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题型梳理
【题型1协同进化】
【题型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题型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举一反三
【题型1协同进化】
【紧扣教材】
1.概念
协作用」不同物种之间
同对象
进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化
作用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结果
,中痴J①开花植物与传粉动物互助互利
实例|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
3.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
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题型突破】
【例1】
场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蜥虫背部促使蜥虫分泌“蜜
露“。蛇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鲂虫,同时蚂蚁接收到
报警信息素会赶来驱除瓢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蚂蚁拍打蛎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获取的“蜜露”中的能量属于鲂虫同化量的一部分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蜘虫为蚂蚁提供“蜜露”和蚂蚁对鲂虫的照顾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
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A、蚂蚁用触角拍打蜡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蛎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蛇虫的同化量,属于蜥虫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蜥虫间传递,也可以在鲂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
确。
D、蜥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对蜥虫的照顾,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正确。
故选B。
【变式1-1]
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物种在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对生态因子的利用状况,下图为不同干扰强度下某群落各
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中度干扰强度到重度干扰强度,影响最大的是蚤蝇科
B.各程度干扰强度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的是噱科
C.每种生物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上述传粉昆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窄的种内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
【答案】D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
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据图可知,从中度干扰强度到重度干扰强度,蚤蝇科生态位宽度变小,且变化最大,故其受影
响最大,A正确;
B、生态位宽度可反映某一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据图可知,随着干扰强度增大,噱科生态位宽度变
大,且在各强度干扰下,它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故在各程度干扰强度下,螺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B正
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
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态位窄的的生物可利用的资源较少,可利用的空间较小,种内竞争强度较大。故生态位窄的种内竞争
强度大于宽生态位,D错误。
故选D。
【变式1-2]
加拉帕戈斯群岛各岛屿因食物的差别造成了地雀喙形差异,进而导致其声音各异。干旱会影响地雀的食物
资源。科学家预测并模拟合成了长期干旱环境下勇地雀进化后的声音,并在野外向雄性勇地雀播放,发现
其反应性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干旱是导致勇地雀喙形相关基因突变的间接原因
B.干旱对不同岛屿地雀种群喙形相关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别
C.勇地雀声音的变化和同类识别差异可促进新物种形成
D.勇地雀声音的变化涉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
【答案】A
【分析】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干旱对不同喙形的勇地雀具有选择的作用,但不能导致其发生基因突
变,A错误;
B、不同岛屿的环境不同,由于自然选择的方向可能不同,而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因此干旱对不同岛屿
地雀种群喙形相关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别,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勇地雀声音的变化和同类识别差异会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个体间遗传物质差
异增大,逐渐产生生殖隔离,促进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干旱会影响地雀的食物资源,而加拉帕戈斯群岛各岛屿间食物的差别造成了地雀喙形差异,进而导致其
声音各异,因此勇地雀声音的变化涉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Ao
【变式1-31
金合欢为金合欢蚁提供花蜜和庇护所,金合欢蚁可叮咬取食金合欢的食草动物。不存在金合欢蚁时,金合
欢在被啃食后会产生单宁使自己变得“难吃”,同时释放气体“通知”周围未被取食的金合欢分泌单宁,而食草
动物会寻找未接收到气体信号的金合欢进行取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金合欢之间传递的气味分子属于化学信息
B.三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沿食物链进行
D.信息传递可存在于同种和不同种生物之间
【答案】C
【分析】1、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
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气味分子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三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协
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沿着食物链进行,也可以在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正确。
故选C。
【变式1-4]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和多种多样的
生态系统,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的例子是()
A.雌孔雀鱼与雄孔雀鱼彼此相互影响,两者协同进化
B.鸟类的选择性捕食受环境影响,鸟类与环境协同进化
C.不同形态喙的地雀与对应的昆虫或植物发生着协同进化
D.东莞角蟾与其捕食者在生存斗争中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答案】A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雌孔雀鱼与雄孔雀鱼属于同种生物,二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鸟类的选择性捕
食受环境影响,鸟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属于协同进化,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形态喙的地雀与对应的昆虫或植物之间属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选择,属于协同进化,C
不符合题意;
D、东莞角蟾与其捕食者在生存斗争中相互影响,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选择,属于协同进化,D不符合
题意。
故选Ao
【题型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紧扣教材】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
生
物
多三个
样层次
性
一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35g年前—H-一舌细菌由预:
35亿〜彳5亿军前卜在妻睛细窗而细菌|
15g年前-P~T箕寂正新由加:
5.4亿〜,0亿军福T…海淬市看天亶的无著福薪砺一:
4亿年前―1…原诏诬星殖扬I扇诏面两凝一;
裸
物先
演
后扮
挡厚
类
哺乳
生
随后变化成
【题型突破】
【例2】
蚂蚁和蜥虫之间具有悠久的共同演化史,蜥虫会分泌一种甜蜜的汁液吸引蚂蚁,供蚂蚁取食,而蚂蚁则会
保护鲂虫,防止鲂虫被其他昆虫捕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蚂蚁和蜥虫之间的共同演化属于协同进化
B.蚂蚁和蜘虫之间的进化符合自然选择学说
C.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D.二者之间的共同演化体现个体水平上的协同进化
【答案】D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
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
统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蚂蚁和
蜥虫之间的共同演化属于协同进化,A正确;
B、蚂蚁和蜥虫之间的进化符合自然选择学说,并不相悖,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关,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有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C正确;
D、二者之间的共同演化体现了种群水平上的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D。
【变式2-1]
日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染水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将会随着洋流,污染全球的海洋、海洋生
物以及人类自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核污染水排海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
B.污水排海会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C.核放射性可能会使人体细胞的核酸变性
D.放射性元素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错误;
B、由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B正确;
C、核放射性可能会使人体细胞的核酸变性,进而导致生物性状受影响,C正确;
D、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
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D正确。
故选Ao
【变式2-2]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C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生态系统最初是由分解者和生产者等组成的两极生态系统,现在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A错误;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实现的,B错误;
C、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Co
【变式2-3]
据下图判断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遗传多样性转录'翻译一蛋白质多样性一物种多样性
变异的不定向性、无机环境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A.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B.蛋白质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C.无机环境直接作用于生物体遗传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
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
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A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蛋白质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B正确;
C、无机环境直接作用于生物体蛋白质的多样性,也就是直接作用于表型,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生物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
程,是环境对生物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变式2-41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不会消失,所以导致物种数量逐渐增加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遗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正确;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有些物种会灭绝消失,比如恐龙,D错误。
故选D。
【题型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紧扣教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鞋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
的物种。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1)观点1: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生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观点2: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3)影响广泛的观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题型突破】
【例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变异不一定会导致进化
B.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完美解释了现有生物的进化过程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C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
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
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
料,导致进化,不可遗传变异不会导致进化,A正确;
B、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
C、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生物的进化很复杂,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
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C错误;
D、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
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不同种群间一
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了,所以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C。
【变式3-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其中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
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但其理论并不完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
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B.适应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和种群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与丰富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答案】A
【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
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
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
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
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
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
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
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
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而实际上,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
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垢可能形成;
(3)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
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
些变异遗传下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B正确;
C、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
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
物进化理论,C正确;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
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而不是自然选择,D正确。
故选Ao
【变式3-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
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
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
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自花传粉植物,通过人工传粉依然可以产生子代,
子代也可以产生可育性子二代.所以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
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自然选择的对象,C错误;
D、生物入侵可能会与当地物种有竞争、捕食等有关系,对当地物种来说就是环境改变了,于是进化速率和
方向可能会改变,D正确;
故选D。
【变式3-3]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生物是以种群为单位进化的
B.若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在一个非常大的种群中,部分个体的死亡不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的方向改变
【答案】C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正确;
B、可遗传的变异如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若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B正确;
C、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一个非常大的种群中,部分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某些
基因消失,故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引起生物进
化,D正确。
故选C。
【变式3-4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许多变异不会导致进化
B.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成为生物进化的终极理论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C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
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
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
料,导致进化,不可遗传变异不会导致进化,A正确;
B、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
C、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但现代进化理论仍然需要发展进化,C错误;
D、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
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不同种群间一
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了,所以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Co
■)军境E4
一、单选题
i.有关现代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
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A
【分析】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
【详解】A、抗生素对病原体起选择作用,而不是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A错误;
B、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方式是生物多样性
形成的重要条件,B正确;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大大加快了生物变异的可能性,从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C正
确;
D、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Ao
2.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导致新物种形成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及相互协助等实现的,例如羚羊和猎豹之间的协同
进化就是通过捕食实现的,B错误;
C、“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可以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
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是形成了新
物种,D错误。
故选Co
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
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花距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花距和口器的进化与花距遗传变异无关
C.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D.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答案】A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
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
存。
【详解】A、花距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兰花的花距和蛾的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息息相关,B错误;
C、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距进行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D错误。
故选Ao
4,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某种生物,由于受所处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形态构造或生理功能上存在某些差异,
从而形成该种生物的亚种(杂交可产生可育后代)。现有一个长期在隔离小岛上生活的亚种甲,将其带入
一个已被亚种乙占据的岛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亚种甲和亚种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为了适应该岛屿的生存环境,亚种甲定向产生了有利于进化的变异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该生物适应性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
D.亚种甲进入已被亚种乙占据的岛屿后甲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改变
【答案】C
【分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详解】A、亚种甲和亚种乙之间虽然长期处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但题目中并未提到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且亚种之间杂交可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是定向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是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而不是为了适应
环境而定向产生的,B错误;
C、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形成需要有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并且这些变异在环境的定向选择下被保留下来,从
而使生物更适应环境,C正确;
D、亚种甲进入已被亚种乙占据的岛屿后,甲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自然选择、迁
移等,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5.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雄性个体
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雌孔雀与雄孔雀彼此相互影响,两者协同进化
B.雌孔雀的选择使雄性蓝孔雀产生了相应的变异
C.某地区全部孔雀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
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
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
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雌孔雀与雄
孔雀属于同一个物种,彼此相互影响,相互选择,不属于协同进化,A错误;
B、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并不能诱导雄性蓝孔雀产生了相应的变异,因为变
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一个种群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故某地区全部孔雀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
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一定发生改变
B.一般情况下,细菌发生的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化
【答案】B
【分析】1、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
体变异。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
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
误;
B、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其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协同进化不仅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还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Bo
7.一群互相从未见过的母鸡被放在一起,通常会互相打斗,一段时间以后打斗日趋减少,最后形成稳定的
单线式社会等级,使产蛋量增加,给群体带来好处,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对策。相比之下,群体成员不
断更换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打斗,这样群体产蛋量就会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进化稳定对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D.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导致上述现象被削弱
【答案】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
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群体成员不断更换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打斗,群体产蛋量会降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
正确;
B、群体成员更换导致群体频繁的打斗是一种自然选择,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
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化稳定对策发生在
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协同进化,C错误;
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物种由于要适应环境,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削弱,D正确。
故选Co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B.捕食者一般吃掉猎物中的老弱病残,不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C.根据“收割理论”可知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协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A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有利
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有性生殖变异性更大,为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A正确;
B、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一般吃掉猎物中的老弱病残,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即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
误;
C、根据“收割理论”可知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不会单一捕食某一被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错误;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Ao
9.兰科植物约有800属近3万种,对不同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在形态结构上也
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
因,从分子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兰花有800属近3万种,其多样性可体现为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B.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生殖隔离加剧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
D.不同兰花基因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
近
【答案】C
【分析】兰花有3万多种,说明其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种植物。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详解】A、兰花有3万多种,说明其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种植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A正确;
B、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同种兰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不同兰花基因组上的相似性说明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
D正确。
故选Co
10.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小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地雀喙型的进化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B.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
C.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无关D.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分析】达尔文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在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这样就必然存在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
就被淘汰。适应环境的变异逐代遗传下去并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形态各异、食
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的地雀种群。
【详解】A、根据进化过程图可知,这些雀鸟来自共同的原始祖先,由于食性不同,喙型的进化方向不同,
A正确;
B、地雀喙的形状和大小有所区别,是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喙型的结果,
B正确;
C、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食物种类作为自然环境条件对各种喙型进行选择,故喙型的进化与食
物种类有关,且喙型与食性是相适应的,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喙型的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中的食物因素决定了雀鸟喙的进化方向,D正
确。
故选C。
11.加拿大底端是一种小型鱼类,其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
LDH-B13出现的比例表现出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解
惑
射
凶
L
D
H
,
B
b
EE^-
B
t
0
=
冷水环境_______纬度(N)
(6℃)
A.加拿大底端以物种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
C.冷水环境中突变产生LDH-B11的频率比温水环境中高
D.底^个体从温水环境游至冷水环境中会发生进化
【答案】B
【分析】1、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和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
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该
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
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和维度,因变量为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在冷水环境和高维度环境中等
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较高,而温水环境和低纬度环境中其出现比例较低。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题干信息知,基因LDH-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
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B正确;
C、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结合图示可知,冷水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
现比例比温水环境中高,但不能说明冷水环境中突变产生LDH-Bb的频率比温水环境中高,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加拿大底^个体属于个体而不是种群,其从温水环境游至冷
水环境中不会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B。
12.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在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现将其
分为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多代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组|原野生型菌群|乙组+
I逐代提高|
3培养基中无青霉素的I
…青霉素含量普通培养基…
抗药性菌群野生型菌群
(能生长在250(在0.1单位青霉
单位青霉素/cnf素/cm?的培养基
的培养基上)上绝大多数死亡)
A.野生型菌群对青霉素敏感,是因为无抗药性个体
B.青霉素直接作用于菌群基因型,决定其进化方向
C.甲组形成抗药性菌群的过程体现了生物的进化
D.甲组野生型菌群受到青霉素作用后发生定向变异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
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
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根据题干,野生型菌群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也有很少一部分存活
下来,说明原野生型菌群中也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但其数量很少,A错误;
B、青霉素直接作用于菌群表型,决定其进化方向,B错误;
C、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抗药型菌群的形成是青霉素的选择的结果,是该菌适应青霉素含量增高的
一种适应性进化,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起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C。
13.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不能体现协同进化的是()
A.捕食者吃掉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B.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贮存花蜜,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为其传粉
C.最早的光合生物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蝌蚪密度大的池塘,大蝌蚪会分泌毒素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
【答案】D
【分析】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共同
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
用,被捕食者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捕食者的进化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现象属于协同进化,传粉动物细长的口器与兰
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不符合题意;
D、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该物质多了就会使本种的幼小蝌蚪的死亡率
增加,是由于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属于种内斗争,
不是协同进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定环境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可以获得经抗生素诱导而产生耐药突变菌株
【答案】D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
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
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
自然选择。他认为应用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说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A正确;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B正
确;
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突变起了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D。
1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进化的单位
现
代
全部基因生
物
I基向库I进
~L导致叵'化
理
,进化的实质论
①
A.②表示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导致①的变化
B.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
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只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②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①,A错误;
B、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理
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错误;
D、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000种
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填“是”或“否”)。
(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
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
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o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
序列:
叭沏步白
乙密他二ZZZZZ---------------►A
再IB佝______—♦G|
由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水平的证据。
(4)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
在差异,这是一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俯卧式学习体验中AR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效果评估
- 医疗培训课程中的动力机制探索
- 构建教育机器人伦理框架的实践与思考
- 智能黑板与交互式教学技术的融合
- 2025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二中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打破边界偏远区域教育技术新趋势研究
- 2025届广东省惠来一中物理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与学生潜能开发
- 中职教程课件
- 智慧医疗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GB/T 1591-201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GB/T 14335-2008化学纤维短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
- JJG 1186-2022 直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
- ISO9001:2015中英文对照版
- 单招英语词汇表
- 置业顾问基础知识培训(最新版)
-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讲座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老年用药基本知识》形考任务1参考答案
- m6A甲基化研究方法
- 医院智能化弱电设计方案
- 汽车VIN效验码计算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