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二年级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明朝初期我国沿海地区修建了多座所城和卫城以防御倭寇,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崇武所城位于泉州惠安县,扼守东南海滨。镇海卫城位于漳州龙海区,建于临海制高点。两地建城材料多就地取材。图1为两地古城墙照片,图2为镇海卫城民居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镇海卫城建城材料多为黑灰色、多气孔的岩石,该岩石类型为()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镇海卫城比崇武所城所属等级更高,但其城墙多以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其原因是()A.雨水充沛,利于排水 B.地域狭小,岩性坚硬C.地形崎岖,岩体破碎 D.资金短缺,工匠不足3.夏秋,镇海卫城居民在大门外用木棍系住门环抵住两侧门柱形成门栓,其主要目的是()A.防海浪 B.防山洪 C.防台风 D.防盗匪【答案】1.A2.C3.C【解析】【1题详解】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由于岩浆快速冷却,气体来不及逸出,往往具有多气孔的特征,颜色较深,如玄武岩。由题干可知,该岩石呈黑灰色、多气孔,与喷出岩特征一致,故为喷出岩,A正确;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结构致密,无气孔,排除B;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不会具有多气孔特征,排除C;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有层理构造等特征,通常也无气孔,排除D。故选A。【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镇海卫城位于漳州龙海区,建于临海制高点,地形崎岖,岩体受地壳运动等影响易破碎,就地取材只能获取不规则石块,所以城墙多以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C正确;雨水充沛利于排水、地域狭小和岩性坚硬与城墙用不规则石块垒砌关系不大,AB错误;作为等级更高的镇海卫城,资金短缺和工匠不足的说法不合理,D错误。故选C。【3题详解】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用木棍系住门环抵住两侧门柱形成门栓,主要是为了增强门稳定性,抵御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破坏,C正确;防海浪一般需要更高大的海防设施,仅用木棍抵住门作用不大,A错误;山洪主要影响的是地势较低、水流汇聚的区域,且从门外用木棍抵住门对防山洪作用有限,B错误;通常有更复杂的安保措施,这种方式不能防盗匪,D错误。故选C。【点睛】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当地居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现。2024年10月22日上午,福州的天空出现独特的“被子云”,该天气现象是由干冷和暖湿气流相遇形成的界线分明的“阴阳天”。夜间,福州各地气温下降。图为“被子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4.当天控制福州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5.推测干冷气流的来源及其未来几天的移动方向()A.亚洲低压向北 B.亚洲高压向北C.亚洲低压向南 D.亚洲高压向南【答案】4.B5.D【解析】【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天气现象是由干冷和暖湿气流相遇形成的,应为锋面系统,且夜间福州各地气温下降,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大,应为冷鏠过境,B正确;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A错误;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一般不是干冷和暖湿气流简单相遇形成,C错误;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不会出现干冷和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阴阳天”的情况,D错误。故选B。【5题详解】10月22日,此时为北半球秋季,亚洲大陆受亚洲高压控制,干冷气流应来源于亚洲高压,排除AC选;由于此时是秋季,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未来几天干冷气流(亚洲高压)会向南移动,影响我国更多地区,所以干冷气流(亚洲高压)移动方向是向南,B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冷锋降水位于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锋面降水都位于冷气团一侧。南方某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为保障工程安全,对附近坡面位移进行了持续监测。表为四次监测的坡面位移数据,图为滑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监测次数各测的累计位移量/mm前部监测点中部监测点后部监测点第1次000第2次191813第3次187619751536第4次2005209615706.坡面整体最大幅度的位移发生在()A.第1次监测之前 B.第1次与第2次监测之间C.第2次与第3次监测之间 D.第3次与第4次监测之间7.据多次的监测结果,可推测()①前部和中部之间出现较大裂隙②中部和后部之间出现较大裂隙③前部和中部之间出现堆叠现象④中部和后部之间出现堆叠现象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滑坡进行预警监测,包括()A.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算雨量 B.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位移数据C.运用遥感技术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D.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监控视频【答案】6.C7.B8.B【解析】【6题详解】读四次监测的坡面位移数据可知,“第1次测量之前”,没有位移,排除A;第1次测量各监测点位移均为0,第2次测量前部监测点位移19mm,中部监测点位移18mm,后部监测点位移13mm,整体位移量相对较小,排除B;第2次到第3次监测,前部监测点位移从19mm增加到1876mm,增加了1876-19=1857mm;中部监测点位移从18mm增加到1975mm,增加了1975-18=1957mm;后部监测点位移从13mm增加到1536mm,增加了1536-13=1523mm。在这期间各监测点位移增加幅度非常大,坡面整体位移幅度最大,C正确;第3次到第4次监测,前部监测点位移从1876mm增加到2005mm,增加了2005-1876=129mm;中部监测点位移从1975mm增加到2096mm,增加了2096-1975=121mm;后部监测点位移从1536mm增加到1570mm,增加了1570-1536=34mm。相比第2次与第3次监测之间的位移增加幅度,此次整体位移增加幅度较小,排除D。故选C。【7题详解】由4次监测数据可知,前部监测点从第1次到第4次累计位移量为2005mm,中部监测点累计位移量为2096mm,后部监测点累计位移量为1570mm。由图表分析可知,前部和中部的位移量相对比较接近,出现堆叠现象,③对、④错;中部和后部的位移量差异较大,出现较大裂隙,①错、②对。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8题详解】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位移数据来对滑坡进行预警监测是,B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都不能进行预警监测,A错误;人工智能技术产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北大西洋暖流在向北流动过程中,会逐渐向大气释放热量与水汽,其本身的水温、盐度随之改变。当其到达大西洋北部时,海水由此产生垂直运动。图示意北大西洋局部海区表层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9.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甲处海水盐度变化及垂直运动方向为()A.增大下沉 B.增大上升 C.减小下沉 D.减小上升10.北大西洋暖流使得北大西洋高低纬间温差减小,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1.受洋流影响,图中乙处自然景观为()A.冰原 B.苔原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答案】9.A10.D11.D【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分蒸发使盐度升高,暖流当到达甲时,由于水温降低,海水密度增大,表层海水下沉,A正确,排除BCD。故选A。【10题详解】冬季时,中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少,气温最低,而北大西洋暖流带来大量热量,使得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差减小更为显著,D正确;相比之下,春、夏、秋季节高低纬度间获得太阳辐射差异相对冬季小,暖流对减小温差的作用不那么突出,排除ABC。故选D。【11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处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纬度较高,在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下,沿岸气候增温增湿,水热条件相对较好,自然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D正确;冰原景观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苔原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30°-40°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均乙处位置不符,排除ABC。故选D。【点睛】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盛行西风驱动着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将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输送。此外,北大西洋暖流在北大西洋中部分裂成两支,一支继续向北流淌,另一支则向东流入欧洲北部的挪威海,然后沿着欧洲北海岸向南流。这种环流携带了大量的热量和盐分,对欧洲北部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西津渡位于长江镇江段南岸,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但如今其所在的位置已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图为长江镇江段及世业洲汊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西津渡渡口功能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是()A位于凸岸,流水侵蚀后退 B.位于凹岸,泥沙淤积变浅C.位于凸岸,泥沙淤积变浅 D.位于凹岸,流水侵蚀后退13.为提高世业洲右汊河道通航能力,推测图中位置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航道水深 B.扩大沙洲面积C.减轻凌汛危害 D.增加水体含沙量【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在河流弯曲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西津渡位于长江镇江段南岸,从图中可判断其位于凸岸,由于流水堆积作用,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道变浅,不利于船只航行,渡口功能逐渐消失,C正确,排除ABD。故选C。【13题详解】由题干可知,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右汊航道水深,提高世业洲右汊河道通航能力,A正确;不是为了扩大沙洲面积和增加水体含沙量,BD错误;该地区河流无凌汛现象,C错误。故选A。【点睛】丁坝是广泛使用的河道整治和维护建筑物,其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破坏,同时它也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护水生态多样化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能够阻碍和削弱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北京时间2018年2月3日9:00,全国大众速滑马拉松赛在黄河老牛湾(39°30′N,111°25′E)开赛。图左为9:36运动员比赛画面,图右为便携式太阳能电池板。完成下面小题。14.美国洛杉矶(西八区)的华侨收看此次比赛直播,选择时间约为()A.2月2日17时 B.2月3日11时C.2月4日1时 D.2月4日17时15.图左中大部分运动员的滑行方向大致为()A.东 B.南 C.西 D.北16.比赛期间现场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正午时分电池板朝向及其与地面夹角约为()A.朝南56° B.朝南34° C.朝北56° D.朝北34°【答案】14.A15.B16.A【解析】【14题详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9点时,洛杉矶(西八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小时,时间为2月3日9点减去16个小时,为2月2日17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2月3日9:36,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由此可判断图中大部分运动员的滑行方向大致为向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如图示:【16题详解】比赛现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故电池板朝向正南,CD错误;太阳光与电池板垂直,电池板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发电效率最高,电池板与地面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假设此时太阳直射南纬X°,黄河老牛湾正午太阳高度(下图∠2)等于90°—(39°30′+X°),则电池板与地面夹角(下图∠1)等于(39°30′+X°),结合选项,B不可能,A正确。故选A。【点睛】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是指太阳能电池板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其实际输出功率与最大输出功率之比。它是一个变化的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照角度、有无阴影遮挡、太阳能电池板自身的质量以及安装和维护状况等。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图示意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处为世界著名渔场。(1)在答题卡上绘图。①在图中各条虚线上用箭头标注大气热力环流运动方向。②绘制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图示意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拉尼娜现象与渔场捕捞产量关系的研究思路。(2)参照图研究思路,说明拉尼娜现象对图中渔场捕捞产量的影响。【答案】(1)绘图(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海水温差大。东西岸的气压差增大,从而增强大气热力环流,偏东风(离岸风)增强,推动海水向西流动,东部洋面上升补偿流活跃导致深层海水上泛加强,洋面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增多,鱼类饵料充足,渔场捕捞量增加。【解析】【分析】本题以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及拉尼娜为背景,设置2小题,涉及太平洋上空的热力环流、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及拉尼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受寒流影响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凸;西部海水受暖流影响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凸;在近地面,空气由东部高压区流向西部低压区,在高空,空气由西部高空流向东部高空。在赤道附近,受东南信风影响,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后,受陆地阻挡,一部分海水向北流,一部分海水向南流,向南流的这支形成东澳大利亚暖流;在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形成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后,海水分成南北两支,向北的一支补偿南赤道暖流,形成秘鲁寒流;最终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绘图如下:【小问2详解】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导致东部与西部海水温差增大;海水温差增大使得大气热力环流异常加剧,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大气下沉运动增强,西部大气上升运动也增强,偏东风增强;偏东风在大陆西岸为离岸风,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向西流动的速度加快,进而导致东部垂直方向的上升补偿流增强;当上升补偿流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更充足的食物,从而使该渔场的渔业捕捞产量增加。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磬石山位于广东省东部,该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片覆盖着沉积岩的低矮平原。目前磬石山最高山峰193米,以形态各异的浑圆状花岗岩石蛋地貌闻名,伴有洞穴、陡崖分布。图左示意磬石山的两种类型洞穴,其中a为石核洞,b为坍塌洞,其洞穴内外石蛋的接触关系及叠置形态有明显差异。图右为学生在某洞穴内拍摄的照片,虚线为石蛋接触处。(1)简述磬石山花岗岩地貌从侵入冷凝到形成石蛋地貌之间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2)判断图右照片中的洞穴类型,并说明理由。(3)评价石蛋地貌广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1)地壳抬升,形成山体;上覆沉积岩被风化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经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石蛋山地貌。(2)石核洞。石蛋间接触面积较大(面面接触),垒叠较为整齐,没有发生明显位移。(3)有利:独特自然景观,提供旅游资源;提供丰富的花岗岩体石材。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可能产生落石,崩塌等自然灾害。【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花岗岩地貌为载体,涉及地质作用、花岗岩地貌的形成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曾是覆盖着沉积岩低矮平原,故磬石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体,地形突出于地表,山体表层的上覆沉积岩,不断被风化侵蚀,其下部的花岗岩逐渐出露地表;花岗岩较坚硬,暴露在地表,经长期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棱角变得圆滑,形成石蛋山地貌。【小问2详解】根据右图可看出,石蛋间接触面积较大,主要为面与面接触,垒叠较为整齐,没有发生明显位移,与左图中a石核洞相符,故为石核洞。【小问3详解】有利影响:石蛋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当地可依托石蛋地貌,发展旅游业;石蛋地貌的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较坚硬,适合作为建筑材料,为当地提供丰富的花岗岩体石材。不利影响:石蛋地貌广布,使得当地地形崎岖,交通落后,不便于对外联系;结合图示可看出,石蛋地貌区可能产生落石、崩塌等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乌兰湖没有地表河流汇入,依赖地下水补给。近百年来由于降水和气温等因素变化,乌兰湖由一个大湖逐渐演化为多个不相连的小湖,湖中生存着大量有色的盐藻。一年中气温、光照、水量的变化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统计调查误差控制案例分析试题集》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得体表达能力提升题库试题集
- 2025年美术教师编制考试模拟试卷: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试题汇编
- 2025年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试卷(茶艺文化)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统计软件应用数据分析报告编写试题
- 2025合作生产加工合同模板
- 2025年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考试真题:电力设备安装与调试标准解析试题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知识考试题库汇编
- 2025学院设备采购合同+(服务类)
- 2025仓储管理协议合同
- 新加坡可变资本公司VCC指南 -BBCG出版
- 木质垭口施工方案
- 高龄孕妇子痫前期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 2025年春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课件 数学连环画 2.画出你的数学故事
- 冷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年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版心肺复苏培训课件
- 化验室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 中通服网盈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中国电信)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 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对比研究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