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3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3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3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3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3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武昌起义的胜利,给新闻界注入了一股活力,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均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和清末比起来,民初的新闻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鼓吹“实业”“教育救国”的经济报刊、教育报刊,以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除上述变化外,民初新闻界与清末最明显的不同,是政党报刊的蜂起。二、政党报刊的蜂起议会制、多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民国成立前后,在建设民主政治的口号下,中国社会刮起一股结党结社之风,短时间骤然出现了300多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政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组合,基本形成了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四个较大的政党,1912年5月,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又合为进步党。它们竞相利用报刊为自己宣传,出版了大量政党报刊。反映在新闻界中,也就形成了两大派系,即同盟会—国民党系统为主的民主革命派报纸和以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为主的拥袁报纸。同盟会—国民党系:在上海,除武昌起义前已创办的《民立报》(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天铎报》(这一时期的总主笔由戴季陶改为李怀霜,这家报纸在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等问题上态度坚决,发表过不少的激烈言论,柳亚子发表了不少评论,很引人注意。《大陆报》外,新出版的有《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国民》、《民强报》等。在北京,武昌起义前创办了《国风日报》、新出版的以《亚东新报》为最有影响。在武汉,民国成立之后新出的有《震旦民报》、《春秋报》、《民国日报》等,以《震旦民报》影响最大。共和党―进步党系:主要集中于京、津、沪、汉和湖南、四川、两广。在北京,较有影响的是《国民公报》,黄远生主办的《少年中国》也随《国民公报》分送。该报的主办人徐佛苏、蓝公武和黄远生等,对袁世凯抱有很大的希望和幻想,同时又反对袁的暴虐统治,提倡人权,主张法制,敢于批评时政,揭露内幕,是民主党在北京的喉舌。1912年12月创刊于天津的《庸言》,梁启超主编,也是民主党的言论机关。1912年1月4日在上海创刊的《大共和日报》,由章太炎创办,是统一党的言论机关,该报处处攻击孙中山、黄兴的临时政府。1912年3月10日创刊于汉口的《强国报》,则是共和党的言论机关。两派报纸的斗争:两派报纸的壁垒,在1912年7、8月间已形成,开始还只政争,如实行总统负责制还是责任内阁制,定都哪里等等问题,到最后,已没有多少严肃的政治争论和原则是非,而是乌烟瘴气的党同伐异、人身攻击。两派报纸之外,还有一些没什么明显主张的非政党报纸,但政治上也站在封建买办势力一边。这就是“二次革命”前新闻界的状况。短暂的繁荣转为了畸形。三、新闻事业繁荣的原因1.旧法律的废除与新法律的保护清朝政府曾颁布过《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等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武昌起义后,这些法律无形中被废除了。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颁布法令中,都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的自由”。2.各地军政当局的支持各地革命党人控制的军政当局,也大体上实践和维护了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支持鼓励报刊的出版。即使旧势力影响较大地区的政权,在民主思潮的激荡下,也对报纸的出版采取宽容态度,报纸的言论自由受到尊重。3.形形色色的政党,一部分政客和资本家也纷纷办报为自己宣传,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民国之初被称为“报界之黄金时代”。五、二次革命与“癸丑报灾”袁世凯窃权后,表面上信誓旦旦忠于共和,暗地里以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制。在报界,在大力扶植自己一派的报纸的同时,对国民党一派的报纸软硬兼施,进行迫害。革命党人在宋教仁案中,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嘴脸,发动了所谓的“二次革命”。“癸丑报灾”:二次革命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袁世凯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京、津、汉、广州、长沙、成都等地国民党报刊全部被查封。上海的国民党报刊,因在租界内,无法查封。就采取禁售的办法,限制它们在租界外发行。《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天铎报》、《民国日报》等,都因禁售而被迫停刊。除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外,其他在宋案中发过反袁言论和同情过国民党方面的报纸,也受到摧残迫害。如杭州的《汉民日报》被冠以“庇护乱党”的罪外被勒令停刊,主编邵飘萍被捕入狱。据统计,在军阀、官僚的摧残下,到1913年,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即使进步党派系的报纸也噤若寒蝉。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人们把这一年报纸遭到的浩劫,称为“癸丑报灾”。六、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对舆论的控制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气焰更为嚣张,他表面上始终打着“舆论之仆”和“顺从民意”的幌子,实际上用种种手段驾驭报刊,钳制舆论,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他们的手段之一,是纵容封建复辟势力利用报刊宣扬尊孔复古,诋毁共和民主。手段之二,是创办御用报纸,充当喉舌。手段之三,是笼络、收买报纸和报人。与此同时,则是进一步以暴力压制、迫害反对他的报纸和报人。他一方面颁布一系列限制言论的法令,如重新恢复《大清报律》,颁布《出版法》等,使他的暴行合法化;一方面进行封报、捕人、行凶等血腥迫害和摧残。继“癸丑报灾”后,又有一批新出不久的反袁报纸,如天津的《新天津报》、《公民日报》,上海的《民国日报》、《中华新报》,湖南的《湖南通俗教育报》等,被查封或禁售。七、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916年下半年,反袁拥国运动胜利后不久,摄于强大的拥护共和的声威,北洋军阀不得不恢复《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在对报刊言论出版自由的限制方面,各军阀或暂时有所收敛,或稍做开明姿态,新闻出版事业表上出现了一个较快发展的势头,1916年底,全国新老报刊达到289种。这短暂的复苏,不久就被1917年3月的张勋复辟和之后的段祺瑞专权全部扼杀,整个新闻出版事业仍处于被禁锢状态。这一时期,整个报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现象:1.报格的卑下。军阀、官僚政客津贴贿买报纸成风,不少报纸沦为军阀、官僚政客的喉舌。2.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屡屡出现“有报无社”的“马路小报”,“有社无报”的“鬼报”。前者于出版前夕,在旅馆开一房间,胡乱对付一下,在马路边报摊上发行以赚钱;后者则是租一间房,挂一个报社招牌,拿张白纸,利用别的报馆印过的报版,换个报头,印几份,一份贴在报馆门首,一份送交警局备案,然后向津贴办报的军阀官僚要钱。3.以“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报纸副刊、小报和期刊泛滥一时虽然报纸副刊上发表言情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清,但公认的鸳鸯蝴蝶派的策源地是上海《民权报》的副刊。继《民权报》之后,成为鸳鸯蝴蝶派主要基地,还有《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以及其它一些报纸副刊。徐铸成曾回忆说:有些鸳鸯蝴蝶派小说,人物性格前后矛盾,完全是文字游戏,这样的副刊看过几次就不愿再看了。第二节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一、“报界奇才”黄远生黄远生(1885年-1915年),原名为基,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九江)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1903年、1904年接连中秀才、举人、进士。中进士后,获得“知县即任”资格,但他无意于仕途,经申请以进士资格赴日本学习法律。1909年学在回国,辛亥革命后,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月刊,担任过《申报》和《时报》驻京特约记者,并为《东方杂志》、《论衡》杂志、《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日报》撰写稿件,在短短四五年新闻记者生涯中,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一举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擘,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为报界奇才。民国以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大多以撰写政论、时评而闻名,黄远生则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几个特点: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的通讯,除少量报道社会新闻外,大多数量有关国家政治、财政、外交方面的报道。他常周旋于民国总统、内阁总理、各部总长、各政党要人之间,因而消息特灵通,能够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的新闻。他写通讯的材料,大都是他亲自采访到的,在没有事实根据之前,决不“逞臆悬谈”。可以说他的通讯,是民初政治风云真实而详尽的记录。2.忧国忧民,痛下针砭。作为一个爱国的、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以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形形色色的官僚、政客痛加针砭。对于民初的政治,他认为“乃有黑幕而无明幕”。对当时最高统治者,他写道:“故政局之日趋于险恶者,非他人为之,乃袁总统自为之也。”他又说:“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民国史上终为亡国之罪魁。”对于官僚阶层,他形容他们“如盗、如丐、如流氓”,忧国忧民嫉世愤俗之情,溢于言表。3.须眉毕现,幽隐毕达。黄远生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他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色,亦庄亦谐,妙笔成趣。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黄远生提倡“从新文学入手”,“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因此,他的通讯和文章虽用半文半白的文体写成,读来却毫不费力。他写通讯不拘一格,有时将背景材料置于篇首,娓娓道来,有时以事件结果先作交待,逐渐展开,有时则纵横交错,波澜起伏。另外,他还开创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黄远生的新闻思想:1.首先,他论述了舆论机关的使命。认为办报的目的是“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使“百年之后,吾黄种犹有再兴之日”,为此,他谴责“辛亥以来,报馆之呼号而不平,或为大总统之私,或为政府这私,或为官僚之私、或为会党之私,或为豪强雄杰奸商著猾之私”的不良现象。2.其次,黄远生主张通讯、评论要植根于事实,反对空谈,反对强加于人.3.提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修养,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在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纸正处于由以政论为主转变为了新闻为主的过渡时代,这种主张提出,无疑是有指导价值的。二、邵飘萍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邵飘萍(1886-1926),浙江金华人。他的新闻活动是从当业余通讯开始的。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他结识了知名报人杭辛斋,协助其创办《汉民日报》并担任主笔,同时还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开始了职业报人的生涯。1913年初,杭辛斋被选为国会议员,邵飘萍主持了《汉民日报》笔政。二次革命失败不久,邵被反动当局构陷入狱,《汉民日报》被查封.出狱后,邵为躲避袁党势力的迫害,1914年春东渡日本,与人组织了一个通讯社,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受聘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事短评。同年8月去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这个通讯社,不受政治派别所左右,内容分只采和编译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条特殊稿件,颇得各界好评”,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邵飘萍是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社为依托,成功地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活动的著名记者。邵飘萍特别擅长于采访,常常能得到一些高质量的独家新闻,他的通讯,文思敏捷,生动流畅,引人入胜。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独立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此后,他的新闻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加活跃的阶段。三、其他崭露头角的记者这一时期,除黄、邵二人,享誉京城、久有盛名的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凌霄、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1.刘少少(1870-1929),在当时的新闻界,有“怪杰”之称。政治上偏于保守,近俳优、逐虚名,曾因反对白话文受到鲁迅的讽刺。他的文章总是独辟旨趣,不与人同,“庄谐杂出,时杂倭语",为一些旧知识分子所欣赏。2.徐凌霄(1888-1961年),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出身士大夫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起,继黄远生任上海《时报》驻京记者,所写的北京通信注意有关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的介绍,富于趣味又文笔美畅,受到读者欢迎,成为民初最著名的记者之一。1918年《京报》创刊,被聘为撰述,主编副刊及撰写剧评。由于他熟悉清代历史掌故,对京剧等中国传统戏曲颇有研究,所写剧评,探讨京剧艺术的历史和发展,多有创见。三十年起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设立《凌霄随笔》、《凌霄汉阁随笔》等栏目,自撰文史方面的短文,成为历史掌故专家。3.林白水(1874-1926),福建侯官人,出身官吏家庭。1901年《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参加中国教育会,倾向革命,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和为《苏报》撰稿。1913年投靠袁世凯,1916年受段祺瑞资助,创办了《公言报》,成为安福系的喉舌,对国民党大加攻击。1921年,《公言报》被直系军阀捣毁后,由安福系资助,又创办了《新社会日报》(不久更名《社会日报》),政治上反对共产党、反对南方革命政府。1926年8月6日,因所著时评激怒奉系军阀张家昌,被枪杀。林白水长期周旋于官僚政客之中,熟知他们的底细,他的新闻和评论,夹叙夹议,挥洒自如,尖刻辛辣,每好“议论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使一些官僚政客声名扫地,十分狼狈。他的文字通俗浅显,娓娓道来,颇能吸引读者。4.胡政之(1889-1949)名霖,字政之,四川成都人,出身旧官僚家庭。1907年自费赴日留学,1912年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日文翻译,继任该报编辑、主笔,1915年被该报派往北京,任驻京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注意,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天津《大公报》后,被聘为经理兼总编辑,仍参加采访活动。1918年欧战结束后赴欧采访,是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1926年后,担任新记《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成为知名报人。5.张季鸾(1888-1941),陕西榆林人,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因文笔出众,任陕西革命留日学生刊物《夏声》编辑。1910年协助于右任编辑《民立报》。1913年受命上北京出版《民立报》,兼任上海《民立报》驻京记者。袁世凯、段祺瑞执政时期曾两次入狱,在辛亥革命前夕和民国初年这一段时期,在新闻界崭露头角,他以“一苇”的笔名为《新闻报》撰写的北京通信很受读者欢迎,但他真正在中国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1926年他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编以后。第三节民初新闻业务的发展一、民初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变化1.政论的衰退与新闻报道的发展民国初年尤其是二次革命后,政论在报纸上占的篇幅逐渐减少,主要原因:一是袁世凯、段祺瑞等封建军阀禁锢言论,多数报纸怕惹祸,开始少发或干脆不发政论;二是由于民国元二年各政党报纸多以言论对付政敌,互相诋毁,令人生厌,使政论的声誉大为下降;三是报纸的政论思想水平低下,枯燥乏味,读者日益减少。与政论的衰退相反,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首先,是政治新闻仍占较大的比重,特别是报道时政的电讯较前大大增加。由于电讯的数量很多,编辑在处理时,往往根据其来源或对象不同,加以专电、外电、通电、公电签名目。其中本报专电,因时效较高,最受欢迎,其次,是新闻通讯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受重视和欢迎。纪实性、解释性、述评性的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通讯,空前繁荣。许多大报者没有采访部,竞相聘第一流的记者常驻北京。第三,各报对国际新闻日益重视,刊载的外电明显增多。2.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又出现了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北京有民生通信社、北方通信社、新闻编译社,广州有岭南通信社,武汉有武汉通信社,长沙有大中通信社等,一般规模都很小,其中以邵飘萍创办的新闻编译社最有特色。3.新闻纪录电影的开端中国人自拍新闻纪录电影,开始于1911年拍的《武汉战争》。该片是由当时中国著名的杂技魔术家朱连奎摄制。武昌起义时,朱正在武汉演出,为了纪录这震惊全国的历史事件,他和美利洋行合作,冒险赴战地拍摄,把几次重大战斗的实况摄入了镜头,于同年12月1日在上海演映。由于该片及时迅速地反映了举世瞩目的武昌起义实况,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中国人自制的另一部较早、较有意义的新闻纪录片,是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的《上海战争》。该片纪录了“二次革命”中上海民军发动的围攻高昌庙制造局和吴淞炮台等军事行动,在上海与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一起上映,连映三天,轰动一时,这是较早的两部中国人自拍的新闻纪录片。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陈独秀与《新青年》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甲寅杂志》(1914)、《新青年》(1915)、《每周评论》(1918),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1930年以后)。陈独秀新闻活动中最辉煌的一页是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刊,陈独秀是它的创办人之一、并长期任主编,应该说,陈独秀用心血培育了《新青年》,《新青年》的巨大影响造就了陈在五四时期的显赫声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2.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如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都是《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他自己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50多篇论文、杂文。3.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报原则。因此,《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和陈独秀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二、《新青年》的四个时期:1、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每期只印1000份,6期为一卷,第一卷主要介绍西方实业、政治、文化界的著名人物,影响不大。出满一卷后停刊。2、1916年9月复刊,从第二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政治、青年的思想结合起来,使《新青年》影响日益扩大。3、1917年初,陈接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任该校文科学长,《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从此,《新青年》开始它最辉煌的时期,即五四时期。4、1920年8月随陈迁到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结束了同仁报刊时期,成为政党报刊。三、五四时期的《新青年》1、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胡适把新文化运动归结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研究问题即讨论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学的种种问题,如孔教问题、文学改革问题、国语统一问题、女子解放问题、贞操问题、礼教问题、教育改良问题、婚姻问题、父子问题等等。输入学理即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等。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文学革命运动。陈平原认为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是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这与梁启超提倡新小说是为了思想启蒙,新一代国民何曾相似。3、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宣传《新青年》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赞扬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也渐渐倾向马克思主义,为《新青年》回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刊物打下了基础。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一、《每周评论》的创办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考虑到《新青年》月刊刊期长、侧重于思想文化斗争,不便于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决定由《新青年》同仁另外创办小型四开政治报纸《每周评论》。《新青年》上有为《每周评论》做的广告:“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新青年是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是重在批评事实……但是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宗旨都是一样,并无不同。”前二十五期,由陈独秀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它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把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详尽报道并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由胡适主编,明显地成了宣传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二、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群众政治斗争的蓬勃开展,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一年之内新出版的这类报刊就达到400种。著名的有瞿秋白等编的《新社会》旬刊、北京大学新潮社办的《新潮》杂志、国民党在上海办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武汉的《学生周刊》,等等,这新报刊都加入了新文化运动的行列,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报纸,以评论为主,大部分文章都是毛泽东所写。《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21日创刊于天津,周恩来主编,他以飞飞的笔名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9月,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月刊从第八卷1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11月,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一个理论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编。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继马克思主义反对实用主义论战后,又开展了两大论战,一是反对伪社会主义,一是反对无政府主义,《新青年》着重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共产党》着重进行了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这些报刊,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些报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了。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在报刊上的广泛应用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但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也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如1898年出版的《无锡白话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但一般不受重视,影响不大。文学革命开始后,《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话文,象这样重要的大型刊物改用白话文,影响是巨大的。此后,大量涌现的进步报刊,也纷纷采用白话文,连一些老牌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用空一格的办法表示句读,很不方便阅读。《新青年》突破了陈规陋习,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问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二、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重大革新我国现代报纸的编排形式,大体上在辛亥革命时期已具雏形,到五四时期,又有了一些改进。有些报纸不再登“大总统命令”,或把它排在不重要的位置,或作为补白材料,进一步把重要新闻作为头条。标题的制作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极为醒目。报纸的版面编排日渐生动活泼多样化。新文化运动前,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尤其是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充斥副刊。五四时期,副刊的情况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一些报纸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作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园地,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即北京《晨报》的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这些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极大,使副刊在我国报纸上取得了重要地位,改变了副刊在报纸中不受重视的附属地位。三、政论被广泛采用,且形式多样五四时期的进步报刊,普遍以议论见长。《新青年》发表了大量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政论。《每周评论》和《湘江评论》,更是政论为中心,它们还采用述评这种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以后逐渐成为报刊上的一种常用文体。此外,报刊上还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丰实了政治思想评论。四、国际通讯报道的开展五四运动后,许多青年去国外留学,有些报纸就在这些留学生中发展国外通讯员、特派员。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国外一次就派出7名特派员。其中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3人,特别值得一提。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几十篇新闻、通讯,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了解。周恩来这一时期给天津《益世报》写的大量旅欧通信,也为此时期的国际新闻通讯增色不少。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胡政之以该报记者名义赴法国,采访了巴黎和会。五、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促使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进一步发展起来。1918年4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学校新闻教育的开端。该会由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主持并讲授新闻学。徐宝璜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该会还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新闻周刊》。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把出版杂志、日报、周报等内容写入决议之中。原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共产党》和《新青年》月刊,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至1922年7月均已停刊。党的二大,专门讨论了党报宣传问题。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会议上,决定创办党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向导》周报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由主持中央宣传工作的蔡和森主编。参加编辑和撰稿的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张国焘、赵世炎、彭述之等。1925年6月蔡和森因病去北京,由彭述之接编,1927年春,《向导》随中央迁到武汉,由瞿秋白主编,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向导》出了201期后被迫停刊。《向导》的主要宣传内容:《向导》作为党的第一政治机关报,一创刊就紧紧围绕着党的“二大”提出的反封建军阀的任务开展宣传,阐明反帝与反封建军阀是不可分割的任务,使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这是《向导》的一个重要宣传内容。《向导》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发展。它一方面反复阐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联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批评党内的关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帮助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指出只有联合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另外,《向导》初创时仅发行2000份,两年后增至2万余份,迁到武汉后发行近10万份。《向导》取得的成绩,和蔡和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经常带病工作,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代表了《向导》的理论水平和战斗风格。二、《新青年》与《前锋》1.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复刊了《新青年》,以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与宣传工作。复刊后《新青年》为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刚回国的瞿秋白主编。出4期后,党的“四大”又决定改为月刊,由彭述之负责编辑。1925年1月出1期后,,因彭生病住院,又由瞿秋白主编。由于人力财力有限,《新青年》从未按期出版,成了不定期刊。1926年7月,因党忙于北伐战争自动停刊。复刊后的《新青年》,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它先后出版了“共产国际号”、“国民革命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发表了列宁、斯大林等的经典著作、介绍了第三国际的纲领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为中国人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了解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中共中央在恢复出版《新青年》的同时,又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办了《前锋》杂志,瞿秋白主编,为转移敌人视线,假托在广州出版。原定月刊,实际上从未按期出版,至1924年2月,出了第三期停刊。它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具体分析中国革命的问题。表现出党的报刊注重实际的优良传统。《前锋》与《新青年》、《向导》相配合,在思想、理论和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宣传阵势,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发展。三、五卅运动中的《热血日报》1925年5月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惨案发生后,帝国主义利用新闻宣传机构造谣污蔑,而设在租界的中国人自己的《申报》、《商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民国日报》等一些大报,却采取了消极妥协甚到媚外的态度,不敢如实地报道事实真相,为此,中共中央除加强《向导》的宣传活动外,决定创办自己的日报《热血日报》。《热血日报》创刊于1925年6月4日,瞿秋白主编。设有“社论”、“本埠新闻”、“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紧要消息”、“舆论之裁判”等栏目。副刊“呼声”主要刊载小言论、杂文、小通讯及文艺等,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日报。强烈的政治鼓动性战斗性是《热血日报》的突出特点。它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磅礴气势,歌颂了革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可歌可泣的英勇行为,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行。由于《热血日报》旗帜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说理有力,深受群众欢迎,出至十期,销数即达三万。这也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千方百计地加以扼杀,逮捕了承印该报的印刷所老板,迫使《热血日报》出至24期停刊。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报刊1922年1月,北京青年团出了《先驱》;2月广东青年团出了《青年周刊》;3月,四川团组织创办了《人声》;6月,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在巴黎成立了青年团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8月出版了《少年》月刊。1924年2月改名为《赤光》。在这些团刊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团组织出版的《先驱》。《中国青年》:1923年8月25日,青年团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继《先驱》之后出版《中国青年》(周刊)。《中国青年》在邓中夏、恽代英的筹划下,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刊头由邓中夏题写,恽代英担任主编。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李求实等都参加过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中国青年》是中共建党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最杰出的革命报刊之一。从1923年10月创刊到1927年10月的最后一期,共出了168期。《中国青年》之影响:《中国青年》在存在的四年内,教育和了一代青年。它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路线和团的决议,引导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去。它引导青年正确处理理想、前途、恋爱、婚姻、学习、工作、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在北伐战争开始之时,它大力宣传了这次战争的性质、目的、意义、及时分析了形势。它还敢于抵制当时党的领袖陈独秀的一些错误主张,支持农民的土地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它又及时地揭露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中国青年》紧密结合青年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宣传,同时又表现了政治上的敏锐性和理论的彻底性,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拥护和信赖,被看作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五、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群众性报刊1.工人报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群众斗争中,也创办了大批群众性报刊。首先出版的是《劳动周刊》,1921年8月创刊于上海。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刊。编辑主任张特立(张国焘),实际负责编辑的是李启汉。该刊的主要任务是通俗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的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此同时,北京党组织出版了《工人周刊》。1922年6月,《劳动周刊》被公共租界查封,《工人周刊》便代替《劳动周刊》成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刊物。此外,组合书记部各分部也都出版了自己的刊物。①1922年至1923年2月,我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出版了一批工人刊物,“二七”惨案发生后大都被军阀查封。②从1924年起,工人运动又开始复兴,大批工人报刊陆续创刊。《中国工人》、《上海工人》、《青年工人》、《劳动旬刊》、《农工旬刊》、《铁路工人》、《造船工人》等,全国重要工人报刊已达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共中央主办的《中国工人》。《中国工人》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邓中夏、罗章龙先后担任主编。撰稿人有刘少奇、瞿秋白、任弼时、张太雷、李立三等。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总工会的机关刊物。1926年5月迁武汉出版,汪精卫叛变后被迫停刊。该刊创刊于工人运动复兴时期,认真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介绍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为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进行准备,这是过去工人报刊很少注意的。③五卅运动后,工人报刊又涌现了一批新的,如1925年6月11日,上海总工会出版了《上海总工会日刊》;1925年6月24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出了《工人之路》;湖北有《工作导报》,湖南有《湖南工人》,上海有《上海工人》、天津有《工人小报》等等,形成了中国工人报刊的新高潮。2.农民报刊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也蓬勃兴起,党领导的各地农民协会大都出版了自己的刊物。1925年7月,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协会出版了《海丰半月刊》。1926年1月,广东省农协会在广州出版了《犁头》,1926年2月,湖北农协会出版了《湖北农民》,发行量最高时达二万份。1927年5月,湖北农协会又创办了《农民运动》、《湖北农民画报》,此外,江西省《江西农民》,湖南省《农友》,山东省《山东农民》等,这些农民刊物及时反映农民运动的情况,向农民进行形势教育,对推动农民运动起了很好的作用。3.学生报刊和妇女报刊这一时期,学生报刊和妇女报刊也大量涌现。学生报刊中,以《中国学生》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高。于1924年创刊于上海,主要发表有关学生运动的论文、论述中国学生运动中的问题,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破坏学生运动的罪行,发行量达8000份。妇女报刊中《妇女声》是党创办的第一个妇女报刊,创刊于1921年12月13日,陈独秀、沈泽民、邵力子常撰稿,1923年8月22日,上海《民国日报》出版了副刊《妇女周刊》,撰稿人有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是党指导妇女运动的重要阵地。稍后全国妇女联合会出版了《中国妇女》,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妇女报刊。六、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通讯社最早成立的是中俄通讯社(后改为华俄通讯社),它是1920年7月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建立的一个公开宣传机构,后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社长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员杨明斋担任。社址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俄通讯社的发稿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翻译和报道来自俄国和共产国际的材料,这是大量的。另一类是摘编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成俄文,用电讯形式发往莫斯科,在苏俄报刊上发表。中俄通讯社的稿件,大多发表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和《民国日报》上。比中俄通讯社稍晚的,是北京的劳动通讯社,它是《工人周刊》编委会附属的一个宣传机构,稿件除供给《工人周刊》外,还向北京的《晨报》、上海的《申报》等大报发稿。此外,湖北、广东、山东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创办过通讯社。第二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国民党新闻事业一、国共合作期间的国民党报刊及中央通讯社的建立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宣传机构逐步建立起来。首先在广州创办了《民国日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起着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的作用。《国民日报》的改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还改组了上海《民国日报》,使其成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机关报,主编叶楚,经理邵力子,沈泽民、恽代英参加编辑。该报的综合性副刊《觉悟》在邵子力、陈望道的编辑下,坚持国共合作的立场,积极宣传的中山的三大政策,发表了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情况的文章,是当时国民党报刊中较突出的。此外,国民党中央各党部也都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宣传部有《政治周报》、农民部有《中国农民》、工人部有《革命工人》、军人部有《军人周报》、妇女部《妇女之声》等,各省市党部也都出版了报刊。国民党军人报刊的出现:国民党报刊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一个新现象,就是创办了一批军人报刊。仅黄辅军校就出版了《军人周报》、《黄浦潮》、《革命军》、《先声旬刊》、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第一、二、四、六、七、八军都办了一些军人报刊,据统计,从1925年至“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前,仅在广东出版的军人报刊就有30多种。国民党报刊的发展总体情况:而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报刊大约有66种之多,成为自同盟会以来国民党出版报刊的第二次高潮。国民党在加强报刊建设的同时,1924年4月1日由宣传部创办了中央通讯社。初创期它虽然规模不大、设备简单,但它毕竟不同于此前国人那些通讯社,规模很小、地处一隅,有的寿命很短,影响有限。这是一家全国性的通讯社,它能把广东革命根据地及各地的消息向全国发布,打破了一些主要新闻和国际消息被外国通讯社垄断的局面。二、《政治周报》和汉口的《民国日报》等报刊的重大作用《政治周报》和汉口的《民国日报》是由共产党人也参加的国民党报刊宣传工作,使有些报刊办得十分出色,注重政治思想宣传。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斗争,大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及国共合作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给国民党右派以沉重的打击。第三节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20年代以后,私营新闻事业获得了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私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新闻业务上、在经营上有不少长足的进步,但在政治、言论上多数报纸是谨慎、保守的。像《申报》、《新闻报》这样在新闻界举足轻重的大报,却担当不了领导舆论的作用。有时甚至屈从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淫威。如1925年五卅运动中,《申报》与《新闻报》从营业考虑,刊登了帝国主义分子的反宣传广告《诚言》。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整个社会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仍是有限的,不可能有独立发展和繁荣的天地。一、《申报》、《新闻报》的稳步发展经过前一段时期的企业化过程,《申报》、《新闻报》为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报纸发行量看,两报相继突破5万大关,成为旧中国销数最高的报纸,下面我们把两报销数上升情况列一表:年份新闻报申报1920年50788300001921年59349450001922年74284500001923年81737

1924年105727

1926年1417171414401927年1440791097601928年1501521439201929年1501501431201930年150028148240两报各自特色:从内容和版面看,《申报》《新闻报》两报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众多专栏、增刊的创办,是申、新两报这一时期业务发展的共同特点。不同的是,《申报》侧重于文化、教育、科学方面,《新闻报》则以经济类取胜。与业务上的不断革新形式鲜明对照的,是《申报》《新闻报》二报谨慎小心的政治态度。它们在舆论上不能代表先进势力,没什么号召力,甚至屈服于反动势力。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中发生的“诚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新记《大公报》的创办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正式发刊。《天津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在英敛之主持下,以“敢言”闻名。辛亥革命后,英的保皇立宪理想破灭,无心办报,于1916年9月将《大公报》出兑给安福系资本家王郅隆。此后,《大公报》成了安福系的言论机关,声誉日降,销数惨跌,于1925年11月27日停刊。王郅隆则早在1923年9月死于日本关东大地震。新记公司是从王郅隆后人手中接盘《大公报》的。新记公司是以吴鼎昌的资本与胡政之、张季鸾的劳力合组的公司。胡、张是著名的报人,吴则是一位财阀兼政客。但他对新闻事业的独到之见和独特的投资方式,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占有一席之地。吴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华阳。吴家世代作“师爷”。吴受家风熏陶,矢志做官。他留学日本时,正值辛亥革命高潮时期,他参加了同盟会,但又马上退出,回国后在官场混了一圈,走关系进了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当政时期,两度任造币厂厂长,一度任财政部次长,又获得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之职。安福系失势后,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凭,虽富甲一方,却仕途寂寞。为了在政界东山再起,吴把注意力投向报界。他对人说:“政治资本有三个法宝:第一是银行;第二是报纸;第三是学校,缺一不可。”新记《大公报》续刊时发行不足2000,到1927年5月(不到一年时间)涨至6000余份。同时广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元,达到了收支平衡。此后业务不断发展,发展成为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报,乃至全国的舆论重镇。三、《时报》的易主辛亥革命后,《时报》开始走下坡路,销数下降。1921年,在陈冷的撮合下,狄楚青将《时报》以8万元盘给黄承恩。黄接办后,着手改革:(1)极少发社论、时评一类文章,将重点放在社会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报道上。二三十年代上海发生的几起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刘海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选用裸体女模特儿,黄慧如陆荣根主仆恋爱案等等,《时报》都追踪采访大肆渲染报道。在体育新闻方面,1930年4月,全国首届运动会在杭州举行。《时报》打了个大胜仗,确立了体育报道的优势和特色。(2)图片新闻早在黄接手前,1920.6.9以《时报》创办了一种《图画时报》,用图片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这在当时属首创。黄接手后更是加强这方面特色,鼓励记者多拍新闻照片、新闻图片比别的报纸多。抗战爆发后,《时报》屈辱接受了日伪的新闻检查,受到批评。1940年9月,鉴于敌伪有劫持《时报》的迹象,黄伯惠向租界宣告关闭报馆。出版了36年之久的《时报》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四、邵飘萍与《京报》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了《京报》。在《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邵飘萍说明《京报》的使命是:“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1919年8月因载文抨击曹汝霖亲日卖国行为被封杀。1920年秋安福系倒台后复刊。这一时期的《京报》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1)是大量刊登介绍苏维埃俄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成就的文章,并于1923年、1924年两次出版马克思诞辰系列特刊、列宁特刊,成为此方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重要报刊。(2)以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鲜明倾向自立于世。五、小报的大量发行进入二十年代,新闻界的小报发展极快,出版种数达到历史上最高峰,地点以上海最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1926年至1931年共出版了700多种,约占小报史上出版总数的70%。以上海“四大金刚”为代表的一批小报,取代了清末民初文艺小报的主导地位。它们的版式(四开)、刊期(三日刊)和风格统领小报潮流十几年。1.“四大金刚”,指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四家小报——《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罗宾汉》。(1)《晶报》,创刊于1919年3月3日,原是《神州日报》的附刊,随报发行。取名“晶”,寓“三日刊”、“光明”之意。由于聘请了一批旧式文坛才子撰写连载小说和笔记小说,很受欢迎。很快异军突起,成为有影响的小报。《神州日报》主持人钱芥尘发行《晶报》,原是想为陷入困境的《神州日报》注入一针吗啡,不料大获成功,发行量上升,不仅在经济上支援了《神州日报》,其社会影响也超过《神州日报》,成为我国新闻史上“子报”养活“母报”,胜过“母报”的典型。三年后,《晶报》脱离《神州日报》独立发行,又邀请一些大报记者为之撰稿,抨击时政,议论时事,销量至5万份,居小报之首。(2)《金刚钻》,1923年10月18日创刊。班底为《晶报》初期的一批撰稿人。他们因不满余大雄而自立门户。取名《金刚钻》,用意以“钻”刻“晶”,创刊词是一篇轰动报界的的讨余檄文。该报注重长篇小说连载和名人轶闻。历任主编有冯梦云、韦兰史等。1937年8月沪战爆发而停刊。(3)《福尔摩斯》,1926年7月3日创刊。创办人和主编为胡雄飞、吴微雨、姚吉光等。以英国大侦探为报名,隐含专门刺探社会黑幕之意。该报专登大报不敢登的幕后新闻,所以树敌很多,不断遭诉讼。30年代又兼办《福报》、《克雷斯》,抗战后停刊。(4)《罗宾汉》,1926年12月8日创刊。历任主编有朱瘦竹、周世动、汤笔花等。初创时,刊戏曲电影消息各半,以后专载戏曲界动态,出过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等南北名伶的特刊,经常发表戏曲名流的戏照。报界称之为“清一色的京剧传声筒,名伶现身舌”,“戏报鼻祖”。抗战期间时出时停,胜利后复刊,至1949年7月9日终刊。2.小报分类(1)综合性小报。这是小报界的中坚,“四大金刚”的盟军。这类小报主要刊登有关时局的新闻和言论,辅之以言情、侦探、武侠、娼门等内容的小说。每逢时局变动发生重大社会事件,这类小报往往不遗余力地报道,言论辛辣,所以读者面远广于其他小报。主要有《琼报》、《报报》、《大晶报》、《礼拜六》、《上海滩》、《福报》、《新春秋》、《平报》、《铁报》等。(2)黄色小报。这类小报以刊载色情、凶杀、犯罪等新闻为主,多达180多种。专门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大量刊登谈论吃喝嫖赌的经验和两性生活的文章,有的从报名就可知是黄色小报。如《白相世界》、《堂子新闻》、《情海》、《新性报》等。黄色小报是小报中最堕落的一种,即使在小报界也为报人所不耻,被斥为“小报末流”、“荒淫别动队”。(3)社团、行业和同乡会小报A.社团小报由文人结社创办,侧重刊载文学作品、社团动态和文艺新闻。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属文学青年社团,一类属鸳鸯蝴蝶派旧文人社团。前者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较大,后者承晚清文艺小报的传统,仍脱不出吟风弄月、赋诗填词的窠臼。这类小报中较有影响有锦社的《鑫报》、莹社的《莹报》等。B.行业小报由大公司、大商店出资创办,多刊载本行业的广告及鼓吹文章,夹带连载小说和社会新闻,如三友实业社的《三角之光》、永安公司的《永安》等。C.同乡会小报以联络乡谊为宗旨,以刊载家乡消息为主要内容。创办人多为上海有钱有势的外籍人或同乡会。行业小报和同乡会小报读者面窄,发行量小,多数半卖半送。(4)娱乐性小报和知识性小报A.娱乐性小报主要以电影小报和戏曲小报为主,电影小报如《电影周报》、《明星》、《卓别林》等,多由电影界人士创办,介绍影片、影星,发表影评,很受欢迎。戏曲小报如《梨园公报》、《雅歌》等,大多属京剧票友自娱性质的小报,报上常载伶界掌故、票友动态,还发表不少名伶著作和家藏秘本,极有史料价值。B.知识性小报主要刊载市民日常生活知识,介强上海的风土人情,读者十分广泛,办得较好的有《常识》、《上海常识》等。这类小报的重要分支是医药知识小报,创办者多是名医。如陈存仁的《康健报》、丁济万的《卫生报》等,医药小报为普及医药科学常识作出了贡献。3、分析评价(1)20年代小报的大发展是都市经济和都市文化发展的结果。首先,20世纪以来,沿海都市相继形成或日渐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内外交流频繁,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市民阶层。市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文化层次不高,对社会的变动十分敏感,文化和精神消费也有一定要求。小报就是适应市民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的小报适应了市民多方面需求。小报的新闻报道补充了大报,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动态,而知识性、娱乐性小报则满足了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需求。(2)都市的发达聚集了一批文化人,使得小报的发展有了可能。参加小报编撰的文化人十分庞杂,主要有三种人:一是大报的编辑记者,利用余暇为小报撰稿或自办小报;二是卖文为生的旧文人,有的长期立足小报,以小报起家,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如余大雄、胡雄飞等,这类人是小报的骨干;三是涉足小报的各界人士,如影坛人、官僚后嗣、开业医生、甚至报贩头目。办报队伍的庞杂也就带来报格杂芜。有的《小报》办得认真,在大报之外独辟蹊径,获得成功,如《晶报》,有的小报为打开销路,不惜制造新闻、传播谣言,编辑印刷极其粗糙。有的小报迎合低级趣味,追求感官刺激,报格低下,如黄色小报便是。因而,小报作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情况复杂的。20年代末,小报的出版高峰迅速跌落,随着30年代小报革新的到来,五花八门的小报逐渐被淘汰。到30年代中期,小报只剩下一百多种。一些办得好小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改进,坚持下来。第四节广播事业在中国的兴起一、外商在华广播电台的设立1.1922年12月中旬,亚洲无线电公司经理、美国人奥斯邦携带一套无线电广播设备由美国到上海,宣称要在上海开办一座广播电台。奥斯帮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开播。播出的内容有来自国内外和上海的新闻、音乐演奏和娱乐唱片。这家电台取名为“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为XRO,发射功率为50瓦,波长200米。不久因触犯北洋军阀的限制而被停播。2.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是1924年5月15日的开洛电话材料公司所办的广播电台。该台呼号KRC,波长365米,发射功率初为100瓦,后有增加。这家电台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才告结束,存在了5年。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规则》由无条件取缔无线电广播改为有条件限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早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二、我国自办电台的开端官办广播电台:(1)到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在奉系军阀的支持下创建。呼号XOH,发射功率为1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及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8年元旦,新建成的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启用,发射功率扩大为1000瓦,更改呼号为COHB,办有汉语、俄语和日语三种节目。(2)同一天,沈阳广播电台也开始正式播音,发射功率为2000瓦,呼号COMK,两台均由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管理。(3)1927年5月15日,天津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发射功率500瓦,呼号C0TN。(4)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播音,发射功率初为20瓦,后增至100瓦,呼号COPK,两台均办有新闻、商情、音乐、讲座及戏曲节目,天津台还通过长途电话线转播当天北京上演的京剧,很受欢迎。民办广播电台的发展:1927年又出现了民办广播电台。3月19日,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同年底,北京也出现了一座民办燕声广播电台。从1923年——1928年北洋军阀时期,我国的广播事业只是初具雏形,先后有外商、自办广播电台10余座,发射电力一般不大,还设有一座全国性的中央台,此时全国约有收音机一万架左右。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取代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损失殆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重建自己的新闻事业,上海成为共产党报刊的出版中心,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创办了《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红旗周报》等机关报刊及通俗报纸《上海报》等。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严酷的新闻统治政策,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的重建1.党报网络的重建(1)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损失殆尽。为了坚持斗争,党开始重建自己的报刊,上海成为党的报刊的出版中心。1927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出版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向导》的续刊)。指定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会,瞿秋白任主任。《布》以评述国内外形势,政治经济问题为主要内容。除刊载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文件、发表评论文章外,还设有地方通信、读者之声、“寸铁”等专栏。《布》初为月刊、后为了躲避查禁,改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采用伪装封面出版。初为16开本,后改为32开本,现在所见的最后一期为第5期第1期(1932年7月)。(2)1928年11月20日,中央又创刊一个机关报《红旗》,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先后出过16开本、32开本、8开半张。初期,《红旗》把重点放在评述“国家大事”上,同现实的革命活动联系较少;数期后,强调发挥指导作用,大量刊载文件,内容枯燥。从第40期起,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评述变化中的政治形势,面向全国,不像过去那样只注意上海。1930年8月,《红旗》与《上海报》合为《红旗日报》。《红旗日报》于1930年8月15日创刊。除发表消息评论、中共中央文件外,还常刊载革命根据地来信、莫斯科通讯、欧洲通讯等,每周还有一篇系统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时事赏评,还辟有副刊《红旗俱乐部》,并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3)1931年1月27日,中央通过《关于党报的决议》,规定《红旗日报》为中央机关报;《实话》为中央经济政治机关报,《布尔塞维克》为中央理论机关报,《党的建设》为中央关于组织问题的机关报,这样重建了中央级的党报网络。但由于条件艰险,至1934年3月,这些报刊相继停刊2.青年团刊物与通俗报纸《上海报》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1927年“715”汪精卫叛变后,又从武汉迁回上海,改名《无产青年》继续出版,不久被迫停刊。1928年10月又改名为《列宁青年》出版,坚持到1932年上半年停刊。《上海报》是党所办报刊中,独具特色的一家,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它创刊于1929年4月17日,初名《白话日报》,后改为《上海报》,编辑有李求实、谢党哉、吴永康等。《上海报》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是它的主要使命。起初有公开的报馆,不久被查抄,转入地下。在发行上起初也是交报贩公开发行,在1929年纪念“五卅”活动中创下5小时售出8000份的记录。这种现象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出动警察逮捕报贩、没收报纸。此后,《上海报》转入秘密发行。1930年8月与《红旗》合刊。可见,党在极其困难艰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工作。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创办的机关报和机关通讯社。这一报一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红中社创办得稍早些,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创刊。《红色中华》报初创刊时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铅印四开报纸,第一任主笔周以粟。它的宣传内容一个是大量刊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一个是大力报道宣传红军胜利的消息。此外,它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工农政权建设的重要性,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红》留在苏区坚持到1935年2月才停刊。2.《红星报》、《青年实话》A.《红星报》与《红色中华》同时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它是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一般是4开4版,不定期出。《红星报》是为了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创办的。办报宗旨:它应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全面反映红军的工作和生活,传播红军、苏区、全国和世界的消息在瑞金的三年中,《红星报》出色地实现了上述要求,办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每期发行17000多份。B.《青年实话》是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创刊于1931年7月1日。先后出过旬刊、半月刊、周刊。《青年实话》是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编排形式活泼、内容多样、文字通俗,对青年读者有引导、组织、鼓动作用。它刊载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和青年群众工作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各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反对迷信活动。被读者看作是苏区“青年人唯一的读本”。发行数由8000份增加到10000份,乃至28000份。C.除上述我们介绍的中央苏区的这几份主要刊物之外,各根据地党政军组织还出版了一批机关报刊,如湘赣根据地的《湘赣红旗》、湘鄂西的《红旗日报》、《工农日报》、赣东北的《红色东北》、川陕的《苏维埃》报、以及红军的《红色战场》、《大战》等。这些报刊为宣传党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政策,传播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消息,发动与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有效的舆论宣传。三、长征后的陕北新闻事业1.1935年底,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于1935年11月25日复刊了油印(无铅印设备)的《红色中华》,红中社也同时恢复工作。复刊后的《红色中华》在宣传方面做了以下工作:a.大力宣传扩大红军,加强抗日力量。在复刊的第一期,就用头版的整个版面刊载各地扩大红军的消息,此外,《红色中华》还介绍了扩红运动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表彰有突出贡献者。b.宣传“反蒋抗日”“逼蒋抗日”c.西安事变发生后,《红色中华》在第二天就详细地介绍了事变的经过,正确分析了事变的原因,对人们了解事变真相,澄清一些糊涂认识,起了积极作用。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2.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报、社仍为一家。同时,为了加强宣传,1937年4月24日,中央决定创办《解放》周刊。《解放》的宣传中心,仍是围绕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宣传,另外,它十分注重对于国际形势的评述。对于西班牙战争、苏联的情况及世界各国的革命形势,《解放》周刊都有所评述。四、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a.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b.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进行宣传c.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依靠群众。第二节十年内战时期的国民党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是国民党新闻事业迅速扩张的时期。国民党新闻事业在1928年初具规模,到1932年前后迅速加强,形成了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主干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新闻事业网络。在中国新闻界处于全面垄断地位。一、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建立1.派系报刊林立的局面国民党在执政期间,党内、军内派系林立,争斗不断。在1927-1930年的最初几年,这种争斗尤为激烈。军事上,有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桂系(李宗仁)、奉系五大军阀。党内有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三大派别,此外还有“西山会议”派、CC派、国民党左派等派别。这种情况反映到新闻界,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最初也不是统一的整体。各种报刊、电台、通讯社分别隶属于军阀势力和党内派别,派系报刊中势力较大、影响也较大的是汪精卫一派。汪精卫:武汉《中央日报》CC派陈立夫1928年4月在南京创办《京报》在上海,《民国日报》初为“西山会议”派的阵地,后落入市党部CC派陈德征之手。2.三个党报条例的颁布(1)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会议通过并颁布了《设置党报条例》、《指导党报条例》、《补助党报条例》。设置这三个条例,一是为了加强国民党中央(主要指蒋介石集团)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权,另一个目的是统一各派系在反共反人民这一立场上的口径。(2)党报规定了党报的范围和领导体制。范围包括党报、半党报、准党报。“由中央及国内外各级党部所主持者”为党报,“由本党党员主办而受党部津贴者”为半党报,“完全由本党党员所主持者”为准党报。(3)条例规定“凡中央及各级宣传部直辖之日报杂志,其主管人员及总编辑由中央或所属之党部委派”。条例还规定,“各党报须绝对站在本党的立场上,不得有违背本党主义、政策之处;各党报须完全服从所属各级党部之命令,不得为一人或一派所利用”,等等。三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国民党开始控制新闻舆论。3.国民党中央新闻事业的兴办(1)《中央日报》前面我们谈到1927年3月,汪精卫派的顾孟余等人办的报纸就挂出了《中央日报》招牌,但国民党至今不承认这是中央的报纸。被承认为国民党第一个中央直属党报的《中央日报》,是1928年2月在上海创刊,由丁惟汾任社长,彭学沛为主笔,日出两大张,报头四个字采集自孙中山先生的墨宝。(2)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原创办于1924年4月1日,地点是广州,是第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宁汉分裂时国民党出现了两个通讯社,一个是汪派在武汉的“中央通讯社”,一个蒋介石控制的广州的中央通讯社。(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台址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后院。功率为5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后又增加。主要内容为新闻和演讲节目。新闻主要由中央社提供。4.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国民党全国各地的党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重要报纸,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管辖;一类是地方党部管辖的报纸。前一类主要有:北平《华北日报》、天津《天津民国日报》、武汉《武汉日报》、西安《西京日报》、福建《福建民报》、广州《广州中山日报》。后一类主要由国民党省、市、县各级党部所办,一般在省会所在地及一些重要城市,都采用“民国日报”这一名称,前面加地名,如《山东民国日报》、《杭州民国日报》等。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强化1.中央新闻事业的改进和扩充1931年起,随着蒋介石集团在中央领导地位的巩固,国民党开始加强党营新闻事业,这种强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对党营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二是投资扩充规模和设备。(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率先改行社长制。实行社长制后的《中央日报》,言论报道上直接对国民党中央负责,行政上(包括经费、人事)相对独立,由社长总管、协调编辑、经理两部。39岁的程沧波被任命为第一任社长。他担任社长后,提出“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的口号。①《中央日报》在新闻和言论上有所改进,改变了过去新闻内容贫乏的现象,新闻面有所扩大,报道有所加强,国际新闻也有所突破。程沧波对于言论也相当重视,自己亲自写了许多“社评”,还精心组织人员撰写。无论在蒋介石军事“围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还是在镇压“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进候,“社评”都为国民党政策辩护。但不像过去那样“宣传过火,新闻意味减弱”(肖同兹《我怎样办中央通讯社》),而是“取其口吻似出自社会舆论”。②在改进新闻言论的同时,广告发行也有所改进。《中央日报》由于经费津贴,一般不重视广告和发行。程沧波上任后,天天上班,与经理部协商改进办法。首先,改变了等客上门的惯例,派人直接去商店企业拉广告,另外,经常作广告比较,改进广告设计。在发行上也作了改进,打破了报贩操纵的局面,将报纸直接送到订户手中。(2)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在1932年4月改行社长制,任命38岁的肖同兹为社长。他接受任命后,提出三项要求:一是“中央通讯社迁出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二是发布新闻有自行决定之权;三是‘中央社’用人有自主权”。肖同兹的要求并非是要闹独立,而是用心良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少受国民党内各种派别势力的钳制,只听命于蒋介石的中央,放开手脚干,提高宣传的灵活性和新闻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党部工具色彩,增加一点民间性。肖同兹上任后,打出了“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面旗帜,作为目标。同时,“中央社”着手建立自己的专用电台,先后建立南京总社电台,上海、北平、天津、汉口、香港、西安分社电台,以迅速收集集团内主要新闻,迅速播向各地。另外,中央社开始部分回收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直接发稿权。“中央社”收回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发稿权在维护民族主权这一点是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它根据国民党新闻统治的要求,来垄断国际新闻报道。通过“中央社”,国民、党蒋介石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国内外的新闻报道权。(3)广播电台1932年11月,国民党在南京西郊长江边的江东门附近重建了一座新的广播电台。功率为75千瓦,为亚洲之冠。收听范围甚至远达东南亚。播音时间由过去的不足五小时增加到11个多小时,其中新闻占三分之一的时间,此外有教育节目、“杂谈”节目(科学、宗教、社会现象三类)、文艺节目等。中央台在新闻宣传中,党化色彩十分严重,但有些节目也像副刊一样,传播了一些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如蔡元培、马寅初、叶圣陶等人的一些演讲。2、军队系统报纸《扫荡报》的崛起(1)南昌时期《扫荡报》的前身是《扫荡三日刊》,创办于1931年5月,地点南昌。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时期。《扫荡三日刊》主要是向官兵阐述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匪”的反动主张。取名“扫荡”,其创办人贺衷寒解释为“扫是扫除匪贼,荡是荡平匪巢”。1932年6月,《扫荡三日刊》改名为《扫荡日报》。其编辑方针为“在军事方面:激励士气剿灭赤匪;在政治方面是:阐扬三民主义,宣传政纲政策,辟斥共产邪说,揭发共匪暴行。”在1939年它首先喊出“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一个主义”的口号,可以说是国民党一支响亮的“反共号角”。(2)武汉时期1935年初发,红军长征,南昌行营被撤,成立武昌行营,《扫荡日报》迁到武汉出版,称《扫荡报》,武汉时期的《扫荡报》与南昌时期的《扫荡日报》有所不同,在办报方针上有些调整:①首先,在言论上由“攘外必先安内”改为宣传“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建国必须建军”“集中力量必须统一意志”的口号。这并不是说它的反共立场有所改变,而是迫于民族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