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_第1页
22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_第2页
22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_第3页
22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_第4页
22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讲精练(新高考通用)文言文阅读22简答题(概括(原因、情节内容、人物、主旨、构思)人物短评、对比阅读、开放启示)回顾高考.明确考情知识导图·考点梳理0102技法点拨一:概括与分析创新考点1:对比阅读创新考点2:开放启示角度1:探寻事件原因(内容概括)角度2: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角度3: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角度4: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针对练习技法点拨二:创新考法真题演练03回顾高考.明确考情考点解读1.试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考查把握文本内容要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2.设题角度多样,可以是对某一问题前因后果的分析,也可以是对人物品行事迹的概括,还可以是对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等等。3.试题答案涉及的区间文字较少,相对集中。4.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概括。复习任务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知识导图·考点梳理技法点拨一:概括与分析角度1:探寻事件原因(内容概括)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要求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使之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1、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有删改)[答案]①祖逖多次成功阻击后赵军队,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请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允许民间互相贸易。③祖逖约束士兵,使他们不得侵犯后赵百姓。【解析】“边境之间,稍得休息”是考查对象,“具体原因”是考查内容,“简要说明”是考查要求。明确题干“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的意思,即“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由原文“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求通使及互市”可知,祖逖多次派遣士兵阻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只得向祖逖示好。由原文“听其互市”“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可知,祖逖听任双方民间互相贸易且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分点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从半路阻击后赵军队,后赵戍守的军队归降祖逖的很多,后赵的国土日益缩小。同年秋七月,朝廷下令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约束自己,乐善好施,鼓励、督责农业生产,抚慰安置新近归附的人,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以礼待之。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进行准备。后赵王石勒对此十分担心,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替祖逖修葺他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坟冢。然后给祖逖写信,请求互派使者并往来贸易。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祖逖严管众将领,使他们不得侵犯后赵的百姓。边境之间,稍得安宁。角度2: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主要是围绕传主人生经历和成就,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心理特点等。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章所记叙的事情,避免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针对“概括××特点”这种高频考查题型,我们可以从治学、为政为官、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储备相应的词语。治学: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勤奋刻苦、严谨博学等。为政为官: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待民宽厚、不畏豪强等。为人处世: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名利等。治兵: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2.简要分析刘珙的人物形象。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①,仍论其不可。上怒,谓宰相曰:“刘珙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曰:“再缴②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节选自《宋史·刘珙传》,有删改)[注]

①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②缴:纠缠。[答案]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却不去;皇帝想任命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刘珙认为杨存中不行,拒绝起草任命文件。这两件事塑造了刘珙刚正不阿(或不惧权贵)、一心为国(或大公无私)的形象。【解析】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综合思考,并运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概括。事件一: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却不去。这表现了刘珙的刚正不阿、正气凛然。事件二:皇帝想任命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刘珙坚决反对,拒绝起草任命文件,支持众望所归的张浚。在皇帝发怒、宰相劝说后,仍“执奏如初”,坚持己见。这表现了刘珙的一心为国、大公无私。[参考译文]刘珙字共父。(刘珙)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去,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对宰相说:“刘珙的父亲和张浚交好,这只是为了张浚罢了!”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告诉他)皇帝的诏令,说:“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谋划。”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角度3: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意图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想要通过写作活动达到的目的。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要点解说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词语。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抓住首尾段落,探究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探究写作意图既要结合时代背景,又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写作意图一般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3、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是考查对象,“什么道理”“目的是什么”是考查内容。作答时,可根据上下文理解司马光所说的话的意思。道理:首先,由原文“君明臣直”可知,司马光意在论述君臣关系。其次,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意思。原文“君者表也,臣者景也”中,用“表”与“景”的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意在说明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会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目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的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据此分析这句话的目的即可。[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言: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乐于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日晷,大臣便似影子,日晷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角度4: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命题考查考生概括传主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的能力。理清结构,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要点解说(1)标注文本中表时间、地点的标志词,明确传主所做事情。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理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2)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梳理全文行文脉络。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官职和地点的变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便于理清全文脉络。(3)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4.根据文中内容,简述谢尚获得传国玺的经过。大司马桓温欲有事中原,使尚(谢尚)率众向寿春,进号安西将军。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尚讨之,为遇所败,收付廷尉。时康献皇后临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枋头。会冉闵之子智与其大将蒋干来附,复遣行人刘猗诣尚请救。施止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幹。干谓尚已败,虑不能救己,犹豫不许。

施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可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送玺,当遣单使驰白。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迎玺,致诸京师。升平初,卒于历阳,时年五十。谥曰简。(选自《晋书·谢尚传》,有删改)[答案]谢尚派戴施据守枋头,冉智与蒋干前来归附,并派刘猗到谢尚处请求救援。戴施向刘猗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将事情告诉蒋干,蒋干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取蒋干的信任。蒋干交出传国玺,谢尚派人迎接传国玺并送至京师。【解析】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具体要求,在文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注意将与获得传国玺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相关人物做了哪些事情,要叙述得准确简明。[参考译文]大司马桓温打算北伐中原,让谢尚率部下进军寿春,进号为安西将军。当初,苻健的部将张遇向谢尚投降,谢尚没能安抚他。张遇恼怒,占据许昌反叛。谢尚讨伐他,被张遇打败,被拘捕交给廷尉审理。当时康献皇后摄政称制,她是谢尚的外甥女,特下诏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当初,谢尚出征时,派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守枋头。适逢冉闵的儿子冉智与他的大将蒋干前来归附,又派使者刘猗到谢尚处请求救援。戴施留住刘猗,向他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后,将这件事告诉蒋干。蒋干认为谢尚已被打败,担心他不能救自己,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遣参军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蒋干说:“现在可以把传国玺交付给我。强寇在城外,道路不通,也不敢运送传国玺,应当派使者单骑奔告朝廷。天子听说传国玺已在我处,知道足下等人的至诚之心,一定会派遣重兵来救援,并将会有重赏。”蒋干就拿出传国玺交给何融,何融带着传国玺骑马飞奔回枋头。谢尚派振武将军胡彬率三百骑兵迎接传国玺,送至京城。升平初年,(谢尚)在历阳去世,终年五十岁。谥号为简。针对练习1.(探索原因)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面的文本进行分析。今公(指淀山公,归有光表兄)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疊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有删改)【解析】

依据原文“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不独一时之所适”可知,淀山公建造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作为亭子的名字。因为陶渊明有归隐田园的恬淡意趣,和淀山公有相似之处,这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依据原文“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这也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答案]①淀山公建造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②淀山公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参考译文]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座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写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县峄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2.(概括形象)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初,(丘行恭)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答案]①武功高强。②勇猛果敢。③骁勇善战。④忠心耿耿。【解析】

由“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可见,丘行恭武功高强、勇猛果敢。由“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可见,丘行恭骁勇善战、忠心耿耿。[参考译文]起初,(丘行恭)随从太宗征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死和打伤很多(贼兵),却被困于长堤。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丘行恭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皇帝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在军事方面的功绩。

3.(观点梳理)下面两则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有删改)材料二:

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

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节选自蔡东藩《南北史演义》,有删改)

[答案]不一致。王夫之认为,钟离之胜不仅有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原因,还有皇帝的预先诏令、善于“将将”的原因;蔡东藩则对皇帝让曹景宗节制韦睿表示异议,认为皇帝的预先诏令并无实质作用,而是名气大的韦睿得到了曹景宗敬重,两人因此团结并获胜。【解析】

王夫之的评价:“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蔡东藩的评价:“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根据上述内容可知,二人观点并不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景宗是一员骁将,韦睿手拿白角如意、乘板舆来指挥军队。二位将领风格不同,本来应该是会互相轻视对方的。武帝提前下令警告景宗,是深得统率将领的本事。下令让韦睿来包容曹景宗容易,下令让曹景宗来包容韦睿很难。然而事实不是这样,韦睿能知晓曹景宗的狠鸷,但曹景宗不能知晓韦睿的宽宏,如果曹景宗的气焰收敛,又何必担心韦睿不善于与曹景宗相处呢?况且皇帝的命令说“韦睿,是你的同乡望族出身”,既动之以情,又用道理开导说服他,不曾对二人有任何的贬抑或褒扬。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屈辱吗?钟离战役获胜,其功与淝水之战差不多,又哪里只是曹韦二将的功劳呢?材料二:至于钟离这一仗,又不曾专任韦睿为统帅,而只是任命曹景宗为统帅,下令让韦睿归于曹景宗调度管束。幸好韦睿一向负有盛名,被曹景宗敬重和礼遇,这才让他们二人能和衷共济,从而大败魏军。否则,曹景宗是曾经违背过诏令而在前线进军的,虽然有秘密的诏令,让他来敬重韦睿,这个诏令又怎么能约束到他呢!4.(写作意图)下面这段文字是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请结合评价概括司马光写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答案]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宝,只有树立信誉,得到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解析】

根据司马光的话“夫信者……岂不哀哉”分析概括即可。[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的重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不靠诚信就没有办法驱使民众,不靠民众也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的人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的人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的则与此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所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医治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过去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订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同管理山泽的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止给移徙木头的人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行事并不是纯粹清白的,而商鞅尤其被称为刻薄寡恩的人,又处于战国攻伐不已的时代,天下都崇尚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他的百姓,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技法点拨二:创新考法创新考点1:对比阅读对比阅读题,是其他考点(如古诗阅读)早已出现过的题型,但在文言文阅读中有可能涉及。对比的方式,可以是一则课外材料与课本材料进行对比,也可以是两则课外材料之间进行对比;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事件、形象、技巧、道理等。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粤东学使后园者,故五代时南汉“仙湖”地也。刘既据岭南,僭帝号四世,至钅长,不务德政,专行奢暴,大起宫室。树沉香以为柱,雕玳瑁以为梁,明珠耀题,翠羽悬帐,黄金白璧之饰,辉煌璀璨,妖姬鬘女,霓裳千百。淫侈已极。一旦宋师至,君臣面缚出降。钅长尝侍太祖,曰:“今诸国以次破灭,旦夕皆来,愿执梃为诸降王长。”噫!何其陋也。今学使程公,招余馆署内,乃至其后园。方春夏之交,宿雨初霁,缓步其中,修竹娟,鸟声格磔,榕阴参天,小桥斜拂水面,曲栏半毁,风吹衣影,如行镜中。世徒想其繁华,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乐,实有胜于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然是园本学使所有,今程公日以试士在外,不暇游,余乃私而有之。夫以久客羁愁,忽据此园林之乐,以视昔之据一国而不能有者,胜负何如也?今余又将去,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是为记。(节选自姚莹《粤东学使后园记》)1、本文与杜牧《阿房宫赋》在写法和立意上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1、本文与杜牧《阿房宫赋》在写法和立意上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答案]①在写法上,都运用了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②在立意上,都有警示骄奢亡国之意。【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看要求,明方向。由题干“本文与杜牧《阿房宫赋》在写法和立意上有相似之处”可知,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找信息。本文:①“树沉香以为柱,雕玳瑁以为梁,明珠耀题,翠羽悬帐,黄金白璧之饰,辉煌璀璨,妖姬鬘女,霓裳千百”“方春夏之交,宿雨初霁,缓步其中,修竹娟,鸟声格磔,榕阴参天”。②“淫侈已极。一旦宋师至,君臣面缚出降。钅长尝侍太祖,曰:‘今诸国以次破灭,旦夕皆来,愿执梃为诸降王长。’噫!何其陋也。”③“世徒想其繁华,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乐,实有胜于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今余又将去,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阿房宫赋》: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第三步:析要点,据方法,规范答。①运用铺叙手法;②运用对比手法;③警醒骄奢淫逸会亡国。[参考译文]粤东学政(官署)的后园,原是五代时南汉“仙湖”所在的地方。刘(yǎ)占据岭南后,僭称帝号共历四代,到了刘钅长(chǎng)即位,他不施仁德之政,一意追求奢侈,行为暴虐,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用沉香木做屋柱,用玳瑁片雕饰房梁,用明珠装饰匾额题字,用翠鸟羽毛装饰床帐,黄金白玉的装饰,辉煌璀璨,妖艳的妻妾和华美的宫女,成百上千。骄奢淫逸到了极点。一天宋朝将士来到,南汉君臣反绑双手出城投降。刘钅长曾侍奉太祖,说:“如今各国依次灭亡,(降王)早晚都会到来,我愿手持梃仗做众降王的头领。”唉!这人多么浅陋啊。现在学政程公,邀请我住在学馆内,于是(我)走进这后园。正当春夏相交,下了一夜的雨刚停,徐行其中,(看见)翠竹是那样颀长娟秀,鸟儿鸣叫婉转动听,榕树参天绿荫匝地,小桥斜拂水面,曲折的护栏已有一半腐朽毁坏了,清风吹动衣衫,人好像在镜中行走。世人空想当年的繁华,有不胜今昔之感,而不能了解我现在的快乐,实在是超过了古人,善于游历的人对这些一定能分辨清楚。然而此园本属学政所有,如今程公整日在外忙于考试士子,没有闲暇游玩,于是我独自享有此园。那长久客居引起的忧愁,忽然变作据有这园林的快乐,用以与当年想据有一国而不能的人相比,究竟谁胜谁负呢?现在我又将离开这里,恐怕今后到这里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我(在这里)的乐趣,而只是将这座园林当作古迹来凭吊。这就是我的记文。创新考点2:开放启示开放启示题,也是近年来文言简答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探讨所读材料对当今时代、社会有哪些积极的启发和意义。探讨时,要在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概括出某种启发、意义,切忌胡编乱造。1、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滕)公讳甫,字元发。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答案]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解析】第一步:审设问,看要求,明方向。由题干“知古可以鉴今”“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可知,本题考查探讨意义;由“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可知,考生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找信息。①“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②“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③“郡学生食不给……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④“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第三步:析要点,据方法,规范答。这些举措对今天的启发意义:①统筹抗灾资源;②③应维护社会安定;④有预防意识,避免发生突如其来的灾害。【参考译文】滕公名甫,字元发。滕公从扬州调任郓州。正赶上灾年,他请求朝廷调拨淮南米二十万石作为储备。郓州有大盗若干人,滕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落脚点,派遣官吏乘其不备将他们全部抓获,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不知从哪儿捕获的。郡中学生的食物供给不足,而百姓有争夺公田二十年的案件没了结。滕公说:“学生缺乏食物,却要用这些良田来满足刁民的私利吗?”于是请示把这些地充为学田,于是了结了这桩案件。有个学生写了《新田诗》来赞美这件事。当时淮南、京东都在闹大饥荒,唯独滕公有预先请求调拨的粮米作储备,他召集城中富裕的百姓和他们约定说:“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并且会殃及你们。我找到城外一块废弃的营地,想盖些棚屋来安置他们。”富民们说:“行。”于是搭起两千五百间棚屋,一晚上就完成了。灾民到后,按次序给他们分配房屋,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按军队的纪律管束他们,年少者做饭,壮年人砍柴,妇女们打水,年老者休息,灾民到了这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看到这里的棚屋和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这次救灾)救活了大约五万人。真题演练一、文言文阅读(2025·北京延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风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5.(概括人物品质)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涣在为官方面的优秀品质,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每条不超过25字)。[答案]①断案公正:查明雍丘民狱死真相,为其伸冤。②体恤民情:夏人犯边买马,做到马得民不扰。③举荐人才:厚待鲜于侁,助其仕进,侁终为名臣。④刚正安法:拒绝张宗违规让儿子代职,不奉中贵人传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可知,苏涣给冤死的百姓伸了冤,可见其明察秋毫,断案公正。②由“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可知,西夏人进犯边境,苏涣征得需要的马匹且没有扰乱百姓。③由“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可知,苏涣厚待鲜于侁,举荐他让他进入仕途,鲜于侁最终成为了名臣。可见其举贤任能。④由“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可知,苏涣打了张宗,拒绝张宗违规让儿子代职,根据法规不执行皇帝的诏令。可见其不畏权贵,刚正安法。【参考译文】伯父墓表苏辙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伯父担任阆州的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27年,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二、(2024·山西吕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夫小人者,必先得于其君而自固于天下,是故法不可击。击之而不胜身死,其祸止于一身。击之而胜,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是以《春秋》之法,不待君命而诛其侧之恶人,谓之叛。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夫既已侵君之权而能北面就人臣之位使君不吾疑者天下未尝有也国之有小人,犹人之有瘿①。人之瘿,必生于颈而附于咽,是以不可去。有贱丈夫者,不胜其忿而决去之,夫是以去疾而得死。汉之亡,由此之故也。自桓、灵之后,至于献帝,天下之权,归于内竖,贤人君子,进不容于朝,退不容于野,天下之怒,可谓极矣。当此之时,士大夫之论,以为天下之患独在宦官,惟宦官之务去也。然窦武、何进之徒击之不胜,止于身死,袁绍击之而胜,汉遂以亡。方其未去也,是累然者瘿而已矣。及其既去,则溃裂四出,而继之以死,何者?此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且为人臣而不顾其君,捐其身于一决,以快天下之望,亦已危矣。故其成则为袁,败则为何、窦。然则忠臣义士,亦奚取于此哉?夫窦武、何进之亡,天下悲之,以为不幸。然亦幸而不成,使其成也,二子者将何以居之?故曰: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节选自苏轼《大臣论》)材料二: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卓吾②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尤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节选自李贽《焚书》)【注】①瘿,瘤子。②李贽,号卓吾。5.李贽为何认为君子“尤能误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①君子误国有迷惑性(难以发现)。②君子误国难以补救(很难阻止)。5.李贽为何认为君子“尤能误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可知,你只知道小们能误国,不知道君子尤其会误国。所以,君子误国有迷惑性(难以发现)。②由“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可知,他大概自以为是君子而内心没有愧疚。所以他的胆量越来越大而志向更坚决,谁能阻止他。所以,君子误国难以补救(很难阻止)。参考译文:

材料一:天下不幸没有出现英明的君主,让小人执掌了政权,天下的忠臣义士无不想振臂来攻击他。而那小人,一定要先在君主那里获得宠信从而在天下人面前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可用攻击的办法。(如果)攻击他不能取得胜利自己身亡,它的灾祸还只是殃及自己。(如果)攻击他取得胜利,君臣之间不能相安无事,天下一定要灭亡。所以《春秋》记事的办法,(将)不等君主的命令而杀他身边的恶人称为“叛”。晋国赵鞅进入晋阳被称为“叛”就是这样。世上的君子,将要对天下有所作为,想扶持救助衰危国家的人,一定先要考虑它的后果才去建立可以据(为己)有的功劳,至于事情能否成功就靠命运了,因此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使天下得到安定。今天倘若有小人,君主不杀他而我来杀他,就是侵犯了君主的权力,因而是不可据为己有的功劳。既然已经侵犯了君主的权力,而又能面北归于人臣的位置,使君主不怀疑的,天下还不曾有过。国家有小人,就好像人有瘤子。人的瘤子,如果生在颈部而附着于咽喉部位,所以就不可以割掉。不能抑制愤怒而决定割掉它,割掉了瘤子却只能死亡。汉代的亡国,就是这个缘故。汉代从桓帝、灵帝以后,直到献帝,天下的权力,归于宦官。贤人君子,出来做官,朝中不能相容,退隐,也不能安身与草野,天下人们的愤怒,可说达到极点了。当这个时候,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的灾难,只在宦官身上,必须除去专权的宦官。然而窦武、何进他们攻击宦官不能取胜,以身死而终,袁绍攻击他们取得了胜利,汉代于是就灭亡了。当它没有除去的时候,是下垂着的一个瘤子罢了;等到它已经被割去,就溃烂破裂向四面流出来,接下来就会死亡,为什么?这是侵犯君主的权力,(因而是)不可据为己有的功劳。而且作为人臣不顾他的君主,在一次决战之中放弃他的性命,来满足天下的希望,也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他成功就能成为袁绍,失败就成为何进、窦武。那么,作为忠臣义士,何必要采取这个办法呢?窦武、何进的被杀,天下人们为他们悲伤,认为是不幸。然而这也幸亏不成功,假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二人将怎样自处?所以说:用义来匡正君主而对国家无害的,可说是大臣了。材料二:王安石误国之罪,罪不容诛,而王安石没有危害国家的心,天地可鉴。本意是想有害于国家而误了国的人,是残忍暴虐的小人,杀了也抵不了他所犯的罪恶。本意是想有利于国家却误了国的人,是那些固执的君子,还是值得怜悯的。卓吾说:“你只知道小们能误国,不知道君子尤其会误国。小人误国尚且可以解救,如果君子误国,却没有办法。为什么呢?他大概自以为是君子而内心没有愧疚。所以他的胆量越来越大而志向更坚决,谁能阻止他。”三、(2025·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苏辙周衰,凡所以教民之具既废,而战攻侵伐之役交横于天下,民去其本而争事于末。当时之君子思救其弊,而求之太迫,导之无术,故樊迟请学为稼,又欲为圃,而孔子从而讥之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释之者曰:“礼义与信,足以成德,又安用稼哉?”嗟夫!仁人之言,其始常若迂阔而不可行,然要其终,其取利多而卒以无弊者,终莫能易其说。盖孔子之于卫,常欲正名,而子路笑之矣;冉子之于鲁,常欲彻【1】,而鲁君非之矣。何则?卫之乱,若非正名之所能安;而鲁之饥,若非彻之所能救。然而欲天下无饥与乱,则非此二者莫之能济。故夫欲取其利而取之于远,则取利多而民不知;欲图其事而图之于深,则事有渐而后无弊。今夫樊迟欲为农圃以富民,而孔子答之以礼义信也。天下疑之,而愚以为不然。若观于《孟子》,而求其所以辨许行【2】之说,则夫农圃之事,乃有可以礼义致而可以信取之道。何者?许子欲使君臣并耕饔飧而治,此岂非樊子所愿学者哉?而孟子答之以尧舜无所用心于耕稼。尧以不得舜为忧,舜以不得禹为忧。尧得舜,舜得禹,而礼义流行,忠信洋溢,则天下之民将不劝之耕而自为耕,不督之圃而自为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