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1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1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1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2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1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3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1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4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1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段四素养形成训练------课两练

第1课氓离骚(节选)

I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固时俗之工巧兮,他规矩而改错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D1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答案B

解析A项“错”同“措”。C项“泮”同“畔”,“道”同“导”。D项“说”同“脱”,

“章”同“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律罐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C.怨灵修之造落兮,终不察夫民心

D.仙郁邑余借祭兮,吾独方用乎此时也

答案A

解析B项古义:至L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

古义:荒唐。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D项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多余曰正则兮

B.字余日灵均

C.夙兴率寐

D.余虽好修娉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如愿)

学锡余以嘉名(开始)

[黍彼境垣,以望复关(登上)

I物秋兰以为佩(连缀、连接)

|以尔车来,以我独迁(贿赂)

{困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违背)

1何不改此反(法度、准则)

答案C

解析贿:财物,诗中指嫁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乘彼境垣,期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j延伫乎吾将反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I鹫鸟之不群兮

余里好修垮以羁兮

里体解吾犹未变兮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

表并列,相当于“而”。B项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D项

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

“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

骚”泛指文学。

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

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答案D

解析“叙事诗”错,应为“抒情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

(2)《氓》中结尾“,”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

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

(3)《离骚(节选)》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4)在《离骚(节选)》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

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4)固时俗之工巧兮他规矩而改错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

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①o一般说来,事情

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

前的种种努力,②,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

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

③,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答案(示例)①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②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③细细品味《诗经》此

9.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

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II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

嗣(yi)音:传音讯。嗣,同“贻”,给、寄。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do)兮达(的)

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

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两人虽然只有一天未见面,却觉

得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

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

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答案B

解析“运用了比喻修辞”错,应是“运用了夸张手法”。

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

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2)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

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

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斑。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⑷,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

木瓜,报之以琼瑶: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

报,报答。琼瑶,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面的“琼瑶”“琼玖”同此义。③匪报也,永以

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好,爱。④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

小。⑤木李:果名,即模楂,又名木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

你“琼堀”。回报的东西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表

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B.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且不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

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

一步一步加深。

C.《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珊(瑶、玖)。匪以

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

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D.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的意见极其不同,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

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

尚往来思想说”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

答案D

解析“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错,本诗没有运用比兴

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4.《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得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

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请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投”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女子赠物时的羞涩心情,显得含蓄生

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九歌•国扬(节选)

屈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于国事者叫国殛,本诗是一首取民间“九歌”祭神之意来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B.战士携带宝剑、硬弓出征时就没打算生还,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

C.本诗节选部分,前半部分描述刻画战士的形象,后半部分议论抒怀,叙述、描写、抒情

和谐交融,脉络清晰。

D.本诗节选部分抒情的方式和《离骚》用“香草美人”托喻不同,而是直抒其情,有种阳

刚之美。

答案B

解析“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错。“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意思是“身首

分离啊壮士心不改变”,由此可知,“惩”是改变的意思,不能解释成“惩罚”。

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歌颂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②寄托了诗人对阵亡的爱国将士

的深切哀悼之情。③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激情。④在颂悼阵亡将士

的同时,也隐隐地表达了诗人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勇毅精神浩气长存的信念。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湘君

屈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

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苏槐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

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漫,隐思君兮琲侧。桂棹兮兰枇,斫冰兮

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漱兮浅浅,飞龙兮

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鹫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

兮容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问句开头,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诗的抒情

做了铺垫。

B.第一段三、四句写湘夫人为了约会精心准备,说明她十分看重这次约会,内心对湘君充

满了爱恋。

C.第二段写等不到湘君后湘夫人的行为,将湘夫人四处寻找的行程和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

D.第三段写湘夫人失望至极之情的宣泄,把一个因爱而不得而退缩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露

无遗。

答案D

解析“因爱而不得而退缩”错,应为“大胆追求爱情”。第三段前句写湘夫人经多方努力

见不到湘君之后,仍漫无目的地泛舟水中;接着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从树上收取芙蓉的比喻,

既总结了以上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同时也为后面对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

忠”“期不信”的一连串斥责和埋怨起兴。这是湘夫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的激愤之语,

它在表面的绝情和激烈的责备中,深含着希望一次次破灭的强烈痛苦;而它的原动力,又来

自对湘君无法回避的深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它把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的内

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8.请找出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是“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两句诗以“到水中

去采薜荔,到树梢上去采芙蓉”两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作比兴,指出湘夫人认为自己的

追求不过是徒劳而已,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强调了“爱而不见”的事与愿违。

第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I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B.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C.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答案D

解析A项“取”同“娶”。B项“帘”同“奁”。C项“傍”同“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申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在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

束,不受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D项古义:处理、处置。今

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相用常日稀

A1儿童相加不相识

始酒还家门

.无所道从

|谢家来贵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叶叶相交通

〔洛阳亲友如学问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动词,见面。B项动词,出嫁/动词,往,至上C项动词,辞别/动词,道歉。

D项副词,互相/副词,偏指一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阳,及时相遣归

B.昼夜勤作息,伶僧萦苦辛

C.我有亲色惮,逼迫兼弟兄

D.再奉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偏义复词,“公姥”偏取“姥”义,“作息”偏取“作”义,“父

母”偏取“母”义。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孔雀亭申飞B.手中掩口啼

C.足以笨汝身D.卿当目胜贵

答案C

解析C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南;用

手巾;一天天地。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仲卿母所遣

A.自缢于庭树B.渐见愁煎迫

C.何言复来还D.老姥岂敢言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一般陈述句。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也是

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之意,

后者应理解为“情意深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便利”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六合”指结婚选好日

子,要年、月、日的地支都相合。

答案A

解析“最长的抒情诗”错,应为“最长的叙事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两句写出了刘兰芝和焦

仲卿告别时忧愁伤感的样子。

(2)《孔雀东南飞并序》中,“,。,“

是从脚到头,从装束、服饰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

的性格。

答案(1)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2)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

的过程中,②o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

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

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报任安书》的开头“太

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答案(示例)①“信”指使者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

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10.某校将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部分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演出:高二(2)班

(2)《氓》演出:高二(5)班

请在《孔雀东南飞》与《氓》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衔接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

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9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合葬化鸟,夜夜相鸣。高二(2)班同学的演绎,给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

漫的色彩。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的结局只能如此。但爱情的悲剧千差万别,即使没有专横

家长的干涉,也仍有爱情的悲剧上演。下面请看高二(5)班的同学为我们表演的《氓》。

II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结发为夫妻®

(汉乐府)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嫌婉②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久

参辰⑤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①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

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②嫌婉:夫妻

恩爱的样子。③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④夜何其:语出《诗经•庭

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⑤参(she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是“恩爱两不疑”一句。诗歌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写,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

的恩爱,“恩爱两不疑”最能揭示诗歌的主旨。

2.有人说,诗的最后四句当是夫妻二人的对话;也有人说是征人对妻子的叮嘱。你是怎样理

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应该是夫妻之间的对话。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希望丈夫

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妻子

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

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

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蹦躅。使君遣吏往,

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

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

鬃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歌颂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不畏权贵的叙事诗,诗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

着意写了罗敷的美。

B.诗人不仅描写了罗敷的美貌,还刻画了她完美的人格。

C.罗敷极力夸赞“丈夫”是为了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

D.罗敷是一个信守封建传统道德的达官贵妇人的典型形象。

答案D

解析“信守封建传统道德的达官贵妇人”错。

4.本诗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陌上桑”意即在田间小路上采桑。以此为题,意境优美,语言含蓄。(2)不可以。

更换之后,标题太过直白,缺乏文学韵味,破坏了优美的意境。

第3课蜀道难蜀相

I语言素养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何群镂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眇鸟胁息:屏住呼吸

C.堂阶碧草自春色映:倒映

D.两期开济老臣心朝: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答案C

解析映:遮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俚悲不见九州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什么,②哪里;③④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湄朱颜

B.问君酉游何时还

C.雄崖转石万壑雷

D.回朕车以复路兮

答案B

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经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

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

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C.《蜀道难》是近体诗,是一首雄奇的送别绝唱,诗歌豪迈奔放,描写精彩,运用了大胆的

夸张、奇绝的想象,营造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氛围,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D.杜甫,字子美,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

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被后人公认为“史诗”,诗人被尊为“诗圣”。

答案A

解析B项“现实主义诗人”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C项“近体诗”错,应是古体诗。

D项“史诗”错,应为“诗史”。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使

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的崇山峻岭只有鸟儿可以飞过

的句子是“,”。

⑶李白在《蜀道难》中,写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杜甫《蜀相》中,高度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⑸杜甫《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

飞湍瀑流争喧魅

破崖转石万壑雷(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

好音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

①,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

李白的诗激情澎湃,豪放飘逸,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曲折

迂回,②,更具继承性。③,

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

工的锻造之美。

答案(示例)①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

②更关注现实和民生③李白代表着青春

7.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

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

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

更呈现出一种诱人的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艰辛”改为“艰险”。②在“为诗的夸张的描写”前加“反而”。⑤删掉“具

备”。⑦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加“它”。

8.下面的文字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两段文字在语气上不连贯,请在横线处写出必

要的过渡性句子,使两段文字连贯起来。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的数量浩如烟海。在唐代,古体诗大放异彩,近

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平确乎达到了后难为继

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

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把唐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

浪漫主义诗派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的发展推向顶峰。

答案(示例一)如果赞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赞同,盛唐诗乃是这座

高峰的顶点。

(示例二)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那就不能不说,盛唐诗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9.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尤美的琅娜山中找到了精

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

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II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友人入蜀0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已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蚕丛路:入蜀的道路。

蚕丛,古蜀王名。③君平:西汉时人,曾在成都以算卦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表达了诗人临别时对友人的关切和提醒。

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进行具体描画,有主观想象的色彩。

C.颈联写客栈芳树笼罩,春城江流环绕,展现了蜀道上瑰丽的风光。

D.尾联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

答案C

解析“客栈”应为“栈道”;上句写的是诗人入蜀途中栈道上的景致,下句写的是春江环

绕蜀城的风光。

2.颔联中“起”和“生”两个字均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字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生”字既写出了

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

伟。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徂徒:山名。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

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平

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答案D

解析“用语绚丽飘逸”分析不当,乙诗语言古朴真淳。

4.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

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纤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议论为主,首句就以议论入之,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第二句是面对“宗

臣”遗像肃然起敬,描写自己的心情,不是议论句。

B.三分霸业,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毛;“萧曹”尚不足道,那区

区“三分”就更不足挂齿。处处都在抬高诸葛亮。

C.颔联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颈联赞美诸葛亮堪比伊尹、吕尚,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这一赞美,表现了诗人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D.全诗赞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人认为最终导致诸葛亮功业难成的原因

是北伐军务繁重,使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

答案D

解析诸葛亮功业难成与“北伐军务繁重,使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构不成因果关

系,“运移汉祚终难复”句还说到了蜀汉“气数”已尽的原因。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是全诗的最强音,你同意吗?请从思想情感上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尾联写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尽,诸葛亮难以实现自己的复汉大业,终因军

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尾联既是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

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英雄武侯尽管有这样稀世杰出的才华,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竟未

成功,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哀惋。所以说尾联是全诗的最强音。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

父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

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

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

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令瓦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

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

《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答案B

解析“以哀景写哀情”错,首联是以乐景写哀情。

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之感与伤

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

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第4课望海潮扬州慢

I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东南形胜(优越)

A1有:秋桂子(三年)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

爹茬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夜雪初寿(天晴)

[因自廖此曲(谱写,作曲)

养麦弥望(更加)

.演耳吹寒(清越的号角)

答案c

解析A项三秋:农历九月。B项图:描绘。D项弥:充满。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C.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D.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答案A

解析B项使用了比喻、对偶手法,将浪花比作''霜雪";前后两句字数相同,内容相关,

词性相同,构成对偶。C项使用了借代手法,“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此处代指最高行

政机关中书省。D项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感情,句意为“就连废弃的城

池、路边的乔木,也还厌恶说起战争”。

3.下列句子中,所用表现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答案C

解析C项为直抒胸臆,其他三项均为融情于景。

4.下列关于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倚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

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娓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

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词的写作风格分类,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秦观、

陈亮等。

答案D

解析苏轼属于豪放派,秦观属于婉约派。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

转向山水,而是,,,,

①一个特殊的代表

②扎到市民堆里

③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④转向市井深处

⑤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

⑥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

A.④①⑥②⑤③B.④②⑥③⑤①

C.②①③④⑥⑤D.③⑥④②⑤①

答案B

解析从“转向”到“扎到”,再从“成就”到“代表”,按句意的逻辑关系排序。

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①离不开酒。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唐代文人之醉酒.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

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⑤—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⑥—有

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②③④⑤⑥

A总是如果而/但是从而

B都如果/固然且因此

C可是倘若那么既/所以

D却与其所以虽然反而/

答案B

解析第①空,前后句没有转折关系,故排除C、D两项。第②空,由于后半句有“那么”,

故前半句应有表假设的连词与之相呼应,“倘若”和“如果”均可。第③空,根据语境,应

填入表结论性的虚词,“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不填也

可。第④空引导的分句和后一分句有明显的转折关系,“既”常跟“且、又、也”等副词呼

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而“固然”除了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还表示承

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第⑤空,前一分句是“不仅”,后一分句自然应与“而且”等

表递进的连词相搭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两句,描绘了钱塘

江绿树环绕,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

(2)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两句,描绘了西湖

如画的风景,桂子飘香,荷花满眼,朴实的字行间透露着别样的华丽。

(3)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实写现在

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

(4)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

州慢》中说“,,",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5)姜夔《扬州慢》中“,,"三句,

词人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

答案(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3)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

青(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词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

①,对词的感情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②,越

容易表现激昂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

慨之意,③o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

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答案(示例)①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②韵字的开口度越大③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解析语段论述的是古代词人在进行词作创作的时候,选择词牌、韵脚的主要原因和具体依

据。第①处,根据“对词的感情基调影响较大”,这里突出感情基调与词的韵脚关系很大,

可以填写“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韵字的开口度越小”,为了

与之对应,可以填写“韵字的开口度越大”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平声韵合于慷慨之

意”以及“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

彩”,这里强调平仄与感情的关系极大,可以填写“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之类的句子。

9.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

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矶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

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

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的碧眸;微风拂过,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柳树,枝摇叶动,

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II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甘草子

柳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