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_第1页
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_第2页
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_第3页
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_第4页
DB23T 3896-2024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2024-12-30发布2025-01-29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扈光辉、杨剑飞、朴琳、李永刚、李春辉、李国良、王明泉、付立新、胡少新、王志国。3DB23/T3896—2024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穗腐病抗源鉴定及评价技术的接种体制备、抗病性鉴定圃设置、接种、病情调查和抗病性评价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NY/T1248.8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8部分:镰孢穗腐病DB23/T2154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栽培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镰孢(F.subglutinan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穗腐病混合菌进行人工接种,鉴定挖掘抗穗腐病种质资源。4接种体制备4.1镰孢病原菌分离与致病力测定4.1.1病原菌分离取发生穗腐病的玉米籽粒,置于75%的酒精中浸泡2s~3s,取出后置于浓度为1.5%的次氯酸钠中浸泡3min~5min,再经无菌水换洗3次,晾干后用无菌剪刀从中间剪开后将其中一块组织转移至PDA平板培养基上,置于25℃~27℃环境中,黑暗培养3d后挑取病原菌至试管中保存。4.1.2致病力测定采用根部接种法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所分离的镰孢菌为穗腐病原菌,并确定其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4团镰孢、层出镰孢。具体鉴定方法按NY/T1248.8的规定执行。4.3病原菌的配制将高粱粒(125g)在沸水中煮20min,然后转移到250mL三角瓶中,121℃湿热灭菌按照NY/T1248.8提供的方法制备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dextroseagar将禾谷镰孢转移至PDA培养基上培养,挑取3个~5个扩繁的禾谷镰孢的菌碟转移到0.9%~1.5%的无菌盐水中,每10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5ml,28℃~30℃、可见光1501x~2001x条件下摇床震荡(150rpm~180rpm)培养96h~120h,双层纱布过滤后用血球计数4.3.3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将PDA培养基扩繁7d后的拟轮枝镰孢5个菌碟转移至装有无菌高粱粒的三角瓶中,并在26℃、避光条件下培养5d,每天摇晃一次三角瓶,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带菌高粱粒,双4.3.4亚粘团镰孢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将PDA培养基扩繁7d后的亚粘团镰孢5个菌碟转移至装有无菌高粱粒的三角瓶中,并在26℃、避光条件下培养5d,每天摇晃一次三角瓶,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带菌高粱粒,双4.3.5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将PDA培养基扩繁7d后的层出镰孢5个菌碟转移至装有无菌高粱粒的三角瓶中,并在26℃、避光条件下培养5d,每天摇晃一次三角瓶,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带菌高粱粒,双层4.3.6混合孢子悬浮液配制悬浮液混合,4℃条件下可保存48h。鉴定种质资源按照晚熟、中熟、早熟3个熟期分区种植,各列,每隔30行鉴定材料设置1组已知同熟期抗病、感病对55.2鉴定材料播种期。播种时期按DB23/T2154规定执行。鉴定材料种子不应进行包衣处理,播种方式采用人工点播,6接种应在玉米雌穗吐丝后3d~5d或花丝长度达5cm~10cm时进行。接种采用花丝通道法,每株选择上部第1个果穗,利用可定量的连续注射器,在果穗花7.2调查方法…………6ERSA——穗腐病平均病情级别(Earrotscoreonaverage);ERS;——第i个接种果穗的病情级别(Ei——接种果穗的顺序编码;n——每份鉴定材料的接种果穗总数;计算保留1位小数,鉴定材料的抗性评价方法按附录表A.3执行。8.2有效性判别当感病对照材料抗性鉴定为“感”时,该批次鉴定结果视为有效。8.3重复鉴定当鉴定材料初次鉴定结果表现为“抗”和“高抗”,应在第二年进行重复鉴定。8.4抗病性结果判定对初次鉴定为“抗”以下级别的资源,以当年病情级数作为判定依据;对初次鉴定“抗”和“高抗”资源,需将初次鉴定结果同重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最高病情级别作为评价结按附录表A.3的标准进行抗性评价,将调查和评价结果录入附录表A.4。9鉴定档案应建立鉴定档案,内容包括:病原菌采集、分离、鉴定、接种体的配制、鉴定材料名称、接种时间、调查时间、接种总株数、各病情级别发病株数和抗病性评价。附录A(资料性)熟期抗病对照感病对照晚熟区中熟区早熟区13579平均病情级别高抗Highlyresistant(HR)抗Re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