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八)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八)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八)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八)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8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4•娄底模拟)在这场激战中,北洋舰队被击沉或击毁军舰5艘,被击伤4艘,牺牲官兵600多人,

其中包括邓世昌、林永升等优秀舰长。这场“激战”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2024•衡阳县校级开学)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

“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

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头里)。漫画反映了()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3.(2024•衡阳县校级开学)据1913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记载,无锡农业总户数142134户,其

中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整个近代,无锡的蚕桑

业为“江苏全省之冠”,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近代无锡()

A.家庭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乡村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纺织业成为政府支柱产业

4.(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末)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

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5.(2024•福建开学)I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

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

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6.(2024秋•东丽区校级月考)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

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

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

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

7.(2024•重庆模拟)义和团的传单说:“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

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目的是维护清廷封建统治

B.具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引发

D.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

8.(2024•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

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这一现象()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D.扭转了贸易逆差

9.(2024•江西模拟)1872年7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

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这一布局

()

A.促进中体西用思想全新发展

B.成为晚清走向全球化的标志

C.凸显出通商口岸的经济价值

2

D.体现民族工商业现代化特征

10.(2024春•广州期末)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

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46倍。这表明当时中国()

A.无产阶级力量亟待加强

B.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

C.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

D.手工生产仍具传统优势

11.(2024•甘肃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

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

说明()

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12.(2024春•南阳期中)曾有参股洋务民用企业的商人这样说道:“若云官办,则实招商股,若云商办,

则有总办、帮办、提调名目。商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

()

A.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性质

B.强调产权变革的必要

C.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D.宣泄参股商人的不满

13.(2024•浙江)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

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

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

14.(2023秋•青岛月考)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后,铁路大臣盛宣怀将慈禧太后宣战诏书

扣押;李鸿章覆电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由

此可见()

A.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C.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D.满汉民族矛盾渐突出

3

15.(2024春•杭州期末)论及洋务运动,有学者认为推行者过度专注船炮,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

视,其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③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④洋务运动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2024•广西开学)下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企业向洋行借款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时间借款情况

1885年轮船招商局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

以全局轮船、码头作为抵押

1885年开平煤矿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63万两,借

贷期间矿务由怡和洋行代为经营

1888年石门煤矿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债仅4万两,年

利息IWJ达15%

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

D.洋务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17.(2024•淄博模拟)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

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

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D.民众消费理念沛后

18.(2024春•深圳期末)江苏北部的沐阳县在晚清共建成防御性质的坪寨近200个,其中1860-1863年

间就建有近90处。这体现了()

A.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列强军事侵略的深入D.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19.(2024秋•滨海新区校级月考)《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俄国出

面拉拢六家法国银行和四家俄国银行,组成对华借款银行团。驻俄公使许景澄被迫与俄法银行团签订贷

款合同,总额4亿法郎,年息四厘,以海关收入担保。这次借款表明()

4

A.俄法两国实现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C.列强经济侵华的主要方式变化

D.中国官员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0.(2024•锦州模拟)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

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

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21.(2024•泉州模拟)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

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22.(2024•合肥模拟)蒋廷敏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

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

的举动是()

A.以救国为宗旨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

C.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23.(2024春•宁波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

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

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

A.揭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B.反映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说明清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D.呈现出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24.(2024•邓州市校级开学)《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条款极为不满,

宁愿以牺牲更多利益来换取废除这一条款。列强则利用换约这一机会,在保留这一条款的情况下,进一

步扩大了对华侵略。据此可知()

A.列强转变了对华的侵略方式

5

B.清政府仍受到宗藩外交影响

C.列强侵略加剧中西文化冲突

D.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5.(2022秋•富锦市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末年成书的《晋游日记》载:“汾(州)、平(阳)两郡,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

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御史王荫茂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

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

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

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

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

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

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

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

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

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证,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

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

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

(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

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

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

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摘编自邵娜、李靖《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6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6.(2021秋•上海期末)外交文书中的翻译问题。

语言文字的互通互译是不同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径。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中英官方直接交

往的开端。使团出发前夕,英方致书于清朝广州官员,以为事先沟通。该文书原由英文写成,经清朝官

员翻译后,作为奏折附件上呈朝廷。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

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

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沽乐利,

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件,认为上述译

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

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

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

疚。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

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

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

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

——两篇译文均出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

问题:

(1)比较两种译本,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从译本的差异可以推测出乾隆时期上奏官员怎样的心态?这一现象导致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辞气事理未能吻合”外文原件的译本,却在乾隆时期作为官方文书真实发挥了作用。综合上述材

料,从译者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英国文书的翻译问题?

7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8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4•娄底模拟)在这场激战中,北洋舰队被击沉或击毁军舰5艘,被击伤4艘,牺牲官兵600多人,

其中包括邓世昌、林永升等优秀舰长。这场“激战”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C项正确;

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发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北洋舰队早在1895年就已全军覆没,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需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

影响。

2.(2024•衡阳县校级开学)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

“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

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头里)。漫画反映了()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8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

答。

【解答】根据题干“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

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头里”可知,

作者将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

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作品以极为通俗的比喻,揭露了清政府是如何压榨人民来满足帝国主

义的贪欲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听任帝国主义驱使,实际上已沦为

“洋人的朝廷”,神州大地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据此可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列强

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

由此可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漫画中没有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内容,也就无

法反映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排除A项;

从题干“腐朽的清朝廷”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时期,因此,中华民国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与

题干不符,排除CD项。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学生需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2024•衡阳县校级开学)据1913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记载,无锡农业总户数142134户,其

中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整个近代,无锡的蚕桑

业为“江苏全省之冠”,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近代无锡()

A.家庭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乡村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纺织业成为政府支柱产业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可知,近代无锡养蚕户占农业总户数的99%,蚕桑业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

表明近代无锡乡村经济不以传统的男耕女织为主,而是养蚕业发展,呈现出转型特征,C项正确;

养蚕户占农业总户数的99%,说明蚕桑业在无锡并不是家庭副业,排除A项;

“彻底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无锡蚕桑业的发展,并未涉及纺织业在政府产业中的地位,无法得出纺织业成为政府

支柱产业的结论,排除D项。

9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学生需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末)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

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清末新政推动了法律、军队、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

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新政的意义,而不是其主动进行变革,排除A项;

清末新政没有主张兴民权,排除C项;

D项与史实不符,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变革速度过快,排除D项。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5.(2024•福建开学)I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

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

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需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

地蚕丝出口量的增长进行分析。

【解答】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占比成分,

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I860—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蚕丝出口量与1853

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体现了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B项正确;

10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

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无法在材料中直接体现,蚕丝出口也有可能是正常贸易,排除D项。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2024秋•东丽区校级月考)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

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

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

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

借助非常规的方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的“扶清灭洋”,据此依

据材料“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可知C正确;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破产,故排除A;

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故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在1894年发生,故排除D。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7.(2024•重庆模拟)义和团的传单说:“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

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目的是维护清廷封建统治

B.具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引发

D.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洋人在中国游历,要“杀尽洋人”,对外国的事物保

持敌视态度,具有盲目的排外倾向,B项正确;

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但材料未体现这点,排除A项;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排除C项;

义和团运动没有推动民主革命,排除D项。

故选:Bo

11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2024•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

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这一现象()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D.扭转了贸易逆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白银价格上涨,农民需要用更多的铜器来兑换白银来缴纳赋税。结合所学1858

年是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走私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因此,白银价格上涨,银

贵钱贱,这一现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项正确;

这一现象缘于白银大量外流,排除A项;

C项是甲午战败后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涉及白银价格上涨的问题,不属于贸易顺差,而是贸易逆差,排除D项。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9.(2024•江西模拟)1872年7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

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这一布局

()

A.促进中体西用思想全新发展

B.成为晚清走向全球化的标志

C.凸显出通商口岸的经济价值

D.体现民族工商业现代化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题干“1872年7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

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

新加坡等地”及洋务运动的意义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1872年7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

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可知,

轮船招商局采用股份制形式,并在国内和国际上进行布局,这是晚清经济现代化起步的表现,体现了民

族工商业具有现代化特征,D项正确;

洋务派发起的“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发生质变,排除A项;

晚清并没有走向全球化,轮船招商局的布局只是在亚洲,排除B项;

12

轮船招商局不仅在国内通商口岸布局,也在国外设局,C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2024春•广州期末)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

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46倍。这表明当时中国()

A.无产阶级力量亟待加强

B.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

C.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

D.手工生产仍具传统优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把握题干主旨分析

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

为前者的46倍”可知,手工工场工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仍然占据主体,反映当时近代工业仍然不够发达,

传统手工工场和个体手工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仍受制于传统经济影响,C项正确;

材料主旨在于强调近代工业发展受阻,并非阶级力量问题,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地域差异,排除B项;

1936年全国传统的工业职工仍占主体,这反映了中国工业生产的落后,说明近代化的艰难,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的能力。

11.(2024•甘肃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

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

说明()

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影响,依据材料“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

受潮变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鸦片战争后,英国虽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取得一些贸易特权和利益,但运来的商品刀叉、钢

琴等商品,并不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盲目性,C项正确;

13

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情况,没有有关中国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等信息,无法说

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现象是因为外国商品不适合中国的需求,不是因为开放力度有限,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2024春•南阳期中)曾有参股洋务民用企业的商人这样说道:“若云官办,则实招商股,若云商办,

则有总办、帮办、提调名目。商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

()

A.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性质

B.强调产权变革的必要

C.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D.宣泄参股商人的不满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商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

人鼻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该商人认为洋务民用企业股权性质不清,商民即使入股也是仰人鼻息,由此可知他意在强调产

权变革的必要性,而不是民用企业的性质,故B正确,排除A。

材料内容和洋务运动的失败无关,排除C。

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

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2024•浙江)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

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

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

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提到这一经济

实体可以设立公司,所需资本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且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需要数百十人共同

14

集成,根据材料“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可得,材料中的企业属于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符合题目中对资本和股份的描述,C项正确;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于1882年,排除A项;

先施百货公司是1917年由华侨马应彪等集资创办的第一家民族资本大型百货公司,总部在香港,在很

多大城市设有分公司,排除B;

福州船政局属于军用工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14.(2023秋•青岛月考)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H^一国宣战后,铁路大臣盛宣怀将慈禧太后宣战诏书

扣押;李鸿章覆电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由

此可见()

A.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C.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D.满汉民族矛盾渐突出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盛宣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对朝廷做法表示不满,将清廷召集义和闭民及宣战的诏书扣押,

粤不奉诏,一旦北京不保,公举李鸿章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可知,地方势力较强,对中央的命令敢

于违抗和拒不执行,说明中央的权威受到挑战,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

发现问题的能力。

15.(2024春•杭州期末)论及洋务运动,有学者认为推行者过度专注船炮,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

视,其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③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④洋务运动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但它

15

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①②④

符合题意,B项正确;

洋务运动主要是迈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并没有进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③表述错误,排除

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广西开学)下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企业向洋行借款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时间借款情况

1885年轮船招商局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

以全局轮船、码头作为抵押

1885年开平煤矿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63万两,借

贷期间矿务由怡和洋行代为经营

1888年石门煤矿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债仅4万两,年

利息IWJ达15%

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

D.洋务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些洋务企业因资金不足,在向外国银行借款时,都接受了苛刻的条件,遭到外资的盘剥,这说

明洋务企业的发展环境恶劣,D项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性,排除B项;

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向外国银行借款,还有政府拨款、民间投资等,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17.(2024•淄博模拟)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

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

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16

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D.民众消费理念沛后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答】据题意可知,1863年到1883年,天津港进口的商品主要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所占比重

始终很低,说明此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对生产资料需求有限,C项正确;

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可以说明工业基础薄弱,但无法说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排除A项;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市场开放程度并不低,排除B项;

民众消费以生活资料为主,所以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不能说明民众消费理念滞后,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

力。

18.(2024春•深圳期末)江苏北部的沐阳县在晚清共建成防御性质的坪寨近200个,其中1860-1863年

间就建有近90处。这体现了()

A.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列强军事侵略的深入D.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从时间看,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捻军农民运动高涨,清政府号召地方乡绅兴办团

练,用寨即是该时期民众抵御农民运动的防御性设施,反映了社会的动荡,D项正确;

坪寨为基层的防御组织,并非政府权力结构变动,排除A项;

此现象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时间集中于I860-1863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列强的军事侵略并没有深入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秋•滨海新区校级月考)《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俄国出

面拉拢六家法国银行和四家俄国银行,组成对华借款银行团。驻俄公使许景澄被迫与俄法银行团签订贷

款合同,总额4亿法郎,年息四厘,以海关收入担保。这次借款表明()

A.俄法两国实现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C.列强经济侵华的主要方式变化

D.中国官员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材料中俄法对华贷款属于政治贷款,政治贷款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

17

初,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项正确;

“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

驻俄公使许景澄是被迫与俄法签订贷款合同,不能说明中国官员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20.(2024•锦州模拟)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

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

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

予以作答。

【解答】据材料“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

可得出,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的行为非常愤慨,要求自行筹办,民众路权意

识增强了,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行为的愤慨,但尚未发展成为“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A项;

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

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等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

的分析作答能力。

21.(2024•泉州模拟)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

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从广西开始,一路向北,攻

占了许多城市,包括南京,并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这场起义对中国南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8

也影响了漕运制度的正常运行。因此,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以及三省漕粮奉旨留南

抵充三饱,主要是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漕运无法正常进行,故选B;

选项AC都与题目中的情况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

结合材料开头的漕运制度,说明材料的主旨并非是说国家财政的有关内容,而是在说国家局势的动荡给

漕运制度造成的影响,排除D。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

力。

22.(2024•合肥模拟)蒋廷敏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

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

的举动是()

A.以救国为宗旨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

C.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

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

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

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故C正确;

ABD和洋务运动无关,排除。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3.(2024春•宁波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

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

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

A.揭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B.反映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说明清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19

D.呈现出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