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这一年是()
A.公元5世纪初B.公元5世纪末C.公元6世纪初D.公元6世纪末
2.《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库藏皆满”,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
积”。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初“国计之富”主要得益于()
①政府注重发展经济②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③加强中央集权④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大运河之歌》是一部讲述大运河故事的纪录片,其中提到了隋朝大运河。那么,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大兴B.洛阳C.涿郡D.余杭郡
4.隋朝末年,一位负责管理运输的官员如果通过大运河从江都郡运送一批粮食到东都洛阳最大的国家粮
库含嘉仓,你认为他必须走哪一段运河()
।省朝大运河示意图
A.永济渠B.通济渠C.江南河D.广通渠
5.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
水路交通,其开凿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密切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
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A.血缘B.品德C.门第D.才学
7.孟德斯鸠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
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员的机会。”孟德斯鸠意在说明科举制()
A.使平民翻身成为统治阶级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促使隋朝消除了阶级分化D.为平民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8.下面为隋炀帝使用民力统计表(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时间项R动用劳动力
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百余万
大、Ik-年(607年)筑氏城口余万
大业八年(612年)伐岛丽发四海兵
1
A.实行暴政B.自然灾害C.宦官专权D.外敌入侵
9.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的初版《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
人眼里,隋文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颇具影响力的皇帝。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A.开通了隋朝大运河B.创立了进士科
C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D.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10.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
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A.珠江水患的治理B.巴蜀地区的开发C.郡县制度的推广D.国家统一的巩固
1L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
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朝国力B.巩固政治统治C.推动交通发展D.减轻民众负担
12.读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选项是()
北朝:北魏二>西魏口北周
J»东魏=>北O齐'(589年)
南朝:宋=>齐0梁口陈
A.民族大交融B.从分裂到统一C.分封制盛行D.经济重心南移
13.钱穆讲:“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赞美)。”钱穆认为隋朝的历史阶段特
征是()
A.开创了大一统局面B.国力强盛,国运短暂C.出现了民族大交融D.政权并立,江南发展
1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
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史料二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
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1)根据史料一概括,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在选官依据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15.隋朝时间虽短,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隋的统一】
材料一至隋文帝然后混南北为一区。彼始皇、隋文,皆有雄材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杰出
于后世者。
——李纲《论秦隋之势相似》
⑴材料一中的“混南北为一区”的标志是什么?“混南北为一区”有什么意义?
2
【史料实证经济发展】
材料二关于隋朝的一些数据
项“数据出处
全国开皇九年:约1940万顷(唐)《通典•
耕地大业中期:约5585万顷食货》
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宋)《资治
官仓
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计2600多万石通鉴•隋纪》
储备
注:开皇是隋文帝年号,大业是隋炀帝年号。
⑵根据材料二,说明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家国情怀运河遗产】
材料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它促进了中国南
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
方面的杰出成就。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一摘编自《大运河》
⑶根据材料三,分析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3
答案
l.D2.A3.B4.B5.D6.D7.D8.A9.C10.Dll.B12.B
13.B
14.(1)由注重门第转变为注重才学。
⑵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
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15.(1)标志: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
大趋势。
⑵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官仓地窖储备粮食富足。
(3)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展现了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技术成就,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
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创立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的流动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1.下图是隋唐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④处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①②③④
II11A
581年589年605年618年
A.隋朝建立B.开通大运河C.创立科举制D.唐朝建立
2.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唐太宗的赞许。戴胄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理
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己见断狱,唐太宗对此予以嘉纳。这说明唐太宗()
A.虚心纳谏B.以民为本C.勤于政事D.选贤任能
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是唐太宗时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所绘,其中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唐太宗任用他们为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B.虚心纳谏C.注意任用贤才D.增加科举科目
4.“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下列能体现唐太宗“以人为本”
思想的措施是()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B.减轻百姓劳役负担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5.骆宾王在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中,文辞犀利地揭露其罪行和隐私,但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武则天读后感慨
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B.重视发展生产C.爱惜人才D.注重文教
6.据史料记载,公元690年2月,武则天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神都洛阳,考生有上万
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自此始。据此可知,武则天()
A.重视发展生产B.创立科举制度C.善于虚心纳谏D.创立殿试
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
帝”。认为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是()
A.开通运河B.重用魏征C.太原起兵D.灭掉陈朝
9.“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
一百二十余万人。”与此相符的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商鞅变法
10.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4
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刺史制度
11.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指出要“劝农桑,薄赋徭她掌权后颁行《臣轨》,指出“建国之
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导”。这表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B.重视发展生产C.大力发展科举D.巩固开拓边疆
12.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
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C.完善三省六部制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13.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这反映出()
咫太京形象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箕听断《旧唐书》
不卷,从善女口源,干我可称,一人而己!”文1」日句玲编
“太亲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力口刀共弟,斯王夫之(反专
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奉发之存者也。“用J思、思家1)
A.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1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
穷兵臧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
稔,百姓安乐。”
——(唐)吴兢《贞观政要》
史料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
⑴根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总结这些措施实行的主要历史背景。
(2)通过史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15.唐太宗和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悟唐朝历史,领略唐朝皇帝的风采。
【时空观念先后排列理线索】
材料一如图
图1女皇武则天图2唐太宗李世民图3唐高祖李渊
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上图片。(写图序号即可)
5
【史料实证励精图治显英明】
材料二如图
“君,舟也;贞观初,唐太宗对
民,水也;水公卿说:“人欲自照
能载舟,亦能必须明镜;主欲知
覆舟。”过,必藉忠臣。”
图4图5
⑵从材料二图4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在唐朝,精英云集,人才涌现,结合图5和所
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历史解释是非功过论女皇】
材料三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一一毛泽东
(3)结合材料三,谈谈武则天为唐朝兴盛作出的贡献。
【家国情怀感悟帝王展风采】
(4)唐太宗和武则天这两位唐朝皇帝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请说明理由。
6
答案
l.D2.A3.C4.B5.C6.D7.D8.C9.C10.Bll.B12.A13.A
14.(1)措施:注意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背景: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⑵重用人才。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如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15.⑴图3、图2、图lo
⑵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要维持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原则:广纳贤才,知人善
任,虚心纳谏。
⑶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经
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示例:最佩服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
的政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他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
科举考试科目;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等。他统治期间,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3课“开元盛世”
1.开元四年,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入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
结果有40多人被撤职。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B.注重文教,编修图籍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整顿吏治,注重考核
2.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城市街区通常被称为“唐人街”,可见盛唐时期的繁荣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唐朝盛世局面出现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玄宗统治前期C.唐太宗统治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
3.某校七年级⑴班的杉杉同学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了两幅图片。据此分析,杉杉同学想以此来说明唐朝农业
()
A.垦田面积扩大B.粮食产量增加C.生产技术先进D.水利设施完善
7
4.下列图片是某校七年级组织的“你心目中的唐朝文物”图片展的获奖作品。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玄,工
图1三彩釉陶载图2法门导图3唐朝刖
乐骆驼出卜.的秘色瓷白浇注瀚座灯介
A.唐朝时期商业繁荣B.唐朝瓷器畅销海外C.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高D.唐朝文物种类众多
5.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这说明,当时洛阳()
A.商业贸易繁荣B.城市布局对称C.市民文化兴盛D.政治制度完备
6.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硬,应驮白练到
安西。”该诗描写了唐朝时期()
A.江南地区的开发B.水陆交通的发达C.丝绸之路的繁华D.都城长安的宏伟
7.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如此描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从诗句可
以了解到唐朝长安城()
A.游客如云B.规划整齐C.农业发达D.商业繁荣
8.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9.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
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A.传承与创新B.交流与传播C.改进与推广D.开放与互鉴
10.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图中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
()
煮井为盐皿速,烧畲I: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川热井为盐:热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畲(sh6):烧荒种田。
[3J夔(kui)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夔府。
A.生产状况B.地理位置C.商业贸易D.文化景观
1L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
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8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2.唐朝长安城基本呈现东西14条、南北11条纵横交错分隔出来的棋盘状布局。城中有东、西两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汇集了亚欧大陆各种珍宝、美食。城内建有100余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
达百万。当时,各地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这反映出长安城
()
A.是民族交往的中心B.突破坊和市的界限C.是国际性的大都市D.沿中轴线对称分布
13.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
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1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
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
史料二邢窑生产的瓷器“类雪似银”,质量很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一一(唐)陆龟蒙《秘色越器》
⑴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⑵在唐朝发达的手工业中,制瓷业尤为突出,史料二描述的是哪两种瓷器?
15.唐朝前期,社会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世景象,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根据要求,回答下
列问题。
【唯物史观读表格«析经济繁荣】
类别具体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兴修水利
纺织业纺织品种类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
手工业陶疣业生产水平很高
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也有发展
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
商业
华的大都市
9
⑴举例说明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的表现,分析上述表格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因素。
史料实证识文物•观社会风气】
陕西出土的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⑵上图文物中妇女的形象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具有怎样的特点?
【历史解释赏诗歌•释风格差异】
将进酒(节选)石壕吏(节选)
人生得意须尽欢,在投石壕村,
莫使金樽空对月。有吏夜捉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翁逾墙走,
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妇出门看。
烹羊宰牛且为乐,吏呼一何怒!
会须一饮三百杯。妇啼一何苦!
——李白——杜甫
10
(3)从上述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迥然不同,请分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
(4)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前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答案
l.D2.B3.C4.C5.A6.C7.B8.C9.A10.All.D12.C13.D
14.(1)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2)白瓷、青瓷。
15.(1)唐朝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
展的措施,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等。
(2)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3)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4)唐朝前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开放、文化灿烂辉煌的时代。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B.安禄山企图夺取中央政权
C.唐玄宗宠爱杨贵妃D.地方军事实力过于强大
2.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是()
A.杨国忠B.郭子仪C.杜如晦D.房玄龄
3.《唐诗现场》是一部以唐诗为切入点,用风趣幽默的小品文讲述了唐朝历史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著作。其
中,该著作通过四首诗、三个现场,全方位展现了安史之乱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深刻影响。那么,安史
之乱的影响是()
A.使唐朝内部空虚B.使唐朝由盛转衰C.引发了黄巢起义D.造成唐朝的灭亡
4.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并宣布要“洗涤朝廷”,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起义的直接
后果是()
A.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B.使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
C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D.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
5.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强盛朝代之一。唐朝灭亡的
标志是()
A.安史之乱的浩劫B.黄巢起义攻入长安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D.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
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延续了唐朝末年以来的()
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赋役繁重D.政治腐败
7.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哪一因素不断增长()
A.统—,B.分裂C.民族交融D.农民起义
8.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
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中央与地方力量严重失衡
C.唐朝的统治遭到致命打击D.战乱给北方人民造成浩劫
9.宋人尹源评价唐朝中后期的局势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下列选项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藩镇割据直接造成唐朝由盛转衰B.分封制造成唐朝的衰亡
C.唐朝出现了内重外轻的局面D.藩镇割据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0.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
统治时间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A.经济有一定发展B.政权更迭频繁C.政局相对稳定D.疆土日益扩大
1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
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2.读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贞观之戏/起义
建立/!灭亡
618年907年
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
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
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
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一一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这造成了国家分
12
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
政权取代。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以史为鉴)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
(1)史料中的“烽火”指的是哪一事件?史料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态度?
(2)请你谈谈杜甫的这首诗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15.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⑵班同学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加,完
成下列探究活动。
【史料实证文献话缘由】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
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后就沉湎于酒色之中,出现了“春宵苦
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3
【时空观念数据证衰落】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部分)
时间人口数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店玄宗开元卜四年(726年)41419712人
店玄宗天士「四年(755年)52919309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86人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15760000人
⑵据材料二中唐朝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历史解释诗歌咏志向】
材料三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⑶材料三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三中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在这一志向引导下,他
采取了什么行动?这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家国情怀盛衰得启示】
(4)(以史为鉴)从唐朝发展的历史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l.A2.B3.B4.C5.D6.B7.A8.B9.D10.Bll.B12.C
13.(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繁盛景象,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⑵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以民为本,反对腐败;要重视科技发展;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
于学习,加强交流;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他说法符合题意亦可)
14
14.(1)事件:安史之乱。态度:史料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⑵杜甫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这对研究安史之乱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杜甫
的诗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时要慎重使用,可以和其他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15.(1)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
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⑵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⑶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领导了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4)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国家走向兴盛,统治者骄奢淫逸使国家走向灭亡等。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在()
A.大兴B.建业C.逻些D.成都
2.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地区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如文字、绘画、建筑以及耕作技术等,使得这里的风
俗有了很大程度的“汉化”。据此可知,文成公主入藏()
A.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统治B.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C.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D.促使唐蕃保持和平局面
3.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4.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后来唐朝设置的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的机
构是()
①西域都护府②安西都护府③北庭都护府④后突厥汗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是()
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骨力裴罗D.大祚荣
6.唐朝时期,唐玄宗封东北靴鞫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
A.云南王B.渤海郡王C.怀仁可汗D.天可汗
7.“云南王”是唐朝统治者给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号()
A.突厥首领B.南诏首领C.吐蕃首领D.回纥首领
8.“大唐吐蕃结友谊,雪域中原架桥梁。”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A.文成公主B.怀仁可汗C.渤海郡王D.云南王
9.《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10.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记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
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
(1)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2)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3)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K。
A.开放的社会风气B.民族交往与交融C.多彩的文学艺术D.繁荣的对外贸易
11.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15
史料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
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勒粗等少数
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阅读以上史料,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3.某中学七年级⑴班开展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进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实证资源共享】
有同学搜集整理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年,李渊《赐高丽王建武书》谓:“朕恭膺宝命,
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稽胡和潦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则贯彻和执行了“无
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边疆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640
年)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
S3©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
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
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⑴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概括唐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主要措施。
【家国情怀思维共鸣]
同学们研讨后发现:唐朝民族政策的实施得益于统治者采取灵活的民族交流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
16
答案
l.C2.B3.B4.B5.C6.B7.B8.A9.D10.Bll.D
12.观点: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进一步发展。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统治时期,
册封回纥、靴羯和南诏首领,加强了唐朝与这些民族的交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由此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3.(1)特点:剿抚并用,和战相间;设置羁縻府州,因俗而治;民族政策具有多元性和延续性。主要措施:武力
征服;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和亲;册封。
⑵带去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播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
交融。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书纪》记载607年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及其他留学生来到隋都洛阳。联系所学可知,日本
派遣隋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两国间的友谊B.求取佛经教义C.学习中国政治制度D.颂扬西方文化
2.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批超过500人。其中,日本遣唐使团中杰出的留学生是
()
A.崔致远B.阿倍仲麻吕C.大祚荣D.松赞干布
3.唐风渡鲸涛,真心鉴真情,他用生命和信仰铺就了人类精神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道,他66岁时东渡成功,
其“东渡”的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文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
4.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
算等科技成就。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A.朝鲜的政治制度落后B.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新罗深受唐文化影响D.科举制优于新罗的制度
5.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这些史实说明唐与新
罗的文化交流是()
A.双向的B.单向的C.互斥的D.对立的
6.(时空观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玄奘西行之路的起点是()
A.广州B.洛阳C.新疆D.长安
7.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杂树丛生的峡谷……凭着坚定的毅力和智慧,长途跋涉
几万里,终于抵达天竺。这体现了玄奘()
A.治学严谨、精益求精B.学识超群、德高望重C.心怀天下、四海为家D.坚持信念、矢志不渝
8.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的这部著作是()
17
A.《弘法大师行状绘词》B.《桂苑笔耕集》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9.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I阿拉伯沉船中打捞的
唐代其葬出土的大食人俑
A.中外交流频繁B.政治制度完备C.文学艺术繁荣D.民族关系和谐
10.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A.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B.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D.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11.《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中说道:“唐朝对外交往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力强盛B.唐朝海陆交通便利C.唐朝开放的态度D.杰出人物的贡献
12.古代史上中日友好交往曾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下列诗句中能加以佐证的是()
A.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B.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D.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13.“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你,才是真正的行者!”与这首诗歌有关的历史
事件是()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鉴真东渡D.玄奘西行
14.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
响力的是()
A.玄奘西行B.文成公主入藏C.设置安西都护府D.鉴真东渡
15.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
说明唐朝()
A.开放包容B.经济繁荣C.文化昌盛D.政治腐败
16.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
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A.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B.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7.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
精炼而准确。
史料二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
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霜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阅读以上史料,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之间交往密切。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幼儿园指南试题及答案
- 粮食产后处理机械化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模式研究考核试卷
- 体育经纪业务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考核试卷
-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消防验收备案告知承诺书、档案目录、收现场评定
- 企业文化与品牌国际化考核试卷
- 扩建化妆品气雾罐生产项目报告表
- 影响丝织品在健身房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按揭流程管理办法
- 政府限额管理办法
- 抽放泵站管理办法
- 2025年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及答案
- 天津农商银行对公授信业务及相关金融知识考试试卷
- 2025年医疗器械GCP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广元事业单位考试模拟考卷含答案
- 锂离子电池储存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 肩颈精油的专业知识课件
- 2025版居间费合同范本
- 军人心理健康课件
- 2025年综合类-国家统考科目-国家统考科目-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保险的法规与政策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100题)
- 2025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真题试卷(中考真题+答案)
- 202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