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重点古诗文梳理《行路难》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重点古诗文梳理《行路难》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重点古诗文梳理《行路难》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重点古诗文梳理《行路难》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重点古诗文梳理《行路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备考之重点古诗文梳理(九年级篇)(试题+解析)

第一篇:行路难(其一)李白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李白少年时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

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

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

后病逝于当途。

二、创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

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诗句解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价值万钱。我放下杯和筷子,不能

下咽,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里却茫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

精美;“清酒”、“珍像”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以夸张的笔法

领起,极写宴会之丰盛。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

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

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

抑郁不舒的心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闲来坐在碧溪边钓鱼,又想像梦中

在日边乘船远航。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

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借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诗人幻想能像姜尚、伊尹一样领受君命,实现“济苍

生”的宏愿,表明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礴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

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处何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终将会到来,(到那时)

将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

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

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可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

安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

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

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

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

个性。

四.试题(共8小题)

1.默写。

(1)《行路难》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4)《行路难》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

(5)《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

(6)《行路难》诗中强烈的对比衬托诗人内心悲苦的诗句是:

2.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

3.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4.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

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

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

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

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

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

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

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5.阅读回答: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3)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6)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雪满山”(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

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

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6.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

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

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联系加粗字的意思赏析诗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②

李白

犬吠③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④。

树深⑤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⑥,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⑦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境内,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

读书。②不遇:没有遇到。③吠:狗叫声。④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⑤树深:树丛深处。

⑥青霭:青色的云气。⑦倚:靠。

(1)请赏析颈联中“分”和“挂”字的妙处。

(2)“愁倚两三松”一句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李白)

(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李白)

(三)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躅不敢言。

(作者:鲍照)

(1)《行路难(其一)》和《宣州谢跳楼钱别校书叔云》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2)对比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行路难(其一)》,说说他们对“行

路难”的态度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默写。

(1)《行路难》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

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

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

日边

(6)《行路难》诗中强烈的对比衬托诗人内心悲苦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

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

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答案: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重点

字:樽、羞、箸)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重点字:溪)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重点字:溪)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重点字:

樽、箸)

2.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阅读的积累程度,要注意认真回忆课文里所学的诗歌,判

断诗句是否采用典故。

【解答】A.“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

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B.“乘舟梦日”运用典故,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

过日月旁边;

C.“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己烂,

回到家里才知己经过了百年。

D.该句李白写内心茫然无措,没有典故。

故选:Do

3.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诗以“行路

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

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

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

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

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

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解答】A.有误,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

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摆下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

内心的苦闷抑郁。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BCD.正确。

故选:Ao

4.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

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

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

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

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

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

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

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这是李白所

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本诗通过描写诗人感情激荡起伏、复杂的变化,抒发了

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价值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

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

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

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

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解答】A.有误,“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

而不是无限依恋之情;

BCD.正确。

故选:Ao

5.阅读回答: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3)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6)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冰塞川”“雪满山”(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

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

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

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

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

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

名篇。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感情。了解全诗内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

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从中看出诗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从中表现了诗人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本题考查炼字。破:劈开,斩破;济: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意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

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的乐观、

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本题考查诗歌中典故的运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体会其作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礴溪上钓

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

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

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

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

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

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

(5)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了解全诗内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的

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从中看出诗

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从中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够得

到朝廷的重用。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

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

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

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

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7)本题考查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感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意所说的那样,乘长风

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

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答案:

(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

(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

追求。(意思对即可。)

(3)例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

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

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5)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

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6)冰塞川

(7)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意近即可)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6.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

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

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联系加粗字的意思赏析诗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答案】(1)C

(2)“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

的情形,体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分析】李白有《塞下曲》六首,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

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

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

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本诗的结

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

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

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诗中未表壮志难酬的抑郁,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

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奔赴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故选:Co

(2)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要准确理解加粗字,“抱”是个动词,接着考虑这个动词描述

的动作或形象,最后联系诗句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情感分析这两句的表达效果。“晓战

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

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首先“抱”是拥抱、怀抱的意思;“抱”字烘托出军营高度警

备、紧张的气氛,将士们随时整装待。由此可以想象将士们怀抱马鞍的目的应该是随时

做好应战的准备,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

的心情。

答案:

(1)C

(2)“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

的情形,体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译文:

五月的祁连山仍有积雪,看不见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②

李白

犬吠③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④。

树深⑤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⑥,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⑦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境内,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

读书。②不遇:没有遇到。③吠:狗叫声。④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⑤树深:树丛深处。

⑥青霭:青色的云气。⑦倚:靠。

(1)请赏析颈联中“分”和“挂”字的妙处。

(2)“愁倚两三松”一句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

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

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

“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词。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

“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困绕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露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

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动景,然而诗人

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二者相映

成趣的图景。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本诗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

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

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

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

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答案:

(1)“分”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

的浓密飘动感。“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表达了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

失的愁情。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

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

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李白)

(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李白)

(三)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躅不敢言。

(作者:鲍照)

(1)《行路难(其一)》和《宣州谢跳楼钱别校书叔云》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2)对比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行路难(其一)》,说说他们对“行

路难”的态度有什么异同。

【答案】(1)同:都抒发了作者功业难就(或: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苦

闷。

异:《行路难(其一)》面对挫折,仍然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宣州谢跳楼饯

别校书叔云》面对挫折,略显消极,有避世思想。

(2)从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是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但由于时代和诗人精

神气质方面的原因《行路难(其一)》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

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拟行路难(其四)》相比,《行路难(其一)》的思想境界

就显得更高。

【分析】《行路难》(其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

此篇《行路难》。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

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

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

量。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

登谢跳楼时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

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共九十二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

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