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作业指导书TOC\o"1-2"\h\u6267第一章总论 3264331.1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意义 3199071.1.1引言 3291071.1.2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具体意义 3203991.1.3智能化监测与防控技术 3101801.1.4生物防治技术 369381.1.5绿色防控技术 464721.1.6综合防治策略 4300511.1.7国际合作与交流 432657第二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 4241241.1.8监测方法 41411.1.9监测设备 5319561.1.10数据收集 5173411.1.11数据处理 5193141.1.12组织架构 5122781.1.13技术支持 673491.1.14信息共享 681971.1.15培训与宣传 612315第三章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635101.1.16病害识别 6305911.1.17病害诊断 6281061.1.18虫害识别 7321621.1.19虫害诊断 732951.1.20病虫害诊断技术 776891.1.21综合诊断方法 731834第四章农药使用规范 81741.1.22农药种类 8224751.1.23农药特点 882801.1.24安全、有效、经济 8118891.1.25综合防治 862961.1.26农药选购与储存 9311641.1.27农药施用技术 983761.1.28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94352第五章病虫害防控策略 98021.1.29全面监测 9193911.1.30预防为主 974351.1.31综合防治 10202681.1.32分区防控 1041981.1.33生物防治 10104541.1.34抗病品种选育 10251861.1.35生物农药应用 10101381.1.36化学农药使用原则 10212601.1.37农药种类选择 10116051.1.38农药使用方法 10242661.1.39农药使用剂量 10181541.1.40农药使用时机 118384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1114211.1.41概念与意义 11177691.1.42农业生态平衡的构成要素 11111371.1.43农业生态平衡的调控措施 11304351.1.44农业废弃物概述 1140081.1.45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11145371.1.46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技术要求 12303481.1.4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260171.1.48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217161.1.49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 1228531第七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 12200331.1.50监测体系概述 13293161.1.51监测体系基本构成 1375881.1.52监测体系运行机制 1317281.1.53监测体系关键环节 13136721.1.54防控体系概述 13120711.1.55防控体系基本构成 1396501.1.56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14307001.1.57防控体系关键环节 14317711.1.58融合概述 14270531.1.59融合措施 14129381.1.60融合关键环节 1425452第八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培训 15117221.1.61培训对象 15310581.1.62培训内容 1545471.1.63培训方式 1598571.1.64培训方法 1583221.1.65评价指标 16211221.1.66评价方法 1617007第九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信息化 16284301.1.67系统概述 1624141.1.68系统功能 16228571.1.69系统概述 17198941.1.70系统功能 17168071.1.71发布途径 17150061.1.72发布内容 1714347第十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法律法规 1847971.1.73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1897061.1.74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18281671.1.75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 1837011.1.76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 1825091.1.77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 19279221.1.78法律法规监督 19168431.1.79法律法规处罚 19第一章总论1.1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意义1.1.1引言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对粮食产量、质量和生态环境具有严重威胁。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1.2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具体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有助于及时发觉和防治病虫害,降低粮食损失,保证我国粮食安全。(2)提高农产品质量: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3)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民增收: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5)防止病虫害扩散:及时监测和防控病虫害,可以防止病虫害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节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发展趋势1.1.3智能化监测与防控技术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监测,以及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方案制定。1.1.4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如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信息素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未来,生物防治技术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1.1.5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的技术。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6综合防治策略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策略的应用,即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1.1.7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化的发展,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密切。各国将共同应对全球病虫害问题,分享防治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全球病虫害防控水平。第二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第一节监测方法及设备1.1.8监测方法(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肉眼观察农作物植株、叶片、果实等部位,发觉病虫害发生的症状和特征。此方法适用于病虫害发生初期和发生面积较小的区域。(2)诱集法诱集法是通过设置诱集器,如性信息素诱捕器、光源诱捕器等,吸引害虫前来,从而监测害虫的种类、数量和发生规律。(3)标记释放回收法标记释放回收法是将捕获的害虫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并观察其存活情况、扩散范围等,以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4)遥感监测法遥感监测法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大范围、快速监测,通过分析遥感图像,获取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信息。1.1.9监测设备(1)显微镜显微镜用于观察病虫害的微观特征,如病原菌、害虫卵、幼虫等。(2)诱集器诱集器包括性信息素诱捕器、光源诱捕器等,用于监测害虫种类和数量。(3)气象站气象站用于收集监测区域的气候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为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提供依据。(4)遥感设备遥感设备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用于获取农作物病虫害的遥感图像。第二节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1.1.10数据收集(1)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指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信息。(2)数据传输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手段,将现场调查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1.1.11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的数据。(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3)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集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信息。(4)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应用。第三节监测体系构建1.1.12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需要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明确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责和任务。1.1.13技术支持加强监测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1.1.14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在不同部门、地区之间的共享,提高监测效率。1.1.15培训与宣传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监测的认识和参与度。第三章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第一节病害识别与诊断1.1.16病害识别(1)症状观察:病害识别的首要步骤是观察农作物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症状:(1)变色:叶片、茎蔓或果实表面出现颜色变化,如黄化、白化、紫化等。(2)斑点:叶片、茎蔓或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颜色、大小和数量各异。(3)腐烂:果实、块茎等部位出现软腐、湿腐或干腐现象。(4)皱缩:叶片、果实或茎蔓出现皱缩、变形现象。(5)萎蔫:植株整体或局部出现失水、枯萎现象。(2)病原菌鉴定:根据症状观察,初步判断病害类型,然后进行病原菌鉴定。病原菌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显微镜检查: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2)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3)血清学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病原菌。1.1.17病害诊断(1)病害诊断应根据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2)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分析病害的发生原因。(3)针对病害发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第二节虫害识别与诊断1.1.18虫害识别(1)虫害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形态观察:观察害虫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2)生物学特性:研究害虫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等。(3)生态学特性:研究害虫与环境因素的关系。(2)常见害虫识别:(1)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等。(2)刺吸式口器害虫:如同翅目、半翅目等。(3)锉吸式口器害虫:如蜱螨目等。1.1.19虫害诊断(1)虫害诊断应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进行。(2)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分析虫害的发生原因。(3)针对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第三节综合诊断技术1.1.20病虫害诊断技术(1)病害诊断技术:包括病原菌鉴定、病害症状观察、病害发生规律分析等。(2)虫害诊断技术:包括害虫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生态学特性研究等。1.1.21综合诊断方法(1)病虫害识别与诊断相结合:在识别病虫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诊断。(2)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病虫害诊断的准确性。(3)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病虫害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4)实时监测与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第四章农药使用规范第一节农药种类及特点1.1.22农药种类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调节植物生长、影响农产品质量及仓储害虫的化学合成物、天然物质及其衍生物。根据农药的作用对象和用途,可以将农药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等,如苯并咪唑类、有机硫类、铜制剂等。(3)杀螨剂:用于防治植物螨类害虫,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等。(4)除草剂:用于防治农田杂草,如三氮苯类、脲类、草甘膦类等。(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如赤霉素、乙烯利等。(6)杀鼠剂:用于防治农田鼠害,如急性杀鼠剂、慢性杀鼠剂等。1.1.23农药特点(1)高效性:农药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能够在较低浓度下达到防治效果。(2)选择性:部分农药具有选择性,对靶标生物以外的生物影响较小。(3)持久性:农药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较长的残留期。(4)毒性:农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和环境存在潜在风险。第二节农药使用原则1.1.24安全、有效、经济(1)安全:选择农药时,应充分考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2)有效: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需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经济:合理使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1.25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采取农业措施,如轮作、间作、抗病品种等,减少病虫害发生。(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防治病虫害。(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调控病虫害种群。(4)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第三节农药安全使用技术1.1.26农药选购与储存(1)选购: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药,保证农药质量合格。(2)储存: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库房内,防止农药变质、失效。1.1.27农药施用技术(1)用药量:根据农药标签推荐的用药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或不足。(2)施药方法:采用喷雾、喷粉、拌土等施药方法,保证农药均匀覆盖靶标生物。(3)施药时间: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如早晨、傍晚等,减少农药挥发和漂移。(4)安全间隔期:遵循农药标签上的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1.1.28农药使用注意事项(1)遵守农药使用规范,不得擅自改变农药用途和施用方法。(2)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3)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农药中毒发生。(4)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第五章病虫害防控策略第一节防控原则1.1.29全面监测病虫害防控工作应建立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定期调查、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30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病虫害防控的核心原则,应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保障农作物生长安全。1.1.31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原则要求在防控过程中,充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形成防控合力,以达到最佳防控效果。1.1.32分区防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实现分区防控,提高防控效果。第二节生物防控技术1.1.3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和抑制的方法。1.1.34抗病品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是生物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1.1.35生物农药应用生物农药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等优点,可在病虫害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节化学防控技术1.1.36化学农药使用原则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安全、高效、环保的原则,保证农药使用安全、合理。1.1.37农药种类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防治对象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保证防治效果。1.1.38农药使用方法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雾、喷粉、拌种、灌根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1.1.39农药使用剂量农药使用剂量应根据农药种类、防治对象、作物种类等因素确定,保证用药安全、有效。1.1.40农药使用时机掌握农药使用时机,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第一节农业生态平衡1.1.41概念与意义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农业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对于保障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1.42农业生态平衡的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农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自然环境因素。(3)人类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工业污染等。1.1.43农业生态平衡的调控措施(1)调整作物布局: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2)优化农业生产技术:采用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4)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业废弃物处理1.1.44农业废弃物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1.1.45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1)堆肥法: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2)热解法:将农业废弃物进行热解,转化为生物油、生物炭等可再生能源。(3)沼气发酵法: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4)物理处理法:通过物理手段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破碎、筛分、干燥等处理,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1.1.46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技术要求(1)减量化:减少农业废弃物产生量,降低处理成本。(2)资源化: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3)无害化:保证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1.4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1.48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区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管。(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1.49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2)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3)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合力。第七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第一节病虫害监测体系1.1.50监测体系概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该体系通过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病虫害信息,为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节主要阐述病虫害监测体系的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及关键环节。1.1.51监测体系基本构成(1)监测网点布局:根据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设置监测网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调查、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3)数据采集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形成病虫害发生动态数据库。(4)预警预报: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1.1.52监测体系运行机制(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3)实施监测数据共享,促进部门间协同作战。(4)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优化监测体系。1.1.53监测体系关键环节(1)监测设备更新:定期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精度。(2)监测技术培训:加强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监测能力。(3)监测数据传输:保证监测数据传输畅通,提高信息时效性。第二节病虫害防控体系1.1.54防控体系概述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是针对病虫害监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及关键环节。1.1.55防控体系基本构成(1)防控策略制定: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2)防控技术集成:整合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控技术,形成防控技术体系。(3)防控措施实施:按照防控策略,组织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4)防控效果评价: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1.1.56防控体系运行机制(1)主导,部门协同: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2)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病虫害防控。(3)科技支撑,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防控效果。(4)防控与监测相结合:实现监测与防控的良性互动。1.1.57防控体系关键环节(1)防控技术研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新型防控技术。(2)防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防控技术水平,降低防治成本。(3)防控物资储备:保证防控物资充足,保障防治需求。(4)防控效果评价:定期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调整防控策略。第三节监测与防控体系融合1.1.58融合概述监测与防控体系融合是指将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集成和措施协同,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1.1.59融合措施(1)建立监测与防控一体化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工作协同。(2)加强监测与防控技术集成:整合监测与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3)优化监测与防控资源配置:合理配置监测与防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实施监测与防控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测与防控工作效率。1.1.60融合关键环节(1)监测与防控数据共享:保证监测与防控数据共享,提高信息利用价值。(2)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加强监测与防控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素质。(3)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价: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估,为优化工作提供依据。(4)监测与防控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监测与防控体系。第八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培训第一节培训对象与内容1.1.61培训对象本培训面向的主要对象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农场主、种植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成员等。1.1.62培训内容(1)农作物病虫害基础知识:包括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2)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包括病虫害监测方法、监测工具使用、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等。(3)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4)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包括农药的分类、选用、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5)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操作:包括病虫害防治药剂配制、施药技术、防治效果评价等。第二节培训方式与方法1.1.63培训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员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基本知识。(2)现场教学:结合实际农田,进行现场示范、操作指导,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3)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4)互动交流:通过讨论、问答、经验分享等方式,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1.64培训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的理论知识。(2)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使学员直观了解病虫害防治操作过程。(3)任务驱动法:设定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实践。(4)反馈评价法: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觉问题,指导学员改进学习方法。第三节培训效果评价1.1.65评价指标(1)学员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现场操作等方式,评估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3)技能提升程度:通过实践操作、防治效果评价等方式,评估学员技能提升程度。(4)培训成果应用:跟踪调查学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培训成果的情况。1.1.66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2)定量评价: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提升程度进行量化评价。(3)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价。(4)持续跟踪:对学员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了解培训成果的长期效果。第九章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逐渐向信息化方向转型。本章主要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信息化相关内容,包括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及病虫害防控信息发布。第一节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1.1.67系统概述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旨在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支持。1.1.68系统功能(1)数据采集:系统可自动收集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为病虫害监测提供基础信息。(2)数据存储:系统具备大数据存储能力,可保存历史病虫害数据,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3)数据处理:系统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和挖掘,为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4)数据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方便用户快速查找所需信息。(5)数据分析:系统可对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第二节病虫害预警系统1.1.69系统概述病虫害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的信息系统。1.1.70系统功能(1)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系统通过分析历史病虫害数据、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2)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可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3)防治措施推荐:系统可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4)防治效果评估:系统可对防治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第三节病虫害防控信息发布1.1.71发布途径(1)网络平台:通过网站、专业网站等发布病虫害防控信息。(2)移动终端:利用手机APP、短信等方式,向农民发布病虫害防控信息。(3)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病虫害防控知识。1.1.72发布内容(1)病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究实践:“EC”混合式教学
- 内蒙古办酒类管理办法
-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控制研究
- 冬季取暖安全管理办法
- 基于“岗课赛证”视角的高职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动物基因表达研究
- 创新驱动:产品设计全流程管控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交通事故和解协议书正式版-1
-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是谁的责任
- 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与实施细节
- 数与代数课件
- 工会审计实务课件
-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和要求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14年新版
- 食用油储存期品质变化的太赫兹光谱无损识别
- 胎盘早剥预案演练脚本
- 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
- 聚磷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2014年7月
- 钙加维生素Dppt课件(PPT 14页)
- TRD深基坑止水帷幕施工方案(2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