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新高考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五

(新高考地区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

子皮,贤者也。”子贡日:“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

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日:“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

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三》)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日: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

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

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闵天、泰颠于置罔之

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

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子墨子言日: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

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需断处的字母。(3

分)故古者A圣王之为B政C列德D而尚贤E虽在农与工F肆之人G有能H则举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指“只”“仅仅”,与《师说》中“郑子之徒”的“徒”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恶,意为“讨厌、憎恨”,与成语“深恶痛绝”“恶衣恶食”中“恶”词义相同。

C.就列,指“担任职务”,与《论语•季氏》中“陈力就列”的“就列”意义相同。

D.章,同“彰”,彰显,与《四子侍坐》中“端章甫”的“章”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家语•卷三》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却巧妙地让子贡得到了答案。

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为喻,引出对人生选择的

论述。

C.墨子认为把爵位、俸禄等授予贤人,是因为贤人的才德,更希望贤人做事成功。

D.墨子列举“尧举舜”“禹举益”等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贤人有机会建功立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4分)

(2)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4分)

14.三则材料都围绕“贤者”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10.(3分)CEG(“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

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

H.(3分)B(“恶衣恶食”中的“恶”意思是“粗劣的二)

12.(3分)C(文中“非为贤赐也”,是说“并不是因为贤人的才德而赐予。”)

13.(8分)(1)(4分)我不知道,过去,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都是贤人。

评分建议:“识(知道)”“往(过去)”“判断句”及语意通顺各1分。

(2)(4分)倘若想要效法遵循尧、舜、禹、汤的方法,将不可不尊崇贤能的人。

评分建议:“祖述(效法遵循)”“道(方法)”“尚(尊崇)”及语意通顺各1分。

14.(3分)①孔子认为“贤者”能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②孟子认为“贤者”能舍生取

义;③墨子认为“贤者”应该得到尊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

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郑国子产就不算

贤人吗?”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引荐贤人的为贤呢,还

是出力的为贤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对。我听说鲍叔牙使管

仲显达,子皮使子产显达,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让比他们更贤能的人显达。”

材料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

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

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

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栗的,那么凡是

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

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

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

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材料三: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

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

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

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

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

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

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

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

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

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渔猎

者中提拔了闲天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

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

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

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

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所以墨子说:得志,贤士不可不选用;不得志,贤士不可不

选用。倘若想要效法遵循尧、舜、禹、汤的方法,将不可不尊崇贤能的人。尊崇贤者,

是政治的根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日:

“华而皖①,大夫之赞与?”子春日:“止!”曾子闻之,瞿然日:“呼!”日:“华

而皖,大夫之簧②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黄。”

曾元日:“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

也丕期彼匿于之爱人也以德缎人工爱人也以姑息量何求战?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

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皖:华美,光滑。②釜(ze):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日:“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靖!”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

子日:“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

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

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

节,累世不能弹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

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日:“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

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

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

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

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日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

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

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存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

求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

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簧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

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

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

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

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弹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4.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答案】10.CEH11.B12.D

13.(1)(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

了。(2)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14.(1)能言善辩,不守法度。(2)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3)崇尚厚葬,不

能作为风俗。(4)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国。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

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

“尔之爱我也"为主语,"不如"为谓语动词,“彼”是宾语,应该在C处断开;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与“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句式结构一致,应该在处断开。故选

EHCEH0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病重;困苦。句意:曾子病危。/所以穷困并且懈怠。

B.错误,都是兼词,但意思不同。之乎;之于。句意:我怎么能吃得下去?/有的人从自

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C.正确。都是“可以用来”的意思。句意: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这是尽了本职一类

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正确。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句意: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错误,原文“后景公敬

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景公对待孔子的规格与礼制无关,"极力”也有拔高之嫌。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全;"反",返回;"没",通"殁",死。

(2)“累世",几代;"弹",尽;"当年",有生之年,从幼到老。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根据“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

规范;

(2)根据“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

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

(3)根据“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崇尚丧礼尽情

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

(4)根据“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

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因病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

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照明。童仆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啊!”子春

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

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能够及时换掉啊。(曾)元,

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

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

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礼制

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把曾子安放回席

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材料二: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

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

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

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

“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

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

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之后,礼乐残缺有一段

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的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

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

俗,恐怕不符合以小民为先的取向。"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

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

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

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走了,返回鲁国。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

泗水边上,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守心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

去,就哭了起来,各又尽哀;有的弟子又留下来。惟有子贡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

守了六年,然后离去。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因此

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世世代代相传。儒生们也在孔子墓

前演习礼仪,举行乡饮酒礼,还举行大规模的比射仪式。孔子坟墓的占地面积有一顷那

么大。孔子的故居堂屋及弟子们的内室,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收藏孔子的衣服、帽子、

琴、车、书,直到汉代二百多年没有断绝。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

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宋子日: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享国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

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①矣。老子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

也。火药机械之窍甚无黄自百查与南裔而后及及于生国受幻亘出而目盛月新。.中国至今

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②。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事勺。是故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

不加丧,不因勺,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

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独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

所以不忘战也。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

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孳,是以明其信也。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

司之德,而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其

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其有失命、乱常、背德、

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褊告于诸侯,彰明有罪。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日:“入罪人

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甲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见其老幼,奉归勿伤。”既诛有罪,

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摘编自《司马穰苴兵法•仁本》)

【注释】①尚:久。②正:政治。③春蒐秋独:蒐、独,打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火药[A]机械之窍[B]其先凿[C]自西番[D]与南裔[E]而后乃及[F]于中国[G]变幻百

出而[H]日盛月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人,指“中和仁爱”,与《过秦论》”才能不及中人”中的“中人”词义不同。

B.凶,灾荒,收成坏,与《齐桓晋文之事》“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词义相同。

C.鼓,击鼓进攻,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鼓”词义不同。

D.田,土地,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田”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帝作为有道明君,在位五十年,有苗部落还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仍旧需要

使用武力来征服。

B.宋应星认为把发展兵器当作第一要义是不正确的,但他认为兵器研制还是要进行,

不能停止发展。

C.古代明君贤王,既制定礼乐法度教化百姓,也设置刑法惩罚罪人,还举兵讨伐道

德败坏的诸侯。

D.两则材料都对战争有所论述,认为战争是有必要的,但老子认为,兵器乃不祥之

物,不能发动战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曩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出于爱民的考虑,哪些情况下不能发动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10.BEG

11.D(田,在这里是“打猎”的意思)

12.D(文中只涉及老子对兵器的态度,“不能发动战争”于文无据)

13.(1)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

里,这是用来表示礼让。

(采分点:曩者,过去,以前;奔,动词作名词,逃跑的敌人;是,代词,这;各

1分。句意1分)

(2)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来臣服,诉讼和战争都没有了,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

理。(采分点:说,通“悦”;狱,诉讼,案件;圣德之治也,判断句;各1分。

句意1分)

14.①农耕时节与疾病流行时节②别国遭遇国丧和灾荒时③严寒酷暑时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译文】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而有

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呢?”武器的功用,就在

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老子说:“好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大概老

子的话是说对待兵器要慎重啊。用火药制造枪炮的技巧,最早由西番和南裔开创,而后

传到中国,变化百出而且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从事战争的人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

难道这种想法正确吗?虽然这样,即便人类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能到此为止

呢?

材料二:

【译文】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做政治。政治达

不到目的时,就要使用权势。权势总是出于战争,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因而,杀掉

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

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

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

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

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全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栗用打猎

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栗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

准备。

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

这是用来表示礼让。不杀尽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用来表示仁

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用来表示诚信。从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顺应自然

规律,因地制宜,任用贤德的人,设官分职,并且分封诸侯,区分等级,按照爵位高低

给以不同的俸禄。这样,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来臣服,诉讼和战争都没有了,这就

是圣明君主的治理。

其次,贤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置五刑来治理国家,发动战争讨伐不义。亲自巡视各

诸侯的领地,访察地方,对那些玩忽命令、触犯法纪、败坏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

的国君,便通令各国诸侯,公布他的罪行。冢宰和百官向军队宣布命令说:“进入该国

的地区,不准亵渎神位,不准打猎,不准破坏水利工程,不准烧毁房屋建筑,见到老人

和儿童,要护送他们回家,不准伤害。”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

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

欲,日:“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

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

忧,说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

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佟智而多力,息教而重敛,大其私晦①而益妇人田,

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

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

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晦,杀三郤而尸诸朝,纳

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

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

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

败楚。楚子②伤目,子反③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

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有非常

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帙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

匹夫犹或辱刽,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日: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

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夫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

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故兵之胜

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

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我于是用没偃却甚必亡

日是天空之鉴而燕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节选自苏轼《土燮④论》)

【注】①私晦(ni):指所亲近、宠爱的人。②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君始封为

子爵,故称。这里专指楚共王。③子反: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是楚共王的叔父。④士燮:

即范文子。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名燮,即范燮。因谥号为“文”,故又称为范文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昔虢公A败B戎C于桑田D晋偃知E其必亡F曰G是天夺之鉴H而益其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

全不同。

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

子诛杀。

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

思不同。

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踞”的“按剑”意思

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出兵攻打楚国的问题上,范文子坚决反对出兵,认为胜楚必然导致内乱,但

是可惜无人相信,无人支持。

B.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没多久就大乱,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

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

C.范文子不贪求一时的功劳反对出战,表明他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

认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苏轼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但是可以预示一个国家是

否安定,鄢陵之战就是如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2)故圣人必自反日: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14.晋国胜楚而亡,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警诫。如果你是晋君,你会如何避免

这个悲剧的发生。

【答案】10.DFG11.A12.B

13.(1)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就一定会有内忧,我们何不暂且放下楚国和郑国,

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2)所以圣人面对非常之功必定反省自问:这是老天爷特别优待我呢?还是祸害我呢?

14.①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有厚德的晋君;②注重教化,不敛赋税,不矜功自伐;(3)

君臣和睦,不乱封乱赏,防止内乱;④面对非常之功,懂得自省,不忘戒惧。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前虢公在桑田击败少数民族戎,晋国的偃预测其必亡,说:"这是老天爷有意

夺他的镜子(使他看不到自己的危险之处)而加剧他的隐患。

“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是状语后置句,状语后D处断开;

“其必亡"是"知"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开;

"曰"后是说话内容,为短句标志,其后G处断开。故选DF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句意: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自我

夸耀的人不能建功。B.正确。

C.正确。警惕;担忧。句意:圣人会感到很警惕的。/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

之下。

D.正确。句意:平常人尚且也知道按剑警惕。/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错,由原文“于是乎国人

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可知,正确理解是:晋人认为厉公卑污,于是在翼

城杀了他,把他葬在翼城的东门之外。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诅",如果;"盍",何不;"释",放下。

(2)“反、反省;"厚”,厚待、优待;"抑",抑或是、还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可知,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有

厚德的晋君;

②由原文“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息教而重敛……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可知,

注重教化,不敛赋税,不矜功自伐;

③由原文"大其私暖,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

葬于翼东门之外"可知,君臣和睦,不乱封乱赏,防止内乱;

④由原文“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可知,面对非常之功,

懂得自省,不忘戒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鄢陵之战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国。栾武子统率上军,范文子统率下军。

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

德行但臣服的人众多,一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采取与晋国的德行相称的措施,如

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晋国不去讨伐,而是回过整饬内政),(这样)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

一点安宁。只因为有诸侯不听从我们,所以搞得晋国局势纷扰,凡是这些诸侯,都是祸

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一

定会有内忧,我们何不暂且放下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不互

相争功),一定会和睦。现在如果我们出战并且战胜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

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懈怠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扩大爱妾的田地,

那么不从大夫的手里夺取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土地来增封他们呢?能够放弃田地空自

引退的大臣们,能有几个呢?如果战争没打胜,那就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

(分配)土地的常规就会被打乱了,它产生的变乱将危害国家,何不暂且不出战呢!”

栾武子不听从范文子的意见,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晋君夸耀自己的智

慧和武功,懈怠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郤并陈尸在朝堂上,收取了

他们的家产分给爱妾。从这以后国人都认为厉公的行为很卑污,于是在翼城杀了他,把

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边,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没

有人君的德行却功业卓著,归服的诸侯太多的缘故。

材料二:

估计敌方势力强弱,就知道军队的胜负,这是将帅的能力。不贪求一时的

功劳,用仁德爱护君主,保全国君的宗族后代,这就是能够顾全大局且使

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臣。鄢陵之战,楚军早晨逼近晋军布阵。各位将士请求

出征迎战,唯独范文子不答应与楚军作战。晋国最终打败了楚国。楚共王

被晋军射中眼睛,楚国司马子反丧命。范文子在这场战争中看来好像胆小

懦弱,没有谋略一样。但是不到一年,三郤被杀,晋厉公被杀,胥童被杀,

栾书、中行偃几乎也不能免于祸乱,整个晋国大乱。鄢陵之战的功劳,实

在是造成晋国大乱的原因。有了异于寻常的人,这样之后就有异于寻常的

功勋。而面对异于寻常的功勋,圣人会感到很警惕的。夜光珠、明月璧,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财利,平常人尚且也知道按剑警惕,更何况那些异于

寻常的功勋呢!所以圣人面对非常之功必定反省自问:这是老天爷特别优

待我呢?还是祸害我呢?所以即使有大功劳,也不忘戒备警惕。平庸的君

主,急于创造功业,忽视了老天的告诫,天天发动攻伐战争、残害人民以

显示他们的威风志气,老天爷若要保全他,那就必定会在他的思想行为刚

一冒头之时就折断它,打掉它的锋芒锐气,使他知道悔过。老天爷若要灭

亡他,就用美色、利益诱惑他,来让他志得意满;使他拥有功劳,而对下

级骄横无礼;忽视仇敌的存在,而欺侮压迫他的百姓,到了亡国杀身的地

步还不悔悟的,老天爷是要灭掉他。所以说战争的胜负,不足以成为国家

的强弱的依据,却足以成为国家是否安定的先兆。因为有的国家因为打仗

胜利而灭亡,也有的国家因为打仗失败而兴盛。(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

败,)栖于会稽,因为它成为横行江淮的霸主。黄池会盟,吴国之后连吃

败仗亡国。都是有原因使他们变成这样的。以前虢公在桑田击败少数民族

戎,晋国的偃预测其必亡,说:“这是老天爷有意夺他的镜子(使他看不

到自己的危险之处)而加剧他的隐患。”晋国果然灭掉虢。这也是范文子

不得不劝告厉公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

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日:“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

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日:“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日:“不可。简

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

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精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

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日:“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日:

,独不见夫服牛骏骥乎?不可百步。仝王必衍为叉便将周用之也而听神之令建服士骏骥

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

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

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

不才目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

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个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

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西年承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骏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骏骥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

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

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

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

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DEG11.A12.C

13.(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⑵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

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

证。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

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

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

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

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o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

了贼兵,把粮食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