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任务一精解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近几年高考
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断句、概括分析、翻译句子、简答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
含义的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多义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文言知识。
[任务解读]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实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密切相关。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既有单独命题,也隐含在翻译中考查。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
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2022年和2023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均以课内外对比的形式,强
化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考向概览]
作动词: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
i120个常见.言实词作状党例: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结合例句,重
分类科学记忆近十年高考考过的点名使动用法~例:既东封郑一封:使……成为疆界
实
■其他文言实词
词
例:吾所以为此
意动用法者,以先国家之
先:以……为先
-f急而后私仇也
今义意r:河词义扩大后:以为后
E一
词
古义:男子的通称例:是使民养生丧:为……办
类为动用法
~1例:丈夫词义缩小丫丧死无憾也”丧事
今义:“妻”的配偶f---------活
用
例:项伯杀人,
古义:眼泪、…一
菽高例:涕崂婚使动用法一臣活之一活:使……活
古文
今言
感为动用法例: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古义:指武将;亲信爪牙锣实
情
色词作名词。例:越国以鄙远。远:边远的地方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f------------------
彩形
变容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八~嚓案作动词例:亦余心之所善全一善:崇尚、无好
化同
今义:听话、安顺~~°-------使动用法例:足以荣汝身荣:使……荣
古义:建筑结构错综精耳例:钩心中隹变意动用法C例: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斗角。贬义.A巧记本义引申
排挤'多反紧扣语境推敲
佟------
I通假字I
q偏义复司
[命题特点]
①实词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独设题考查,即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查;二是在翻译中考
查。
②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上。
活动一积累一词多义
解题必备
一、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多义
实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词的含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本义
对“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本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
“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
“道”的基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
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
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木节(树木)
|关节(动物)I-/二一1二、一」节操(道德)
|季节(气候)卜"'、、]本义加(音节)
节制、节省(行为)
据上图所示,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如下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本义通过比喻所产生的意义,即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例如:
特别提示
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
这样的词语如: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
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一词多义推断“5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
要的推断方法。
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谢”根据语境应为“道歉”。
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
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
如“楚悼王素闻起贤”中的“素”,联系成语“素不相识”可推断意为“一向”。
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大部分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可以借
助教材推断。
如“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联系教材《陈情表》中“刘病日笃”,推断“笃”的意义为
“严重”。
4.语法成分推断法。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
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之”只能译成动词“到”。
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进而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句式结构来看,“灭”与“族”相
对,“六国”与“秦”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即时训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日:“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日:“吾性傲以号,不乐依
人焉,故也。”燕日:“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
病矣。"鸥目:“吾病而有不病者仔,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
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恢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日:“皆无
之。"鸥日:“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
者其危哉!”燕不身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节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A.”鸥于海渚遇巷燕”与“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两句中的“遇”含义相同。
B.“吾性傲以野”与“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野”含义相同。
C.“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存”含义不同。
D.“燕不喻而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两句中的“喻”含义相同。
B[A项,两个“遇”都是“遇到,见到”。B项,“吾性傲以野”的“野”是“不受拘束”;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的“野”是“野外,郊野”o两者含义不相同。C项,“吾病而有不病者存”
的“存”是“生存,存在”;“枉用相存”的“存”是“慰问”。D项,两个“喻”都是“通晓,明
白"。]
【参考译文】
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
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
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
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
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觉察不到。”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
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
回答道:“都不是。”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
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
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筑巢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
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
活动二区分古今异义
解题必备
一、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
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具体分析如下:
1.词义扩大
阐释今义的范围与古义的范围相比扩大了。
①“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
教考
②“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
融通
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阐释今义的范围与古义的范围相比缩小了,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①“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
教考“谷”则专指稻谷。
融通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
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阐释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教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中的“告诉”,古义指“申诉(苦
融通衷)”,现在指“对某人说”。
4.词义弱化
阐释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如“君有疾在
教考
媵理”“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
融通
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5.词义强化
阐释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
教考“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恨”,古义是“遗憾”,
融通今义是“仇恨”。
6.感情色彩变化
阐释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教考“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中的“逢迎”,古义是“迎
融通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二、古今异义词区分的技巧
/方法小结/
辨析古今异义词,首先,要清楚古今异义词的上述类型;其次,要看有没有将古代汉语中的两个
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可以看其能否拆开理解来验证它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即时训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若守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有有皆引试之,中关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在三石,而终身自多乃九石,
岂不悲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
A.“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与“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其实”含义相同。
B.“左右皆引试之”与“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左右”含义不
同。
C.“所用不过三石”与“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两句中的“不过”含义
相同。
D.“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与“欲居之以为利”(《促织》)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A[此题中的加点的双音节词语,大部分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属于古今异义词。其中A项说法
不当。“其实所用不过三石”的“其实”是“它实际上”;“自以为得其实”句中的“其实”意思是
“它真实的情况”。]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但他实际上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
了。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
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
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这难
道不是悲哀吗?
活动三掌握词类活用
解题必备
一、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
与现代汉语相比明显不同。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教考融通
用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造册登记)
用作状语吾得见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的
使动用法江东父兄怜而于我。(使……为王)
活用
①稍稍容容其父。(把……当作宾客)
意动用法
②倡鱼虾而衣麋鹿。(以……为伴,以……为友)
用作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容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小的孩子)
的活用意动用法吾妻之差我者,私我也。(以……为美)
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①追亡逐北。(逃跑的人)
用作名词
动词的②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活用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际武。(使……投降)
为动用法等死,殂国可乎。(为……而死)
①六王毕,四海丁。(统一)
用作动词
②女也不爽,士或其行。(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的
用作形
活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全)
容词
用作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下。(一体)
特别提示I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有些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
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
〔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变小;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认为天下小了。通过此
例不难看出,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而意动用法侧重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
如“小天下”,其实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天下并未变小。
二、推断词类活用两法
/方法小结/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规律来分析判断词类活用情况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
“籍”应活用为动词,意为“造册登记”。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中,“上”“下”是名词,分
别在谓语“食”“饮”之前,作它们的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军”
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霸上”,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
扎”。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强带了宾语,多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如“渔人甚异
之”(《桃花源记》)中,“异”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是“认为……奇怪”的意思。又如“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王”为名词,这里用作使动词,是“使……为王”的意思。
即时训练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俘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
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尊,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己居世何所宜
行,冀闻异卷,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
A.“屈原体忠贞之性”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体”含义不同。
B.“心迷意惑”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惑”含义不同。
C.“卜己居世何所宜行”与“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两句中的“行”含义相同。
D.“冀闻异策”与“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策”含义相同。
D[A项,“体”,前者动词,表现出;后者名词,身体。B项,“惑”,前者动词,被迷惑;
后者名词,疑惑。C项,两个“行”,都是“做”。D项,“策”,前者名词,方法,办法;后者动
词,拄着。]
【参考译文】
《卜居》是屈原创作的。屈原表现出忠诚正直的本性却遭受嫉妒,考虑到阿谀奉承奸邪狡诈的大
臣迎合君王是非不分却获得富贵,自己坚守忠诚正直却不得重用,内心很是迷惑不解,不知道究竟应
该怎么做,于是前往太卜之家,考查追问神明,让蓍草和龟甲来作个判决。占卜自己生活在世间应该
做什么,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所以取名为《卜居》。
活动四辨识通假字
解题必备
一、通假字分类
所谓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
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其分类如下:
1.通用字
阐释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教考“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同“值”,是“价值”之意。
融通在古代“直”和“值”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假借字
阐释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同“早”,是“早早
数勃否孝
地”的意思。“蚤”的本义是跳蚤,因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
欷再山迪;国
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
阐释
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教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
融通字,“受”同“授”。
二、辨识通假字“三招”
/方法小结/
1.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同“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
“从”,同“纵”,这是叠韵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
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同“供”,意思是“供给”。
3.在词义中理解。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
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同“B”。
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
同“纳”,接纳。
即时训练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耳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芈,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目:“女忘会
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卷,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年贫吊死,与百
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A.“越王勾践反国”与“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反”含义相同。
B.“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含义相同。
C.“食不加肉,衣不重采”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采”含义不同。
D.“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织》)两句中的“振”含义不同。
C[A项,两个“反”都同“返”,返回。B项,两个“坐”都同“座”,座位。C项,两个“采”
都同“彩”,色彩。D项,“振”,前者同“赈”,赈济;后者,没有通假,振作。]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卧
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亲自
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
地对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活动五了解偏义复词
解题必备
一、偏义复词类型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则仅仅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阐释教考融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为偏义复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
词,“出”与“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中的“园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似)圃”为偏义复词,“园”(种树的地方)和“圃”(种菜的地方)
二者相近,用义偏在“园”,不在“圃”。
二、三个方面发现偏义复词
1.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
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
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作陪衬
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意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
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
了。
即时训练
5.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特点。
①我有亲X早,逼迫兼弟兄_____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先国客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缘溪行,忘路之年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②“存亡”,偏义在“亡”,“存”是衬字。③“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④“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任务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可甚,安牛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军再诸军事。以
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然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
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鸟让徐州,谢安日:“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回羊
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郝超自以其父T音位遇应在谢安之有,而安入掌机权,情优游
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日:“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
不然。超日:“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圆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
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丰,,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举之初,即东府为宫,琴为俭陋。苏
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学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
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日:“宫室萼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
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
十二月,临海太守郝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情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
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勺,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
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惜大怒日:“少于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王蕴固让徐州”和“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
D.“安让不拜”和“其言不让”(《侍坐》)两句中的“让”含义相同。
D[D项,“安让不拜”的“让”是“推辞”;“其言不让”的“让”是“谦逊”。两者含义不
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妄自菲薄”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妄自菲薄”意思
相同。
B.”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和“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履”含义相同。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地支之一,“壬”为天干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B[B项,“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的“履”是名词,鞋子,这里引申为“一举一动”的意思;
“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是动词,登上。]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殊为俭陋”和“虽世殊事异”(《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殊”含义相同。
B.中兴,指王朝由衰落而重新振兴。文中指西晋灭亡后,其后裔渡江南迁建立东晋。
C.“不尔,即焚之”和“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两句中的“尔”含义不同。
D.五州,文中列出的“扬、豫”二州均在“九州”之列。
A[A项,“殊为俭陋”的“殊”是副词,十分,很;“虽世殊事异”的“殊”在文中是动词,
与“异”相同。两句中的“殊”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官名,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B.”殆不蔽寒暑”和“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含义相同。
C.“宫室弊陋”和“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弊”含义不同。
D.小子,旧时既可自称,也可表示轻蔑的称呼,文中用后者的意思。
B[B项,“殆不蔽寒暑”的“殆”是副词,几乎;“殆有神护者”的“殆”是副词,大概。两
句中的“殆”含义不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翻译的关键是:(1)“优游”,无所事事的样子;“散地”,不重要的职位;
“愤邑”,愤恨抑郁,"邑''同"悒”,抑郁;“隙”,嫌隙,矛盾。⑵“任”,担任;“宁”,
使……安宁;“缉熙”,使动用法,使……光辉显赫;“能”,才能,本领。
【答案】(1)鄱情(却)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鄱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
郁,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
(2)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怎能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
呢?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书仆射谢安担任司徒,谢安辞让没有接受;又任命谢安担任侍
中,统领扬州、豫州等五州的军队事务。任命桓冲统领江州、荆州等七州的军队事务,兼任荆州刺史。
桓冲认为秦国人强势威盛,想转移军队守卫长江以南的地区,奏请从江陵转移到上明镇,派冠军将军
刘波戍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戍守江夏。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说:“你处于皇后父亲的重
要身份,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而损害一时的恩遇。”王蕴于是接受任命。当初,中书郎郝超自认为
他的父亲郝惜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枢机大权,郝惜(却)在一■些闲散的职
位上悠闲无事,郝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郁,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这时朝廷正把秦
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谢安荐举兄长的儿子谢玄接
受诏命。郝超听说这件事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
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众人都不这么认为。郝超说:“我曾经和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做事,见过他
施展才能,即使是细小的事务也能安排妥当,所以我了解他。”谢玄招募勇猛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
刘军之等几人。谢玄任命刘牢之担任参军,他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军队先锋(出战),战事没有不胜
利的。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北府兵”,敌人害怕他们。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
增建宫殿,王彪之说:“朝廷由衰复盛初期,就把东府作为宫廷,很是简陋。苏峻叛乱,成帝居住在
御史台官吏商议政事的地方,(那里)几乎不能遮挡寒风暑气,所以又营造了新的宫殿。与汉、魏时期
相比算简陋,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却算奢侈了。如今敌军正强盛,怎么能大兴土木的劳役,烦劳打扰
百姓呢!”谢安说:“宫殿粗劣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能力。”王彪之说:“凡是承担天
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怎能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呢?”谢安不能改变
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十二月,临海太守郝超去世。当初,郝超与
桓温结为同党,因为父亲都惜对朝廷很忠诚,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等到病重,(郝超)拿出一箱书
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
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不久郴惜果然悲哀痛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
子,里面全是(郴超)和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都惜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已经晚了!”于是不再
悲痛流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日:“齐南有太山,东有琅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
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
解如风雨。……临淄之途,车辇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
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
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
黎婢,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褐,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
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
留计。"齐王日:“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日:“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
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去。臣闻之,齐与鲁
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于秦也,犹
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
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
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龟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
悉赵涉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月被攻里欲事秦丕三修也建故愿太壬教社工!”
齐王日:“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
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国一国日同被回攻国虽国欲国事回秦国不回可国得国也圆是叵]故国愿国大回王国
熟国计国之
EIM[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服侍秦国,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
“国一日被攻”作假设条件,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E;“虽欲事秦”作让步关系的句子,独立成
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其后断开,选I;“不可得也”判断句,其后断开,选M。故选EIM]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顾,狼生性多疑,担心后边受到袭击,边走边回头看。后比喻有所顾虑而环视周围情况,
文中即是此义。
B.连横,也称“连衡”。战国时期张仪倡导的政治主张,即六国侍奉秦国,与苏秦倡导的“合
纵”相对。
C.”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中的“实”指实际情况,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
而已,,的“实”意思相同。
D.“再战而胜秦”中的“胜”指胜利,与《项脊轩志》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中的“胜”
意思不同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B.正确;C.“不抑耗其实而已”中“实”指果实,两者意思不同。句意:大王只欣赏
他们的话,而不去考察实际情况/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错误;D.“旧时栏楣,亦遂增胜”中的
“胜”意为“光彩、美景”。句意:两次交战,两次赵国都战胜秦国/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
彩,正确。故选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从险要的地形、强盛的军力、众多的人口、富庶的百姓等方面渲染齐国的强大,意在激
起齐王事秦的羞耻心。
B.韩国、魏国与秦国作战,无论战胜还是战败,均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甚至亡国,所以两国都容
易向秦屈服。
C.苏秦认为秦国攻打齐国是虚张声势,因为秦国有韩国和魏国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原因是齐
国比秦国强大。
D.齐国与鲁国交战,鲁国三战三胜,却最终亡国,张仪将其原因归结为齐、鲁两国在实力上的
差距。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国比秦国强大”无中生有,苏秦并没有比较秦、齐两国实力。故选C。]
9.把文中画横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俯卧式学习体验中AR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效果评估
- 医疗培训课程中的动力机制探索
- 构建教育机器人伦理框架的实践与思考
- 智能黑板与交互式教学技术的融合
- 2025年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二中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打破边界偏远区域教育技术新趋势研究
- 2025届广东省惠来一中物理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与学生潜能开发
- 中职教程课件
- 智慧医疗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麻醉中的人文关怀
- 2025年云南省时事政治考试试卷带解析附完整答案(考点梳理)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经济学(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CJ/T 30-2013热电式燃具熄火保护装置
- 车子刮擦协议书
- 202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春季高考)全省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苏轼《鹤叹》注释+赏析+试题
- JT-T 329-2025 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2024年质量工程师备考常见问答试题及答案
- 三通四通尺寸数据及标准表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管道运输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