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第1页(·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归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父大怒逐之。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第2页父卒,母与其子居。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往涕泣奉迎⑧,母自惭,从之。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生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选文有改动)····第3页【注释】①归: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一再。④依依:依恋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第4页考点一解释实词含义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________(2)贩盐市中 市:________(3)而己有饥色 色:________(4)奉母终生怡然 怡然:________······第5页【解题技巧】文言实词包含以下几个情况: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几个情况文言实词在平时都要多加积累。第6页1.通假字。指古人在书写中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本字用字现象,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中“说”通“悦”,是“高兴”意思。区分通假字不能孤立地从字面意义去了解,而应放在详细语境中。假如按字面意义讲不通,或认为不确切时,应考虑是不是通假字。第7页2.古今异义。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一类词,这类词古今都用,但意义往往不一样。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全部河流,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指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配偶。掌握古今词义差异,是学习文言文重点和难点,平时要多加留心,加强积累,重视辨、记,不能望文生义,今古意义混同而曲解文意。第8页3.一词多义。指一些文言实词含有两个以上义项,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联络,如“绝”字,就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极。比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②隔绝。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③断,断绝。比如:沿溯阻绝。(《三峡》)④消失、停顿。比如:哀转久绝。(《三峡》)⑤独一无二。比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第9页了解一词多义,首先要把握词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意义;引申义,包含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环境中,逐步引申出一些新意义。其次,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标准,依据不一样语境琢磨同一词语表示不一样意思。第10页4.词类活用。指古代汉语中一些实词灵活使用方法。这些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暂时含有某种语法功效,对应含有某种新意义,而且暂时改变了词性,有时还改变了读音,如《狼》一文中“一狼洞其中”,句中“洞”,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打洞”。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奔”,在此作名词用,指“奔跑马”,如《陈涉世第11页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锐”本是形容词,是“坚硬”“锐利”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分别指“坚硬铁甲”“锐利武器”。区分词类活用,要把分析句子成份作为伎俩和工具,即经过分析句子成份,确定实词在句中词性,当发觉某个实词与原有词性有异时,就应考虑它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第12页【解析】第(1)小题中“是”要注意其古今含义不一样:古代汉语中,“是”普通作代词,译为“这,这样”;当代汉语中作判断动词。第(2)小题中“市”存在“一词多义”使用方法:一是作动词,买;一是作名词,集市。本文中“市”做名词。第(3)小题中“色”古今含义不一样:古代汉语中,“色”普通作“脸色”讲,当代汉语中则是“颜色”意思。第13页【答案】(1)因为这么,所以(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样子第14页考点二了解虚词意义或使用方法例以下句子中,加着重号词意义或使用方法不相同一项是()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第15页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第16页【解题技巧】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词。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它在古今汉语中差异比较大,而且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使用方法复杂,灵活多变。解答相关文言虚词题目,可用以下几个方法:第17页1.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惯用方法。假如我们熟记某个虚词基本使用方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每个使用方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一项,从而取得正确答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详细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各种使用方法,词性词义改变较为复杂,要确定其详细意义和使用方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虚词尤其有效。第18页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各种词性,依据上下文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使用方法必定也不一样。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句“以”用在名词短语“径寸之木”前,能够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径寸之木”组成介宾短语做“为”状语;后句中“以”用在“入”和“攻”两个动词中间,应该是表示承接关系连词,所以两句使用方法不一样。第19页4.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一样,所起作用也就不一样。如“其”,在句首,普通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约”“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句中,动词后普通是代词,如“恐前后受其敌”。第20页【解析】A项两句中“之”都作代词,但指代对象不一样:①句中“之”代归,②句中“之”代“这件事”。【答案】A第21页考点三归纳内容关键点例归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依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话简明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2页【解题技巧】归纳文章内容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文章内容关键点,要依据文章文体特点去把握。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普通传记文,要搞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第23页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读一篇文章时,应该尤其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么有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位置,常在文章(段落)开头或结尾处。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了解。归纳文章内容关键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相关知识做综合分析,从而全方面了解文章内容。第24页【解析】题目限定了范围——第二段;限定了人物——归;限定了事件——孝行。我们能够依据这些信息,细读第二段内容加以概括。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简练。【答案】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一直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第25页(·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第26页【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宋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认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致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认为忠实可大用。第27页【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紧迫地。⑤即:假如。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第28页考点四停顿断句例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第29页【解题技巧】确定文言文句中停顿有以下几个方法: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文字连接。第30页2.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当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要分开读。4.依据句子成份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使语意显著。第31页5.充当状语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意思。6.“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第32页7.关于“而”停顿:(1)若“而”字在句中表示转折关系,且用在下一个分句句首,那应在“而”字后停顿;若“而”字用在句中,则应在“而”之前停顿。(2)若“而”字在句中起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那么不能停顿。第33页【解析】先结合原文语境,搞清基本意思:喝酒是人之常情,不过欺君确是做大臣犯大罪。再确定词语之间关系(尤其是主谓宾及其从属成份之间关系):“饮酒”是“人之常情”主语,“欺君”是“臣子之大罪”主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答案】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第34页考点五翻译句子把以下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上怪公来迟,何认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5页【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翻译文章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当代汉语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流畅自然,生动形象,能完美地展现原文写作格调。在初中阶段,只要是对关键词语了解能准确到位,做到通畅连贯,用当代汉语如实地表示原文意思就够了。第36页在详细方法上,同学们可参考采取“留、直、补、删、调、换”“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1.留。即保留原文中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当代汉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词语、句子成份,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第37页4.删。即删去不译词。凡是古汉语中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助词、凑足音节助词等,在当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换,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一样于当代汉语句式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当代汉语表示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一样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第38页【解析】第(1)句中“诚”“秋”要注意古今含义不一样,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判断句,“也”表判断。第(2)句“何认为对”是倒装句式,翻译时应按照“以何为对”句序翻译。【答案】(1)这实在(确实、确实)是危急存亡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2)假如皇上责备您来晚了,那用什么往返答?第39页翻译文言语句误区翻译文言语句五大误区:①混同古今异义——古汉语词汇中有些双音节词语与当代汉语书写形式一模一样,稍不注意就会翻译错误;②词类活用分析错误——词类活用类型众多,要结合语境详细分析;③误译文言虚词——文言虚词量多义广,使用频率高,使用方法灵活,难度较大;④漏译省略成份——翻译文言语句,不能局第40页限于“就词译词”,要形成整体语境意识,联络前后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