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全年教材学情抽样调研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

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

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安阳出土的甲骨文,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文字形象简

古、刚劲挺秀,最早出土于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汉字就像孩子一样,从甲骨文开始一

点一点地成长到现在的模样。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清①(淅晰)地看到代表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宇宙

万物的每个字是怎么②(诞涎)生的,从而领略到汉字独特的魅力。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劲模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①②

2.小组成员整理了有关“河南文明探源”的部分文字材料,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参照已给内容,将时间轴

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诸多考古成果,共同证实了中原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

重要时空节点。距今5800年前后,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

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已基本可以确定为中

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以巩义

双槐树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初步

意义上的文明形态。距今4000年至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

区已经确切地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偃师二里头遗

址为代表的早期国家,表明中原地区早期文明起源进程完成。

距今5800年前后的灵®③

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t

①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④

3.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安阳妇好鹃(xiao)尊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

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妇好鹃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它呈昂首挺立

的鸦形,,。,,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

念,是罕见的艺术品。

①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

②通体还装饰了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等纹饰

③不仅造型新颖

④头顶羽冠,两眼圆瞪,双翅并拢

4.【大美黄河】为了更直观地感受黄河之美,小豫想为下面介绍黄河的一段文字,选配一幅插图,在A、

B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他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

九曲黄河,万古奔腾,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

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9个省份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

不可移动文物的39.73%。目前,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8万处。

AB

5.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行走河南,诗意无限。漫步黄河小浪底水库岸边,我们可以欣赏“沙鸥翔集,

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别样景致;来到林州桃花

谷,可见"②,③"(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百花盛开、林木繁茂之

景;聆听嵩阳书院的琅琅书声,能体会到“④,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

濂《送东阳马生序》)的求学热情;亲临荥阳的楚河汉界古战场,能感受

“⑤,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快弦急的

战争场面;登上邙山,俯瞰黄河,会浮现“⑦,⑧”(张养浩《山坡

羊•潼关怀古》)的山河壮美之景。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着新中国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

际师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②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

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③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④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

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⑤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

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⑥“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

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

签名。

⑦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⑧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

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

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

菇味道不对。倒掉!”

⑨“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

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端

走了铁锅,随之将铁锅打翻在地。

⑩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

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

上,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

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

炸弹削掉,炸得稀烂的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⑪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

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⑫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

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⑬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

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⑭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

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

的红色岩雕。

⑮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喷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⑯“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温燕霞《虎犊》,有删改)

【注】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

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长篇小说《虎犊》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和战火、热血与牺牲、追寻和传承

的故事。

6.这篇小说讲述了杜鸿运在一场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故事。阅读第④一⑫段,依次概括杜鸿运所做的几

件事。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这两处环境描写有

什么作用?)

(2)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8.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军旗”,既有对“炸得稀烂的军旗”的实写,又有对“鲜红的军旗”的虚

写。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9.小说以《少共国际师出征歌》的歌词作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读书的门道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读

书也有门道,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回”。

②“挤”和“钻”,是读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

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曾

说:“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

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浅尝辄止,只有利用好点滴时间,坚持不懈,做

到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

③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

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

要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

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只有这样,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④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于乌江自刎的情节

存疑,于是他几次去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他在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

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三登帕米尔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

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⑤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学有所成。

(作者:张凡摘编自《人民日报》)

【文本二】

读书如“贯钱”

①《四书反身录》记载:“刘文靖谓邱文庄博而寡要,尝言:'邱文庄虽有散钱,惜无钱绳贯钱。'

文庄闻而笑曰:'刘文靖虽有钱绳,却无散钱可贯。'”这里用“散钱”和“钱绳”形象地比喻读书的两

个极端。前者拥有一堆散钱,却缺少一根拴钱的绳子;后者只有一根绳子,缺少可拴的钱。因此,我们既

要有足够多的“散钱”,也要有一条“拴钱绳也就是说,不但要大量阅读,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②读书如“贯钱”,最重要的是要有钱可贯。读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杜甫日:“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即是经过铢积寸累的阅读,形成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正是有了“破万卷

书”量的积累,才能有“下笔如有神”质变的可能。读书是一个持续不断“进货”的过程,一劳永逸不可

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为。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终生与书为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

“散钱”可贯。

(作者:刘奇山摘编自《解放军报》)

10.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II.读书有哪些门道?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分条概括。

12.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③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才梁。一见面,

习近平同志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与他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

”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思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

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思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

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②,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③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④,居域中之大⑤,不念居安思危,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删改)

【注释】①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②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③明哲:明智的人。这

里指唐太宗。④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神器,帝位。⑤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借助读音法:读V

时意为①遗失,遗

先帝简拔(1)_________(填

漏,遗留;读wei

以遗陛下选项)

时,意为②赠给;

给予。

查阅词典法:A.详

尽;详细;B.了

(2)_________(填

悉以咨之解;熟悉;C.尽;

选项)

D.全;都(《古代

汉语词典》)

课内迁移法:斯是

斯亦伐根

陋室(《陋室(3)___________

以求木茂

铭》)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将先汉、后

汉对比,有何用意?

16.甲、乙文段都是臣子对君主的劝谏。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中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向后主直言进谏,提出了①②和亲

贤远佞三条建议。乙文段中魏征运用③的手法委婉进谏,提醒唐太宗要

④。

1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全诗并没有控诉战争之语,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著阅读(5分)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8.同学们阅读《水浒传》之后,对名著人物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梳理,请仿照对鲁智深的人生轨迹描述示

例,描述林冲的人生轨迹。

【示例】鲁智深的人生轨迹是一路向上的人生。从拳打镇关西开始,他的人生就开始一路走高,接着大闹

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到大闹野猪林达到了人生顶峰。然后再到单打二龙山,最后到浙江坐化,一生圆

满。

19.同学们在分享《简•爱》的阅读感受时,对下面的问题引起了的争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看

法,并简述理由。

争论问题:简•爱是一个沉迷爱情的人吗?

五、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三个登山者,前行的途中遇到了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

第一个人勇敢地往上攀爬,可是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于是再爬,还是被重重地摔下来。几次三番,毫

不气馁,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个人没有急于攀爬,在大石头前踱步沉思,然后寻机绕过石头,走向了目的地;

第三个人看到大石头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望石而返,结果又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同样到达了目的

地。

这三位登山者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秘诀。

(1)请以“我的成功秘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全年教材学情抽样调研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

完善。

【1题答案】

【答案】(1)①jing②.mil

(2)①.晰②.诞

【2题答案】

【答案】①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

②距今5300年前后的巩义双槐树遗址群

③距今4000年至3800年前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

④中原地区早期文明起源进程完成

【3题答案】

【答案】①.④②.①③.③④.②

【4题答案】

【答案】示例:建议小豫选择图A作为黄河介绍的插图。图A中黄河波涛汹涌,奔腾不息,恰如文中所述

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完美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图B虽美,却更多呈现

黄河宁静的一面,与文字描述的黄河精神相去甚远。因此,图A更能直观感受黄河之美,符合文字意境。

【5题答案】

【答案】①.锦鳞游泳②.野芳发而幽香③.佳木秀而繁阴④.以中有足乐者⑤.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峰峦如聚⑧.波涛如怒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①召开会议,写下誓言②阻止喝汤,打翻铁锅③不顾受伤,救助坨坨④敌人逼近,

奋力扔弹

7.(1)表明时间的流逝,营造紧张的战斗氛围,暗示战斗的惨烈,推动情节的发展。

(2)“紧贴”“站”“直视”等动词描绘了杜鸿运虽身受重伤,仍紧紧守卫军旗的形象,表现了他勇敢无

畏的精神和对敌人的仇恨。

8.实写“炸得稀烂的军旗”,展现了战斗的惨烈场面,突出了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

虚写“鲜红的军旗”从纯白中浮现、升起,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仰,预示革命必将胜利。

9.①歌词中“最后的一滴血”与小说中战士们在纸笺上的誓言相呼应,“为着新中国”与标题照应,体现

了小说的结构严谨。

②歌词突出了红军战士们为崇高的革命理想奉献青春、英勇作战、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点明了主题。

③小说在瞭亮的歌声背景中收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余味无穷。

(二)(共11分)

【10〜12题答案】

【答案】10.引用名言,点明读书的重要意义(作用),提出“读书的门道”的论题,从而引出下文对这一

论题的阐释。

11.①读书需要“挤”和“钻”;

②既要把书读“薄”,也要把书读“厚”;

③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④不但要大量阅读,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12.能。“理由”示例:所给材料借习近平同志读《资本论》的研读体会,强调了读书的门道在于“厚的读

薄,薄的读厚”,这与第③段中“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的观点相符。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1376题答案】

【答案】13.①.②②.D③.这,这样

14.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作志士们的士气。

15.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告诫后主要以史为鉴,亲信贤臣,兴复汉室。

16.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公平)③.类比©.居安思危

【17题答案】

【答案】①诗人开篇用“八十”与“十五”两个年龄数字,暗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突出了兵役的繁重②

通过描写征战之人返乡时满眼荒凉、人亡园荒的景象(通过描写老兵与乡人的对话,道出老兵家中人事变

化,往日家园如今已“松柏冢累累”),突出了战争对家园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③通过描写老兵采

摘野菜准备做饭、饭熟后不知送给谁、出门东望泪湿衣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老兵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心酸

孤独的心理),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

四、名著阅读(5分)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8题答案】

【答案】①示例一:林冲的人生轨迹是大起大落的人生。他是80万禁军的教头,起点很高。然后开始一路

向下,他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风雪山神庙时人生到了低点。然后他火并王伦,聚义梁山,南征北战,

又达到了高点。

示例二:林冲的一生是一路向下的人生。他是80万禁军的教头,武艺高强,娇妻贤惠,生活稳定。可自从

高衙内看中林娘子后,便遭受陷害,误入白虎堂,被发配沧州,最后被逼上梁山。梁山招安时,他虽极力

反对,但阻挡不了梁山接受招安的结果,征方腊时,在杭州染了风瘫,半年后去世了。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我认为简•爱虽然敢于追求爱情,但不是一个沉迷爱情的人。她虽然执着追求罗切斯特,但

她懂得自尊自爱,当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子还活着时,她果断选择离开;得知罗切斯特被火烧伤,失去健

全的身体和巨额的财产,她依然选择与他相守。

五、作文(50分)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1:

我的成功秘诀

成功,是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渴望实现的目标。然而,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了挑

战和困难。正如材料中的三位登山者,面对同一块大石头,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终都成功到达了目

的地。我的成功秘诀,也正是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灵活应对,坚持不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记得在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数学竞赛。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但竞赛的难度远远超

出了平时的学习内容。面对这个“大石头”,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

意识到,虽然我在基础题上表现不错,但在难题和综合题上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详细

的学习计划,每天花一定时间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