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项脊轩志》 任务式课件(共5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9.2 《项脊轩志》 任务式课件(共5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9.2 《项脊轩志》 任务式课件(共5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9.2 《项脊轩志》 任务式课件(共5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9.2 《项脊轩志》 任务式课件(共5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归有光第1课时1.通过任务一,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文言知识点2.通过任务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挚情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

)辟四窗,垣墙(

)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因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明亮的样子这阁子是“北向”的旧日的,原来的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渗漏一丈见方指阁子北面,因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栏杆长啸歌吟增加光彩。胜,美树影摇动的样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

)婢也,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伯父、叔父的统称去世的祖母。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在此以前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等到不久后乳,喂奶、哺育。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内室你的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等到离开的时候很像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关闭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关上窗户。扃,关闭恐怕,可能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内容,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指嫁到我家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形制,规制转述她小妹们的话助词,用于句首。这里有“那么”的意思伞盖1.查阅资料,了解“志”这一文体的有关知识。“志”是中国古代的文体之一,根据所记述的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两类:一是记述历史事实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属史书的一种,如《三国志》,后世地方志书多属于这一类;二是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杂记类文体,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如《项脊轩志》。2.概括《项脊轩志》各段的大意。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作者在项脊轩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串。第二层(第2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有关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串。其中第2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出下文的内容。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有关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寄托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第三层(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略,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二部分(第4—5段):补记作者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妻子在世时的欢乐和丧妻后的悲痛之情。妻子“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庭中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明结构项脊轩志喜悲借书满架

妻至轩中偃仰啸歌

从余问事桂影斑驳

凭几学书珊珊可爱

述诸妹语叔伯分家

妻死室坏妪忆先妣

卧病无聊追忆大母

不常居此

枇杷如盖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任务一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一、研读第1段,完成下面的题目。1.(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室仅方丈____________(2)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_______(3)旧时栏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亦遂增胜______(5)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丈见方。名词作状语,往下。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美。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析重点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上百年的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渗漏,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二、研读第2、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1.(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多可喜,亦多可悲________(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____________(3)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先妣抚之甚厚______________值得。在此以前。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对着西边。“已”,不久后。“再”,两次。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去世的母亲。(7)吾从板外相为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_(9)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____________(10)余扃牖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轩凡四遭火________(12)得不焚________(13)殆有神护者______________代词,指动作偏指一方。及、等到。名词作动词,上朝。“扃”,关闭。“牖”,窗户。一共。能够。恐怕,可能。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三、研读第4、5段,完成下面的题目。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余既为此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妻来归________________(3)且何谓阁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5)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______“既”,已经,在……以后。“为”,作、写。旧指女子出嫁。助词,用于句首有“那么”的意思。名词作状语,亲手。直立的样子。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她时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任务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挚情感1.[情境]师:同学们初读了《项脊轩志》,知道文章写了作者自己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出作者在项脊轩中生活的感受?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问题](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又写了哪些可悲的事?可喜的事:一是项脊轩焕然一新的面貌;项脊轩原是一间又旧、又漏、又暗的小屋,经过一番修葺,成为一间雅致书房。二是项脊轩中的幽静气氛。“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月光将树影照在墙上,树影又随风摇曳,富有诗意和文采。可悲的事: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了作者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四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多可喜,亦多可悲”是典型的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的主要事件都紧扣“可悲”来写。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和阴暗的?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1)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②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④写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2)作者并没有嫌弃它,相反,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和阴暗,一方面因为项脊轩的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一方面因为作者自己在项脊轩读书,是人生中一段“可喜”的记忆,其中就包含着项脊轩的小、旧、破、漏和阴暗,作者写这些的时候,自然就带着深深的眷恋之情。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中写到“诸父异爨”,这是“可喜”还是“可悲”?为什么?“诸父异爨”是可悲的。“诸父异爨”即大家庭分化为独立的小家庭,在庭院的构造上,“始为篱,已为墙”;在日常生活上,“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是家族败落的表现。“诸父异爨”一事在文章中属于“可悲”部分,作者把它看作可悲的事来写;从事件本身来说,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因为“诸父异爨”而弄得支离破碎,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当然是可悲的。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1)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2)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说“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3)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回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地生发的。5.(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段抒写作者当年与妻子的亲密感情?第4段主要写了与妻子生活的两个生活片段,一是“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融洽;二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现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情趣。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作者的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听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接着,作者又写了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是“诸小妹”的一个疑问,然而细细体味,仍然是写夫妻在项脊轩生活的情趣。6.(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末记叙了妻子亡故之后项脊轩的一些变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末写到三点变化:一是“吾妻死,室坏不修”;二是“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三是“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一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几句,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项脊轩原先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为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因为妻子去世,屋子坏了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时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表。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项脊轩志归有光第2课时1.通过任务一,赏析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其形散神聚的特点2.通过任务二,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技巧任务一赏析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其形散神聚的特点1.(赏析文章的结构)“项脊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线索。文中通过写“百年老屋”的几次变迁,将与“项脊轩”密切相关的几件事串联成篇,寓有人世沧桑之感慨。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写景、叙事、抒情,无不围绕“项脊轩”这一中心展开,条理井然,形散神聚。2.(赏析文章的结构)文中最后两段的补写,是否给你赘余的感觉?为什么?否。补写的内容同样发生在“轩”中,而且写的是回忆婚后夫妻在轩中的愉快生活和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与前文怀念祖母、母亲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夫妻在轩中的快乐生活也与第1段中“偃仰啸歌”“小鸟时来啄食”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这样一补,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作者感情的抒发在前文的基础上变得更充沛、更丰富。因为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判断散文里材料是否赘余,就看材料是否有助于表达散文的主题。《项脊轩志》最后两段,既属于项脊轩中发生的事,又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不赘余。3.(赏析文章的结构)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文章结尾,贵有余味。文尾这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义丰、情深,耐人寻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作者看到“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在而人已去,心中无限怅惘之情不言自明。4.(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如何做到形散而神聚的?①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②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洁的志趣、恬淡的心境。③“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妻亡后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④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这些材料尽管看来互不关联,可都发生在项脊轩中。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并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事物产生内部联系,在“形”与“神”上达到和谐的统一。散文创作讲究“形散而神聚”,就本文所写的老屋修葺、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及作者的感情等方面来看,材料的确很散,因为这三者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作者巧妙地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使其融为一体,所以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任务二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技巧1.(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文中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①这篇文章将感情融入叙事和描写之中。②作者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③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真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寓情于叙事,寓情于写景,是文章前半部分的最大特点,语言清新,感情真挚。2.(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文中作者以动情的笔墨回忆了生命中的三个重要女性:祖母、母亲、妻子。对她们,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请思考作者的笔法有什么不同。①选材各有侧重:祖母肩负着教导儿孙的重任,本着光宗耀祖的传统,她的生存目标是着力于家庭振兴,因而作者以持象笏的细节表现其性格;写母亲则着眼于嘘寒问暖,表现她对儿女的关心和疼爱,突出其慈爱的一面;妻子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爱人,所以选取了一个“凭几学书”的情节,表现妻子与自己志同道合。②自己的反应各有不同:回忆祖母的举动,“令人长号不自禁”;回忆母亲的举动,令人涕泣;回忆妻子的举动,则是“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③描写方法各有其趣:写祖母是直接描写,正面表现其音容笑貌;写母亲是间接描写,以老妪的口吻转述,突出其关爱儿女的慈母形象;写妻子以间接描写为主,妻子嫁给作者这个家道中落的落魄书生,显示了一种不慕富贵的真爱,“凭几学书”更是对其学业的支持。人物关系不同,作者自己内心感受不同,则选材不同,使用的手法也不同。3.(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有人说散文《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此妙笔人人所无”;也有人认为归有光的散文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那么,你怎样看待本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为写作素材,在表现人物音容笑貌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深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用心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一定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看望大母场面描写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直到1565年才得中进士。归有光曾经被家人寄予厚望,《项脊轩志》记载其大母曾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假定其大母仍健在,一直在项脊轩居住,归有光中进士后回乡看望大母,会有怎样的情景?请进行2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活动说明本活动的目的是展示活动场景,理解人物情感。教师应先让学生沿着时间线索,梳理人物关系,如归有光58岁,大母应该是什么年龄?是否在其中设计叔伯出场?再想象见面场面的安排,最后形成文字。写作完成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全班交流。成果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呈其彩,以情感人——《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之比较高中语文教材把《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两篇写作时间不同、文体不同的文章编排在同一专题,颇有意味。两篇文章各呈其彩,以情感人。每次授课总是让人唏嘘感慨,不能自已。但唏嘘不如剖理,这里尝试从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比较,探究其中的感人之理。赏美文一、作者身世之比较1.仕途顺畅,遭历煎熬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可他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月就遭父丧,时年四岁又逢母嫁,幸得祖母刘氏用心抚养,最终长大成人。祖孙相依为命,甚为感人。李密能知恩图报,故以孝闻名。李密幼时体弱多病,但非常好学,师从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左传》,以文学见长,年纪轻轻就做了蜀汉尚书郎。李密勤奋自励,学问有成,颇具口碑,仕途顺利。但不幸旋至,蜀汉被晋灭亡。国破家亡,使李密滋生林泉之志,渴望隐居山野,陶冶性情,著书立说,独善其身,以保清誉。但即使是这样的愿望也险些化为泡影。265年,司马炎推翻魏国政权,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初得天下,为稳固政权采用了一系列怀柔政策,以期能够达到安抚蜀汉旧臣,吸引东吴士臣潜心归顺的效果。以文学见长,历职郎署,曾多次出使东吴的李密自然而然成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然而,“忠臣不事二主”的节操清誉自古以来就被士人看重,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念念不忘旧朝,更何况刚刚夺得天下的司马氏并不能笼络民心,因此,李密对于出仕晋朝一直抱有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略微察觉到了。所以,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使他极端痛苦纠结。由此可见,李密的早年悲苦,可以理解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学问有成,前程似锦;但国家不幸,蜀汉灭亡,其又遭逢人格考验,假如遽然改变节操,则为清议不齿。蜀汉成了伪朝,臣子们何去何从,还需要观望,谁也不愿率先背负变节罪名,但也不能得罪当今的正朔皇权。酝酿以情脱身,构思锦文陈情,是他此时无奈的选择。2.科举不顺,人生坎坷归有光(1507—1571),出身于江苏昆山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八岁时,年轻的母亲留下三子两女溘然长逝,父亲作为生员就读县学,家境急遽败落。家庭境况窘迫,让年幼的归有光备尝人间忧难,激励他奋发攻读,一心出人头地。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九岁能成文章,且文章老道,令人叫绝,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得案首(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顺风顺水的经历,使得归有光对举业满怀信心。“文章憎命达”,不幸踵至,归有光乡试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三十多岁才以第二名中举。而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经史子集、农圃医卜无所不博。当时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主试江南的张治看到归有光的文章,认为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六应乡试的归有光又开始了漫长的会试之路。本来,凭他的学识和才能,考中进士犹如囊中取物,但正应了“命途多舛”这四个字,和乡试相比,会试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年一次的会试,每次远涉千里,却一连八次铩羽而归。等到归有光中第,他已经年华不再,已是一个六十岁老翁。其坎坷的遭际,尤为令人叹息。因为命途多舛,怀才难遇,《项脊轩志》中隐隐透露出一抹悲凉感伤的情绪。3.一时之痛与一世之憾比较李密和归有光二人身世,他们都早年备尝生活艰辛和人生苦难,都勤奋自励、不屈不挠,都学有所成。可以推知,他们应是内省力极强的人,情感丰富,内心纤敏,运笔为文必然不俗。不同之处在于,魏晋时期没有科举考试制度,重门第出身也看学问品行,李密仕途通畅,只是因朝代更迭、名节难保而痛苦纠结。而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不看你是否满腹经纶,只看你制艺(八股文)是否写得漂亮,看你书写是否合乎馆阁体。所以,一纸文章,无数英才竞折腰!故此,李密是受节操观的纠结,是一时之痛,只要他改变观念,不愁没官做,李密最终还是当了晋朝的官,那是后事。家庭的不幸,以及后来落第的阴影则成了归有光永久的痛、一生的憾,也是饱学之士满腹的憋屈。所以,《项脊轩志》悲凉的感伤情绪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二、写作动机之比较1.动之以情,大打孝牌晋朝以篡夺方式夺取王权,为了笼络民心,晋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李密是一个很聪明的文化人,自然想到利用这点,于是他搬出老祖母,打了一手漂亮的孝字牌。《陈情表》这样一篇锦绣之文,终于给写出来了。《陈情表》以情喻理,悲恻动人。首先极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儿相依为命的苦况。继而写自己对新朝恩遇感激涕零,迫切奉诏,但无奈祖母病情日笃,去留不能,处境狼狈,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李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过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为己所用,恳求圣上恩准自己的请求。当然,李密主打亲情牌的目的是表明自己的心迹,避免晋武帝揣测他不愿出仕的政治顾虑。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报刘氏之恩日短,尽陛下之忠日长。此文洋溢一片至孝真情,令晋武帝为之动容。李密把“孝”字之牌打得漂亮至极。2.此情可待,追忆潸然归有光,九岁能文,素有神童之誉,立志科考,他从小束发就读轩中,十八岁时以读书的“项脊轩”为题写了一篇小品文。项脊轩,一个小屋,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安逸的读书环境,是能抵达理想彼岸的津口。要打破“吾家读书久不效”的宿命,有神童之誉的归有光自觉自愿地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他静读轩中,承载着全家人的厚望。早慧的归有光面对家庭的变迁,似乎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思前想后,不禁潸然。于是,研墨濡毫,饱含情愫,写下了这篇至情文章。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列数家庭琐事,其间家道衰落、亲人不在的哀情令人动容,也有刻苦攻读、怡然自得的陶然之乐。文章所记,紧扣小轩,“悲”“喜”意脉统贯全文。第1段写少时优雅可爱的项脊轩,作者回想那时坐在修葺美化之后的小轩中“偃仰啸歌”的情景,何等的自得其乐!本文一开始即从“喜”字入手,做好反衬下文的铺垫工作。第2段以“悲”字立意,叙述父辈分家,庭院分隔,小轩杂乱,优雅不在;追忆母亲和祖母曾在小轩中和作者相处的往事,怀念亲人的悲恻之情不言自明。第3段则是对小轩至“悲”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凡四遭火”。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补记部分为作者而立之时所写,彼时他已饱尝造化之弄,其心境可想而知。3.功利之文与性灵小品《陈情表》是“蜀汉伪朝”臣子为了打动君王而精心炮制的一副猛剂,可谓用心良苦。他自信于自己的生花妙笔,自信于自己对晋武帝之心的洞悉,作者拿“孝”字大做文章,极尽铺陈,正抓住新朝以孝治天下的契机,瓦解晋武帝的铁石心肠。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因此,武帝览表,深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停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李密祖母奉膳。《陈情表》的读者只有一个人,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