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突破•题型必刷
专题02材料题必刷50题
概括归纳类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欧洲出现“无马马车”的消息传到美国,许多发明家加速了研究制造汽车的工作。
美国的第一辆汽车是1892年由查尔斯•德耶设计出来的。此后,汽车工业发展很快。1895年,美国只
制造了四辆汽车,到1900年,就有八千辆小汽车进行了登记;1904年登记的小汽车为54590辆,卡车
700辆;1913年小汽车达119万辆,卡车接近7万辆。许多汽车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如1902年,
凯迪拉克汽车公司创立;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创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创立。
大量涌入的投资使这一时期的汽车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生存,各厂家加紧对汽车的技术改造,促使
汽车制造业日益成熟。首先是将发动机从汽车的下部转移到汽车的前部,使其结构与造型更加合理。然
后又对驾驶系统进行了改进,使不懂机械的人也能驾驶汽车。
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出了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从1909年起,福特开始制造他著名的T型汽
车。这种汽车设计合理,坚固耐用,最适合当时高低不平的交通道路,因此马上成为热门货。随_后,福
特又采用适合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装配线技术,生产出了造价更为低廉的汽车。到1914年时,
汽车的出售价格已降到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有能力购买的程度,其中福特公司生产的26.7万辆汽车占到
了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2003-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变化表
7
4,200-
3,600:
3,000:
2,400;
1,8007
1,200
600三
0-
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3
■中国:销量:新能源汽车
□中国:销量:汽车
——数据来源:Wind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美汽车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汽
车工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因素:大量的投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2)特点:发展速度快;企业竞争激烈;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企业家作用突出;
意义: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带动了就业与消费升级;推
动了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发展。
【解析】(1)本题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因素:
据材料“大量涌入的投资使这一时期的汽车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量的投资,推动
了汽车工业发展;据材料“为了生存,各厂家加紧对汽车的技术改造,促使汽车制造业日益成熟”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促使汽车制造业日益成熟;据材料“随后,福特又采用适合大规
模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装配线技术,生产出了造价更为低廉的汽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市场需求的不
断增长,推动了汽车工业发展。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中国)。特点:据材
料“1895年,美国只制造了四辆汽车,到1900年,就有八千辆小汽车进行了登记;1904年登记的小汽
车为54590辆,卡车700辆;1913年小汽车达119万辆,卡车接近7万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材料“2003-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变化表”可知,中国汽车销量
逐年提高,反映的是汽车工业发展快,故二者反映的中美汽车发展速度快;据材料“在激烈的竞争中,
涌现出了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而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冲击了中国国内的汽车工业,故企业竞争激烈;据材料“随后,福特又采用适合大
规模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装配线技术,生产出了造价更为低廉的汽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汽车行
业采用批量生产装配技术,使汽车造价更为低廉;据所学可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针对
汽车行业提出许多优惠政策,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有利于生产降低成本;据材料”从1909
年起,福特开始制造他著名的T型汽车。这种汽车设计合理,坚固耐用,最适合当时高低不平的交通道
路,因此马上成为热门货”可知,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策划和推动。
意义:据材料“中国:销量、新能源汽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
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据材料“2003-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汽车行业的发
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带动了就业与消费升级;推动了科技创新与
智能化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田赋徭役折银逐渐增多,农民必须将农副产品等拿到市场去出卖,甚
至典卖田宅以完赋税,促使人们以粟帛为富的观念随之改变。手工业者以银代役,推动匠户向自由雇佣
劳动者过渡,部分手工业者上升为手工工场场主,而大部分手工业者则与破产的农民一道,加入城市劳
动力市场。市镇在成、弘以后的普遍兴起与白银也有着直接关系。人们日常生活日益依靠商品货币的市
场交换,经商成为谋生的极好出路,拥有白银货币的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摘编自万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
材料二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后,构建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再到欧洲的贸易航路。
这条贸易之路最早的推动力源于中国,明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赋役折银”激发了民间对白银的需求,在
1570年前后,明朝不得不公开承认华商去东南亚贸易的合法性。菲律宾的马尼拉充当了美洲对中国丝绸
与丝织品和中国对美洲白银需求的中介。以丝绸、瓷器等为主的中国商品,以及传统文化成分在墨西哥,
甚至在中南美洲各地得到传播。反过来,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成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先后传入我国,
也影响到中国许多人的饮食习惯。此外,以墨西哥银币为主的美洲白银也通过马尼拉或澳门而大量流入
中国,明显作用于明清两代的金融活动。
——摘编自于文杰《“太平洋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元素》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白银货币化带来的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答案】(1)社会变迁: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以货币白银为财富的观念形成(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工商业市镇兴起;手工工场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增长)。
(2)表现:商品世界性流动;人口跨洲际迁移;食物物种全球交流;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3)主要推动因素:赋役折银征收;城乡商品经济的繁荣;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放松;新航路开辟后
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西、葡东来引发的中西贸易);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根据“农民必须将农副产品等拿到
市场去出卖”可知,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拥有白银货币的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可知,
以货币白银为财富的观念形成(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根据材料“市镇在成、弘以后的普遍兴起与白银
也有着直接关系”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部分手工业者上升为手工工场场主”可知,手工
工场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增长)。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表现:根据材料“菲律宾的马尼拉充当了美洲对中国丝绸与丝
织品和中国对美洲白银需求的中介。以丝绸、瓷器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可知,商品世界性流动;结合所
学可知,人口跨洲际迁移;根据材料“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成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先后传入我国”
可知,食物物种全球交流;根据材料“以及传统文化成分在墨西哥”可知,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3)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主要推动因素:根据材料“明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赋役
折银’激发了民间对白银的需求”可知,赋役折银征收;结合所学可知,城乡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
料“明朝不得不公开承认华商去东南亚贸易的合法性”可知,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放松;根据材料“1571
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后,构建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再到欧洲的贸易航路”和所学可知,新
航路开辟后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西、葡东来引发的中西贸易);根据材料“以墨西哥银币为主的美洲
白银也通过马尼拉或澳门而大量流入中国”可知,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的引入,英国大多数手工工场逐渐完成了向
近代工厂过渡。在工厂资本构成中,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远远超过前工业化时期所
占比重。与此同时,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在工厂制时代,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
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用餐,在严密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例如,
在英国韦奇伍德的制陶厂,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每个车间的工人
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但工业化时代的劳作方式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
弊病,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主导地位,劳动负荷超标,每天的工
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逐步消除了早期工
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厂劳作方式对英国近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答案】(1)基本特征: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资本大量投入;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加强;生
产管理严格规范。
(2)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工人劳动自主性丧失;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基本特征:根据材料“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
的引入”可知,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根据材料“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可知,资本
大量投入;根据材料“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可知,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
“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可知,劳动分工加强;根据材料“在严密
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可知,生产管理严格规范。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影响:根据材料“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可知,提高了
劳动生产效率;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
镇工厂聚集”可知,推动了城市化;根据材料”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
用餐”可知,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根据材料“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
物”可知,工人劳动自主性丧失;根据材料“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可知,工人工
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海外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此时,海外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
却没有充足合适的商品来交换,于是大量的日本、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日本白银约三分之一通过中日直
接贸易输入,三分之二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输入。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西属美
洲——马尼拉—中国,另一条是西属美洲——西班牙——欧洲其他各国——马六甲——中国。
——摘编自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改用金本位制,银价大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871—1911年,白银净流入约200万——300万两,1912—1931年,白银净流入达9.13亿两。流入白
银不仅用于对华直接投资或中国政府修路开矿的借款,也用于购买中国黄金和物资。到20世纪初,西
方通过投资和借款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煤铁矿开采权。这一时期,由于受战争赔款的影响,某些年份
也出现白银净流出的情况。
——摘编自王信等《中国历史上白银大规模跨境流动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白银流动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白银流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消
极影响。
【答案】(1)途径:贸易(中日贸易;太平洋贸易;中国与西欧国家贸易)。
背景:中国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赋税制度变革);外贸政策调整;新航路开
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征:流入为主;流出、流入交织。
消极影响:内政外交受到控制;资源遭到掠夺;金融秩序被破坏;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民族危机加深。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途径:由材料“日本白银约三分之一
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三分之二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输入。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通道主要有两条:一
条是西属美洲一一马尼拉一一中国,另一条是西属美洲一一西班牙一一欧洲其他各国一一马六甲一一中
国。”可得出贸易(中日贸易;太平洋贸易;中国与西欧国家贸易)。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
时期,中国农业手工业发达;由材料“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海外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可
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此时,海外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却没有充足合适的商品来交换,于是大
量的日本、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及所学可得出外贸政策调整;由材料“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通道主要
有两条:一条是西属美洲一一马尼拉一一中国,另一条是西属美洲一一西班牙一一欧洲其他各国一一马
六甲一一中国。”及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西
方国家改用金本位制,银价大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可得出流入为主;由材料“1871—1911年,白
银净流入约200万一一300万两,1912—1931年,白银净流入达9.13亿两。”“这一时期,由于受战
争赔款的影响,某些年份也出现白银净流出的情况。”可得出流出、流入交织。消极影响:由材料“19
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改用金本位制,银价大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及所学可
得出内政外交受到控制;金融秩序被破坏;由材料“流入白银不仅用于对华直接投资或中国政府修路开
矿的借款,也用于购买中国黄金和物资。”可得出资源遭到掠夺;由材料“到20世纪初,西方通过投
资和借款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煤铁矿开采权。”及所学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结合所学可得出民
族危机加深。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市舶使始置于开元二年。首任市舶使周庆立即以右威卫中郎将而出任安南市能使。史载,“南海
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早期市舶及市舶使在人们眼中并非十分光彩之事,认为市舶与商
贾争利,有失王者体统。市舶使乃根据朝廷的需要临时派遣。“永徽后,以广、桂、容、笆、安南府,
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天宝年间,卢奂为南海太守兼五府节度使,“中
人(宦官)之市能者亦不敢干其法”。到德宗时,“入四夷路”以安南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交通
门户,而以广州为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的海上交通门户。此时,市舶使主要派往广州。文宗开成
年间(836—840年),朝廷以宦官充任监军,卢钧为岭南节度使,”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
使”。大中四年(850年),宦官李敬实“除广州都监兼市舶使“。监军一般任期为三年,任满之后再
“入觐”述职,听候迁转。李敬实“秩满朝觐,献奉之礼,光绝前后”。
----摘编自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市舶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市舶使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市舶使的地位得到提升;市舶使由安南派往广州;市舶使的职能和权力逐渐扩大;
市舶使由临时派遣转向专司其事等。
(2)原因: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外贸易日益增多;
经济的繁荣和国内政治的稳定等。
【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早期市舶及市舶使在人们眼
中并非十分光彩之事”“李敬实'秩满朝觐,献奉之礼,光绝前后''”可知,市舶使的地位得到提升;
根据材料”首任市舶使周庆立即以右威卫中郎将而出任安南市舶使”“此时,市舶使主要派往广州”可
知,市舶使由安南派往广州;根据材料“认为市舶与商贾争利,有失王者体统”“宦官李敬实'除广州
都监兼市舶使’”和所学可知,市舶使的职能和权力逐渐扩大;根据材料“市舶使乃根据朝廷的需要临
时派遣”“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可知,市舶使由临时派遣转向专司其事等。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市舶使乃根据朝廷的需要临时派遣”
“'入四夷路’以安南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交通门户,而以广州为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的
海上交通门户”和所学可知,可从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
贸易日益增多、经济的繁荣及社会环境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特点特征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天庆三年(1113年),“南京(即北京城)城市居民人口在13万到15.8万间”。而当时
驻扎的宫卫军户就有9000户,汉军6.3万人。金泰和七年(1207年),中都总人口约计40万人,分
布有汉族、女真族、契丹族和其他民族。居民除“商贾之外,又有佛、老与他游食、浮费百倍”,“风
俗竞相侈靡”。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都有88万人,农、工、商、士、兵、佛、道等各阶层,
本国和外国的人口数量均十分庞大。如此多的城市居民自然为商业、餐饮业、娱乐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承忠《影响古代北京城市休闲活动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晚清时期,北京街道“天晴时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1898
年,光绪帝要求官员上奏陈言街道改造事宜。9月19日,刑部主事余和填提出在京城设立车路公司,引
进电车。他认为,“中法粗疏,洋法绵密,官办为难,商办较易”,“中法修理则大雨数日,旋复糜
烂”,“虚靡帑项”,故路面建设要以西法取代中法。由于改造北京街道需款甚巨,他提出筹办公司,
向洋商借款,“所借之款,商借商还,与国家无涉”。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材料三入城后,北平街头散兵游勇四处流窜,各种特务搞破坏、打黑枪,地痞流氓偷盗、抢劫。有鉴
于此,中共北平市委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大规模的治安运动。中共第一时间解决了市民的粮、煤等生活
物资的供应问题,恢复自来水、电灯、电话、市内交通的正常运转,迅速组织工人复工、商人复市、学
生复课;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公私企业恢复、发展生产。1949年7月22日,发布《华北区禁烟禁
毒暂行办法》;8月,发布《北平市公共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对娱乐场所的经营资格、基础设备、
营业内容、观众事项等进行规范。
——摘编自强光美《和平解放初期的北京城市改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余和填北京街道改造主张的可行性。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北平”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人口增多;多民族聚居特色日益明显;商业消费性职能加强。主要原因:政局相
对稳定;工商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
(2)西方建设经验的传入;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百姓生活;近代商业模式的传入,为城
市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3)使城市生活和生产秩序步入正轨,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秩序;为开国大典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辽金元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
“南京(即北京城)城市居民人口在13万到15.8万间”“中都总人口约计40万人”“大都有88万
人”可知,人口增多;据材料一“汉军6.3万人”分布有汉族、女真族、契丹族和其他民族”“本国
和外国的人口数量均十分庞大”可知,多民族聚居特色日益明显;据材料一“如此多的城市居民自然为
商业、餐饮业、娱乐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可知,商业消费性职能加强。第二小问是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从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的角度分析。
【小题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二“中法粗疏,洋法绵密,官办为难,商
办较易”可知,西方建设经验的传入;据材料二“刑部主事余和填提出在京城设立车路公司,引进电车”
可知,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百姓生活;据材料二“所借之款,商借商还,与国家无涉”可
知,近代商业模式的传入,为城市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小题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据材料三“中共第一时间解决了市民的粮、
煤等生活物资的供应问题,恢复自来水、电灯、电话、市内交通的正常运转,迅速组织工人复工、商人
复市、学生复课;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公私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可知,使城市生活和生产秩序步
入正轨,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秩序;据材料三“中共北平市委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大规模的治安运动”
“发布《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8月,发布《北平市公共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对娱乐场所
的经营资格、基础设备、营业内容、观众事项等进行规范”可知,为开国大典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
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
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
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
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
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
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日,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
“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
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
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
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
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
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
识。
【答案】(1)朱熹: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注重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背景:
宋代科技的进步;理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发展。
维新派:特点:具有开创性;注重科学知识与方法;重视教育的现代化;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背
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2)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认识:传承我国科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科学教育是培育人才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坚持落实科教兴国
战略等。
【解析】(1)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南宋、近代(中国)。朱熹:特点:根据材料
“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可知理论与实践结合;
根据材料”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可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根据材料“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
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可知注重人文
道德素养的提升。背景:结合朱熹为南宋理学家,从宋代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科技的
进步;理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发展。
维新派:特点:根据材料“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可知具有开创性;根据材料“他要人应用
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可知注重科学知识与方法;根据材料“改良主义者们希
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
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可知重视教育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
以致用”可知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背景:结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维新变法得代表人物,结
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西学传入和近代化探索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西学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2)本题为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创新:结合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可知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材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提出“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材料”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可知把科学教育上升为国家
战略。
认识:根据材料“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可知
传承我国科学教育思想的精华;根据材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可知科学教育
是培育人才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结合科学教育发展途径可知坚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等。
8.建设祖国:从延安南泥湾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材料一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打算去延安南泥湾慰问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编创人员经过一番
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一首插曲在台
上表演。作词人贺敬之接到为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
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插曲的歌词。之后,由作曲人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插曲
谱了曲。这首插曲后来定名为《南泥湾》。
歌词节选如下: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
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
材料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中国北京市南部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交界处,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
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单体减隔震建筑、世界首个“双进双出”航站楼,于2019年正式通航。
它的设计理念是“海星”,特点是有一个大型的中央庭院和五个指廊,每个指廊都有自己的登机口,这
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航站楼内部主色调为白色,带给人梦幻般的科技感。它
拥有4条跑道,可以满足每年1亿乘客的使用需求,并且航站楼内设有多个休息区、餐饮店和购物区,
可以满足乘客的各种需求。此外,机场已经开通了多条国内外航线,连接了全球主要的城市和地区,同
时,机场也欢迎全球的航空公司入驻,共同分享这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带来的发展机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歌曲《南泥湾》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其展现的时代精神。
(2)结合材料二、概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特点及其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答案】(1)时代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抗日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
增长,并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面对根据地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
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时代精神: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得分)
(2)设计理念先进;科技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念;大兴国际机场的
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展现中国强大的建设能力和经济实力;大兴国际机场的运营也体现了中国的开放
和包容。
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和建设能力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材料一“作词人贺敬之接到为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第
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根据地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以中
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材料一“去延安南泥湾慰问八路军第三
五九旅,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可知,国民党消极抗
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并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二小问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一“作词人贺敬之接到为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第三五
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精神是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自
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它的设计理念是‘海星',特点是
有一个大型的中央庭院和五个指廊,每个指廊都有自己的登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计理念先进并
且科技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念;根据材料二“航站楼内部主色调为白
色,带给人梦幻般的科技感。它拥有4条跑道,可以满足每年1亿乘客的使用需求,并且航站楼内设有
多个休息区、餐饮店和购物区,可以满足乘客的各种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国际机场的规模宏
大,设施齐全,展现中国强大的建设能力和经济实力并且大兴国际机场的运营也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和包
容;根据材料二“此外,机场已经开通了多条国内外航线,连接了全球主要的城市和地区”可知,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根据材
料二“航站楼内设有多个休息区、餐饮店和购物区,可以满足乘客的各种需求”可知,我国经济实力和
建设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根据材料二“它拥有4条跑道,可以满足每年1亿乘客的
使用需求”可知,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于禽兽者,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他,只是孝于父母,友于兄
弟而已。若于父母则不孝,于兄弟则不友,是亦禽兽而已矣。李三为人之弟而悖其兄,为人之子而悖其
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但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
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开其自新之路,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
未必不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特免断一次。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
仍仰邻里相与劝和。若将来仍旧不惨者,却当照条施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公书判清明集》
(1)根据材料,分析该案中李三被判“免断一次”而“押归家”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该案件处理体现出的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
【答案】(1)李三违反法律,悖其兄长和母亲;因见利忘义犯罪尚可通过教化改过自新;出于改善恢
复家庭关系的考虑。
(2)礼教与法律结合,礼教为先,刑罚为后;受到理学深刻影响;注重家庭、邻里的管教、调解作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为人之弟而悖其兄,
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可知李三违反法律,悖其兄长和母亲:根据材料“且
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
开其自新之路”,可知因见利忘义犯罪可通过教化改过自新:根据材料“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未必不
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可知出于改善恢复家庭关系的考虑。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
他”“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等,可知礼教与法律结合,礼教为先,刑罚为后;根据材料“则
天理未必不还”,可知受到理学深刻影响;根据材料“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
仍仰邻里相与劝和”,可知注重家庭、邻里的管教、调解作用。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公司组织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特许公司开始出现。起初特许公司是垄
断本城与附近城市间某项经营的商人之间的组织,后来它们获得国王的特许。英国的商人冒险家协会
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商人冒险家的名称出现于13世纪后,指那些向欧洲大陆运销呢绒的英国人。到
15世纪初,这些英国商人已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为减少各城市联合会间的竞争,
他们一致对外。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并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
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成立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加入公司的商人独
立经营,但公司给船只发执照、确定运费、决定船队出航时间。为防备北海海盗,公司请政府舰队护
航,费用来自对来往货物的征税。公司的工作还包括制订共同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最有利的贸易条件。
在与国内外对手竞争中需要政府支持时,他们就与政府协商。
——摘编自王加丰《中世纪中后期西欧贸易手段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16世纪至18世纪,殖民公司是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最重要的组织。如英国和法
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它们在印度的一个个“商站”也是需要设防的。而且这种情况到18世纪开始
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些公司着手发动全面征服印度的战争。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
支持下发动普拉西战役,占领孟加拉,开始了把庞大的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17577760年,英国东
印度公司彻底战胜了在印度的法国人。1765年通过的一项条约规定孟加拉由从英国派出的总督管理,
英国从此正式控制了孟加拉,这意味着公司的贸易工作与政府外派的殖民行政官员的职责出现某种分
离。此后几十年间,英国逐渐征服整个印度,英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务。19世纪中
期,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摘编自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后期英国特许公司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英国特许(殖民)公司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欧特许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垄断经营;商人团体进行联合;受到政府的支持。
(2)发展:服务于政府的对外殖民扩张;具有一些政治职能;与他国同类公司竞争激烈。
(3)因素:国家发展战略;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世界格局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
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后期(英国)。
特点:根据材料“特许公司是垄断本城与附近城市间某项经营的商人之间的组织”可得出垄断经营、
商人团体进行联合;根据材料中“后来它们获得国王的特许”可得出政府支持。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6-18世纪(英国)。
发展:根据材料中的“16世纪至18世纪,殖民公司是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最重要的组织”
可得出服务于政府的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与外国进行殖民竞争,可得出具有一些
政治职能;根据材料中的“法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彻底战胜了在印度的法国人”可得出与他国
同类公司竞争激烈。
(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欧洲)。
因素:根据材料“6世纪至18世纪,殖民公司是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最重要的组织”可知,
国家发展战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根据材料“此
后几十年间,英国逐渐征服整个印度,英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务。19世纪中期,英
国取消东印度公司,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知,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
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技术条件方面,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主流经济思想发生演变,从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的欧洲,当教皇的权力达到顶峰时,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国内政,可以将皇帝或者国王放逐,
如果他认为某国的法律损害天主教会的利益,他就可以宣布该法律无效到14、15世纪,这种情况
发生了变化,英、法、西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每
一个民族国家都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特色,并且出现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加
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之外的天主教会逐渐走向衰弱。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这个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是资产
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它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腐朽封建势力,同西欧和北美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相配合,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经过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在原西班牙、葡萄牙和
法国的殖民地上,出现了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海地等17个独立国家。各国在取得独立以后,
都颁布宪法,建立议会制共和国(巴西、海地除外),用本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殖民者的专
制统治。
——摘编自吴于厘、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国家发展与拉美独立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1)特点:共同民族意识增强;中央集权趋势加强;语言与文字统一。
(2)影响因素:天主教会势力的削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市民阶级对政治
权力的追求。
(3)共同点:涉及地区广泛;受新兴阶级发展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到14、15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英、法、西等国在城市经济
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可得出共同民族意识增强;根据材料“并
且出现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可得出中央集权趋势加强;根据材料“每一个民族
国家都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特色”,可得出语言与文字统一。
(2)影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势力的削弱;根据材料“英、法、西等国在城市经济发
展”,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且出现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可得出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可得出
市民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追求。
(3)共同点: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可
得出涉及地区广泛;根据材料“这个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它沉重地打
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腐朽封建势力,同西欧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配合,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
的崩溃”,可得出受新兴阶级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各国在取得独立以后,都颁布宪法,建立议会
制共和国(巴西、海地除外),用本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殖民者的专制统治”,可得出推动
了社会变革。
背景原因类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1500年〜1998年世界部分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
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1500T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增长率趋势图
——(英)安格所•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第一个转折点,指人类在纪元1000年左右开始了麦迪森观察到的“纪元千年转折”或者称作
“麦迪森千年转折”。在“第一个千年”(公元。〜999年),人口增长六分之一,但是人均收入零增
长;在“第二个千年”(公元1000〜1998年),人口增长了22倍,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结果使全
球GDP规模提高了逾300倍。在“第二个千年”中,于1820年前后又出现了更大的增长反差,开始了
“麦迪森1820年转折”:在1820年前,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收入仅增长了50%;在1820年后,人口
增长了5倍,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在整个“第二个千年”,一个重要的生命福利指标——平均人口
预期寿命,从“第一个千年”末的24岁上升至20世纪末的64岁。
——摘编自伍晓鹰《从去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银索长期增长密码》
材料三“如果全球的政治家们有足够的智慧,放弃重商主义下的‘丛林法则’,回到以规则为基础
的惠及全人类的全球市场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重现自由市场经济的辉煌!人类是有未来的,也是可以有
大发展的,但是需要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展现的大视野。”
——摘编自伍晓鹰《从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探索长期增长密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1820年间中国与西方GDP出现“麦迪森1820年转
折”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主要因素。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的观点的理解。
【答案】(1)原因: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推行殖民
扩张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等。中国:封建制度落后,落后于时代潮流;推行闭关锁国政
策;遭到西方殖民侵略;自然经济占主导,生产方式落后;人口迅速增长等。
(2)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因素: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等。
(3)理解: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
加强劲,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国际社会应广泛合作,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
增长注入了强大动能;世界各国应积极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各国共同改善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