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古诗词阅读典型考点刷题练习题

1.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之情,尤其是“行不足”三个字让

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在这首诗的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1页共32页

A.甲诗写于诗人出使边塞途中,叙述所见所闻所感,写尽边塞奇观,抒尽胸中豪情。

B.甲诗颔联以“征蓬”自比,写出自己如蓬草一般无依无靠,表达作者的飘零之感。

C.乙诗前两句以动衬静,人物和景物融合为一,共同构成幽静脱俗的隐居生活画面。

D.两诗都用比喻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甲乙两诗写于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甲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乙诗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所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炼字赏析前两联中的“空”字。

(2)请从写景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5.小语在搜集山水诗时,对王维的诗特别感兴趣,请你一起参与鉴赏。

汉江临泛

[唐朝]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切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①。

【注释】①山翁,即山简,西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

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1)本诗中“浮”“动”二字用得极妙,妙在何处?

(2)小语感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居士诚不我欺也!"你

是否赞同小语的说法,并阐述理由。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①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②禁持③。春浦④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⑤门枝。一

第2页共32页

年灯火⑥要人归。

[注]①岁不尽五日:除夕前五日。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回杭州家里,途

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②恶:猛,厉害。③禁持:摆布。④浦:水边。⑤亚:靠近。

⑥一年灯火: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木定桶的一项是

A.词作多呼应,如“浦”“棹”呼应了“画船”,“一年灯火”呼应了“岁不尽”等。

B.“雁怯”表面上写雁,实则以雁喻词人自己,此句与“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小梅”一句写词人在乘船途中看到了河边的小梅已经长出了长长的枝条。

D.最后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家中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都在催促自己回家。

(2)北京大学教授林力在《宋词鉴赏大典》中评价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一是以哀景写欢乐,二是以

淡笔写浓情。请结合词作,试分析其中一点。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唐催颍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②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①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大革命处于低潮。“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击,找到出路。②酹

(随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第3页共32页

(1)选出下列对《菩萨蛮•黄鹤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沉沉”“苍苍”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沉郁的特点,勾勒出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

面,传达了诗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B.一个“锁”字,连结两山大江,形象地描绘了龟山与蛇山夹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C.“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境相似,但所传递的情感

凸显了毛主席对革命前途的困惑与迷茫。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篇从小处着笔,写景由近而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

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2)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想,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分别结合律诗的尾联和词的下

阕分析作者的不同情感。

9.诗歌鉴赏。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

(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单车”写张判官轻车简从,慷慨出塞,用问句则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

志。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本诗写虚如实,通过想象把人物放在荒漠广阔的背景之中,形象突出,格调高昂。

D.尾联间接抒情,感情深厚而复杂,表达了团聚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

(2)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

10.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

第4页共32页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

11.古代诗歌阅读。

某公园内草木繁盛,鲜花遍地,树干上悬挂着写有花草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

面的问题。

庭中有奇树乱花渐欲迷人眼迟日江山丽

绿叶发华滋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花草香

甲乙丙

(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华”一词的意思。

(2)乙标牌上的“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了春草怎样的特点?

(3)请简要赏析丙标牌上“春风花草香”一句的表达效果。

12.阅读《春望》和《月夜》,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两首诗均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1)《月夜》一诗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从他人(小儿女)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

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下列选项中运用了这种手法

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第5页共32页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两首诗都表达了①之情,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

②之情。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王湾诗首句“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乙】“天涯”此处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两首诗都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B.【甲】是一首五言律诗,【乙】中“天净沙”一词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C.【甲】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乙】选取景物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烘托了作者“断肠”的凄切心情。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14.(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第6页共32页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雕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雉雕(zhigb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表归隐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B.“倚杖候荆扉”中的“候”字,传神地描绘了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迎候孙儿放牧归来的动人情

景,宁静闲逸,情意浓浓。

C.“雉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闲适安逸的情境。

D.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其中的“羡”,表达了诗人也想和诗中的人与物一样有所归依,抒

发了诗人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2)全诗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描绘了、、三幅晚归图。

(3)这首诗歌与王绩《野望》虽意境十分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从具体的景物描

写、情感表达两方面进行分析。

《野望》描绘的是山村秋景图,通过写牧人与猎人无忧无虑、欣然归家的情境,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与

彷徨。

《渭川田家》描绘了,流露出。

第7页共32页

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尤其是“行不足”三个字让我

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在这首诗的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考点】诗;词句赏析;主旨情感;山水田园.

【答案】(1)喜悦(或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2)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

绘出小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

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分析】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

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

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

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解答】(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首联点明游览的起点一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描绘了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的画面;颔联描绘了黄

莺争栖向阳的暖树,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面;颈联描绘了花草向荣的趋势;前三

联寓情于景,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

第8页共32页

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个“争”字,黄莺争抢暖树,赋予黄莺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描绘燕儿筑巢的场景,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

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一“争”一

“啄”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

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答案:

(1)喜悦(或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2)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

绘出小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

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

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

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

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

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

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送别抒情;形象意境;主旨情感.

【答案】(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

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

第9页共32页

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要注意把握两句诗歌的基本内涵,前句写船出三峡,

渡过荆江山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

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阔的原野,显得天空辽阔,境界

iWjJZEo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

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

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

感,从这个角度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答案: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

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

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

舟。

【点评】鉴赏诗歌,注意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不可仅仅理解

字面意思。

3.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第10页共32页

A.甲诗写于诗人出使边塞途中,叙述所见所闻所感,写尽边塞奇观,抒尽胸中豪情。

B.甲诗颔联以“征蓬”自比,写出自己如蓬草一般无依无靠,表达作者的飘零之感。

C.乙诗前两句以动衬静,人物和景物融合为一,共同构成幽静脱俗的隐居生活画面。

D.两诗都用比喻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甲乙两诗写于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甲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乙诗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所作。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D

(2)甲诗描绘了塞外雄浑、苍凉、荒寂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抑郁孤寂心

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或:心胸开阔之感)。乙诗表现了诗人晚年隐居时宁静淡泊

的心境(或:独处时的愉悦悠闲)。

【分析】《使至塞上》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首联两句交待

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

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

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

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

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BC.正确。

D.有误,《竹里馆》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甲诗,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可知,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

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

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

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

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

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和前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相呼应,点明此次路途之远,抒发了诗

第11页共32页

人对都护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真实的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

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

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乙诗,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

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次句承上写诗

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

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

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此诗写隐

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

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答案:

(1)D

(2)甲诗描绘了塞外雄浑、苍凉、荒寂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抑郁孤寂心

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或:心胸开阔之感)。乙诗表现了诗人晚年隐居时宁静淡泊

的心境(或:独处时的愉悦悠闲)。

译文:

《使至塞上》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

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竹里馆》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

与我相伴。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

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12页共32页

(1)炼字赏析前两联中的“空”字。

(2)请从写景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考点】诗.

【答案】(1)第一个“空”,是“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第二个

“空”意为“徒然”,强调了时间渺远,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惆怅。

(2)选景典型生动,展现了黄鹤楼外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引发下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分析】这首古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瞭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

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

无不如此。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

荡荡的黄鹤楼。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是空间上的空荡荡。诗人面对历史陈

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

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

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这

个“空”是“千载”如此,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

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

载依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描写方面、修辞方面、表现手法、抒情技

巧。“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

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

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答案:

(1)第一个“空”,是“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第二个“空”

意为“徒然”,强调了时间渺远,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惆怅。

(2)选景典型生动,展现了黄鹤楼外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引发下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己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

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

第13页共32页

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

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

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小语在搜集山水诗时,对王维的诗特别感兴趣,请你一起参与鉴赏。

汉江临泛

[唐朝]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容前浦,波澜切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咒

【注释】①山翁,即山简,西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

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1)本诗中“浮”“动”二字用得极妙,妙在何处?

(2)小语感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居士诚不我欺也!"你

是否赞同小语的说法,并阐述理由。

【考点】诗;词句赏析;拓展延伸;山水田园.

【答案】(1)“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

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

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2)我赞同小语的说法。整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

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展现了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

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画面。

【分析】《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

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

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

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

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

气魄宏大。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意思是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

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

第14页共32页

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

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

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势也表

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

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

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

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

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

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

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尤其“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

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

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

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

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

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答案:

(1)“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

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

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2)我赞同小语的说法。整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

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展现了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

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画面。

译文: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

时时隐现。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

留此地长醉不归。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

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

第15页共32页

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①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②禁持③。春浦④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⑤门枝。一

年灯火⑥要人归。

[注]①岁不尽五日:除夕前五日。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回杭州家里,途

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②恶:猛,厉害。③禁持:摆布。④浦:水边。⑤亚:靠近。

⑥一年灯火: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木定福的一项是C

A.词作多呼应,如“浦”“棹”呼应了“画船”,“一年灯火”呼应了“岁不尽”等。

B.“雁怯”表面上写雁,实则以雁喻词人自己,此句与“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小梅”一句写词人在乘船途中看到了河边的小梅已经长出了长长的枝条。

D.最后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家中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都在催促自己回家。

(2)北京大学教授林力在《宋词鉴赏大典》中评价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一是以哀景写欢乐,二是以

淡笔写浓情。请结合词作,试分析其中一点。

【考点】词;词句赏析;表达技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

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

归心似箭的心情。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句运用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

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

生长。并非是“在乘船途中看到了河边的小梅已经长出了长长的枝条”。

故选:Co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雁怯重

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意思是: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

To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雁

第16页共32页

怯重云不肯啼”,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用比喻

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

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

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

巧妙地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

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上片作者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意思是: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

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

快点回来啊!“春浦渐生迎棹绿”写水面,意境焕然一新。“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

殆荡,春意盎然。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

暖。“小梅应长亚门枝”此句运用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

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

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

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

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据此分析

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C

(2)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

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译文: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

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

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①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②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③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④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

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第17页共32页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词句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

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运用典

故,写部队夜袭敌人场面及将士们的悲壮心理;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

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

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

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

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

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

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答案:

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

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

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

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

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

第18页共32页

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

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

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唐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②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①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大革命处于低潮。“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击,找到出路。②酹

(跑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1)选出下列对《菩萨蛮•黄鹤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茫茫”“沉沉”“苍苍”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沉郁的特点,勾勒出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

面,传达了诗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B.一个“锁”字,连结两山大江,形象地描绘了龟山与蛇山夹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C.“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境相似,但所传递的情感

凸显了毛主席对革命前途的困惑与迷茫。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篇从小处着笔,写景由近而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

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2)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想,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分别结合律诗的尾联和词的下

阕分析作者的不同情感。

【考点】诗;词;词句赏析;主旨情感.

【答案】(1)D

(2)崔颍诗尾联通过描绘“日暮”“烟波”之景,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思乡之情和愁绪。毛主席词下阕

第19页共32页

抒情,怀古思今,“心潮逐浪高”的“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隐喻汹涌澎湃的革命高

潮,表达了作者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分析】这首《黄鹤楼》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噫亮而不拗口。真

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写于1927年春天,蒋介石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可是,4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