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深耕】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深耕】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深耕】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深耕】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深耕】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合作交流共赢目标素养解读聚焦核心素养探索课堂改革历史时空第五单元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

通过历史地图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地理方位进行把握,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空间背景。

3.历史解释:分析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认识文化发展的背景和世界文化的多源发展。

4.史料实证: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

5.家国情怀:

通过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互鉴性。一二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目录美洲印第安文化三泰姬陵瞻星台遗址大和绘玛雅文字一古代印度文化

结合课本第一目p26—27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古代印度的概况;概括古代印度文化成就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东南亚有何影响?1.古代印度的概况:

(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2)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一古代印度文化2.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宗教文学艺术数学①婆罗门教: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②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③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结合课本第一目p26—27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古代印度的概况;概括古代印度文化成就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东南亚有何影响?一古代印度文化3.古代印度文化的传播(或影响):(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2)5世纪时,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3)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柬埔寨吴哥窟灯柱上的巴利文

结合课本第一目p26—27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古代印度的概况;概括古代印度文化成就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东南亚有何影响?知识链接:

(两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法显带回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重大,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佛教传入中国及影响

材料一

孔雀帝国时代,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的雕刻和优美的绘画。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毁坏,但仅就所残存的部分来看,其高超的艺术是很令人惊讶的……在《吠陀》和佛经中都保存有不少医学知识。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沙门、婆罗门用“鍼灸(即针灸)药石”疗治各种疾病。材料二在很早的时代,在史诗、戏剧、抒情诗和叙事诗方面,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吠陀时代最久远,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梨俱吠陀》,文学价值也最高,这是一部诗歌总集,有点像中国的《诗经》。吠陀以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不但在印度本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印度许多邻国的文艺创作。--摘编自季羡林《古代印度的文化》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合作探究:(1)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2)以诗代史;(3)以宗教为中心;(4)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高考链接1】(2023.6·浙江高考·10)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A.古代印度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答案】A【解析】据材料“婆罗多族……雅利安人……社会情况”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材料中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故选A项;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且古希腊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项;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而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排除D项。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结合课本第二目p28—29的内容及所学知识:1.指出古代朝鲜文化有何具体成就?其文化交流状况如何?2.指出古代日本文化有何具体表现?其特征如何?1.古代朝鲜文化:(1)文化成就:冶炼业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天文学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历史学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2)中朝文化交流:[1].中国对朝鲜的影响:[2].朝鲜文化对中国影响:佛教、道教、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受中国影响;学习中国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如“谚文”;仿照中国的史书体例编写历史,如《高丽史》。朝鲜半岛的乐舞传入中国。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2.古代日本文化:(1)表现:(2)特征:神道与武士道文学建筑绘画

①神道兴起: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后,为巩固权力,天皇自称太阳神后裔。③武士道形成: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了武士道。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具有自己民族特色。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为太阳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

武士道: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结合课本第二目p28—29的内容及所学知识:1.指出古代朝鲜文化有何具体成就?其文化交流状况如何?2.指出古代日本文化有何具体表现?其特征如何?

材料: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

——摘编自[美]赖肖尔《当今日本人》等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有什么态度?原因:大化改新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也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工具、器物、政治经济制度乃至价值观念。态度: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新。【高考链接2】(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土地国有,而材料“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可知“三世一身法”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故选B项;“灌溉技术进步”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新开垦土地承认其私有相悖,排除A项;“天皇地位提高”与太政官的上奏得到天皇准奏逻辑相矛盾,排除C项;日本在10世纪才形成庄园制度,排除D项。【高考链接3】(2024·黑吉辽高考·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此时为日本11世纪,天皇利用法令取缔非法庄园,并可将其没收,结合所学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天皇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自身实力,故选D项;结合所学日本的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因此天皇的打击对象并不是地方官员贪腐,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天皇打击庄园领主,易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稳定两者的主从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律令只是天皇打击庄园领主的手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政令统一,排除C项。【高考链接4】(2024·江苏高考·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出现……新派学者”“研究却以民间为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了大量西方医学、天文学书籍,还形成了西学翻译的新派学者,且西学的输入及研究以民间为主,这表明日本国内民众社会观念出现变化,关注西学,故选C项;1853年,美国炮轰日本(黑船事件),“轰开”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日本被迫逐渐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日本翻译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并且还是以民间研究为主,不足以代表日本“全面吸纳”整个西方近代文明,排除B项;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美洲印第安文化三

结合课本第三目p29—31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概况;指出美洲印第安文化有何成就?又是如何毁灭的?地理条件: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文化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文化特色:独立发展的独特文化。2.成就:(1)共性文化表现: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玛雅人崇拜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最重要的神),印加人与阿兹特克人崇拜太阳神(占特别重要的地位)②金字塔:用途:塔顶建有祭祀神灵的神庙,举行宗教仪式;祭司在塔上观察天象。1.概况:美洲印第安文化三2.成就:(2)各自文化表现: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①文字: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②历法:发明了“玛雅历”;③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①建筑:建造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②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③历法: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①锻造: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②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③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3.衰亡: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注:印第安人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农业,他们独立培育了占世界近半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橡胶、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结合所学分析美洲印第安文化衰亡的原因?

结合课本第三目p29—31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概况;指出美洲印第安文化有何成就?又是如何毁灭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2.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3.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4.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