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3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讲义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3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讲义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3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讲义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3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讲义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3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9- 第3讲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示: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实力[边角扫描全面清]提示:推断正误并找到教材原话1.(1)经低温处理过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再用盐酸冲洗。(×)(2)解离液:盐酸和酒精,其中盐酸的作用是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有利于植物细胞分别开来。解离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改良苯酚品红也是碱性染料。(√)(3)低温处理时,植物细胞还是活的,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分裂,同时抑制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4)最终,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变更的细胞(因为低温处理时,不是每个细胞都恰好刚要分裂且刚要形成纺锤体)。(P88试验)(√)2.X射线照耀野生型链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则马上能生长,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了酶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该维生素的合成。(P96技能应用)(√)3.选择育种是不断从变异个体中选择最好的进行繁殖和培育,其缺点是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广。(P107本章小结)(×)4.自然选择干脆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但探讨进化不能只探讨个体表现型,还必需探讨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更。(P114中部正文)(√)5.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削减物种多样性。(P123小字)(×)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缘由。(P124中部正文)(√)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10“千变万化”的生物变异及育种命题分析[考点突破固考基]一、变异类型的判别1.推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分是遗传物质是否变更。遗传物质变更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变更是否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由环境引起的性状变更,由于遗传物质并未变更,故不能遗传。(2)将变异个体置于与原来类型相同的环境下种植或培育,视察变异性状是否消逝。若不消逝,则是可遗传变异;反之,则为不遗传变异。2.“三看法”推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1)染色体内的变异(2)染色体间的变异二、需辨明的四组概念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项目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镜检结果显微镜下能(填“能”或“不能”)视察到显微镜下不能(填“能”或“不能”)视察到是否能产生新基因不产生产生变异的实质基因数目或排列依次变更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2.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推断①②③④的变异类型①缺失,②重复,③倒位,④基因突变。3.染色体易位与交叉互换项目染色体易位交叉互换图解发生范围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4.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三、澄清有关可遗传变异的五个易错点(1)体细胞中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但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2)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限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且至少是两对基因,假如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新类型可能来源于性状分别或基因突变,而不行能是基因重组。(3)自然条件下,细菌等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无性繁殖时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4)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其体细胞中并非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并非都肯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如由多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若含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形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5)变异的利与害是相对的,其利害取决于所处生存的环境条件。四、生物育种相关高考命题分析Ⅰ.创设“育种流程图”进行命题1.熟知生物育种程序和原理(1)识别图中各字母表示的处理方法:A:杂交,D:自交,B:花药离体培育,C: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幼苗,E:诱变处理,F: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G:转基因技术,H:脱分化,I:再分化,J:包袱人工种皮。(2)据图推断育种方法及依据原理:育种流程育种方法原理亲本eq\o(→,\s\up7(A、D))新品种杂交育种基因重组亲本eq\o(→,\s\up7(B、C))新品种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种子或幼苗eq\o(→,\s\up7(E))新品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种子或幼苗eq\o(→,\s\up7(F))新品种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植物细胞eq\o(→,\s\up7(G、H、I、J))新品种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2.对于个体基因型的育种图解识别依据基因型的变更可以推断“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②))AAbb”为杂交育种;“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③))Abeq\o(→,\s\up7(⑤))AAbb”为单倍体育种;“AABBeq\o(→,\s\up7(④))AaBB”为诱变育种;“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⑥))AAaaBBbb”为多倍体育种。Ⅱ.针对“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的选择”进行命题1.针对不同目的的杂交育种程序(1)培育杂合子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杂种一代作为种子干脆运用,如水稻、玉米等。其特点是可以利用杂种优势,获得的品种高产、抗性强,但种子只能种一年。培育的基本步骤如下:选取符合要求的纯种双亲杂交(♀×♂)→F1(即为所需品种)。(2)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选取双亲杂交(♀×♂)→F1F2(3)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选取双亲杂交(♀×♂)→F1F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F3……选出稳定遗传的个体推广种植。2.针对不同育种目标的育种方案育种目标育种方案集中双亲优良性状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耗时较长,但简便易行)对某品系实施“定向”改造基因工程及植物细胞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让原品系产生新性状(无中生有)诱变育种(可提高变异频率,期望获得志向性状)使原品系养分器官“增大”或“加强”多倍体育种3.关注“三最”定方向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最快捷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最精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技术可“定向”变更生物性状Ⅲ.生物育种中应留意的问题1.关注育种方法的“3”个留意点(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纳诱变育种。(2)杂交育种:不肯定须要连续自交。(3)花药离体培育: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程序,要想得到可育的品种,一般还须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使其染色体加倍。2.澄清“可遗传”与“可育”(1)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更,若将其体细胞培育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行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分。(2)无子番茄“无子”的缘由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行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育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题组集训提考能]题组一高考分类练明考向类型1翻阅教材,原味品高考1.[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答案:A[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52.[2024·全国卷Ⅲ,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___。(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视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视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别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别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的碱基对替换、增加或缺失,而染色体变异往往会变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依次,所以与基因突变相比,后者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会更多。(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可变为Aa,该种植物自花受粉,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子一代为Aa时在子二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视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A_);最早在子二代中视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aa);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均出现于子二代,且隐性纯合子一旦出现,即可确认为纯合,从而可干脆分别出来,而显性纯合子的分别,却需再令其自交一代至子三代,若不发生性状分别方可认定为纯合子,进而分别出来。答案:(1)少(2)染色体(3)一二三二[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5[人教必修2]P863.[全国卷Ⅰ]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限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须要正确预料杂交结果。若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料杂交结果,须要满意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限制,且符合分别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确定限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意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试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试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由题意可知,抗病与矮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探讨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限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中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试验。答案:(1)抗病矮秆(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限制,且符合分别定律;限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99[人教必修2]P994.[2024·天津卷]作物M的F1基因杂合,具有优良性状。F1自交形成自交胚的过程见途径1(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改造F1相关基因,获得具有与F1优良性状一样的N植株,该植株在形成配子时,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其卵细胞不能受精,干脆发育成克隆胚,过程见途径2。据图回答:(1)与途径1相比,途径2中N植株形成配子时由于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不会发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基因重组,也不会发生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______。(2)基因杂合是保持F1优良性状的必要条件。以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为例,理论上,自交胚与F1基因型一样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克隆胚与N植株基因型一样的概率是____________。(3)通过途径___________获得的后代可保持F1的优良性状。解析:本题借助减数分裂与基因杂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学问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说明、推理的实力;试题通过对自交胚和克隆胚的形成分析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分析与推断要素。(1)减Ⅰ前期四分体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减Ⅰ后期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2)F1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其自交胚与F1基因型一样的概率是1/2n;途径2中的卵细胞来自N植株(有丝分裂),所以克隆胚与N植株基因型一样的概率是100%。(3)克隆技术可保持F1的优良性状(基因杂合),途径2为克隆过程。答案:(1)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半'(2)1/2n'100%'(3)2[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3【借题发挥】理清教材,突破高考的瓶颈——长句描述类题型问题1:DNA中碱基对的变更肯定发生基因突变吗?答案:相关变更只有发生于“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上,引起基因结构变更时方可称基因突变,否则若发生于非基因片段上,则不属基因突变。问题2:如何推断某一突变体发生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答案:①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视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推断基因突变的类型。②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视察后代有无性状分别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问题3:三倍体西瓜不行育,因此该变异属于不行遗传的变异吗?答案:三倍体西瓜是不育的,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后代。但推断生物是否发生可遗传变异的标记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否变更,只要遗传物质变更,不管能否产生后代,以及后代是否可育,都属于可遗传变异。问题4:如何运用遗传定律进行生物变异类型推断的试验?答案:对变异生物进行自交或测交,依据遗传定律可推断生物变异类型。类型2它山之石——亦可攻玉5.[2024·浙江4月选考]人类某遗传病的染色体核型如图所示。该变异类型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解析:分析该遗传病的染色体核型图可知,21号染色体有3条,这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符合题意。答案:D6.[2024·江苏卷]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变更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变更C.在缺氧状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裂开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样遗传病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实力。考查的核心素养为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则模板链对应的碱基由CTC变为CAC,并不影响DNA中A与T和C与G的对数,故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不会发生变更,A项错误;由于血红蛋白β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变更,故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会发生变更,B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镰刀状,简洁裂开,C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项正确。答案:A7.[202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更,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育种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实力和分析推断实力。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以及基因的显隐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肯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变更,B错误;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答案:C8.[2024·江苏卷]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A.经紫外线照耀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B.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C.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D.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解析:经紫外线照耀后,酵母菌发生了基因突变,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A正确;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被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变更,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基因结构没有发生变更,C错误;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答案:C9.[2024·江苏卷]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样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别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样解析: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样,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不育的,故其无法产生后代,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型可能异样,D错误。答案:B10.[海南卷]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B.X射线的照耀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解析:依据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突变可以产生多种等位基因,A正确;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B错误;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三种状况,C属于替换,D属于增加,C、D正确。答案:B11.[地方重组卷]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样联会(如下图)形成的部安排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该植株花药培育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2024·江苏卷,19BD)B.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更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更是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2024·海南卷,25D)C.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2024·天津卷,4D改编)D.XYY个体的形成及三倍体无子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均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行为有关(安徽卷,4改编)答案:C12.高考重组推断:(1)抗病植株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四川卷,5C)(×)提示:若植株是杂合子,自交后会产生纯合子,所以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提高。(2)某种极具欣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采纳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育(江苏卷,11D)(√)(3)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分裂)期细胞的比例会削减(浙江卷,1C)(×)提示:秋水仙素能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完成分裂,导致大量的细胞被滞留在M期(即分裂期),使M期的细胞增多。(4)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安徽卷,4C)(√)13.[2024·北京卷,30]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因此在____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__。(2)探讨者发觉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一般玉米授粉,会结出肯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依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图1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想单倍体的胚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限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别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想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一般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依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解析:(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为20/2=10。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染色体随机安排,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①由图可以看出,单倍体子代PCR结果与母本完全相同,说明单倍体的胚由母本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A、a与R、r独立遗传,共同限制籽粒的颜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出现性状分别的缘由是紫粒亲本是杂合子,两对等位基因各自相互分别后,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依据紫:白=3:5的性状分别比,紫粒占3/8,由“3/8=3/4×1/2”可推出亲本中紫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双杂合,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单杂合+隐性基因,即aaRr/Aarr。③依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体籽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籽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AAR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AaaRrr。(3)依据(2)③中的方法,可将G和H杂交,得到F1,再以F1为母本授以突变体S的花粉,依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答案:(1)10减数染色体组(2)①卵细胞②紫粒亲本是杂合子aaRr/Aarr③单倍体籽粒胚的表型为白色,基因型为ar;二倍体籽粒胚的表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aRrr(3)用G和H杂交,将所得F1为母本与S杂交;依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命题揭秘]高考多以选择题形式干脆考查变异的特点,但在非选择题中也常以填空形式考查变异的产生缘由、特点及相关试验的分析,综合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实力。[命题趋势]变异与育种试题始终是命题专家的钟爱,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基因重组的来源、基因突变的产生和结果分析以及对基因突变的特点的理解是重要考点,经常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综合考查;基因重组发生时间与减数分裂的综合考查、基因突变的发生时间和过程等仍是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育种原理及各种育种方法的运用的试验设计题考查的可能性更大。考查以非选择题形式为主,常与遗传定律相结合,试题难度往往偏大。题组二模考预料练强实力预料一生物变异类型的理解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行遗传的变异。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猫叫综合征、杂交育种和培育转基因植物的详细变异类型相同B.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但不能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若基因甲是由基因乙突变而来,则基因甲和基因乙表达的产物可能相同D.培育无子果实均要用到秋水仙素,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的数目变异解析:猫叫综合征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杂交育种和培育转基因植物的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A项错误;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的是可遗传的变异,B项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缘由,基因乙与由基因乙突变而来的基因甲表达的产物可能相同,C项正确;培育无子番茄时,利用的原理是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D项错误。答案:C2.[2024·天津市红桥区一模]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位置的变更不会导致性状变更B.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不行能发生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D.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基因重组解析:基因位置的变更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生物变异的根原来源,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B正确;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性状,只能产生新的性状组合,C错误;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性状分别,D错误。答案:B3.[2024·四川省雅安高三综合]下图为某细胞一个DNA片段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DNA片段中含有3个起始密码子B.若片段中a基因整体缺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若c中碱基对发生变更,则性状肯定会发生变更D.在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解析:图示为DNA,而起始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a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而a整个缺失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中碱基对发生变更,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体性状不肯定会发生变更,C错误;在减数分裂中交叉互换一般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错误。答案:B预料二聚焦变异探究,强力扫清难点4.[2024·成都七中中学二诊]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由组合发生在精卵结合过程中,使后代具有多样性B.花药离体培育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C.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从种子发育而来,其缘由是形成种子过程中联会紊乱D.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肯定都是二倍体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A错误;花药离体培育过程中发生有丝分裂,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由三倍体的种子发育而来,C错误;单倍体中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故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肯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答案:D5.[2024·榆林二模]果蝇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同时缺失的个体叫作缺失纯合子,只有一条发生缺失的个体叫作缺失杂合子。已知缺失杂合子可育,而缺失纯合子具有致死效应。探讨人员用一只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多次杂交,统计F1的性状及比例,结果是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棒眼雄果蝇=1:1:1。在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状况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亲本雌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且该果蝇是缺失杂合子B.正常眼是隐性性状,且缺失发生在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上C.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雄果蝇中棒眼:正常眼=2:1D.用光学显微镜视察,能推断F1中正常眼雌果蝇的染色体是否缺失了片段解析:依据分析可知,母本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且该果蝇是缺失杂合子,A正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棒眼是显性性状,正常眼是隐性性状,限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的片段上,且该片段发生了缺失,B正确;F1中雌果蝇中棒眼为杂合子,正常眼为缺失杂合子,因此其产生的棒眼基因与正常眼基因的比例为1:2,则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雄果蝇中棒眼:正常眼=1:2,C错误;依据以上分析可知,F1中正常眼雌果蝇的染色体应当发生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视察到,D正确。答案:C6.[2024·南京市、盐城市二模]下图表示小麦育种的几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①和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和③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获得④⑤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得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须要C.获得⑥的育种方式可定向变更生物体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后期,结果是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解析:①杂交育种、⑥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②单倍体育种、③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④诱变育种、⑤诱变育种,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变异个体并非全部符合生产须要,B正确;⑥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变更生物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正确;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前期,D错误。答案:D预料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句应答类专训7.[2024·桂林市、百色市、崇左市模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细菌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长,X射线照耀后不能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后又能生长,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基因型为aa某自花授粉植物甲植株发生了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获得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别得到显性纯合子。(2)单体是染色体变异的一种特殊类型。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用(2n-1)表示(例如:若1号染色体随意一条染色体缺少则称为该植物的1号单体,依次类推),则某自花授粉植物乙(2n=16)最多有________种单体。若这些单体可以产生配子,并能用于杂交,则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某育种专家在该植物培育过程中偶然发觉一个隐性纯合突变个体,请设计试验来推断是隐性突变基因位于第几号染色体上。试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更;某细菌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长,X射线照耀后不能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后又能生长,说明X射线使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影响了合成该种维生素的酶的合成;依据题意分析,aa显性突变为Aa,从子一代获得了Aa,其自交后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AA、Aa,让其自交,若不发生性状分别的就是显性纯合子,即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别得到显性纯合子。(2)依据题意分析,植物乙有8对同源染色体,每一对染色体中少一条都可以成为单体,因此最多可以形成8种单体;某育种专家在该植物培育过程中偶然发觉一个隐性纯合突变个体,让隐性突变个体分别与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类型,则此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答案:(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更X射线使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影响了合成该种维生素的酶的合成三(2)8让隐性突变个体分别与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类型,则此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8.[2024·河北唐山、保定市高三联考]一只红眼雄果蝇(XB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中发觉有一只白眼雌果蝇。分析认为,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缘由有两种: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注:限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1)甲同学想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以探究其缘由。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试验设计。试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料:Ⅰ假如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Ⅱ假如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2)乙同学认为可以采纳更简便的方法验证甲同学的试验结论,乙同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用代入法进行倒推,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来确定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片段缺失。若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无论与正常红眼还是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个体数之比都是1:1;假如是染色体片段缺失,该雌果蝇基因型可表示为X-Xb(X-表示片断缺失),产生雌配子X-与雄配子Y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的胚胎致死,所以该白眼雌果蝇无论与正常红眼还是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个体数之比为21。(2)乙同学认为可以采纳更简便的方法验证甲同学的试验结论,可以用显微镜干脆检查该白眼雌果蝇细胞中的X染色体形态。答案:(1)试验步骤:①这只雌果蝇与正常红(或白)眼雄果蝇交配②视察并记录子代中雌雄比例结果预料:子代中雌:雄=1:1子代中雌:雄=2:1(2)用显微镜检查该白眼雌果蝇细胞中的X染色体形态整合考点11“拨开迷雾”的进化理论[考点突破固考基]1.理清生物进化脉络2.数字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两、两、三、三”两种标记生物进化的标记: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物种形成的标记:生殖隔离的形成两种隔离地理隔离:因地理屏障阻碍基因沟通,如两个池塘中的鲤鱼生殖隔离:两物种间不能进行自然基因沟通物种形成三个环节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三种方式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渐渐形成生殖隔离,直到形成新物种骤变式:不经验地理隔离干脆形成新物种人工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等方式也可以创建新物种3.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更不同(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子代中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削减,基因型频率发生变更。自交过程不变更(填“变更”或“不变更”)基因频率。(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不变(填“不变”或“变更”)。4.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分与联系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记生殖隔离出现种群基因频率变更变更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生物进化,基因频率变更,量变二者联系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②进化不肯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过程肯定发生了进化5.把握基因频率的两类计算方法(1)常规基因频率的两大计算方法①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②某种基因的频率=此种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特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题组集训提考能]题组一高考分类练明考向类型1翻阅教材,原味品高考1.[2024·全国卷Ⅰ,29,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变更,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变更,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2)“精明的捕食者”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全部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开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肯定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供应机会[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123[人教必修2]P124[人教必修2]P1232.[2015·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试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说明是________________。依据这一说明,第一代再随机交配,其次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只有Aa个体”可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不考虑变异状况,种群中只有Aa个体,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假设雌雄个体各50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A基因的个数/(A基因的个数+a基因的个数)=100/(100+100)=1/2,a的基因频率=1-A的基因频率=1/2,故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1:1;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2)2=1/4,Aa基因型频率为2×1/2×1/2=1/2,aa基因型频率为(1/2)2=1/4,故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第一代中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1/4+1/2×1/2=1/2。(2)若第一代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2:1,可知应当是A基因纯合致死;在AA致死状况下,第一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2/3,aa基因型频率为1/3,则a基因频率=1/3+1/2×2/3=2/3,A基因频率=1/3,该群体随机交配,则后代aa频率=2/3×2/3=4/9,Aa频率=2×2/3×1/3=4/9,故其次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1:1。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115【借题发挥】理清教材,突破高考的瓶颈——长句描述类题型问题1: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的产生。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肯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问题2:生物育种中的“选择”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有什么不同?答案:生物育种中的“选择”是依据人们的须要进行的人工选择;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是自然环境对某物种的选择,人工选择是建立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状况。问题3: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答案:不同的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生物就发生了进化,生物变异的效应在环境选择中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长期进行下去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物种,于是有了生物多样性。问题4:有一位学者说,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答案: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化;假如把进化看作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困难的相互关系。物种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也要与上演的内容相协调。类型2它山之石——亦可攻玉3.[2024·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解析: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说明、推理和推断的实力;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别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分析与推断要素。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eq\f(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答案:B4.[202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后变更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变更,D错误。答案:A5.[2024·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爱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解析:松鼠相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相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爱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肯定相同,D错误。答案:B6.[2024·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头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开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变更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更,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变更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答案:A7.[海南卷]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限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000=800(只),Vv有2×0.2×0.8×20000=6400(只),VV有0.8×0.8×20000=12800(只)。引入后,v基因频率=(800×2+6400)∕(40000×2)=0.1,V=1-0.1=0.9。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均降低了50%。答案:B8.[四川卷,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育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视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更,确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A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B项,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视察到72条染色体,还有一部分细胞染色体并未加倍,该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视察到36条染色体。C项,确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更(染色体变异)。D项,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答案:B[命题揭秘]从命题侧重点来看,本考点主要集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简介,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关内容和在实例中的分析、应用,以及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的变更特点与相关的计算。[命题趋势],从高考命题思路上看,本考点与遗传变异及种群联系亲密,经常利用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基因频率变更特点及相关计算,特殊是对生物的适应性、新物种的形成进行分析。还可能以小角度命制非选择题,以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得实力及学问迁移实力。题组二模考预料练强实力预料一生物进化的相关推断1.[2024·烟台市诊断测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更B.不是全部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沟通,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沟通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解析:影响基因频率变更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更,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而不行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B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阻断种群间基因的沟通,因此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沟通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正确。答案:A2.[2024·山东省日照市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部的变异类型都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B.工业区的黑色桦尺蠖比例增多,桦尺蠖不肯定在进化C.人工诱变没有变更基因突变的本质,但可以使生物发生定向变异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缘由是促进染色体分别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解析:可遗传变异可为进化供应原材料,不行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A错误;工业区的黑色桦尺蠖比例增多,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肯定变更,因此桦尺蠖不肯定在进化,B正确;人工诱变是基因突变,其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缘由是抑制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不能分裂,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加倍,D错误。答案:B3.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开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肯定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捕食者的捕食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更不变更二者的基因频率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限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供应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可以使被捕食者向特定的方向进化,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正确;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更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答案:D4.[2024·湘赣十四校高三联考]一般栽培水稻是一般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行遗传的B.一般野生水稻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变更C.人工选择能够变更一般栽培水稻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变更的速度D.一般栽培水稻与一般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解析:一般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也可能发生遗传物质的变更,也可以是可遗传变异,A错误;一般野生水稻在进化为一般栽培水稻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选择,许很多多的个体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基因丢失,基因多样性会发生变更,B正确;水稻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人工选择不能变更其方向,但能变更基因频率变更的速度,C错误;一般栽培水稻与一般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答案:B预料二区分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5.[原创]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liè)鳞蜥和陆生鬣鳞蜥。他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相关推断错误的是()A.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C.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变更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D.海洋鬣鳞蜥演化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基因不能沟通,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项正确;海洋鬣鳞蜥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B项错误;影响基因频率变更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故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变更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C项正确;海洋鬣鳞蜥演化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D项正确。答案:B6.[2024·河北沧州一中高三考]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也肯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肯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化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变更不肯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肯定会发生变更,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答案:B[技法提炼]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推断技巧(1)推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肯定是两个物种。(2)推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更,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更,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预料三生物进化的综合考查7.[2024·湖北省荆州质检]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特别留意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更状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定向诱导了限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B.变更了限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C.变更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D.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限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新物种出现的标记为产生生殖隔离,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定淘汰很多产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变更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肯定与原油菜品种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肯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D正确。答案:D8.[2024·原创押题预料卷]20世纪70年头晚期,加拉帕戈斯群岛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习惯以小而软的种子为食的小地雀选择食用更小一些的种子,而习惯以大而硬的种子为食的大嘴地雀选择去食用更大一些的种子,多年以后两种地雀喙的长度统计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喙平均长度(mm)小地雀大嘴地雀小地雀单独生存岛屿A8大嘴地雀单独生存岛屿B9二者共同生存岛屿C7~7.510.5~11A.干旱导致三个岛屿中的两种地雀发生了进化B.岛屿A与岛屿C中的小地雀种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C.干旱变更了地雀取食习惯,但没有变更其养分级D.干旱导致岛屿C中两种地雀的竞争关系持续性增加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它们喙的形态(平均长度)发生了变更,说明干旱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三个岛屿中的两种地雀发生了进化,A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包括基因的种类和基因的数量,由题意可知,岛屿A与岛屿C中的小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不同,说明两个岛屿中小地雀的进化方向不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更,故两个岛屿中种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干旱后两种地雀的取食习惯发生了变更,但仍旧取食种子,故仍旧属于其次养分级,即干旱变更了地雀取食习惯,但没有变更其养分级,C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干旱使小地雀选择食用更小一些的种子,大嘴地雀选择食用更大一些的种子,说明二者的竞争强度渐渐减弱,D错误。答案:D预料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句应答类专训9.[2024·湖北省荆门市调研]回答下列问题。(1)探讨表明,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确定。当巢穴的温度在32~33℃时,会孵化出雄性鳄鱼。而当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就会孵化出雌性鳄鱼。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这个观点对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用所学的遗传变异的学问说出支持你观点的理由(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同学们一样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你的认为是什么?请用你所学的进化学问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确定。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我的观点是:这位同学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同学们一样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我的观点是:这是进化结果。因为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只要基因频率变更,说明生物已经进化,并且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答案:(1)不对;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2)是进化;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或者自然选择确定进化的方向)整合训练(九)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全员必做题]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运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B.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生物进化后肯定会形成新的物种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生殖隔离,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解析:抗生素的运用只能对病原体起到选择作用,而不能诱导其产生适应性变异;生物进化后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变更是进化的标记;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答案:B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缘由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成了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变更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及表格信息可知,杀虫剂抗性基因的根原来源是基因突变(碱基对替换);三个地区普遍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只是概率不同,说明主要是受到遗传和各自环境的选择作用造成的,因而A、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eq\f(20+2×2,100×2)×100%=12%,B选项错误。答案:D3.[2024·天津五校合作体联考]人类Y染色体上的S基因能限制合成睾丸确定因子(TDF),TDF能诱导原始性腺发育成睾丸,无TDF时原始性腺发育成卵巢。某男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变异类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男子与正常女性的婚配后代中,XX为男性,XY为女性B.S基因能限制合成雄性激素,使个体发育为男性C.该男子的X、Y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后导致了基因重组D.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确定的,与基因无关解析:该男子的Y染色体上的S基因转移到X染色体上,所以其与正常女性婚配后得到的后代假如性染色体是XX,则个体为男性,性染色体为XY,则个体为女性,A正确;S基因能限制合成的是蛋白质,雄性激素是脂质,B错误;这种变异应为易位,C错误;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确定的,与基因有关,D错误。答案:A4.[2024·天津卷]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变更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是S12蛋白结构变更导致的,突变型能在含链霉素的培育基中存活,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故A项正确;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所以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野生型和突变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56位氨基酸)有差异,而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均变更,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项错误;依据题意可知,枯草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早已存在,不是链霉素诱发的,链霉素只能作为环境因素起到选择作用,D项错误。答案:A5.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2024年我们国家将严格限制门诊对抗生素的运用,以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染色体变异B.超级细菌的遗传物质为RNA,变异实力强C.细菌菌群中自然存在着极少数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细菌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解析: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A、B均错误;在抗生素刚被运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反抗抗生素的特性,缘由是只有少数细菌体内含有抗药性基因,C正确;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的结果,D错误。答案:C6.玉米株色中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和pl限制。玉米株色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子一代株色因染色体变异有紫色和绿色B.该变异不能传递到子二代C.该变异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引起D.该变异无法用显微镜视察鉴定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亲本紫株产生的一种配子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视察鉴定,C、D项错误;图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由于没有显性基因,表现型为绿色,该变异可以遗传给子二代,A项正确,B项错误。答案:A7.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体和Ⅱ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1)该油菜新品种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_(会/不会)出现性状分别。(2)视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限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试验:组别亲代F1表现型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试验一甲×乙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试验二乙×丙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①由试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________性。②分析以上试验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二中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③有人重复试验二,发觉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该变异产生的缘由分析:由于植株乙在减数第________次分裂后期出现了染色体安排异样。让该植株自交(全部配子均有活力),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解析:(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因此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新植株为纯合子,该油菜新品种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纯合子进行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别。(2)油菜物种Ⅰ与Ⅱ均为二倍体,二者杂交产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