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
—抓叙事特征,析叙述效果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
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
高考命题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复习目标
L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链接高考
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①小说叙事艺术
2021新高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反复式叙分析是近几年高
《石门阵》
考I卷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事考的命题热点。
(4分)②高考考查有单
2019浙江《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一与综合两个角
综合分析
卷(节选)》征。(6分)度,以前者为主。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单一考查主要放
2018全国《赵一曼女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时空交织在文本的某一叙
I卷±»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式叙事事方式及特征
简要分析。(6分)±o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③命题者一般先
2014全国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给出叙事方式,
《古渡头》综合分析
I卷好处?请简要分析。(6重在分析“作
分)用”“效果”。
考向一叙述视角
1.叙述视角
⑴《百合花》
有限视角、革命战士视角、女性视角。①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
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②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党的
教育和领导使“我”自然具备了意识形态眼光。③女性视角决定了叙事重“细节”与
“抒情”。
⑵《变形记〉〉
全知视角、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①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
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②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
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
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视
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串整个
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
⑶《祝福》
①主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O
②副视角(第三人称卫老婆子一全知视角)。
③祥林嫂自己以及其他叙述者。
a.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连缀每段叙事的线索,这既能对
整个事件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又能把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
而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形态。
b.多语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度的
叙事形态,“我”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的位置也
不断降低。
c.文中“我”的作用:“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一离乡”的主要故事;
“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
何的主题。
d.文中“卫老婆子”的作用: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4)《大卫・科波菲尔》
童年视角。①可以表现“我”的率真并让读者见到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②弊端:
受这一视角的身份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
2.“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D全知视角:①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
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是局外人,
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⑵有限视角:①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
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
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
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
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
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
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
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
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
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
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
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
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
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4.特殊视角的作用
特殊叙事的作用
视角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
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
儿童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
视角发展;⑤儿童视角下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
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
扣人心。
①成人视角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和态度去看待这一件事情,从而会增加这
成人
个判断的正确性;②他们会做好长久的打算,因为自己是成人,所以必
视角
须为自己下的决定买单,自然他们的视角里会缺少一些童趣和快乐。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客观、
动物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
视角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
之严重,引人深思。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②以其母性情感
女性的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
视角抗、对自由的渴望。③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其心
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
老人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如对自身、对民族、
视角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的意味。③老人经历的
世事很多,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好处(作用、效果)
1.塑造角色性格。通过交替使用儿童和成人的视角,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塑造角
色的性格。
2.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儿童和成人的视角的交替使用,作品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
当时的社会现实。
3.加强读者共鸣。通过交替使用儿童和成人的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角色和情节,可以加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在儿童视角中,读者可以感受到
角色的天真和纯洁并产生共鸣;在成人视角中,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内
心的矛盾和复杂性并产生共鸣。
4.揭示人性的本质。通过交替使用儿童和成人的视角,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
人性的本质和特点。在儿童视角中,作者可以描写角色的天真和纯洁来揭示人性
中的善良和美好;在成人视角中,作者可以描写角色的自私和冷酷来揭示人性中
的复杂和矛盾。
[教考衔接]1.《祝福》在叙述、谋篇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题通法】
把握叙述视角(人称)“5角度”
⑴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
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怎样的作用。
(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
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
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⑸这个“视角”人物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
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
[边练边悟](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扬扬,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
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
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一这《三国》里的故事,
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
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
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
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
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
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
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扬扬!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
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
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
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
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一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
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一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
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
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
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
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
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
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
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
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
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
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
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
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
“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原创)本文在叙述上颇有特点,试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
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
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
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
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4.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创)王木匠和胡老三都讲述了洪子店摆石门阵的故事,请简要分析二人故事的
异同点。
答:—
考向二叙述人称
一、第一人称
“我”一第一人称一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小说中的“我”有
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1)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
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
让读者去思考。
(2)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
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
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
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1)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
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
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
讲述。
(2)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
者。
如《百合花》中,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
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使得小说真实亲切,
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我”是故事的线
索人物,“我”对通讯员感情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加深,使得小说富于节奏感。
二、第二人称
以与“你”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表述对象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交流,增
强感染力。如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
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杨柳》)
三、第三人称
“他”一第三人称一全知视角叙事(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
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
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如《哦,香雪》中,叙述者可以不受限制,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展
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三人称并不全是全知叙事,也可以插
入有限叙事。本文中,作者由全知叙事转向由香雪这一人物的有限叙事。
四、人称的交叉
1.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2.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
切感。
3.人称交叉的叙述方法,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如《变形记》中,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从而拉开与读者之
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小说中穿插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格里
高尔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有利于聚焦人物内心复杂
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
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教考衔接]2.《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部分,在叙述角度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采
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二是以“童年”的视角进行分析。请阅读小说,结合相
关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分析小说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分析小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利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题通法】
类型解说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②叙述人称中间变换有何效
设问方式
果?
审题指津题干中有“人称”“叙述”“作用”之类的文字。
①从使用人称方面分析。②从某一人物的视角方面分析。③从时间、
分析思路
空间顺序方面分析。
使用不同人称本身具有的特点+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①叙述人称+分析;②叙述视角+分析;③时间、空间顺序+分析。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
定告诉他。
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
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
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
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
但奶奶不说,我也就不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
我跟你讲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
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
来的蛤蟆精。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一扇门突然打开,一
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
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
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
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不仅仅是
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
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
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
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
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平缓
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黄(安)
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
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
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
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
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
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是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
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
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
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
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
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
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
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
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
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
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
城、光山、金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镇,辞别奶奶。
那天,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
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
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
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
我爹跟在干爹身后。
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干爹的警卫员。
说是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
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
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
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
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奶奶,他又不忍心
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就是这只,这是你家的传家宝。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
他的眼泪再次涌出,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他就死在我
的怀里,他在我怀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孩子,你的爹,他是睁着眼死去的。他
那么年轻,他不想死啊,可是为了我,他死了。
干爹用他苍老的手背抹了一把泪,这次,他没掩饰他的哭泣。
一九四九年后,干爹去寻找我爹的坟,希望请回他的骨殖,但没找到。在他
记忆中的那片土地上,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仔细审视,似乎又
不是。
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
(有删改)
6.[分析叙述人称(视角)的作用]小说的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蛤蟆精”“从灌木丛蹿出来”等词句描写匪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敌人
的丑陋阴险,表达了叙述者鲜明的爱憎。
B.文中叙述者用“那年”“那段时间”等提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因此小说叙写
的故事虽然较多,但叙事清楚而有层次。
C.小说关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的叙述交代,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反映了
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
D.本文与《祝福》虽都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本文中的“我”是孩子,《祝福》中的“我”
是成人,叙事视角一仰视、一俯视。
8.下列对文本最后三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老的手背”与前文1927年的“年轻人”的叙述交代相照应,点明了小说叙述时
间与故事时间的不同。
B.写“干爹”不加掩饰的哭泣,表现了“干爹”讲述时的情绪变化,突出了“干爹”重
情重义的形象特征。
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一句辞微旨远,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
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D.“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一句照应前文关于“我爹”牺牲时还是个孩子的叙述,
暗示了故事的曲折性。
★9.[分析叙事结构及作用]文本有着与鲁迅小说《祝福》类似的叙事结构,请简要
说明文本的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叙述方式和作用]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分析叙述腔调
一、概念内涵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唯美、
矫情、刚劲、阴冷、严肃都是一种叙述腔调。叙述人无论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
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如巴金的激情、鲁迅的幽默深刻、余华的冷峻
悲悯、芥川龙之介的深刻蕴藉。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且指作家营造的那样
一种独特的氛围。叙述的腔调一旦确定之后,故事几乎是自己生成的。大家要注
意一个关键词“氛围”,它其实就是一种话语环境,这个对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是一个作家拥有辨识度的关键。有的作家营造出来的话语环境像小酒馆(太宰治),
有的像咖啡屋(村上春树),有的像茶馆(老舍)等等。
二、表现方式
它有两种主要方式:
L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
会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
与事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
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
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
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
说的主题。
2.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
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
人与事呈现出来。课文《老人与海》基本是“显示”。海明威让圣地亚哥自己“显示”,
对他的表现不作判断,表现得相对客观、冷静。
二、主要作用
在一篇小说里,通篇只用“讲述”或者只用“显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两
者结合的方式。
1.“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使用。既能够展开故事的全
貌,也便于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来对读者进行引导。
2.既定的腔调在暗中控制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叙述腔调能够让作家营造出
一种独特的话语环境,让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发展随着腔调给定的逻辑往下走,
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
3.用纯真的腔调看世界,会发现社会的很多矛盾;用批判的腔调叙述,会揭露社
会矛盾下的丑恶。这样的腔调既表现了人物性格,也揭示了社会批判的主题。
[教考衔接]3.叙述腔调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o请判断下面语段的
叙述腔调。
黄昏来时,她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
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
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
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
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
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边城》)
答:一
【掌握解题通法】
类型解说
①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这种风格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
的?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具体用了哪些讽刺的手法。③这
设问方式
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④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审题指津题干中有“语调”“语气”“幽默讽刺”“冷静冷峻”“客观”之类的文字。
①从作者的语言表达分析。②从某一人物的语言方面分析。③从描绘
分析思路
的场景氛围方面分析。④从总体的语言风格分析
答题模板(作者语调+人物语言+场景氛围+语言风格)+分析+表达效果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物小记
沙汀
在一条靠近城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
和一个十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他看不见
天光,也看不见一切事物的面貌,白日和黑夜,在他是没有多大的分别的。人们
叫他做“幺鸡”①。
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
群难民队里,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
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和辨认。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
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尖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
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
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是如何复杂和作弊,他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
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
他本不是这城里土生土长的人,十多年前,为了躲避土匪的麻烦,才从乡坝
里搬来的。他的失明,也就正是这时期的事。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老头子的独生
子被土匪们绑架去了。那头目起首是把嘴张得很大的,开口要一个足够使这个爱
钱如命的人破产的大价。但直到把价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
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
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
儿子被撕票了。
他在这城里还没住上一年,便和一切需要“急钱”用的人弄熟识了。因为银子
钱藏在床脚下固然不必担心老鼠小偷,可是终是不会生儿子的。他和他们的往来,
就只为了放账。因为眼睛的关系,他倒并不注意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只须依靠他
的记性就够了。
他把一切放账的日期都归划在初一和十五。“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
于是便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晏了他的时间。“你这个娼妇,”老
人咬着牙齿骂道,“叫你早点烧饭,你这个娼妇!……”
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的,但一到了这时候,他便要显得焦躁不安了。实际上,
那些债务人是从没有躲开过他的。说起来也无从躲避,因为这全体都是些有职业
的人:剃头师傅,鞋匠,提篮子的小贩,等等。没有职业的任何人的张罗,他只
会简捷地回答一声:“没有!”便把两只手向袖管一插,偏过脸去,往椅靠上一躺,
听便你是怎样伤心的赌咒,再也难得着他一个字的答复了。
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他会纠缠着人不放,并且一点也不为观瞻作想地干
嚷。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扶着那给他牵路的孙儿,躺倒在泥地上去,拖住失信
者的脚杆不放。
“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
我是个残废人,一打死人哟!……”
“你要起来呀。"那满脸锅烟的角色软化了。
“起来吗?”但老头子继续拖住腿杆说,“有这样容易吗?我是个瞎子呀!”
为了这一幕的轰传,在这城里,老头子成了个有名的人物了。“那个老瞎子你
都惹得么?"人们都这样批评他。但在几个老年的人嘴里说来,这倒并不值得怎样
惊奇。因为远在十多年前,他们便传说过他那值得铭记的品格了。虽然这是一件
看来似乎平常的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反正咒为了一段山地的争执,他被铁绳子套了颈项,给一个差
役看管起来了。他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在僵持了一年之后,因为他那由遗传得来
的尖刻和韧性,老头儿终于胜诉了。
当他预先得到消息之后,他简直抓拿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看管他的人,不
住地打着呵欠。他忽地把两只袖管挪上手弯上去,秃头秃脑地说道:
“妈的!买点肉吃了再说。”自从吃官司以来,他就没有见过油腥了。
“好呀,我去买吧。”那一个立刻停止了呵欠。
“不!……两个一道去不好么?”
他想到翻悔,但终于被那时的胜利的心情战胜了。于是他便立刻走遍了那所
有的屠架,用二指拨转着每一块猪肉细看。等到那些遍身油脂的角色说起冷言冷
语来了,他才腻腻滞滞地把手伸入裤下,用那种明知道自己吃亏定了的口气说道:
“天理良心,给我割四两来吧。”
他又争执了两次添搭才买成功。于是一点不含糊,他亲身把肉切好,亲身煨
在客栈里的小灶上了。当守着煮熟了的时候,他忽然搔了搔后脑勺子,红着脸叫
那差役去代他买了一个小钱的胡椒。这胡椒是整的,没有磨细。他搁它在手心里
用食指搅着看了看,然后望着他的伙伴,略带不快地问道:
“怎么不买细末呢?”
“你一个小钱一细末!”
“这才是!……”
他嘟哝着,面有难色地向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找寻一种适当的用具似的。末
了,他拿那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
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
1934年8月
(有删改)
【注】①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浑号,意谓作用不
大。②反正:指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
11.有学者评论沙汀小说中的“讽剌”,往往体现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
卖弄”的特点中,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交代了老头
子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
B.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这一强烈的反差塑造
了一个对银钱痴迷的市份形象。
C.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目
的就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
D.小说的时代特征明显,“难民队”“洋钱”“反正”等细节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13.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的“买肉吃”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详写“官司”的经过,重点写胜诉后买肉的情节,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B.老头子坚持亲自买肉、亲身做菜,在表面的慷慨中又可见极致的吝啬。
C.这段故事相对完整细致,与前文简略的片段构成有详有略的行文布局。
D.这部分经历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
14.沙汀曾说:“如果人物选择错了,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就会受到限制。”选择
恰当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为何选择一个被
称为“幺鸡”的“吝啬鬼”作为主人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
教考衔接
1.
答案呈现答题启示
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
从叙述顺序切入
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
力。
②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增添了故事的从人称和叙述技巧
真实性,同时“我”作为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线索沏入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
对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从叙述方式切入
物形象。
④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
从叙述技巧切入
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⑤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鲁镇”这一地点,集中在除夕“祝
从叙述方式切入
福”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⑥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
从叙述技巧切入
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⑦反复。《祝福》中多处运用反复手法。特别是在祥林嫂对
阿毛之死的哭诉上,阿毛之死是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其一,
母子连心,作为母亲,祥林嫂对阿毛之死有强烈的自责心理。
其二,深受封建思想教化的祥林嫂恪守“出嫁随夫,夫死从
从叙述技巧切入
子”的封建伦理纲常,儿子之死将她在社会上存在的可能剥
夺殆尽,从而将她彻底地推回到封建礼教的炼狱之地——鲁
镇。作者用反复的手法不厌其烦地展现这一情节,表明了失
子之痛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之重。
边练边悟
L【解题思维】
思考
文本相关内容特点作用
角度
小说是作者讲述一个人(王生枝)从王木匠的故事里传
第三人称——
在讲故事,即用故事套故事的结达出抗战军民的乐观
王生枝
构来组织文章情绪和必胜信念
王生枝在给大伙儿讲故事时采
用“我”的口吻:“他们先在远处山使故事有舞台效果,
叙述第一人称
头上向镇上望……那堆小树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人称
背后有人吗?没有。”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
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第三、第一人自由切换,用形象生
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称自由切换动的叙述语言写出了
人呢,糟了!糟了!”敌人的心惊胆战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
突出了王木匠的人物
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
形象:①懂讲故事的
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第三人称
技巧。②手巧。③对
“王木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精度数字电流表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医用放射治疗设备合作协议书
- 教育建筑环境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 2025年黑白系列偏光片项目建议书
- 教育技术工具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教育与商业共融的园区物业服务模式
- 医疗心理服务为患者带来心灵的光明
- 教育游戏化的实践与创新策略分享
- 专题04 推-荐信 感谢信 倡议书(讲义)(原卷版)-2025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
- 2025年商丘名校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拉链采购合同
- 口袋妖怪火红原创图文攻略一周目+二周目资料
- 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天空之境宣传策划方案
- 三年级上册《蚯蚓》课件
-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 《电力交易培训》课件
-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课件2023版
- 高压旋喷桩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查方法
- 压缩机拆除方案上传
- 【教学能力比赛】建筑构造-楼梯-教学实施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