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2、了解中药的起源与中药的发展。3、熟悉各个时期的主要本草著作。(一)什么叫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认识和使用的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一.中药学的概念主要特征: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种类:植物类(麻黄、桂枝)——为主,最多动物类(鳖甲、龟甲)矿物类(磁石、代赭石)部分加工品(神曲、阿胶、血余炭)化学制品(轻丹、铅粉)外来药(番泻叶、安息香)(二)中药学的定义
1.本草或本草学。它是我国传统药学(即中药学)的古代称谓。也可以说是中药学的前身。为什么称“本草”或“本草学”呢?因为由于药物中以植物类居多,使用也最普遍,“诸药以草为本”,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或“本草学”。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将“本草”学改为中药学。因此本草(学)和中药学只是我国传统药学的两种不同称呼。2.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内容广义——有关中药的一切学问。有专门学科进行研究(中药专业)。狭义——包括性能、功效及运用方法。这是中医、中西医专业必须掌握的。狭义的中药学,则重点介绍中药的药性理论和功效、应用等内容,属于临床药学的性质。这是中医专业或与中医有关的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因此,也有人将中药学称为中药临床学。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药的起源——医食同源起源于劳动人民(二)中药学的形成
1、识识相因
2、口耳相传
3、文字记载
(三)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秦汉时期①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共三卷,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特点:按性能分
上品(120种)—能补养,可久服,大都无毒(人参、地黄、大枣)
中品(120种)—能治病,能补虚。无毒或有毒(黄连、麻黄、百合、当归)
下品(125种)—能祛邪破积,有毒者多,不可久服、多服。(大黄、巴豆、乌头)魏晋南北朝时期②梁代(公元492年)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共七卷,载药730种。特点: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防己;治黄疸通用茵陈、栀子)本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隋唐时期③唐代(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苏敬等人编著《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五十四卷,载药844种。特点: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公元1542年)早8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医药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唐朝政府规定,为医学者必读之书。宋代④宋代(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共三十卷,载药1500余种(1558种),收方3000余个。方药兼收。特点:此书积累了民间和历代本草文献上的大量资料,有论、有图、有药物主治和炮制方法,综合了民间用药经验,是医学家集中劳动群众用药经验、成果的汇集。明代⑤明代(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字,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00个,附图1100幅。特点:
A、改正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
B、在分类方法上,振纲分目,纲目分明把药物分为十六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类(目)。清代⑥清代(公元1765年)乾隆30年
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共十卷,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此书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其目的:拾《本草纲目》之遗。特点: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有较大的实用和研究价值。当代本草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中药大辞典》(1977年)江苏新医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