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考点考题复习(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考点考题复习(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考点考题复习(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考点考题复习(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考点考题复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考点考题点点通

知识点一基础知识(重点)

考点1字音辨析(重点)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间隔(jian)便舍船(she)吁陌(qian)垂髯(tiao)

B.便要还家(”o)衣着(zhuo)语云(y£i)怡然(yi)

C.俨然(yAn)平矿(kuMg)来岸(jia)缤纷(bin)

D.桑竹之属(shii)豁然(huo)诣太守(yi)遂迷(sui)

考点2字形辨析(难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髯无人问津

B.往来翕忽怡然不动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D.辗转翻侧关关雎鸠

考点3音形辨析(难点)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ang)清冽(lie)脩然不动(yi)俶尔远逝(shii)

B.为诋(chi)为限(kan)心乐之de)往来翕忽(xT)

C.幽邃(sui)Wl环(pei)犬牙差互(ci)隶而从者(di)

D.悄怆(chang)寂寥(liao)参差披拂(cEn)蒙络摇缀(zhui)

考点4古今异义(易错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考点5实词词义(易错点)

5.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凉)

B.卷石底以出(翻卷)

试卷第1页,共10页

C.怡然不动(然而)

D.乃记之而去(离开)

考点6词类活用(难点)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从小丘酉行百二十步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周

C.谡神寒骨,悄怆幽邃

D.潭酉申而望

考点7名著识记(难点)

7.下面《经典常谈》相关内容的表述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B.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复杂。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孔子作的。

D.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考点8句式分析(易错点)

8.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考点9通假字辨析(难点)

9.下列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略无阙处

C.左手倚一衡木

D.皆若空游无所依

知识点二诗歌鉴赏(难点)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试卷第2页,共10页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特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0.读完诗后,小余将自己感想写了出来,请再次阅读,找出其中表述有误一项()

A.《关雎》真实描写了男子与心上人热烈喜庆的婚礼场面,衬托主人公的愉悦之情,表达

了美好的祝福。

B.《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从“雎鸠和鸣”写起,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

追求,感情浓郁热烈。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生动地描绘出男子在追求心上人时焦虑

急迫以及昼夜思念难以入眠的情景。

D.《关雎》语言优美,诗中通过运用双声词、叠韵词,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还使写人

状物、拟声传情更具生动性。

11.本诗开头运用“兴”这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小余发现下面两句和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

异曲同工之妙,请任选一句并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A.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回延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莱葭

一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河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浜。,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试卷第3页,共10页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C.这首诗叙写了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愤怒情绪。

13.诗中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反复咏唱,请你为诗中画线句标出朗诵节奏,并

谈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14.这两首诗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相同特点?这种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15.[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6.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赏析“蒸”“撼”二字的妙处。

试卷第4页,共10页

1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三名句名篇默写(易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7H:,。

(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

7H:,。

(3)在《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这两个句

子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4)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形象地描

绘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景象。

19.小石潭记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抓住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

点。

(2)古人写水,常以游鱼入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两句描绘了潭中百来条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画面。

(3)《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逶迤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既写潭中氛围,又含蓄地表达作者忧伤悲凉心境的句子

7H:,。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核舟的主题的句子是:o

(2)突出苏,黄志同道合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o

(4)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的句子是:!

21.兼葭

(1)《兼葭》中,起笔就用“,”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2)《兼葭(兼葭苍苍)》中“所谓伊人,"两句,有人翻译为“美丽的姑娘啊,

试卷第5页,共10页

她在对岸”。

(3)面对求而不得的爱情,寻爱之人写下了“,”,感叹追寻

伊人的漫长道路。

22.《关雎》

(1)《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2)《关雎》中表达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理想配偶的句子

7H:,。

(3)《关雎》中表达在男子对意中人的追求中,男子相思绵长、难以成眠的句子

ZEI,。

23.主题型默写

(1)我们通过古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我们在《兼葭》“溯涧从之,

道阻且长。,"中感受到诗歌主人公不断追寻的过程;在《式微》里充分感受

劳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恨:",";在《子衿》里体会独自徘徊城头的女子

对心上人",”的思念,它在两种时间的反差下显得如此深刻;在《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中感受到“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

(2)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式微》",胡为

乎泥中”,体会苦于劳役的人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读《子衿》“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子宁不嗣音”,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

知识点四文言文阅读(难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田,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

试卷第6页,共10页

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24.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是“类”,指的是土地上“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B.【甲】文写进入桃花源后的田园风光和百姓日常生活状态,语言简洁,却字字真醇,韵

味十足。

C.【乙】文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自恨不如远甚也”,是说恨江北人远远比自

己的生活安适。

D.【乙】文写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

子,认为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2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偶舍骑步行

B.茶中往来种作/某丈夫方担粪灌园

C.便得一山/有万物得所之意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顾而慕之

26.请用7”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限标三处)。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8.【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

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

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

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

试卷第7页,共10页

沉昧旦②。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注】①树杪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丙】

临江仙®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②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外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⑤。

(选自陈与义《简斋集》)

【注】①北宋灭亡后,陈与义在南宋建炎三年流落南方。②楚词:特指屈原的辞赋。③句

意为鲜艳的榴花比不上当年京师宴会上鲜红的舞裙。④戎葵:一种花卉,有向阳的特性。⑤

湘中:指屈原投江处。

2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叔辈张灯龙山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②踵不得旋—③值检幽邃—④以其境过清—

3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核舟记》)

32.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3.【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的环境,【丙】文写词人端午节高咏

楚辞。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及三篇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丙】三文各自寄寓的不

试卷第8页,共10页

同情感。

【文言小贴士】

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

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核舟记》节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翦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棒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

现左尺,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停。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数也。

【乙】

士人画鼠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

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②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

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逮:等到。

34.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神情与苏、黄不展属:

(2)珠可历历数也历历:

(3)一士人善画善:

35.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6.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试卷第9页,共10页

37.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介绍了①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②____.

(2)从【甲】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

试卷第10页,共10页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C.俨然(yGn)——yan,平矿——平旷;

故选C。

2.D

【详解】D项“辗转翻侧”应为“辗转反侧”。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A.俶尔远逝(shil)------chu;

C.0而从者(di)——li;

D.悄怆(ch*ng)------chuang;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C.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D.古义:落花/今义:落花;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C.句意:鱼儿静止不动。然:……的样子;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B.还是动词,意思是“停留”,不属于词类活用;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D.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12页

7.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秦以后书体演变并非越来越美观且越来越复杂。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

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

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

书。可见其演变过程是有简化等多种情况的,并非单纯越来越复杂和美观,所以“秦以后的

书体演变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复杂”这一说法不正确。故选B。

8.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常见文言句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与“中轩敞者为舱”都是判

断句。ACD都不是常见的文言句式。

9.D

【详解】A.要:同“邀”,邀请。

B.阙:同“缺”,缺口。

C.衡:同“横”,横着。

D.无通假字。

故选D。

10.A11.示例一:选A,《关雎》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和鸣起兴,

引出对善良美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表现出主人公对“淑女”的强烈追求;《兼葭》中“兼葭苍

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选B,《关雎》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和鸣起兴,引出对善良美

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表现出主人公对“淑女”的强烈追求;《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

起兴,引出作者对延安如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君子想象中与淑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本项“真实描写了男子与

心上人热烈喜庆的婚礼场面”有误。故选A。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

手法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本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的相互和鸣来引出君子对淑

女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与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这是“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2页,共12页

《蒸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景物描写发端,引出主人公对

心上人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这是“兴”的表现手法。

《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先写树梢、树枝、树根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此为端,引出后文作者对延安亲人的深情厚谊。这是“兴”的表现手法。

12.D13.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朗读画线句子语速稍慢,语调稍低沉,读出怅惘之情,韵脚“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D.有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主人公

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凄婉惆怅的心情,并非“愤怒情绪”;

故选D。

13.本题考查诗歌朗诵。

诗中画线句子意思是: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

在对岸河边上。画线句子每四字一句,两字一顿,所以朗读节奏为: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歌开头“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以兼葭起兴,从物象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一幅萧瑟

冷落的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凄迷萧索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

追求所爱而不及的凄婉惆怅与苦闷心情。所以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速来朗诵,读出主人公

对爱慕对象追求无果后惆怅与苦闷的心情。

14.结构形式相同特点:都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节只变换几个字;表达效果:增强

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了回环往复之美。15.[甲]诗表达了对受奴役者的同情

和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乙]诗表达了男子对心中恋人急切的相思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分析写作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甲]诗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和[乙]"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可知,都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

的内容,更充分地抒发情怀,又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诗:《式微》通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写照,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士大夫阶层不

劳而获,而受奴役的底层人民却过着疾苦劳累的生活。把当时社会矛盾非常直观的表现了出

来。表现了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所

以,表达了主人公对受奴役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答案第3页,共12页

[乙]诗:本诗主要内容是: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

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

三年啊!据此可知,这首诗抒发了女子对男子的真挚而忠贞的爱情和见不到的相思之情。

16.“蒸”为蒸腾,“撼”为震动,摇动之意,这两个动词具有动态美,笔力千钧,又用夸张和

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湖上水气蒸腾吞没云梦泽,波涛汹涌摇动岳阳城的画面,极为生动

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17.颈联以“欲济无舟

楫”为喻或尾联用“徒有羡鱼情”的典故(结合诗句意即可),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

到张丞相引荐。

【解析】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

城。“蒸,,为蒸腾,“撼”为震动,摇动之意。“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而“波撼”两字

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

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

景象和雄伟气势。

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本诗通过作者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

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用“坐观垂钓

者,徒有羡鱼情”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

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含蓄地抒发作者希望从政、得到举荐的强烈愿望。

1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豁然、阡陌、延、皆、缤纷”等字词容易写错。

19.闻水声如鸣琳I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珊I、潭、皆、游、凄、悄怆幽邃”等字词容易写错。

20.盖大苏泛赤壁云苏、黄共阅一手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案第4页,共12页

技艺灵怪矣哉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壁、阅、罔、势、象、哉。

21.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兼葭、霜、溯涧”等字词容易写错。

2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辗转反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雎、鸠、洲、窈、窕、淑、逑、悠、哉、辗、侧”等字词容易写错。

2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微君之故/微君之躬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波撼岳阳城微君之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纵我不往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

的“溯、己、涯、撼、躬'’等字词容易写错。

24.C25.A26.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

(2)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28.两文都展现了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精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分别描

绘了桃花源内外的田园生活图景。前者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桃花源的和平、怡然自得的世外

桃源景象,后者则通过详实的描写,展现了江北农村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场景。两文

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纯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两者都具有韵味

十足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田园风貌。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乙】文作者说“自恨不如远甚也”,结合前文“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

所之意”可知,作者是看到农家一家人和和美美,万物都各得其所,是自恨自己不如这家人

能如此自在地生活,能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如此和谐美好,而不是恨江北人远远比自己的生活

答案第5页,共12页

安适;

故选c。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舍弃、丢下/动词,放弃、舍弃;

B.代词,代指桃花源/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农家的妇人;

C.动词,发现、看到/得到、获得;

D.代词,其余的、剩下的/第一人称代词,指“我”;

故选A。

26.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

“园有豆棚瓜架”,此句表达园子中有豆棚和瓜架,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园子中具体事物的结构,

语义完整,应在此处停顿。“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又有”表示另一种事物,即园子中还有几

棵郁郁葱葱的树,“郁郁然”形容树的状态,这部分紧密相连,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所

以在“郁郁然”后停顿。“儿女啼笑”与“鸡犬鸣吠”,这两句分别描述了家中孩子的啼笑和鸡狗

的叫声,属于并列的两种场景,各自语义完整,因此在“儿女啼笑”后停顿,将二者分开。即

断句为: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四野:四方的田野,即田野各处:油油然:形容禾苗茂盛的样子;俱:全,者B;耘:

除草,这里泛指田间劳作;于:在。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

桃花源中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等植被,田间小路交

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根据【乙】文中“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

鸡犬鸣吠”可知,描写了农家有豆棚瓜架、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孩子的啼笑声和鸡犬的鸣

叫声,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和谐宁静的家庭生活场景;根据“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

女俱耘于田间”可知,描绘了田野里禾苗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劳作的景象,整个画面安

答案第6页,共12页

宁而美好。据此可概括为:和谐安宁的生活图景

根据【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可知,说明

桃花源中的人们无论是劳作的成年人,还是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快乐自在,怡然自得,享

受着自己的生活。根据【乙】文中“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田,而妇人汲井

且浣衣”可知,能看出一家人都在各自忙碌地劳作,在这样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中,蕴含着一

种自得其乐的意味,尤其是作者“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侧面反

映出这家人生活的自得其乐,让作者心生羡慕。据此可概括为: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

【甲】文陶渊明虚构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显然是对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的现实不满,而对这种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充满向往,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

地方让人们安居乐业。【乙】文戴名世看到江北农家的生活场景,根据“余顾而慕之,以为此

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知,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情,暗示

了他对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如意的不满,渴望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这种简单、和谐、

安宁的生活。据此可概括为:作者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

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

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

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乙】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

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

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挑粪浇灌

园子,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

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

差得远呢!

29.父叔辈/张灯/龙山30.像脚后跟凄凉因为31.C

32.(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也没有不挂灯的。

(2)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3.甲:①根据小贴士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的慨叹。②根据甲文“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答案第7页,共12页

浴浴熊熊,,等可知,作者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表达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

好生活的留恋。

乙:小石潭的景物具有寂静、幽深的特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贬谪生活中的孤独、悲凉、

凄怆之情。

丙:①借酒凭吊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②根据背景资料,表达对家国离乱、

身世飘零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痛苦。③借葵花的向阳特性来比喻自己心系故国,始终如一,

表达爱国之情。④根据“天涯节序匆匆”可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⑤根据“榴花不似舞

裙红”可知,表达今不如昔的悲痛。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三个不同类型的文段:张岱的《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描述了龙

山放灯节的盛况,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节庆气氛,反映了作者对过往繁华生活的怀念;柳宗元

的《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景色,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与凄凉

之情;陈与义的《临江仙》通过写端午佳节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于南宋沦落时的怀乡之情和

仕途失意的感慨。三篇文章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分别是怀旧、孤寂和怀乡。

29.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父叔辈”为主语,“张灯”为事件,“龙山”为地点。结合句意: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故正确断

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

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句意:从山下往上看,就像银河倾泻而下。如:像。

②句意:脚也转不了。踵:脚后跟。

③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

④句意: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

31.本题考查句式辨别。例句是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在正常语序中,应该是“父叔辈

于大松树下台”。句意是:父辈叔辈们在一棵大松树下设了台子。

A.“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是被动句,句意是:它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得到了;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是:南阳(地名)的一个叫刘

子翼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是倒装句。在正常语序中应该是“则其上题名”。句意是:它的

船背稍微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式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其中,“之”

是代词,翻译为“他们句意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

答案第8页,共12页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1)句中重点词有:自:从;至:至U;亦:也;灯:名词动用,挂灯。

(2)句中重点词有: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

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3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文言小贴士:“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明人生虚幻,但仍有

所留恋。

甲文:根据“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

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

人无不歌唱鼓吹”可知,人们在龙山放灯,到处挂满灯,场面壮观,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

庆,场面热闹;联系文言小贴士“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可知,

往事已成过往云烟,一切对于张岱来说如梦一般,表现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

的留恋。

乙文:根据“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

(清冷幽寂)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遭贬谪后内心难以排遣的苦

闷,无法摆脱的落寞。只有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

丙文:根据“注释①北宋灭亡后,陈与义在南宋建炎三年流落南方”结合诗句“高咏楚词”,由

“楚词”可想到屈原,屈原是爱国诗人,品行高洁,“南渡之后,流寓湖南、湖北一带”的诗人

在午日高咏楚词,表现出对屈原的凭吊与敬仰之情,透露了作者的感伤之情和壮阔胸襟。“天

涯节序匆匆”,时光流转,节序更替,自己还天涯漂泊,抒发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无

人知此意”,表意浅显,抒情直接,抒发世无知己的失意孤寂之情。“伤老”写出了作者感慨

时光流逝。“戎葵凝笑墙东”中“葵”的特点是向阳的,作者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始

终如一的爱国思想。“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词人祭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

和屈原一样的爱国之情。这里“倒酒”则是为了浇愁,表现了词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借酒

消愁的无奈和苦闷。综上可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作者在端午节凭

吊屈原,怀旧伤时,表现了对家国离乱、身世飘零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借此来抒发自

己的爱国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答案第9页,共12页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在龙山放灯。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到处都挂灯,从城隍庙到

蓬莱岗,到处也都挂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

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

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

地方,只能随大流,听之任之。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

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

(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

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

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

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