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吸油材料编制说明_第1页
船用吸油材料编制说明_第2页
船用吸油材料编制说明_第3页
船用吸油材料编制说明_第4页
船用吸油材料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21年4月,为加强交通运输标准管理,交通运输部开展了交通运输标准

集中复审工作,《船用吸油毡》(JT/T560—2004)的复审结论为修订。为此,

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申报了2022年度交通运输标准预算项目。

2022年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下达《2022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

批)》(交科技函〔2022〕645号),《船用吸油材料》项目列入标准化计划,

计划编号JT2022—64,内容为修订,代替标准JT/T560—2004,完成周期为

12个月,技术归口单位为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标委会。

(二)主要工作过程

2021年7月~11月:标准编制组整理了标准编制第一承担单位实验室依据

《船用吸油材料》(JT/T560—2004)长年开展船用吸油毡检测的试验数据,

以及曾经开展过的国家级溢油设备库贮存的吸油材料的检测数据,对产品性能

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汇总、分析,系统梳理了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现行标准试验方

法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吸油材料相关的形式分类、试验方法、实际使用情况

等进行了文献查询与总结评估。

2021年12月:标准编制组起草了《船用吸油毡》修订稿的草案。

2022年4月:本标准获得2022年交通运输标准规范研究制(修)订经费项

目立项后,进一步完善了修订稿草案的内容。

2022年5月~9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专题研究,汇总分析试验结果,起草了

修订稿的征求意见稿初稿,并完成了编制说明。

2022年10月,标准起草组完成了《船用吸油材料(征求意见稿初稿)》及

其编制说明。根据交通运输部标准规范研究制(修)订经费项目的有关管理规

定,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及可操作性,标准起草组组织了征求意见稿

初稿的专家函审。标准起草组对专家函审意见进行了汇总处理,进一步完善了

征求意见稿初稿。

2022年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以交科技函〔2022〕645号文件的形式,

下达了《2022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批)》,《船用吸油材料》项目正

式列入标准化计划。2022年12月~2023年6月,标准起草组遵照《交通运输标

1

准制定、修订程序和要求》(JT/T18—2020)的相关要求,起草了《船用吸油

材料》(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

(三)标准起草单位

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扬州三江环安设备有限公司。

(四)起草人员及具体工作

表1起草人员及分工

序号姓名单位工作内容

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标准研究、标准编

制方案的确定,组织本文件的起草,负

1曹立新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责本文件的前言、第1~5章,负责本文

件的统稿工作。

承担历年来检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及分

析工作,承担实验室检测试验与检测数

2张志明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据分析,承担本文件第5、6章、附录A

的起草工作。

承担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的收

集、整理及汇总分析工作,承担实验室

3魏坤昊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检测试验与检测数据分析,参与本文件

第5、6章、附录A的起草工作。

4参与国内产品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张怀念扬州三江环安设备有限公司

参与本文件第7、8章的起草工作。

参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的收集

5吴新华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整理,负责本文件第7、8章的起草工作。

负责组织实验室检测试验工作,参与历

6王昊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年来检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及分析工作,

参与本文件第7章、附录A的起草工作。

参与标准研究和起草工作,负责本文件

7芮睿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的质量审阅,参与本文件第1~4章的起

草工作。

参与历年来检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及分

8吴震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析工作,参与本文件第5章的起草工作。

参与实验室的检测试验与检测数据分析

9鲁盛静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

工作,参与本文件第6章的起草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编制原则

现行标准的修订工作遵循“先进性、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适用性”

的原则。

现行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起草组中的第一承担单位对十多年来船用吸

油毡的性能检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梳理了试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

2

新修订文件中产品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将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防治污染、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

意见、法规规范提出的新要求,纳入到标准修订工作中;同时,充分吸收国际

上其它国家溢油吸油材料相关标准规范、技术文件中的内容,以完善我国船用

吸油材料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试验方法,保证了本文件提出的技术指标的先进性、

与其它国家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吸油材料使用管理的规范性。

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的规定编制标准,并注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与其他相关

标准协调。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现行标准在修订过程中,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也进

行了更改、增加及删除。现行标准修订前后的主要内容对照见表2。

表2标准主要内容修订前后对照表

序号现行标准条款及主要内容修订后条款及修改主要内容

将现行标准的名称修改为“船用吸油材料”,增加了

标准名称

类型I船用吸油材料(颗粒状、絮状)和类型III船

船用吸油毡

用吸油材料(枕状、包状)的内容。

1范围

11范围根据本次修订情况,对现行标准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

围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根据标准修订的需要,增加了新的引用文件。包括:

2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8170数据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17411船用燃料油

GB19147车用柴油

3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现行标准的船用吸油毡的术语和定义。

33术语和定义

根据标准修订的需要,增加了船用吸油材料、吸油倍

数、吸水率、油保持率的术语及定义。

4分类

删除了现行标准的这部分内容。

44类型、规格和尺寸根据标准修订的需要,依照船用吸油材料的外观、形

状及包装形式,将吸油材料划分为类型I、类型II、

类型III三种形式。

5技术要求

与现行标准保持总体一致,增加了类型I(颗粒状、

5技术要求

絮状)、类型III(枕状、包状)的技术要求,增加

5

全部类型产品的保质期要求。

5.1外观质量

5.1吸油毡外观质量

增加了类型I(颗粒状、絮状)、类型III(枕状、

3

序号现行标准条款及主要内容修订后条款及修改主要内容

包状)的外观质量要求。

将现行标准6.1节(类型II,吸油毡)的内容调整

到此节。

5.2性能指标

更改了主要性能——吸油性、吸水性和持油性等指标

5.2理化性质的名称;删除了使用性、燃烧性指标;增加了类型I

(颗粒状、絮状)、类型III(枕状、包状)的性能

指标要求。

——5.3增加了产品五年保质期的要求。

6试验方法

与现行标准保持总体一致,删除了使用性和燃烧性试

6试验方法验方法。

增加了类型I(颗粒状、絮状)、类型III(枕状、

包状)的试验方法。

6.5.1类型I船用吸油材料试验方法

增加了类型I吸油材料的试验方法,内容包括试验样

——品的预处理、试验用油、仪器与设备、试验温度、数

6据处理及试验步骤,给出了吸油倍数、吸水率、油保

持率、溶解性及沉降性的试验方法。

6.5.2类型II船用吸油材料试验方法

现行标准第6章调整至此。

——试验方法规定的内容同附录A。给出了吸油性、吸水

性、油保持率、破损性、溶解性、沉降性、强度的试

验方法。

6.5.3类型III船用吸油材料试验方法

——

增加了类型I吸油材料的试验方法,规定内容同6.2.

7检验规则

77检验规则总体上与现行标准保持一致,增加了型式检验的检验

项目、检验方法及判定规则。

8包装、标志、使用说明书、运输、贮存

8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

8与现行标准总体上保持一致,只对使用说明书的内容

运输、贮存

做出一些调整。

附录A

9——

增加了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取样方法。

修订后的文件包括8章及1个规范性附录,即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

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使用说明书、

运输、贮存,以及附录A。

现行标准(JT/T560—2004)修订的具体内容说明如下。

1.关于本文件名称的问题

本项目在申报交通运输部2022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过程中,沿用了《船

用吸油毡》(JT/T560—2004)的名称,因适用范围扩大,改用“船用吸油材

4

料”的名称。

2022年10月,对本文件征求意见稿的初稿进行意见征求时,一些专家建议

将本文件名称改为“水上吸油材料”,“船用”一词并不能与水上应用完全匹

配,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的长期实践表明,这种材料并不完全是船用的,而是水

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置时使用的一种材料。

目前,在交通运输行业涉及海上及内河溢油应急处置的标准中,基本上采

用“水上”一词,如《水上液体有毒有害物质吸附材料》(JT/T1339—2020)、

《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站/船应急响应计划编制要求》(JT/T1320—2020)、

《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JT/T1143—2017)、《港口码头水上污

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JT/T451—2017)等。

因此,可将本文件名称改为“水上吸油材料”。待召开本文件审查会时,

根据专家意见,在会议审查意见中做出调整。

2.适用范围的扩大

水上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柱。随着船舶大型化发展以及

海上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船舶进出港的次数相应增加,船舶突发溢油事故的发

生概率及其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大幅增加。特别是石油作为大宗商品,由

于贸易量大,其主要运输方式是水上船舶运输,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更应高度

关注。船舶溢油事故应急处置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自然处理法、围控与机

械回收法、使用吸油材料、海上燃烧法、沉淀法、使用溢油分散剂、生物处理

等。这之中,由于吸油材料保油性好、便于打捞,适用海况条件广泛,安全环

保,无二次污染,使用吸油材料处理水上溢油污染是一种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

方式。

(1)吸油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现行标准《船用吸油毡》(JT/T560—2004)制定时间较早,只适用于以

聚丙烯纤维为材料的形式,产品外形仅规定为长条或方片状。现行标准适用范

围窄,形式单一。随着国内外吸油材料研发的不断进步,标准存在的局限逐步

显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吸油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产品的成分和形状发生了很多变化。

5

在成分方面,吸油材料多具有毛细管组织,除了表面吸油,还可以靠毛细

现象吸附油。同时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不与吸附物质和介质发生化学反应、

容易再生和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等特点。目前,吸油材料按其成分主要分三类:

无机类、有机类、复合类。无机类吸油材料主要有石墨、分子筛、活性炭等,

优点是材料相对便宜,缺点是吸油量小,保油性差,吸油同时也吸水。有机类

吸油材料主要分为合成和天然有机类吸油材料,合成有机类吸油材料使用后降

解慢或不能生物降解,填埋或焚烧处理成本高且会造成二次污染;而天然有机

类吸油材料,如草帘、麦秆、木屑、稻草、芦苇、羽毛等,具有廉价、易得、

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

(2)吸油材料的外观、形态

在产品外观形态方面,为了便捷、迅速地清除油污,各种吸油材料产品应

运而生,生产的产品形式趋向多元化,有卷、膜、片、垫、毡、网、枕、包及

松散颗粒等,形式各异,各具特点。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制定的吸油材料标准或规范中,涵盖了多种外

观形式的吸油材料,外形包括粉末型、颗粒型、片状、卷状、枕包状、棉条状

等,以及开放式结构的吸油材料,如图1和表3所示。

图1不同外观形式的吸油材料

6

表3国外相关标准中吸油材料的形式划分

国家标准12345

吸油袜、吸油索、吸油连接型产品(由多个

A-A-59758-2004颗粒型垫、片枕包状

棉条片、垫、卷等连接)

吸油袜、吸油索、吸油

A-A-59759-2004颗粒型垫、片枕包状——

美国包封型产品(吸油枕包、聚集型产品(由多个吸

卷、膜、片、垫、

F726—2017颗粒型、粉末型吸油袜、吸油索、吸油油绳、吸油绒球、开放——

毡、网

棉条、吸油卷)式网等集合)

卷、膜、片、垫、

F716—2018颗粒型、粉末型——————

毡、网

包封型产品(吸油枕包、聚集型产品(由多个吸其他可替代的具有

加拿大CAN/CGSB-183.2-94片、垫、毡、卷颗粒型吸油袜、吸油索、吸油油绒球、吸油绳、网等吸附(收)功能的产

棉条)集合)品

填充型产品(吸油袜、

BS7959-1:2004片、垫、卷颗粒型吸油索、吸油棉条、吸聚集型产品——

油枕包)

填充型产品(吸油袜、

BS7959-2:2000片、垫、卷颗粒型吸油索、吸油棉条、吸聚集型产品——

英国油枕包)

填充型产品(吸油袜、

BS7959-3:2007片、垫、卷颗粒型吸油索、吸油棉条、吸聚集型产品——

油枕包)

吸油袜、吸油索、

BSISO20053:2017垫、片枕包状吸油绒球卷、毡

吸油棉条

注:表3给出的是各个标准中的原始分类形式。

7

综合比较国外相关标准中吸油材料形式的划分,总体上可以将吸油材料分

为4类,也可以细分为6类:

①第I类吸油材料:松散型吸油材料,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足够的强度,包

括粉末状、颗粒状、絮状吸油材料;

②第II类吸油材料:卷、膜、片、垫、毡、网,有一定的形状和足够的

强度,特征是长度和宽度远远大于厚度。

第II类吸油材料还可以细分为片垫状、卷状两类,卷状吸油材料的特征是

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和厚度。

③第III类吸油材料:吸油枕包、吸油袜、吸油索、吸油棉条,有一定的

形状和足够的强度,长度和宽度远远大于厚度,特征是吸油材料装在对油品具

有渗透性的表面织物或网中。第III类吸油材料还可以细分为枕包状、长条状

两类,长条状吸油材料的特征是长圆柱形,可以灵活弯曲。

第IIIa类吸油材料:枕、包等方形吸油材料。

第IIIb类吸油材料:条、袜、索等长条状吸油材料。

④第IV类吸油材料:一类聚集型产品,由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吸油单元组

成的聚集体,如多个溢油吸收丝团系在一起,形成类似扫帚状的轻且开放结构,

适合吸附高黏度油。

(3)现行标准修订后的分类

修订的标准拓宽了吸油材料的形式范围,除标准本身的毡状(片、垫、卷)

外,将松散型、枕包型等常见形式的吸油材料也纳入了标准范围。修订的标准

从国内主流吸油材料产品的外观、形态出发,从产品散装到包装的角度,将吸

油材料分为三种形式,第I种形式为散装船用吸油材料(颗粒状、絮状),第

II种为片、垫、毡、卷状,第III种为枕、包状。在分类形式上,与国外标准

保持了总体上的一致性。

我国已制定行业标准《吸油拖栏》(JT/T864—2013)。条、袜、索等长

条状吸油材料(第IIIb类吸油材料)类似吸油拖栏,可参照执行这一标准。

3.产品性能指标的选择

(1)国内外性能指标对比

现行标准中吸油材料性能指标相对较多,与国外相关标准比较,总体上是

8

一致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我国有关吸油材料标准中产品性能指标如表4

所示。

表4我国与国外相关标准中吸油材料的性能检测项目

国家标准物理指标吸油性能指标安全环保指标

结构性(外观)

可燃性

A-A-59758-2004强度性吸附试验

环境风险

浮性(沉降性)

结构性(外观)

可燃性

A-A-59759-2004强度性吸附试验

环境风险

浮性(沉降性)

美国动态试验(包括吸短期吸附试验

霉菌敏感性

F726-2017水性、沉降性、破长期吸附试验

可燃性

损性、溶解性)重复使用性

吸收试验

油类渗透阻隔能力霉菌敏感性

F716-2018溶解性

吸收后再释放试验可燃性

吸收后挥发速度试验

静态吸水量长期吸附测试(包括吸

CAN/CGSB-183.2动态试验(包括吸附能力、油保留能力)

加拿大——

-94水性、沉降性、破W测试(水上吸油材料)

损性、溶解性)L测试(陆上吸油材料)

油保留能力

BSISO

浮性(沉降性)吸附试验生物降解性

20053:2017

重复使用性

英国吸附试验

BS7959-1:2004——吸收试验——

吸收膨胀比

BS7959-2:2000浮性(沉降性)————

外观

吸水性

吸油性

破损性

中国JT/T560—2004持油性可燃性

溶解性

重复使用性

沉降性

强度性

(2)本次修订的变化

①删除了使用性指标

现行标准规定了使用性的性能指标,要求吸油毡可反复使用5次以上。

根据多年来我国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吸油毡的使用通常一

次性的,不会在应急现场挤压后重复投入使用。标准起草组汇总了2016年以来

采用现行标准对14个生产厂家送检的吸油毡产品开展的使用性检测试验结果。

表5给出了试验样品的基本情况。

9

表5试验样品基本情况

样品检测备注

样品形式/状态

序号年份

12016吸油毡(外包装为无纺布材料,内填充吸附物,个别薄厚不均)

22016吸油棉(片状,个别分层)

32016吸油毡(熔喷法,片状,厚度5mm)

42016吸油毡(熔喷法,片状,厚度4mm)

52018三维多孔溢油吸附材料(多孔、单面缝制无纺布、厚度5mm)

62018天丝云棉熔喷吸油棉(熔喷法、片状、厚度3mm)

72019吸油毡(片状、厚度3mm)

82019SOF-2泡沫吸油毡(海绵状多孔、片状、厚度4~5mm)

92019PP-2吸油毡(熔喷法,片状)

102020纯天然纳米无机吸油材料(无纺布吸附包,内装吸附材料)吸油包

112021吸油毡(片状)

122022吸油毡(片状、厚度5mm)

132022吸油毡(熔喷法、片状、厚度4mm)

142022吸油毡(熔喷法、片状、厚度4mm)

表6给出了送检样品使用性试验的5次试验结果(吸附时间5min,试样大

小10cm×10cm),同时给出了第2~5次试验结果平均值与第1次结果的比值(A,

以百分比表示)。从表6可以看出,对于57#机油,第2~5次结果的平均值占第

1次结果的百分比范围在12.3%~35.9%之间,平均值为18.8%;对于1000s燃料

油,第2~5次结果的平均值占第1次结果的百分比范围在9.9%~37.5%之间,平

均值为18.5%。

表6吸油毡使用性试验结果

样品检测使用57#机油1000s燃料油

序号年份次数吸油倍数平均值A(%)吸油倍数平均值A(%)

18.288.287.807.80

21.591.30

1201631.3515.40.8812.7

1.280.99

41.080.89

51.080.90

17.637.637.807.8

21.231.00

2201631.1216.21.0314.2

1.241.11

41.301.19

51.321.22

19.389.389.639.63

21.501.09

3201631.5015.81.0711.0

1.481.06

41.420.95

51.521.12

10

样品检测使用57#机油1000s燃料油

序号年份次数吸油倍数平均值A(%)吸油倍数平均值A(%)

110.0110.019.509.50

21.511.07

4201631.8114.70.9510.5

1.471.00

41.210.96

51.351.01

121.1021.1014.8714.87

24.557.29

5201834.4021.85.2237.5

4.475.58

44.454.91

54.464.91

111.9711.9711.9311.93

22.171.73

6201833.3427.12.0615.9

3.241.90

43.251.98

54.221.83

111.3511.3510.4910.49

21.791.83

7201931.7215.91.9017.2

1.801.80

41.851.96

51.841.52

155.6455.6448.2448.24

26.725.24

8201936.6312.34.579.9

6.824.76

47.374.81

56.564.43

113.6613.6612.7912.79

22.872.22

9201932.6420.42.6420.3

2.792.60

42.602.58

53.042.96

102020未测————————————

112021未测————————————

18.938.938.358.35

23.173.11

12202233.3435.92.6233.1

3.212.76

43.222.52

53.132.77

19.589.584.944.94

21.190.74

13202231.2612.80.7716.0

1.230.79

41.300.85

51.180.79

113.4413.449.299.29

22.731.86

14202216.923.2

32.092.272.122.16

42.332.17

11

样品检测使用57#机油1000s燃料油

序号年份次数吸油倍数平均值A(%)吸油倍数平均值A(%)

51.932.49

从表6可以看出,吸油毡第1次使用,吸油倍数通常较高,而挤压后第2

次使用,吸油倍数开始大幅下降;之后的第3~5次挤压、使用,吸油倍数基本

维持在较低水平。从总体上看,第2次重复使用以后,吸油倍数平均下降了约

80%。因此,吸油毡重复使用,吸油效果明显下降,通常不满足溢油应急快速处

置的要求,重复利用的价值比较低,经济效益也很低。

另外,我国船用吸油毡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吸油材料的整体成本也在下

降,通过重复使用来降低溢油应急处置费用意义不是很大。

综上,修订的标准删除了使用性这一性能指标,是符合溢油应急处置实践

要求的。

②删除了燃烧性指标

现行标准规定了燃烧性的性能指标,要求吸油毡“使用后燃烧处理无污

染”,但给出的试验方法缺少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也未给出大气污染物测

试项目及应执行的排放控制标准,造成试验无法开展,也无法对试验结果做出

判定。

从多年来我国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的实践看,吸附了水上溢油污染物的

材料通常作为危险废物。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由取得相

应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集中收集统

一处理。通常情况下,回收后的吸油材料采用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而危险废

物焚烧产生的污染物,执行相应的排放控制标准,如《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

标准》(GB18484—2020)。这些控制标准的监督实施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

因此,修订的标准删除了燃烧性这一性能指标。

③增加了产品存储保质年限的规定

吸油材料通常放置在溢油应急设备库中存储。经过长时间的存储,部分吸

油材料若干年后会发生风化现象,内部分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造成吸油性能

显著降低,使用效果受到限制,甚至丧失。在吸油材料的实际销售和使用过程

中,买方和卖方在产品存储年限上经常发生争议,因此,在本文件中增加了产

品储存年限的规定。根据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港口企业和清污单位设备库中

12

吸油材料的储存环境条件,规定了吸油材料的储存年限为≥5年。

国家、港口企业的设备库大部分应急设备及物资的储存环境是满足常温、

干燥、避光的储存要求的,但部分设备库存在应急设备及物资储存不当的情况,

如将应急物资储存于露天集装箱中、吸附材料直接受到阳光照射,或者直接堆

放于库房地面等情况,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吸油材料的损坏或性能改变。因此,

修订的标准规定了储存环境的要求,即阴凉、干燥、防虫、通风,避免阳光直

射。吸油材料在满足规定要求的储存环境中,保质期应不小于5年。

4.试验油品的确定

试验油品的选择是确定吸油材料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试验油品必须具有

稳定性、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

(1)国外标准与指南中的试验用油

国外相关标准和指南中吸油材料性能测试采用的试验油品如表7所示。国

外标准中,吸油材料不仅仅应用于水上,还用于陆地上发生的溢油事故处理。

故试验油品种类较多,黏度范围广,黏度差别较大。

(2)现行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标准给出了几种试验油,在理化性能试验中吸油性的试验用油为船用

和船运主要油品;在吸油性的性能指标中,给出的是20℃条件下57#机油、1000s

燃料油的吸油倍数。

57#机油在市面上采购比较困难,制约了现行标准检测工作的需要。

1000s燃料油是英语国家1976年以前习惯地以在100℉(37.8℃)标准条

件下,油品从特定容器雷氏一号黏度计中流出的时间(以秒计)表示的黏度,

进而代表船用燃料油牌号的一种表示方式。目前,这种表示方式由于其通用性、

科学性等方面因素较差,已逐渐被国际单位制表达黏度的形式所代替,航运市

场上只有极个别的船东或油商使用。

1000s燃料油与120#燃料油(也可表示为IF—120)的黏度相近(1977年

后至建立船用燃料油国际标准之前,国际上以50℃时的运动黏度代表燃料油牌

号,即120mm2/s)。而最新标准没有120#这一档油品牌号。为依据JT/T560—2004

开展船用吸油毡的检测,标准起草组第一承担单位的实验室以180#燃料油为基

础,加入一定比例的柴油调配成黏度与1000s相同的试验用油进行检测。

13

表7国外标准和指南中吸油材料性能测试采用的试验油品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

F726-2017F716-2018CAN/CGSB-183.2-94BSISO20053:2017BS7959-1:2004Cedre

低黏度液体:对于低黏度液体

轻油:黏度110cp,密低黏度油:柴油,黏度柴油(符合BSEN590)

~(如汽油),可使用闪点较高的

度0.8200.870g/cm3,1100cp,20±3°C(查询到40°C时黏度为低黏度油:

~二甲苯代替。(为安全起见,可~低黏度油:5cSt

23±4°C,如柴油、矿(按密度1g/cm3,黏20004500mm2/s,即1050cSt

加入含有10%二氯甲烷的溶液,~~

物油(约1.211.5cSt)度1100cSt)20004500cSt)

~以提高闪点)~~

中等油:黏度200400液压油(黏度等级ISOVG

~低黏度油:原油,黏度

cp,密度0.8600.970极性溶剂:对于极性溶剂,可使32,参见BS4231)(查

~100300cp,20±3°C

g/cm3,23±4°C,如原用甲基异丁基酮(己酮)、乙酸~高黏度油:3000cSt询到40°C时黏度为——

(按密度1g/cm3,黏

油、菜籽油、矿物油(约丁酯等为代表28.8~35.2mm2/s,即

度100~300cSt)

232~412cSt)28.8~35.2cSt)

重油:黏度15002500

~中黏度液体:对于中黏度液体,中等黏度油:风化原

cp,密度0.9301.000

~建议使用No.2燃料油、柴油、油,黏度10003000机油(SAE10W-40)(查

g/cm3,23±4°C,如船~

JP-5、JetA-1(涡轮燃料)或cp,20±3°C(按密度——询到40°C时黏度为91.1——

用C级油(BunkerC)、

轻质原油(如阿拉伯或伊朗轻质1g/cm3,黏度mm2/s,即91.1cSt)

残渣燃料、矿物油(约

原油)1000~3000cSt)

1613~2500cSt)

风化油:黏度

高黏度油:#6燃料油,

800010000cp,密度高黏度液体:对于高黏度液体,

~黏度:2500050000

0.9301.000g/cm3,建议使用Nondetergentoil或~VOCs:二甲苯(最低纯度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