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_第1页
第1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_第2页
第1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_第3页
第1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_第4页
第12讲 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雁门太守行唐·李贺原文译文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炼字:“黑云”一词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角①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②凝夜紫。秋色里,军中号角声中将士们冲锋陷阵,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内容理解: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战场上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给人以悲壮之感。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写作手法:“角声满天”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规模,将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进行点染,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援军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霜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郁闷低沉,擂不响。内容理解: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点明交战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将士们)手携宝剑,视死如归。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课下重点注释】①角:军中号角。②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③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主旨】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斗的艰苦,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现出全体官军的忘身报国之情。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bō)而神采奕奕(yì)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B.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nèn)薄(bò)荷。C.我是干瘪(biě)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xiān)绳深深勒(lēi)进你的肩膊。D.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shāi)子,盛(shénɡ)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答案】B【解析】A.“泼”应读“pō”;C.“纤绳”的“纤”应读“qiàn”;D.“盛”应读“chén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B.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C.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D.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答案】B【解析】“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期末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后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前面的知识。B.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在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C.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D.我校建起的“亲情小屋”,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实惠的平台,让留守儿童感知到了父母和学校的关爱。【答案】D【解析】A.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词,应在“不合理”后加“的现象”;B.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C.不合逻辑,“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①但是这些优秀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②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秀也可能变成劣势。③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④如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⑤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了优势上。A.②⑤①③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④①③【答案】B【解析】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本段文字的排序是:③总起句:优势——①转折句:但是,优秀变——②顺承句:优秀变劣势——④举例句:如——⑤总结句:因此。故本段文字的思路是:优势是积累——但会变——变成劣势——如刻舟求剑——因此别败在优势上,故选B。5.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饮于河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诗文中的“河”都指的是“黄河”。B.《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指的就是曹操。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D.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答案】B【解析】B,“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一)装在屋顶的“消防栓”①从太和门走进北京故宫,太和殿气势恢宏的大屋顶便映入眼帘。这种“四面坡”的“庑殿顶”,是传统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屋顶样式。庑殿顶前后两个坡面的交界处为“正脊”,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翘起的琉璃装饰。仔细看造型,是对似龙又似鱼的怪兽,大张着嘴,将正脊端头吞入口中。它名叫螭(chī)吻,根据明代文献记载,乃是真龙之子,嘴大好吞。②把“性属水”的龙之子摆在屋顶,自然是取“辟邪镇宅、避火防灾”的意思。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正脊两端插“犄角”。不过最开始,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屋脊的连接处,提高房屋安全性,所以犄角也没什么复杂造型,就是个弯曲的构件而已。到了东汉后期,出现了一种传说:海中有怪兽鱼虬,能激浪降雨,把它安排在屋顶上,可以保护房子免遭火灾。据说鱼虬与鸱(chī)鸟长着相似的尾巴,于是,人们就把屋顶那对犄角的造型改作鸱尾。到魏晋时期,鸱尾已风靡开来。③然而,早期的鸱尾真的只有尾部——第一,人们只知道鱼虬的尾巴像鸱尾,但它的前半身长什么样却是个谜;第二,鸱尾是鸟羽造型,不仅美观,还有“羽化登仙”的意味,正合魏晋当时求仙问道的风气。④时间推移,大约到盛唐,鸱尾突然发生了转型:不只有尾巴,还加上了大嘴卷鼻的兽头、鱼一样的身体,身上还长出了鳞片。人们对它的称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鸱尾变成鸱吻,重点从尾巴转向了口部。这些变化,都是拜一个“外来入侵物种”所赐。⑤原来,在汉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传说中,正妤有种海中巨兽,名叫摩羯,跟鱼虬一样能掀起巨浪。而与神秘的鱼虬不同,摩羯的长相是很明确的,东晋的顾恺之就在《洛神赋图》中画了它:卷鼻阔嘴、兽面鱼身。于是,有人开始按照摩羯的样子,来补全鸱尾缺失的前半身,这才出现了兽头鱼身、大嘴吞脊的鸱吻。不过,这种异域风情的造型,流行期不太长,国人还是更喜欢本土神兽。宋元以后,鸱吻的头部便逐渐“龙化”,并在明清时期,正式变成了龙的儿子螭吻。龙首鱼身是它官方认证的设定,它的大小、颜色、花纹更是成为等级身份的标。⑥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古人将螭吻安于屋顶正脊两端,以祈求这种神兽能为人们消除火灾,然而实际作用却十分有限。螭吻作为一种装饰,被保留至今,它的安放,给中式古建筑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曲线,使屋顶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螭吻最早源于秦汉时期人们为了保护屋脊的连接处,提高房屋安全性,在正脊两端插的“犄角”。B.鸱尾的造型始于东汉后期,风靡于魏晋时期。C.鸱尾变成鸱吻,是受到了印度佛教传说中“摩羯”这一物种的影响。D.人们可以从我国古建筑屋顶上螭吻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来推断房屋主人的等级身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根据第⑤段最后一句,可知螭吻的形状不是等级身份的标志。2.螭吻为什么被称为“装在屋顶的‘消防栓’”?

【答案】因为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传说中螭吻是“性属水”的龙之子,古人将螭吻安于屋顶正脊两端,是祈求这种神兽能辟邪镇宅、避火防灾,所以其被称为“装在屋顶的‘消防栓’”。(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第②段和第⑥段可知,螭吻是“性属水”的龙之子,将其摆在屋顶,是取“辟邪镇宅、避火防灾”之意。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古人将螭吻安于屋顶正脊两端,是祈求这种神兽能帮人们避免火灾。据此不难作答。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螭吻的不断发展变化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神话传说的影响;人们对怪兽形象的认知局限;受当时审美观念、社会风气的影响;佛教传说中外来物种的影响;人们对本土神兽的喜爱之情。(结合原文内容陈述也可得分。如:东汉后期受鱼虬传说的影响,人们将屋顶犄角的造型改作鸱尾;人们只知道鱼虬的尾巴像鸱尾,却不知道它的前半身长什么样,故早期鸱尾只有尾部;魏晋时期求仙问道的风气使鸱尾风靡开来;盛唐时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传说中摩羯这一物种影响,鸱尾变成鸱吻;宋元以后,国人基于对本土神兽的钟情将之逐渐“龙化”,后来鸱吻正式变成螭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相关段落,然后梳理清楚螭吻的发展变化过程,最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即可。阅读文章可知,第②—⑤段描写了螭吻的发展变化历程。其中由第②③段可知,秦汉时期屋脊放置的是“犄角”,东汉后期人们受传说影响将其改作鸱尾;鸱尾这一形象的出现与当时人们对怪物形象的认知局限、审美观念、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由第④⑤段可知,盛唐时期,受佛教传说中外来物种摩羯的影响,鸱尾变成鸱吻;明清时期,基于人们对本土神兽的喜爱,鸱吻正式变为螭吻。据此考生不难概括作答。(二)人行羊迹凸凹【一】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洁净的面额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们不同。”真是不同。他1938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组织上给他配了一群羊让他放。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让人眼红的差事,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与其说是人放羊,不如说羊放人,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着吃草,以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赶紧吃进肚里,就失去机会了。可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上。”【二】祖父一生,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但对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每到晚间,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既享受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它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你想,那些病了的羊为什么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就真以为自己病了,到了山上,也懒得吃草,因为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以后,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祖父又说:“你就说这鞭子吧,它不只是为那些调皮捣蛋的羊预备的,更是为那些偷懒撒贱的羊预备的,羊的勤快和矫健都是鞭子抽出来的。所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本分。家境也都渐渐地发达起来,且人才辈出:父亲当了村支书,老叔当了南海舰队的营长,堂兄做了石材加工厂的厂长,幺表妹是县里有名的中医……【三】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生出焦灼,因为那时我心中有了“高峰”之想,面对文章发表之后的不温不火,就陷入了幻灭与寂寞。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一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我说:“半山腰的阳坡。”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我懵懂无言。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对的。因为那地方水分存留多,土质也肥,光照温暖,百草繁茂。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无遮无拦,只生荆棘和苦草。这样的瘦寒之地,羊是待不下去的。羊都知道,到了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远离了青草。”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学的本质无关。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那才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而且总是有的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也一如羊只关心草,写作者只关心写作本身,心无旁骛,自然就会下笔有神,乐在其中了。【四】祖父以90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虽然是一部天书,但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就会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1.文章第【四】部分最后一句写道:“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请结合前三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羊的行为给人的启示只吃眼前草①

人要自立羊不喜欢待在山顶③

【答案】①做人不能“贪”②不管不顾③写作者只关心写作本身,心无旁骛,自然就会下笔有神,乐在其中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祖父通过羊吃草的事,悟出为人不能“贪”的道理;第二部分写到教育自己的儿女,他也如放羊一样,“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第三部分,讲到“我”写作上出点问题,通过放羊让我明白:“写作者只关心写作本身,心无旁骛,自然就会下笔有神,乐在其中了”的道理。把这三部分的内容归纳一下就可得出答案。把“头羊走得直,后边的羊就会走得齐整”这句话放入文章哪一部分比较合适?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这个句子应放入第【

】部分。理由:

【答案】第二部分。因为第二部分是讲祖父对子女的不管不顾,老大做好了,接下来老二、老三也就会做好,如头羊的带头作用一样。【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头羊带好头,其它的羊都会跟着真好。这就如养孩子一样,只要把老大弄好了,那么老二、老三也就会跟着老大那样做好的。这是:“带头”作用。因而放在第二部分合适。3.祖父说自己与众人不同,作者也说“真是不同”。请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简要说明祖父在做人与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答案】祖父的做人的道理是从“羊争着吃草”中明白了“做人不能贪”的道理;对子女的教育则是从对待羊的态度中得出的教育方法: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这些道理都是从与羊相处的过程中得出的,这就是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祖父在做人上,从“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着吃草,以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赶紧吃进肚里,就失去机会了。可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他明白了:做人不能“贪”的道理。祖父对子女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在第二部分的文段中,在第二部分讲到对儿女的教育时,祖父讲“你想,那些病了的羊为什么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就真以为自己病了,到了山上,也懒得吃草,因为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以后,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最后得出了“怜就是害”的道理。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选自《春渚纪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至有一字穷岁月()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答案】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解析】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联系课内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来解答课外题。2.翻译下列句子。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答案】(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解析】译准“尽”“方”等词,补上主语。3.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