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解放区的新闻事业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解放区的新闻事业一、概论二、新华社的新闻宣传三、反对“客里空”运动和纠正“左”倾宣传一、概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经历了发展---收缩---发展的过程。1、发展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随着解放区的扩大,据1946年1月统计,解放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解放区新闻事业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1)新办了一批报纸,大区报纸如《七七日报》(1945年8月创刊,中原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12.9华中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5.16-1948.6.14)。(2)原有的报刊改善了出版条件,有的从农村进入了城市,有的改油印为铅印,有的扩充版面或缩短刊期,有的扩大发行区或增加发行量。如《晋冀察日报》,迁到了张家口市出版,抗战时是周六刊,四开四版,最高销量2万。而这一时期改为对开四版,每天出版,最高销量达5万份。(3)新华社这一时期也扩大了组织规模。1943年暂停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8月也恢复播音。张家口、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开办了广播电台。新开辟的东北解放区也迅速创办了《东北日报》(1945.9.15)等。晋察冀日报--1945年增刊

2、收缩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新闻事业被迫收缩。一些报刊、电台迁回农村,一些报刊缩张,一些报刊停办。如《晋察冀日报》从张家口迁回阜平,并由对开一张缩为半张。1947年3月,蒋军重点进攻延安,《解放日报》于3月27日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没有再办机关报,而是加强了新华社的工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后继续播音。3、再发展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解放区新闻事业度过了艰苦的收缩过程,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势头。1948年上半年,大批新闻工作者到河北省平山,新华社总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华北《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它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改组而成。这些新闻机构设在平山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但它们为解放区新闻事业向全国发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二、新华社的新闻宣传1、新华社机构的调整2、从延安到太行的转移3、转战陕北的“四大队”4、平山会师和西柏坡培训5、战火中的军事分社和军事宣传二、新华社的新闻宣传1、新华社机构的调整抗战胜利后,新华社面临的宣传任务是:揭露蒋介石集团的内战阴谋,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工作重心由过去主要面向解放区转而面向全国。这个时期,新华社有了较大发展。1945年10月前后,总社编辑部门调进了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干部,分设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报道网也有所扩大,在总社内有九个总分社,40多个分社。1946年4月,中央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5月,新华社和解放日报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报纸发行比较困难)。廖承志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1946.7-1943.7,钱俊瑞、范长江、石西民、梅益、徐迈进陆续撤回延安,加上原来的吴冷西、艾思奇、陈克寒等,集中了延安和国统区来的优秀新闻干部,形成强大阵容。2、从延安到太行的转移 1947年3月,蒋介石该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总社大部分人员由廖承志率领转移到太行山麓的涉县,范长江率领的工作队,留在陕北,随中央行动。新华社在太行时期,正是国内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新华社总社全力投入大反攻的宣传,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新闻和各个战场的胜利喜讯。并发表社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指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蒋介石的全面攻势已被打得粉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播发《四路大军挥戈南下》等一系列新闻,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同时新华社还充分报道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等情况。整个太行时期,新华社集通讯社、党报和广播电台的任务于一身,除发布新闻外,还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和社论,对全国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错误,比如在土改宣传中,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地传播了一些包含“左”倾错误偏向的通讯和文章;在关于美国特使魏德迈来华的新闻评论中,包含了一些错误观点,文字也欠庄重严肃,近乎谩骂;播发毛泽东1947年12月《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文稿时,电码错误20多处,这些都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并迅速得到纠正。3、转战陕北的“四大队”新华社留在陕北跟随中央行动的工作队,在当时被称为“四大队”,由范长江负责。他们的任务是:①收译国民党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电讯,为党中央领导人及时提供国内外情况。②负责中央与太行总社的联系,一方面传送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战报和中央领导人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评论;另一方面向中央转达太行总社有关宣传报道工作的请示报告等。③代替总社指导新华社西北分社和西北野战军记者的报道工作。“四大队“与太行总社密切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上述任务。比如《战局的转折点》、《新华社记者评蟠龙大捷》、《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蒋介石政府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破开不能再开》、《总动员与总崩溃》等评论,传达了中共中央的英明预见和决策,分析了战局的发展,在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这些稿件,大部分都是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及陆定一、胡乔木起草、或经他们修改后发出的,据统计,这一时期这类文稿有70多篇。范长江曾这样写道:“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这种认真与求精的精神完全推翻了我过去十几年来所认为的最高的“认真”的标准。一篇社论、一个谈话、一条新闻、往往要改好几遍,甚至要重写几遍,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任、周、刘等详细传阅研究之外,主席又加以一字不苟地修改。我回想过去写文章那种‘大笔一挥’的作风,不觉满身大汗,实在可怕。”4、平山会师和西柏坡培训

1948年6月,太行总社和“四大队”在河北平山县胜利会合。在平山县,中央加强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下设两个编辑部门,一个是编辑部,部长范长江,副部长石西民。另一个部门是广播管理部,部长由廖承志兼,副部长梅益。1948年秋,中央抽调了一批人员到西柏坡,在胡乔木领导下的总编辑室(当时称小编辑部)工作。其中有范长江、石西民、梅益、吴冷西、朱穆之、温济泽、陈克寒等。地址就在胡乔木的小院里,后院住的是刘少奇,他这时分管新华社工作。新华社的稿件都在这里编发,由胡乔木定稿,主要的送刘少奇、周恩来、毛泽东审阅后发。每天晚上由乔木主持评稿会,内容是传达中央精神,分析评论当天的稿件,传阅观摩中央领导同志撰写和修改的稿件。西柏坡培训在新华社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下,中央为培养新闻干部所采取的重大步骤。在中央负责同志的指导下,新华社的主要干部从思想、政策、到文字技术,都受到严格训练,增强了宣传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为新华社在思想建设和人才建设方面奠定了发展的基础。5、战火中的军事分社和军事宣传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在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和各兵团中普遍建立了军事分社和支社。1949年1月,全军进行整编,全军化为一、二、三、四野战军,新华社的军事分社也改编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总分社,各兵团设分社,各军设支社。在总社的指导下,新华社对于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报道,有规模、有声势,发稿迅速及时,充分地多侧面地反映了战役的主要进程、胜利战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像刘白羽的《光明照耀着沈阳》这样的一批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毛泽东这一时期也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的消息和评论,消息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全部被我包围击溃》等,都是采用的综合性消息的写法。有导语、有背景、有主体、有结尾(展望将来或加评论)。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第一段导语:“新华社郑州五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把五个W都概括了。第二段背景,交代南阳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第三段主体,以时间先后为序,叙述敌军放弃南阳和我军仅进占南阳的经过。第四段评论,分析我军占领南阳的意义及历史必然性。三、反对“客里空”运动和纠正“左”倾宣传1、土地改革宣传的纠偏运动2、《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3、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谈话“客里空”称谓来溯源“客里空”是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记者名字。《晋》刊出《前线》剧中有关“客里空”情节的片段,这位记者,不深入前线战壕,而是在总指挥部,从那里得到点材料,就添枝加叶,胡编乱造。不去反映前线官兵对总指挥的批评,而是拍马屁,写假报道,为总指挥歌功颂德,最终,“客里空”被从前线轰走。1、土地改革宣传土地改革是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和解放区报刊突出报道了土改这一伟大的群众斗争。首先,迅速播发和刊登了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广泛宣传土改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把土改和解放战争联系起来,着重宣传通过土地改革消灭几千年封建制度,推翻土地阶级,就是挖掉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基础。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解放区报纸还刊登了党国内外舆论界对于中共土地改革政策的评论。其次,大量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罪恶,帮助农民“倒苦水,挖穷根”第三,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第四,传播推广典型经验,纠正缺点和错误,推动土地改革健康发展。从1946年夏秋至1948年夏,整个土改宣传成绩出色。其中也经历了反右的反“客里空”运动和反“左‘倾的斗争2、《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春,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绥解放区了解土改中的情况和问题,发现土改中存在着右的偏向,以及由于报纸宣传有严重失实现象而造成的农民对报纸的不信任。同年6月,中央晋绥分局开始纠正右的偏向。《晋绥日报》在分局领导下,着手检查新闻中的问题,发起了反“客里空”的运动。《晋绥日报》向读者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并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连续刊登记者、通讯员的自我检查、群众的揭发材料等。当时检查出的问题主要是:①土改初期,由于对党的政策宣传右倾而造成的不真实报道②检查新闻工作中的由于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和不负责,粗枝大叶作风造成的报道失实现实。新华社于8月28日发表了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和作风》,赞扬并推广《晋》的经验。在整个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反“客里空”运动,先后持续了约半年的时间。这次反“客里空”运动,检查纠正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一些报道失实,政策宣传右倾等缺点错误,整顿了组织,锻炼改造了新闻队伍的立场和作风,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但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左倾”偏向。这年12月,中央召开会议,开始纠正土改工作中“左”的偏向和错误。1948年2月,新华总社编辑开展了为时两周的学习检查,《晋》连续发表《我们的检讨》,再次公开的自我批评。各报还检查纠正了报纸通讯工作中排斥知识分子的偏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经历了反右反“左”两次斗争,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3、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谈话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变动二、“和谈”期间的新闻斗争三、国民党在内战中强化新闻统治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变动1、国民党新闻事业的迁移和扩张2、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的办报活动3、民营报刊和其它党派报刊的发展1、国民党新闻事业的迁移和扩张(1)国民党推行“党化”新闻事业的政策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手中掌握的政权,抢先将其新闻势力伸向恢复区(即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企图独占胜利果实。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恢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根据这一暂行办法,国民党在接收原沦陷区敌伪新闻事业的基础上,推行“党化”新闻事业的政策,重建起一个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2)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1)国民党推行“党化”新闻事业的政策最先在南京复刊的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于9月10日正式出报。接着,国民党军报《扫荡报》于11月12日改名为《和平日报》,出版南京版,随后总社也由重庆迁至南京。1946年4月,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迁至南京,5月,中央广播电台也迁至南京。在上海,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兼副市长吴绍澍很快接收了原汉奸报纸《平报》,利用该报资财于1945年8月23日,复刊了《正言报》,成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机关报。接着,在安徽屯溪的《中央日报》社长冯有真,派人赴沪接收伪《新中国报》,于8月30日改出《上海中央日报》,原国民党的上海《民国日报》也复刊。《和平日报》于1946年元旦出了上海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东南日报》也于1946年6月出上海版。国民党的报纸在上海如此集中,是过去所未有的。同时,《申报》、《新闻报》抗战胜利后,因附逆有据,成为国民党控制的所谓“民办”报纸。《申报》的董事长是杜月笙,陈景韩是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任总编兼总经理。《新闻报》由钱新之任董事长兼总主笔,赵敏恒任总编,《申》、《新》两报便成为了变相的国民党党报。另外,北平的《华北日报》、广东的《中山日报》、汉口的《华中日报》、台湾的《台湾新生报》也都在接收日伪的报纸的基础上出版。到1946年5月国民党还都南京时,收复区和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已连成一片。国民党战后建立起来的新闻事业网络,规模比战前更庞大。(2)战后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战后,国民党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中央日报》等中央级党报,均依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发展各自的事业,形成了一个个报团组织。《中央日报》社发展成一个拥有12家分社的报团组织,在12个在城市同时出报,并增出《中央晚报》。国民党军报《和平日报》发展成一个拥有9个分社的大报团组织。此外,《武汉日报》、《中山日报》、《东南日报》等也都创立了分报。2、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的办报活动

1945年9月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提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办报。根据毛、周的指示,南方局和华中解放区先后派出一批人赴沪,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这一历史条件,迅速创办了一批党直接领导的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联合日报》(后改名《联合晚报》)、《文萃》周刊、《建国日报》、《消息》半月刊、《群众》等。《联合日报》《联合日报》创刊于1945年9月21日,刘尊棋任社长,王纪华任经理,冯宾符任总编。表面上是一份民间报纸,由美国新闻处任发行人,声称自己“以纯粹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一创刊就日销20万份,仅出版两个月就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后经努力,于1946年4月15日改名《联合晚报》复刊。《文萃》周刊《文萃》周刊创刊于1945年10月9日。孟秋江为负责人。这一个文摘性的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将内地的民主运动转移到上海来。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增辟胡绳的时事评论和姚溱撰写的军事评论等栏目。《建国日报》《建国日报》创刊于1945年10月10日,刊头标有“上海文化救亡协会主办,社长郭沫若,主编夏衍”,与抗战初期的《救亡日报》一脉相承。《复刊之辞》里写道:“八年以来,我们永远没有忘记告别辞的一句充满自信的预言:上海光复之日,就是本报再和读者相见之时。现在,抗战胜利,淞沪重光,我们便间关万里的回到上海”,“我们必将以更大的努力,号召全国同胞在和平、民主、统一的大旗之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张四开的报纸,内容充实,文字简短,特别敢说话。它的副刊《春风》每天刊一篇“乱世人语”,揭露各种奇闻怪事。夏衍曾撰写过一个补白:“(一)上海人最怕两种人,一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种是从地下钻出来的。(二)要在上海找房子,必须要有两种条子,一种是金条,一种是封条。”这个补白一经刊出,立即广为流传,并被外地一些报纸转载,成为讽刺国民党的常用语。《建国日报》只出了15天,就被国民党上海党部查封。《消息》半月刊《消息》半月刊创刊于1946年4月7日,是上海党组织筹办和领导的以报道时事政治新闻为主的刊物,主持人为姚溱(化名采明志)、方行(化名丁北城)。这个刊物具有报纸和期刊的双重特点,体裁有新闻、通讯、时事述评的杂文、诗歌、漫画等文艺作品。主要内容是向恢复区人民宣传中共主张和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群众》周刊《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编辑由《新华日报》编辑部指定专人负责。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中共代表团也迁至南京,并决定将《新华日报》总社迁至上海,发行上海版和南京版,但国民党以报刊复刊应在创刊地为由,多方阻挠。中央便决定将《群众》周刊迁至上海,担负中共机关报的作用。《群众》周刊以刊载中共中央和中央驻南京代表团的文件、谈话及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的重要言论为主,向国统区人民传达中国共产党的声音。3、民营报刊和其它党派报刊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这一段时期,资产阶级民营报刊和其他一些党派报刊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战前设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一批著名商业性报刊,胜利后纷纷迁回原地出版,不少报纸还有所发展。(1)民营报刊《大公报》在1945年11月1日复刊了上海版,12月1日复刊了天津版。1946年1月,该报总管理处迁上海,统辖上海、天津、重庆三馆,后又复刊香港版,设立台湾办事处,在台湾发行上海《大公报》航空版。《新民报》战前在重庆、成都两地出版四开小型报,战后,总管理处迁回南京,发展为拥有南京、上海、北平、重庆、成都5个分社和日、晚刊共8种的报团。成舍我的《世界日报》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出版,战后,于1945年11月20日同时复刊《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并继续出重庆版,《立报》也一度恢复。天主教报纸《益世报》在战后也发展为同时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出版,总销数在8万份。(2)民主党派报纸

民主党派的报纸在战后也一度十分活跃。在重庆、除了中国民主同盟先后创刊的《民主星期刊》、《民主报》外,还有民主救国会的《民主生活》周刊、民主建国会的《平民》周刊等。重点介绍一下《民主报》,因为该报在民主党派的报刊中影响较大。

(1)《民主报》创刊于1946年2月1日,初为4开小报,后扩充为对开大报,是中国民主同盟总部的机关报。张澜任发行人,罗隆基任社长,马哲民任总编。该报一创刊就致力于保障民权,要求民主的宣传。在创刊号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民主同盟代表要求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的消息,并连续发表《人权保障,必须兑现》、《扩大保障人民自由运动》等社论。作为《新华日报》的同盟报纸,该报还经常说出《新华日报》不便说出的话。该报不仅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宣传斗争,还多次组织签名、声援、抗议、请愿等政治活动,成为团结进步力量的重要基地。民盟在成都、桂林也出版了报刊,成都的为《民主时报》,桂林的为《民主星期刊》。(2)在上海,进步力量出版的报刊有《文汇报》、《周报》、《民主》周刊等。《文汇报》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复刊。《复刊词》中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纯商业性质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文汇报》刚复刊时,政治上倾向于国民党,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后由于中共地下党员及思想倾向进步的人士先后参加该报工作,(孟秋江、宦乡、柯灵、徐铸成从1946年3月起从《大公报》到《文汇报》任主笔),报纸的政治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其言论、新闻报道开始反映民众的心声,对学生和各界民众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表示同情支持并作了充分报道,对国民党当局实行的警管区制以及通货膨胀等社会弊病,进行了大胆激烈的挟击。一跃而成为上海的第四大报(申、新、大)。二、“和谈”期间的新闻斗争1、拒检运动与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1945年8、9月,国统区新闻界利用蒋介石大唱和平高调的时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1)拒检运动由重庆杂志界率先发起,以《延安归来》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有16家杂志社签名,宣布从9月1日起,一致不再送检。拒检声明一发表,轰动了重庆整个文化界,得到各界的支持响应。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国讯书店等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立即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3)在成都,《新中国日报》、《成都快报》、《华西晚报》等16家新闻出版机构于9月8日集合,一致决定以行动响应重庆出版界的拒检斗争,宣布从即日起,自负言论报道之责,不再送交任何机关检查,并发表《致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公开信》予以声援。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由重庆扩展到成都,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与此同时,昆明、桂林、西安的新闻出版界也投入了拒检运动在国内,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谈判,国统区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而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在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取消了战时新闻检查制度,无形之中对国民党当局也是一种压力。为了缓解国内外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国民党当局仍然制造种种借口,查禁进步报刊。拒检运动虽然取得胜利,但进步报刊和进步新闻工作者仍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和迫害。2、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的新闻宣传活动(一)背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同国民党举行了为时43天的政治谈判,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二)对于这次事关民族前途的谈判活动,各种新闻机构作了充分报道,表现出各自的立场。(1)《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毛泽东为商讨团结大计飞抵重庆的消息和毛泽东在机场向中外记者的谈话,并发社论《欢迎毛泽东同地来渝》(2)《中央日报》“假戏真唱”的方针,重点突出宣传蒋介石的电报,对毛泽抵渝不发社论,仅采用中央通讯社编发的两条共几十个字的消息,用两栏夹排在国内要闻版的中间,应付舆论。(3)《大公报》对蒋介石的电报和毛泽东抵渝都作积极报道,把毛泽东来渝谈判视作“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但国共谈判结果公布后,《大公报》发表社论《团结会谈的初步成功》,态度不是很明朗,总体而言不信任共产党,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4)“较场口事件”重庆新闻界的反应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协成功的大会,国民党特务畜意破坏和捣乱,使庆祝大会完全流产,而且有60多位参加会议的民主人士、新闻记者、各界群众被打伤或失踪①事件发生后,《新华日报》、民主同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新民报》以及《大公报》、《世界日报》均在头版头条或显要位置报道了事件真相,《新华日报》在社论《较场口暴行》中愤怒谴责国民党当局,要求政府“认真查办主凶”。②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的消息则把特务行凶写成是“民众互相殴打”,把现场指挥这次破坏活动的特务头目刘野樵说成是“临时推举出来的大会主席”,《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益世报、《新蜀报》也随声附和。(3)针对这种造谣诬蔑,《新华日报》、《民主报》、《新民报》等九家报社联合召开了会议,由石西民、浦熙修等42名记者签名发出《致中央社的公开信》,谴责中央社“对此事件之报道,颇有失实之处。”接着221名重庆新闻从业人员,又联名发表《保障人权、忠实报道》的意见书。成都42名记者也致函中央社,指斥中央社的造谣伎俩。因此,在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仍然是贯穿国统区新闻界的一条主线。3、报纸间的政治论战这一时期,在民主运动波澜起伏之时,新闻战线的激进斗争也体现在报纸间的政治论战上,论战主要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及《大公报》之间展开。(一)在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国民党报刊公然提出“没有内战,只有内乱”,宣传“勘乱”。《新华日报》《异哉所谓“勘乱”!》的社论中指出:国民党政权“抗战无功,建国无能,残民有勇,毁国有余”,又发表《先生此言差矣》、《谁把国民党办坏了?》、《出尔反尔》,进一步剖析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中央日报》等报刊的荒谬言论(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与《大公报》两次论战①1945年10月25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为交通着急!》的社评,不点名地指责正在津浦线一带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破坏交通,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公开点名指责中国共产党,发表题为《质中共》的社评,鼓吹“要政争不要兵争”,“只有国家有兵,人民不得有兵”对于《大公报》的公开指责,《新华日报》在第二天发表了《与<大公报>论国是》的社论,社论列举了蒋介石勾结敌伪对人民军队大加挞伐,破坏国共双方协议的大量事实,证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的正是秘密布置“剿匪”的蒋介石。指出《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当局,因而建筑了自己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正是大公报的基本立场。”延安《解放日报》也为此发表文章,指出《大公报》已经背离了人民的立场,充当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帮凶。②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离长春,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大公报》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发表了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接着,《新华日报》选编了一部分群众的来信,以《人民皆曰可耻》为题予以发表,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这两次论战,澄清了《大公报》的谬误言论,使人民群众看清了究竟是谁在破坏和平民主,挑起内战三、国民党在内战中强化新闻统治1、《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大批报刊被摧残背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军,发动全面内战。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自认为胜券在握,还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披着“合法”外衣。但战局的演变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急于扭转败局,加强了反共舆论,对新闻界的控制也日益严厉国民党对共产党报刊的摧残:(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