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与测试方案TOC\o"1-2"\h\u11152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3251.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概述 4109411.2项目目标与意义 411070第2章技术路线与开发策略 4319822.1技术路线选择 4287882.1.1感知技术 5300922.1.2通信技术 5150962.1.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5208722.1.4控制策略与决策技术 5272812.2开发策略制定 555642.2.1系统集成与模块化开发 5194772.2.2产学研用相结合 5290332.2.3强化标准制定与政策支持 562762.2.4建立完善的测试与评价体系 6198102.2.5持续关注技术动态,适时调整开发策略 68678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 6138073.1硬件架构设计 6174753.1.1车载传感器 6318543.1.2计算平台 690023.1.3执行机构 659353.1.4通信设备 6165473.2软件架构设计 7146393.2.1感知层软件 783213.2.2决策层软件 7103893.2.3控制层软件 78783.2.4通信层软件 7210183.3网络架构设计 7243563.3.1车内网络 7186353.3.2车外网络 79653第4章关键技术与功能模块 873674.1感知模块 8153144.1.1环境感知技术 822684.1.2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 8159754.1.3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 8138844.2决策与规划模块 8312464.2.1决策制定技术 837384.2.2路径规划技术 8192354.2.3行为决策技术 862544.3控制模块 849994.3.1驾驶控制技术 8302694.3.2稳定控制技术 969874.3.3能量管理技术 9105014.4通信模块 971284.4.1车载通信技术 9305404.4.2车联网技术 9290184.4.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99568第5章系统开发与集成 931855.1系统开发流程 9206735.1.1需求分析 9200875.1.2系统架构设计 940575.1.3系统模块划分 1032855.1.4系统开发与实现 10164885.1.5系统验证与测试 1072425.2系统集成方法 105865.2.1硬件系统集成 1028235.2.2软件系统集成 1024405.2.3网络系统集成 10105105.2.4系统集成测试 1025125.3系统调试与优化 10143985.3.1系统调试 10201655.3.2功能优化 10107275.3.3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 11286225.3.4用户体验优化 1115840第6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11172216.1测试体系构建 11141986.1.1测试标准制定 1151736.1.2测试流程设计 11160466.1.3测试团队组织 12304826.2测试场景与用例设计 12308916.2.1测试场景设计 12156196.2.2测试用例设计 12307806.3测试工具与平台 12170876.3.1实车测试平台 12286356.3.2仿真测试平台 12325226.3.3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1263096.3.4自动驾驶测试工具 125711第7章功能性测试 1376997.1系统级测试 1392037.1.1测试目的 1372927.1.2测试内容 13121147.1.3测试方法 13288437.2模块级测试 13126747.2.1测试目的 13186947.2.2测试内容 13313137.2.3测试方法 14115507.3界面级测试 14302367.3.1测试目的 1457987.3.2测试内容 1490687.3.3测试方法 1420249第8章功能测试与优化 14160068.1硬件功能测试 1480888.1.1测试目的 1467228.1.2测试内容 1432818.1.3测试方法与工具 1563838.2软件功能测试 15263388.2.1测试目的 1533458.2.2测试内容 15301068.2.3测试方法与工具 15187378.3网络功能测试 1529528.3.1测试目的 1579668.3.2测试内容 15242468.3.3测试方法与工具 15210768.4系统综合功能评估与优化 16153608.4.1评估方法 16241528.4.2优化策略 164714第9章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 16146759.1功能安全测试 16322299.1.1测试目的 16154169.1.2测试内容 16300399.1.3测试方法 16258919.2信息安全测试 1776649.2.1测试目的 1735639.2.2测试内容 1756409.2.3测试方法 17163709.3系统可靠性测试 17235879.3.1测试目的 17224519.3.2测试内容 17232409.3.3测试方法 1732173第10章测试结果与分析 171031110.1测试结果汇总 172650710.1.1车辆功能性测试 181682210.1.2车辆功能测试 181120410.1.3信息安全测试 1866510.1.4数据通信测试 1877810.2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182639510.2.1问题分析 182820910.2.2改进措施 192169710.3项目总结与展望 19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概述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网联汽车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网络通信等技术与汽车设计相结合,使汽车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有助于提高道路安全性、降低能耗、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2项目目标与意义本项目旨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与测试环节,研究并提出一套完善的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与测试方案。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分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趋势,梳理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为项目提供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持。(2)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为汽车开发提供技术指导。(3)设计一套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评价体系,包括测试场景、测试方法、评价指标等,为汽车测试提供标准化方案。(4)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所提出的开发与测试方案的有效性,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项目意义如下:(1)有助于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2)有助于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3)有助于完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规体系,为产业监管提供技术支持。(4)有助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的进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第2章技术路线与开发策略2.1技术路线选择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技术路线选择。基于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本章提出以下技术路线:2.1.1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车辆感知和行人感知等。在环境感知方面,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全方位的感知;在车辆感知方面,通过车载传感器、车联网等手段获取车辆状态信息;在行人感知方面,利用生物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性。2.1.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主要包括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通信。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如5G、DSRC等,实现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同时研究车辆自组网技术,提高车联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1.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主要包括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通过采集、整合各类传感器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实现智能决策与控制。2.1.4控制策略与决策技术控制策略与决策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基于环境感知、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与决策算法,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路径规划、避障等功能。2.2开发策略制定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本章提出以下开发策略:2.2.1系统集成与模块化开发采用系统集成与模块化开发策略,将智能网联汽车各个子系统进行模块化划分,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注重各个模块间的协同与优化,保证系统整体功能。2.2.2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2.3强化标准制定与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如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创造有利条件。2.2.4建立完善的测试与评价体系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测试与评价体系。通过实车测试、仿真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安全性等进行全面评估,保证产品质量。2.2.5持续关注技术动态,适时调整开发策略密切关注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动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开发策略,保证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3.1硬件架构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的硬件架构设计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计算平台、执行机构及通信设备等关键部件的布局与选型。以下为各部分详细设计内容。3.1.1车载传感器车载传感器主要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用于实现车辆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传感器功能、安装位置、数量及相互协同等因素,以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1.2计算平台计算平台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主要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决策控制及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的通信。硬件选型时应关注处理器功能、内存容量、存储空间、功耗等因素,并考虑模块化、可扩展性等设计原则。3.1.3执行机构执行机构主要包括转向、制动、油门等,用于实现车辆的自主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执行机构的响应速度、精度和可靠性,以满足智能驾驶对车辆控制的要求。3.1.4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包括车载通信模块、车联网设备等,用于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等之间的信息交互。在设计时,应考虑通信协议、传输速率、覆盖范围等因素,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通信的需求。3.2软件架构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的软件架构设计主要包括感知、决策、控制和通信四个层面的软件模块。以下为各层软件模块的设计内容。3.2.1感知层软件感知层软件主要负责对车载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设计时需关注数据融合、目标识别、场景理解等关键技术,并考虑算法优化、实时性等因素。3.2.2决策层软件决策层软件负责根据感知层提供的信息,进行路径规划、行为决策等。设计时需关注决策算法的合理性、实时性和可靠性,以保证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行驶。3.2.3控制层软件控制层软件主要负责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实现对车辆的具体操作。设计时应关注控制策略的优化、执行机构的响应速度和精度,以满足智能驾驶对车辆控制的要求。3.2.4通信层软件通信层软件负责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等之间的信息交互。设计时需关注通信协议的兼容性、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安全性,以保证通信的顺畅进行。3.3网络架构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架构设计主要包括车内网络和车外网络两部分。以下为两部分网络架构的设计内容。3.3.1车内网络车内网络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计算平台、执行机构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设计时需关注网络的拓扑结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速率等,以满足车辆内部信息交互的需求。3.3.2车外网络车外网络主要包括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等之间的通信。设计时需关注通信覆盖范围、传输速率、安全机制等因素,以保证车外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和安全性。第4章关键技术与功能模块4.1感知模块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模块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4.1.1环境感知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的全面感知。4.1.2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处理,识别出周边的行人、车辆、障碍物等目标,并对其进行实时跟踪。4.1.3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对多种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提高感知精度和可靠性,为后续决策与规划提供准确信息。4.2决策与规划模块决策与规划模块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4.2.1决策制定技术决策制定技术根据感知模块提供的信息,结合车辆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驾驶策略。4.2.2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技术根据决策制定的结果,规划出一条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4.2.3行为决策技术行为决策技术针对特定场景和目标,如交叉口、行人横穿等,制定相应的驾驶行为。4.3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将决策与规划模块输出的指令转换为车辆的实际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4.3.1驾驶控制技术驾驶控制技术包括车辆纵向控制、横向控制、速度控制等,实现对车辆运动的精确控制。4.3.2稳定控制技术稳定控制技术保证车辆在高速行驶、急转弯等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提高行驶安全性。4.3.3能量管理技术能量管理技术根据车辆行驶需求,优化电机、发动机等动力系统的能量分配,提高能源利用率。4.4通信模块通信模块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等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4.4.1车载通信技术车载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车联网(CV2X)等,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4.4.2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通过接入互联网,实现车辆与云平台、导航系统等的信息交互,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在线娱乐等服务。4.4.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保障用户隐私。第5章系统开发与集成5.1系统开发流程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流程是保证产品质量与功能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系统开发流程的详细步骤:5.1.1需求分析在系统开发初期,需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需求、功能指标、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5.1.2系统架构设计基于需求分析,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架构,包括硬件架构、软件架构、网络架构等,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5.1.3系统模块划分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明确各模块的职责和接口,便于开发、测试和维护。5.1.4系统开发与实现采用模块化、组件化的开发方法,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实现各功能模块,并进行系统级集成。5.1.5系统验证与测试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验证与测试,保证其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要求。5.2系统集成方法系统集成是将各个功能模块、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以下为系统集成方法的详细描述:5.2.1硬件系统集成将各类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安装到汽车上,并进行接线、调试等操作。5.2.2软件系统集成将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实现数据交互、功能协同。5.2.3网络系统集成构建车内外通信网络,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5.2.4系统集成测试对集成完成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验证系统功能、功能、稳定性等。5.3系统调试与优化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优异功能,需对其进行调试与优化。以下是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5.3.1系统调试针对系统集成测试中发觉的缺陷和问题,进行系统调试,包括硬件调试、软件调试、网络调试等。5.3.2功能优化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针对瓶颈问题进行优化,提高系统运行效率。5.3.3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从硬件、软件、网络等多方面加强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5.3.4用户体验优化关注用户在使用智能网联汽车过程中的体验,对系统界面、交互逻辑等进行优化,提高用户满意度。第6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6.1测试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构建是保证车辆在复杂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测试标准制定、测试流程设计以及测试团队组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6.1.1测试标准制定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及国际标准,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的特点,制定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功能性测试标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各项功能进行测试,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2)安全性测试标准:对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刹车功能、碰撞预警等。(3)可靠性测试标准:对车辆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下的可靠性进行测试。6.1.2测试流程设计测试流程应包括以下阶段:(1)需求分析:明确测试目标、测试范围和测试重点。(2)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策略、测试方法和测试时间表。(3)测试用例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测试计划,设计具体的测试场景和用例。(4)测试执行:按照测试用例进行实际测试,记录测试结果。(5)问题定位与修复:针对测试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分析、定位并修复。(6)测试报告:整理测试数据,编写测试报告。6.1.3测试团队组织测试团队应由以下人员组成:(1)项目经理:负责测试项目的整体协调与推进。(2)测试工程师:负责具体测试用例的设计与执行。(3)开发工程师:负责问题定位与修复。(4)安全工程师:负责评估车辆安全性。6.2测试场景与用例设计本节主要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与用例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方面:6.2.1测试场景设计测试场景应涵盖以下内容:(1)基础场景:如直线行驶、转弯、换道等。(2)典型场景:如城区道路、高速公路、拥堵路段等。(3)极端场景:如极端天气、突发状况等。(4)复杂场景:如多车交互、行人横穿等。6.2.2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应包括以下内容:(1)功能性测试用例:针对车辆各项功能进行测试。(2)安全性测试用例:评估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3)可靠性测试用例:评估车辆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下的可靠性。(4)功能测试用例:评估车辆在各种场景下的功能表现。6.3测试工具与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工具与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6.3.1实车测试平台用于实际道路测试,可对车辆各项功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6.3.2仿真测试平台通过模拟各种工况,对车辆进行虚拟测试,提高测试效率。6.3.3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用于采集车辆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为问题定位提供依据。6.3.4自动驾驶测试工具针对自动驾驶功能进行专项测试,包括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测试。第7章功能性测试7.1系统级测试7.1.1测试目的系统级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各系统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功能,保证汽车在整体功能上满足设计规范及用户需求。7.1.2测试内容系统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整车网络通信测试:验证车内各控制器之间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和稳定性;(2)整车控制系统测试:检查车辆控制系统在应对不同工况下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3)整车功能集成测试:验证各功能模块集成后的功能,包括驾驶辅助系统、信息娱乐系统等;(4)整车安全功能测试:评估车辆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功能,如紧急制动、碰撞预警等。7.1.3测试方法采用实车测试、台架测试和模拟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级测试。7.2模块级测试7.2.1测试目的模块级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保证各模块能够独立且稳定地完成预定功能。7.2.2测试内容模块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传感器模块测试:验证各类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2)控制器模块测试:检查各控制器(如ECU、域控制器等)的算法、逻辑和执行效果;(3)通信模块测试:评估车内通信模块(如车载以太网、CAN等)的数据传输速率、延迟和抗干扰能力;(4)功能模块测试:对驾驶辅助、信息娱乐等模块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7.2.3测试方法采用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模块级测试。7.3界面级测试7.3.1测试目的界面级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用户界面(UI)和用户交互(UX)的可用性、易用性和可靠性,以保证用户体验达到预期。7.3.2测试内容界面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界面设计测试:检查界面布局、图标、文字等元素是否符合设计规范;(2)交互逻辑测试:验证用户操作流程、反馈机制等是否符合用户习惯和需求;(3)响应时间测试:评估界面响应用户操作的实时性,保证交互流畅;(4)异常情况测试:检查界面在异常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如断电、网络中断等。7.3.3测试方法采用手工测试、自动化测试和用户体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界面级测试。第8章功能测试与优化8.1硬件功能测试8.1.1测试目的硬件功能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设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处理能力。8.1.2测试内容(1)处理器功能测试:对车载处理器进行计算能力、功耗、散热等方面的测试;(2)传感器功能测试:检测各类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的准确性、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等;(3)存储设备功能测试:评估存储设备的读写速度、容量、耐久度等;(4)通信模块功能测试:对车载通信模块的传输速率、距离、信号稳定性等进行测试。8.1.3测试方法与工具采用专业的测试仪器和软件,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能测试软件等,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测试。8.2软件功能测试8.2.1测试目的软件功能测试旨在评估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兼容性等功能指标。8.2.2测试内容(1)功能功能测试:验证软件系统在各种操作下的响应时间、处理速度等;(2)压力功能测试:检测软件在高负载、高并发场景下的功能表现;(3)稳定性测试:评估软件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4)兼容性测试:检查软件在不同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网络环境下的运行情况。8.2.3测试方法与工具利用功能测试工具(如LoadRunner、JMeter等)进行测试,结合自动化测试和手工测试,全面评估软件功能。8.3网络功能测试8.3.1测试目的网络功能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在网络环境下的通信质量、延迟、带宽等功能指标。8.3.2测试内容(1)通信速率测试:检测车载网络在多种通信协议下的数据传输速率;(2)延迟测试:评估网络通信的实时性,包括端到端延迟、往返延迟等;(3)带宽测试:评估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及传输能力;(4)抗干扰能力测试:检测网络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8.3.3测试方法与工具利用网络功能测试工具(如Wireshark、Iperf等)进行测试,结合实际道路场景进行模拟。8.4系统综合功能评估与优化8.4.1评估方法采用系统性、全面性的评估方法,结合硬件功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和网络功能测试结果,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功能进行评估。8.4.2优化策略(1)硬件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处理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调整;(2)软件优化:针对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响应速度和稳定性;(3)网络优化:通过调整网络参数、优化通信协议等方法,提高网络功能;(4)系统级优化:结合硬件、软件和网络功能测试结果,进行系统级优化,以实现最佳功能表现。第9章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9.1功能安全测试9.1.1测试目的功能安全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在正常行驶及异常情况下,各项功能是否满足安全功能要求,保证车辆在各种环境下均能可靠地执行预定功能。9.1.2测试内容(1)系统级功能安全测试:针对车辆整体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包括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紧急制动系统等。(2)零部件级功能安全测试:针对单个零部件进行测试,如传感器、控制器等。(3)异常情况测试:模拟各种异常情况,如传感器故障、通信故障、软件故障等,验证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9.1.3测试方法采用黑盒测试方法,通过输入各种测试用例,观察系统输出是否符合预期,以验证系统功能安全性。9.2信息安全测试9.2.1测试目的信息安全测试旨在评估智能网联汽车在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9.2.2测试内容(1)通信安全测试:验证车辆内部通信及与外部通信的安全性,包括加密算法、认证机制等。(2)数据安全测试:对车辆数据进行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的测试。(3)系统安全测试: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层面的安全漏洞进行测试。9.2.3测试方法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技术,评估系统信息安全功能。9.3系统可靠性测试9.3.1测试目的系统可靠性测试旨在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各种环境下,能够稳定、可靠地完成预期功能。9.3.2测试内容(1)硬件可靠性测试:针对车辆硬件设备进行长时间连续工作、温度、湿度等环境适应性测试。(2)软件可靠性测试:对车辆软件进行长时间运行、异常情况处理等测试。(3)系统级可靠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行驶场景,对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喷枪及类似器具行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考核试卷
- 电池失效分析与故障排除考核试卷
- 描写阳光的初三语文作文
- 电影制作与特效出版考核试卷
- 纤维板制造中的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考核试卷
- 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卷作文
- 纸容器行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考核试卷
- 粘土原料化学成分分析考核试卷
- 急救药品知识 2
- 7-7 数字系统设计实例1-数字乘法器系统级设计
- 干冰传奇-科学实验
- 关于药店医保整改报告范文六篇
- 灰砂砖合格证
- 战地卫生及救护学习教案
- 2023年04月202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管理及教辅岗位招考聘用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 产品终检记录表
-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word文档(三篇)
- 暖通空调锅炉系统详细介绍
- MT 194-1989煤矿用巷道支架试验方法与型式检验规范
- 蝴蝶小知识及标本制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