难题。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研制并发射了一颗名为

“鹊桥号,,的中继卫星,为月背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了通信纽带。

⑧嫦娥五号探测器拥有“往返票”:在完成样品采集后,还需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科研人员迎难而上,

创造了在地球之外的天体采样与封装等5项“中国首次”。

⑨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

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这些中国航天工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

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自信与豪迈。

链接材料

材料一:

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浓厚而丰富的内涵,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的遐想与崇拜丰富多样:

古人想象月亮上有一座广寒宫,里面住着嫦娥仙子、玉兔和吴刚;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

传说喜鹊在银河上搭起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桥上相会,女孩会在月下穿针引线,乞求拥有聪慧的心灵和

灵巧的双手……对月亮的遐想、崇拜、歌颂已积淀为中国人独特的月亮情结。

来源于潘文彬《嫦娥探月工程》,有删改

材料二:

未来,中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最终实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建立月球科研站。嫦娥七号

计划2026年前后实施发射,主要任务是到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拟于2028年前后发

射,主要任务是勘查月球上的资源。令人期待的载人登月,已于2023年正式立项,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

飞行,并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来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新飞行器命名已经基本确定。新飞行器的名称同

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满满的自信。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

命名为“揽月当中华文化遇到现代科技,更多了几许浪漫。这些富有特色又浪漫的名称,使原本高深的航

天科技成果变得生动可爱,每个名字都是隔了满满岁月而来,寄托了中国人对载人登月的美好期待。

来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图是对我国“探月”历程的梳理,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绕月探测着落月球采样返回载人登月

探寻月球存在水利用气动减速采样返回地球o建立月球科研站

的证据着陆封装

A.B.C.D.

A.AB.BC.CD.D

2.如果将链接材料中的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作为选文的开头和结尾,并根据内容重拟选文标题,你会怎样

拟取?请将标题写出,字数在15字以内。

3.每个探月卫星的命名都极具匠心。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解释中继卫星为什么命名为“鹊桥号

4.某同学在阅读完选文和链接材料后,准备以“人生如探月”为题参加演讲比赛。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完

成下列提纲。

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人生如探月

分论点1:人生要有远大的目标

论据:探月工程的最终目的

分论点2:_____

正文

论据:探月从绕月到登月的整体安排

分论点3:_____

论据:_____

结尾向听众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热点话题02

北斗团队

文章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久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

浩瀚太空。这意味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

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

素,也是驱动各个领域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

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那么,如何才能焕发创新活力呢?

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首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

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大批

有志青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展现了青春的光彩。从探索星辰大海,

到聚焦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

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甲]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

神风貌。

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也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

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参与港珠澳大桥建

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骨头[乙]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

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采、立于潮头。

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还应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传

承老一代科学家精神,踏着稻浪,不断创造新奇迹。要想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

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

间。如果青年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簧,创新便无从谈

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

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

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所以,。这既是青春的本色,

也是时代的召唤。

5.根据全文,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请为文章【甲】【乙】两处选填恰当的论据。

A.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

力进入“超深水时代”。

B.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

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

[甲][乙]

7.阅读文章,说说第⑤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

热点话题03

航天新发现

文章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题。

天宫斑马鱼航天新发现

崔建林

①2024年11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7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其中,返回的斑马鱼培养水基

和在太空中产的卵等实验材料被诸多科学家所关注,成为耀眼的:'配事科研人员原本估计它们只能存活一

个月,但结果令人意外,这些斑马鱼在太空存活了6个月,生命力顽强。太空养鱼给航天带来什么新探索?

②成年斑马鱼体长一般只有3—4厘米,约为小鼠体长的1/3,体重更是只有其1/50左右。其基因与

人类基因相似度高且体形小、繁殖快、发育周期短,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模式生物的“后起之秀”,被称为“水

中小白鼠斑马鱼整个受精和发育均在水体中进行,不会在水体外产生废物和废气,在未攻克封闭的过滤

循环装置技术背景下,如要开展整体动物实验,斑马鱼是比较理想的实验对象。

③为斑马鱼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富含氧气的优良水质,还需要规律的昼夜节律以及充

足的食物供给等。斑马鱼的温度耐受范围只有15—40摄氏度,水温24—29摄氏度是适宜范围,对pH值也

有要求,应该控制在7.0—8.0之间;同时需要水质的电导率在每厘米500—800微西门子左右;对总氨氮、

溶解氧等都有要求。由于太空微重力的原因,斑马鱼无法正常食用普通鱼食,残余的鱼食也会污染水体。

因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一套喂食装置,并开发了适宜斑马鱼食用的太空餐。小鱼们会在太空产卵,因此要

启动专用装置收集鱼卵。这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本次实验最有趣之处。

④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组成相似,研究太空养斑马鱼将会在生物医药科研领域产生一系列有影响的贡献,

意义重大。人类疾病相关基因中有84%可以在斑马鱼中找到对应基因,在关键性的蛋白靶点区域,相似性接

近100%。近年来,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广泛应用于生命系统发育基础研究、医学领域疾病模型的建立、

靶向药物的筛选,以及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医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生物。

⑤太空养鱼实验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实现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这一目标迈出关键一步。空间站的水

生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能够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及载人火星任务等深空探测提供初步的生命支持依据。

后续,科学家将利用返回的水样、鱼卵等样品,结合斑马鱼空间运动行为视频等,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

物机能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可以预期的是,人类一旦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太空生态系统,那么远赴深空长期

生活、工作也将不再是梦想。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7日,有删改)

8.选文②一④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太空养斑马鱼”进行说明的?

9.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①段加点词语“明星”好在哪里?

11.有同学说,小鼠也可以作为太空模式生物,请结合选文说说小白鼠与斑马鱼比有哪些劣势?

热点话题04

载人航天

文章1

第二组同学开展了对航空航天领域中名扬中外的人物的研究,请阅读材料,帮助他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十八乘组指令长叶光富两年多前第一次进入太空时,中国空间站只有核心舱在轨飞行。再次出征太

空,空间站已经建造完毕,新的状态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里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神十八乘组在地面训练时,特别加强了应急处置能力的训练。

除了应急处置能力的加强,神十八乘组还在出舱活动技术方面进行了强化训练。出舱活动是航天员在

太空挑战最大的工作之一,也是最考验航天员综合能力的活动。

(摘编自《焦点访谈:太空再聚首问天无止境》,2024427“光明网”)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搭载神舟十八号

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其中,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李聪出生于1989年,

是本次乘组中最年轻的航天员,这也是他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之后的“太空首秀”。

李聪出生在峰峰矿区的一个小村庄,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但李聪懂事上进,中考时,考上了区里

最好的中学。高三■时,带着对蓝天的向往,李聪参加了空军招飞,经过层层选拔,2009年进入中国人民解

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经过反复自我挑战和磨砺,李聪成长为一名驾驶战机的空军飞行员。更是凭借着坚韧拼搏的干劲儿,

他在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航天员训练包括基础理论、体质、航天环境适应性、心理等八大

类上百个课目。穿着厚重的舱外服,长时间在水槽中进行的出舱模拟训练,被很多航天员认为是训练难度

最大的课目之一。李聪刚接触水下训练时,仅仅是登上脚限位器这样一个基础动作,也需要反复练习、不

断精进。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李聪终于问鼎苍穹,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为李聪感到骄傲自豪,共同期盼李

聪凯旋!

(摘编自《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一河北峰峰籍航天员李聪逐梦航天》,2024427“人民网”)

【材料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摘选:

2023年俞鸿儒:时代塑鸿儒

颁奖辞: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

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事迹】风洞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

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而俞鸿儒院士,就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在国家

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

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致敬!

2021年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鹫,一步一

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事迹】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

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

击机的先河。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人3次上天观察飞机,最终成功解决问题。航空报国70年,

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致敬!

(摘编自网络)

12.神十八乘组在地面训练时,主要加强了哪些方面的训练?请根据【材料一】概括。

13.请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位人物写一段推介词。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八号是在2024年4月25日由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

B.李聪一^神舟十八号乘组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他是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的航天员之一。

C.很多航天员认为训练难度最大的课目是穿着厚重的舱外服,长时间在水槽中进行的出舱模拟训练。

D.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是俞鸿儒院士,他研究风洞技术已经超过60年。

文章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

王亚平

①“打开出舱舱门,开始出舱活动。”

②18时51分,指令长翟志刚打开了天和节点舱舱门,开始出舱。这是指令长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

舱活动。当他出舱后,向我们和地面自信地报告:“02、03,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③我立刻心领神会地回复:“我是02,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也心有灵犀地回复:“我是

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④这3个“感觉良好''很快就火遍了互联网,我们被网友们称为出差到中国空间站的“感觉良好乘组

更有趣的是,地面曙光岗也回复了3次“曙光明白这段自信风趣的天地对话,展现了我们航天员以及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全体科研人员无比的从容与自信。

⑤随后,指令长安装好脚限位器,我在舱口协助确认指令长上机械臂,转移此次出舱要安装的双臂组

合转接件与悬挂装置。机械臂缓缓地离开出舱口移向作业点,我马上就要出舱了。

⑥20时28分,我从节点舱舱门出舱,稳稳地将双臂支撑在环形扶手上,身体完全处于浩瀚的太空。

我激动地报告:“02已出舱!”地面曙光岗回复:“曙光明白,02你感觉怎么样?”我回复:“02感觉良好!”

曙光回复:“曙光明白。”随后地面飞控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⑦出舱那一瞬间,宇宙的美震撼了我,宇宙的深远始料未及,宇宙的静谧无法想象,那种感觉是从未

体验过的神奇与美妙。飘出舱外那一刻,我的身体瞬间就飞了起来,我甚至在想,如果没有抓牢扶手,如

果安全系绳挣脱连接,我会不会像个外星人一样飞向另一个星球。舱外的宇宙是那么地安静,如果不是听

到同伴的呼叫,如果没有耳罩里从地面飞控中心不时传来的声音,我几乎忘记了外界的存在,全然融入到

一个全新的自我当中。那一刻,仿佛我不再是我,那一刻,又仿佛太空里只有一个我。

⑧因为这次出舱,我真正实现了漫步太空、“伸手摘星”的梦想!此时,阳光从我的后面辉映过来,将

我、空间站,将舱外服的“金”、宇宙的“深邃”和地球的“湛蓝”交织、融合在一片静谧之中。我的眼眶充盈泪

水,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大美太空,我来了!

⑨随后,我开始自主转移,从第三象限节点舱出舱口环形扶手出发,沿主路径转移至小柱段第四象限,

然后朝作业点方向移动。

⑩继续,继续!自主转移的过程,跟在地面进行的水下训练有点差异,服装安全绳的操作以及攀爬的

速度控制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体力消耗较大。时间过得很快,我到达了作业点,慢慢将身体偏

转了180度,为指令长翟志刚到达作业点让出空间。在等待指令长到来的时候,也有了一点点欣赏太空之

美的时间。宇宙太美,太空深邃得让人痴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核心舱小柱段、大型柔性太阳翼、天

舟三号货运飞船太阳翼以及运动着的大机械臂,还有指令长和我,构成了一幅梦想中的图画,图画里有科

技之美,有勇气之美,更有追梦之美!

⑪机械臂支持舱外作业采取的是“地面控制为主,在轨航天员辅助控制''方案。指令长到达作业点后,

身处舱内的叶光富通过机械臂操作台控制机械臂调整作业位置,指令长干净利落地完成悬挂装置安装、完

成双臂组合转接件安装并通过加电测试。待今年7月问天实验舱入轨对接后,由其携带的小机械臂可以通

过双臂组合转接件与大机械臂对接,进而形成级联组合机械臂,在机械臂舱表爬行功能支持下,可以实现

空间站外表面的全触达。

⑫待地面确认悬挂装置已锁紧双臂组合转接件后,我和指令长分别采用攀爬、机械臂搭载的方式返回

出舱口,我在出舱口附近进行了机械臂上的典型作业动作测试。站在那个“明星部件”——机械臂脚限制器上,

望向辽阔的太空,内心出奇地宁静。测试结束后,伫立在机械臂脚限制器上的我不禁展开双臂,拥抱这梦

中的太空。目光所及的太空很美,双臂拥抱的太空,更美!

@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在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后,我和指令长先后返回节点舱,关闭出舱

舱门。这预示着此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曙光岗的调度话音亲切而激动:“神舟十三号本次出舱活动舱外操

作已全部完成,为你们的密切配合和完美表现点赞。'‘我也激动地回答:“谢谢曙光,谢谢大家!空间站建造

又进一步,中国航天精彩仍在继续,我们一起加油!”

@2时20分,叶光富在舱内打开双向承压舱门进入节点舱,他激动地说:“我来接你们俩了,来吧,

接受03的拥抱吧!”“感觉良好乘组”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充满眼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指令长,此时也

激动地和我们一起跳起了“圆圈舞”。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写乘组之间的对话,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出舱的经过,显得有条有理,眉目清楚。

C.文章第蹶插叙了双臂组合在今年7月问天实验舱入轨对接后的作用。

D.文章叙述冷静客观,在不动声色中表现出宇航员的理性。

16.文章描绘了出舱不同阶段所感受到的美,请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阶段感受

被宇宙的美震撼,感受

出舱那一瞬间

到宇宙的深远和静谧

阳光从后面辉映过来①__________

等待指令长到来的时候②__________

测试结束后③__________

17.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我的眼眶充盈泪水,我的表情无比激动:大美太空,我来了!

18.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1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王亚平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综上所述,王亚平身上具有团队精神、从容与自信乐观、冷静谨慎的工作态度以及为梦想拼搏的豪情等可

贵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使她在航天事业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为广大读者树立了榜样和奋斗目标。

--------------------------------h

I菊展培优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①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这

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②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

个分系统、占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占十6(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

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

出现!

③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

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④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

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⑤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⑥“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

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

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⑦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唉醒了沉

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稻田窝棚青蛙,白天黑夜专

家。庄稼地里创业,浩瀚苍穹绣花。

⑧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

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

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⑨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

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

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⑪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

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

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⑫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⑬“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⑭“1号管道正常!”

⑮“2号管道正常!”

⑯“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

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⑰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在

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⑱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

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⑲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

⑳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㉑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

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

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㉒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

分钟了。

㉓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㉔“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

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

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2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

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

21.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22.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

的好处。

23.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刘慈欣

①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②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他抬头看看蓝天,尾迹已经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

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③“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④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从服装看他是基地级别最低的

工人。

⑤“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允许我讲个故事来庆祝吗?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来地球考

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⑥“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⑦“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

发现。“

⑧科罗廖夫转身要上车,G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

它命名为诞生节。”

⑨“谁诞生?”

⑩“人类。”

⑪’人类早就诞生了。”

⑫'哦不,如果您此时处于加加林上尉的位置,就会发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

才能称为诞生……哦,总设计师同志,很抱歉我的故事一点都不动听。”

⑬科罗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的,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祝这一节日的。”

⑭‘哦不不,"G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总设计师

同志。”

⑮总设计师的车开走后,外星人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

母星:地球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

⑯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⑰大屏幕上显示:

⑱我是银类,我向系桶输入思伟数具,3.14一壶9,虫试。

⑲我是银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壶9,重试。

⑳^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59»

㉑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这些数据是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实验

者戴着大脑感应头盔,第一次实现了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

㉒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㉓“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㉔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把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

㉕“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故事来庆祝吗?“勤杂工说。

㉖“故事?呵呵,你讲。”

㉗“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㉘“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现在节日的

数量还在很快增加中。”

㉙“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我是想说,今天才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

节日。”

㉚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G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㉛“我还没想好。唉,上次谈节日还是和总设计师同志,可敬的总设计师同志。”

㉒“总设计师?还是……同志?是谁?有人问。

国”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g)丁一点了点头,“科罗廖夫、冯•布劳恩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得敬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可能

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㉖“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联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将飞速发展。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电脑

而是大脑,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将能够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可能

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虚拟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

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

㉖“甚至整个宇宙,每个人一个宇宙。”G说。

㉗“对呀,所以,飞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个操着京腔的年轻人说。

㉚“其实这个伟大的进程早已开始,”丁一说,“互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VR、物联网……记

得吗?几十年前父母们居然责怪孩子们沉溺于网络,而现在,断开网络沉溺于现实是最让人不耻的懒惰和

堕落。今天的突破,让人类迈过IT伊甸园的最后一道门槛。”

虢“外星人先生,”有人说,“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IT天堂吗?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在那

里面每个人确实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们想象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

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苦逼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

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

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

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⑩G摇摇头,用梦吃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

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

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

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故事一点都不动听。”

⑪在实验楼的大门,外星人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

⑫地球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

节。

(选自《科幻世界》,有删改)

24.照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的手法,指文章各部分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包括重复照应、对比

照应、标题照应等。请找出本文的一处对比照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5.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请给文中划线句子做赏析式批注。

26.科幻小说有“软”“硬”科幻之说。“软科幻’’往往更关注人类情感、哲学思考和社会话题,但缺乏科技原理;

“硬科幻”则注重科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行性,但容易回避人文要素。刘慈欣的小说则被评价兼两者之长,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该评价的认识。

27.你认为下列哪个题目作为本文的标题更恰当?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A.飞向太空B.不能共存的节日

国际子午圈计划,探索空间天气规律

刘维宁

①从2024年开始,在跨越东经120度、西经60度的子午圈上,沿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台科学

仪器,将协调形成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观测的地基探测网络。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

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②大气就像地球的皮肤一样,在太阳辐射、太阳风、宇宙射线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精微平衡。

以上任何因素的变化,都?熊破坏地球平衡,导致大气能量调节紊乱。特别是来自太阳物质性爆发的空间

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来自太阳的高温高速物质可以撞开地球磁场形成的屏障,把大

量能量灌注到地球大气,峰值可以超过全球电力装机总量的10%,对卫星运行、导航、通信、电网等造成严

重干扰。

③为了解空间天气变化规律,更好地监测和保护地球,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探索。2008年,中国科学

家开启子午工程一期建设,跨出了全球性空间天气研究的第一步。2018年,子午工程二期启动,旨在将空

间天气的观测覆盖到从太阳到地球的全过程。完工后,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将运行多达44种、近300台仪

器,能够同时覆盖色球、日冕、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一直到低层大气。太阳与地球相联

系的“无形纽带”,在子午工程的“千里眼''下可以变得清晰可见:空间天气何时可能袭击卫星和空间站、扰乱

电离层及卫星导航通信,能量传播、耦合与爆发又是怎样危及国际航线和电网的……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

为人类进一步进行空间天气探索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及时预报与防范,可以大大减少太阳和地球灾害

性活动对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影响,保障数字化社会的顺利运行。

④空间天气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力参与。从2010年开始,数百位国际科学家规划了“国际子午

圈大科学计划”,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泰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从中国的

子午工程起步,国际子午圈把跨越东经120度、西经60度的大子午圈利用起来,计划用数千台地基仪器把

地球空间变为物理信息的三维网格,借助地球自转,每12个小时生成一张“核磁共振图像科学卫星穿行

其间,在关键格点、对关键过程进行详细诊断。同时,数千台不同种类的仪器设备相互定标,把全网络的

测量绝对基准维持在一个稳定精准的基线上,不断完善地球环境监测能力指标。例如,地球磁场现在以每

百年10%的速率衰减,导致太阳能量粒子和宇宙射线对地球大气的作用大幅增强。这一变化是否影响气候及

其他环境因素,需要国际子午圈这样长期、稳定和综合的全球性观测来判别。

⑤“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标志着“空间天气+”时代的开始。除了来自太阳的能量爆发,飓风、火山、

海洋与大气环流、地震乃至人类活动也对空间天气造成影响。以上多重影响的合力使得空间天气比已有认

知复杂得多,影响域也大很多。空间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蕴藏着丰富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等待全人

类合力探索。

(选自202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28.第②段中加点词“可能”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29.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0.文中说:“空间天气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力参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全球是如何合力参与研究

空间天气问题的。

31.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空间天气''这一现象,通过逻辑顺序进行解释和说明,是一篇生动活泼的事物说明文。

B.来自太阳的高温高速物质可以撞开地球磁场形成的屏障,从而对卫星运行、导航、通信、电网等造

成干扰。

C.子午工程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进行空间天气探索保驾护航,同时为数字化社会的顺利运行提供

保障。

D.空间天气比已有认知复杂得多,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这些都需要全人类合力探索。

在月亮上盖房子难在哪儿?

①在月球上盖房子,真的遥不可及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群“中国超级泥瓦匠”为人类在月球

上建起科研站。从公开报道来看,目前这一研究还很前沿,但作为人类唯一抵达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一直

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地外建造似乎遥不可及,但它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探索需要,也是航天强国

的战略需要。

②目前,国外建造月面基地的技术思路是高能束3D打印,存在大尺寸结构一次性成型困难、耗能大

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借鉴中国传统砌筑和梯卯连接方式,将中国传统制砖砌筑的建造方法与3D打印

建造方法相结合,利用月壤烧出带有樨卯结构的月壤砖,再用机器人砌筑,像搭“乐高”一样在月球上盖房子。

这种方式可以搭建出较大尺寸的月面建筑结构,能耗和造价更低。

③相比于传统建造,地外建造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尤为复杂。在月球上实施建造,首先必须克服极端环

境的考验。月球上每年约发生1000次2至3级的月震,还有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太阳风、微陨石冲击以及

月面复杂形貌与地质等。其次,月球拥有超高真空环境,并且存在三四百摄氏度的大温变,传统土木建造

方式几乎无法实施,结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我国探测掌握的最新数据是,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在120摄氏

度左右、夜晚温度大概在零下200摄氏度左右,因此月昼和月夜温差大概为300摄氏度,超过此前的估计,

如此大的温差给月面建造带来了极大挑战。所以,月面原位建造成为极端复杂且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超级工

程。

④将一瓶矿泉水重量的材料运送至月球,要花费20万美元,高昂的成本也是制约地外建造的重要因

素。因此,地外建造所必需的钢筋、混凝土、水等材料不可能都从地球上“外带”,只有尽可能利用月球上的

天然月壤材料进行原位建造。

⑤在月面进行建筑建造,是长期探月的需要,将来肯定能够实现,但仅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短期

内实现还比较困难,真正实现“在月亮上盖房子''的目标,也许还需要20至3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项研究

可能无法立竿见影。

⑥人类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往往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探索、不断

积累、灵机一动,都是突破重大科学难题需要经历的。从长远看,尽早着手在月球表面开展建筑建造的研

究工作,更好地认清其关键问题、核心困难,不断激发我国科研人员、青年学者的研究兴趣,不断积累经

验和技术非常有必要,且对建立我国的科学自信意义非凡。

⑦何时能实现在月球上“盖房子”?这需要经历一个科学家群体不断上下求索的过程,未必能在一代科

学家身上实现。但是,以跨学科交流推动各相关领域科学家凝聚共识、共同解决难题、应对各种挑战显然

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⑧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说:“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对于很多事关国家和人类生存发展

的重大科学难题而言,潜心研究的过程有时甚至比最终结果还重要。”

32.为第②段横线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但是B.之所以是因为C.不仅而且D.因为所以

33.第④句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4.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落比较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目前我国科技团队已制备出国内首个模拟月壤真空烧结打印样品。他们将月面建筑命名为“月壶尊”,

将完成砌筑拼装建造工作的机器人命名为“中国超级泥瓦匠”,将用于月球表面原位资源3D打印的机器人命

名为“月蜘蛛”。他们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