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考衔接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

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

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

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

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

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

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

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

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

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

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

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

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

期固然需栗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栗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

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

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

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

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

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

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

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

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

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

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

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栗表

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

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

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

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

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

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

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

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

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接起来,便能表现人

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

楚。

(摘编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表达了对党八

股的憎恶。

B.材料一“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

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C.材料二强调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并把它作为写

文章的一个原则,这些都和材料一相同。

D.材料三中写到了画家调配各种颜色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作家只有组织好、运用好

语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2.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

体裁衣”。

B.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

文章。

C.材料二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的论证

结构。

D.材料二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

之感。

3.下列语句与三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随园诗话》)

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班固《汉书・儒林传》)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绝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论述类文本评价表)

序号维度评价标准

1审题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2论证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3

4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敌后武工队

冯志

人是地里仙,一日不见走一千。这支撤退的部队,经过一夜的急行军,爬沟、绕

点、穿过平汉铁路、通过层层封锁线,来到了山区,在分区驻地——贾各庄住下了。

进山区后的二十几里路,指导员魏强的鞋底就磨透了。第二天,吃过午饭,他坐

在院里,在日头底下,穿针引线地缀补起来。这时,排长贾正挑着两大桶水,喳喳喳

地闯进房东的屋门,哗哗地倒进了瓮里。

“哎呀,同志!瓮里都满啦……嗨,一住下,吃水就给包下了!”一阵尖细的、

满怀感激的话语,从屋里传来,这是房东老太太的声音。

“在咱冀中,想给房东挑也不敢。”贾正放下水桶,从屋里走出来。

“报告,魏指导员,参谋长请你和贾排长。”一个倒背小马枪、武装整齐的小通

信员很有礼貌地冲魏强行着军礼。

“走!”魏强箍箍头上的毛巾,摸摸紫花褂子襟纽,按按腰间的驳壳枪,拽拽前

后的底襟,和贾正一前一后紧跟通信员走出了大门。

参谋长一见魏强和贾正走进来,忙移开眼前的《抗敌报》,招呼他俩坐下。

“你们跟我到这边来,是知道要干什么的!”

“知道!”魏强、贾正同声回答。

“知道就好!敌人让咱冀中根据地变了质,武装工作队就变成一把牛耳尖刀,悄

悄地插到敌人心脏里,去搅和它个乱七八糟。分区党委决定调你俩去武装工作队,魏

强同志担任小队长。你俩有什么意见?”

魏强听说分区党委决定派自己到武工队去,并且要担任小队长,当时不知是高

兴,还是胆怯,总之,心里突突跳个不停。稍一沉思,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没有

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忙站起说:“服从组织需要,没有意见。”贾正用舌头舔了一

下嘴唇,也跟上一句:“没有意见。”

贾各庄到南峪,中间只隔个小山渠,不到二里地。魏强、贾正不到吃一顿饭的工

夫就赶到了。武工队人数不多,四十六七个人,可是从人员到武器,真是棒得出奇。

讲武器,除了有机关枪、掷弹筒等自动火器,每个人还有一支日造马步枪,绝大部分

人腰间还插支驳壳枪:论人员,那真是好样的:二小队长蒋天祥是魏强抗大二分校的

同学,来前,在通信连任连长;武工队的队员们,都是九分区部队的金疙瘩,富有战

斗经验的班、排干部。魏强心里非常高兴,这些队员,他是认识的多,不认识的少。

蒋天祥听说魏强来了,忙找到一小队,还在院子里就“魏强、魏强”地喊起来。

魏强从屋里跑出,两个多月没见面的老朋友,四只大手狠劲地攥在一起,立刻叙起离

情来。

贾正来到武工队,一瞅,都是枪林弹雨里的老战友,更是高兴。少言寡语的赵庆

田,是和他一起参的军,一起人的党。贾正扭脸转向一直叼着烟袋光笑不说话的赵庆

田:“你这一阵子怎么样?”说着走了过去,和赵庆田并肩站在一起。赵庆田笑眯眯

地向贾正身旁靠了靠。

“咱们这个小队长怎么样?”赵庆田憋了老大半天,才憋出了十个字。

“你说魏小队长?那可是个厉害上级。你说是打,是说,是写?样样都数头份。

他是俺们连的指导员。我和你一分手,就跟他一起……”贾正本着自己知道的,向赵

庆田介绍着。

魏强送走蒋天祥,就朝赵庆田、贾正走来。

“小队长来了。”赵庆田低声地说。

“好,贾正,你来啦!”这时,从大门外闯进一个身穿便衣、持马步枪的军人。

瓜子脸、尖下巴领,嘴上长着黑黝黝的一抹子短胡髭,个子准比贾正高出半头。他上

来就把贾正的手攥住了。

“刘太生,这是咱们小队长。”赵庆田觉得在魏强——自己的小队长跟前,不应

这样随便,忙介绍。刘太生立正、挺胸、二目平视地报告:“小队长,刘太生执勤回

Jp.,,

o

“你们都是老战友?随便谈吧。”魏强点头回礼地说。看到刘太生,魏强的脑际

立即出现了一位身高体胖、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这就是他在清苑县张庄认识的那位模

范抗属刘大娘。她在八月间,被敌人杀死了。这个小伙子,一旦要知道母亲被敌人杀

害的消息,将不知道多么悲痛呢。他知道贾正也知道刘太生的母亲去世的事,生怕贾

正冒失地说出来,两眼不时地凝盯着他。

“刘太生,你家可出了个大事...”贾正一本正经地刚说到这,魏强立刻使劲地

咳嗽了两声。贾正扭脸朝魏强一望,见魏强丢过来个眼色,马上把语气缓和下来:

“你猜是什么大事吧?”

“我离家好几年,怎么会知道?”

“说给你吧,你二兄弟长生参加县大队啦!”

“这个?我早知道,还是我妈送去的。是不?”刘太生对这个过了时的消息很不

满足,“贾正,我妈结实呗?”

贾正不愿意在自己的同学、多年的战友、革命的同志面前说假话,但是,暂时又

不能照实地说,只好忍着内心的苦痛,小声说了三个字:“还结实。”

“刘太生,你这个大马虎,头晌午借老乡的镰刀,你还了没有?”辛凤鸣进来望

见刘大生就问。

“哎哟!没有。人家栗啦?我去。”刘太生很忏悔地扭头就栗走。

“得了吧!等你送,早破坏群众纪律啦!”

“你送啦!好,我谢谢你!”

魏强虽然乍来到武工队,一见这群子生龙活虎般的队员,从心眼里痛快。确实,

在这些人的身上,能看到一种雄厚的力量。这力量就是那坚强的意志,火般的热情。

他们自己也都认为:有这样的意志,这样的热情,一切阻挡革命前进的东西,都将会

被轧毁、碾碎。

(节选自冯志《敌后武工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咱冀中,想给房东挑也不敢“,贾正的这一句话说明我方部队在冀中地区难以得

到百姓的认可,与百姓的关系并不亲密。

B.战士们长途跋涉,鞋破身累,到达贾各庄后,先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才帮助当地

老百姓做家务,进行下一步的战斗安排。

C.赵庆田向贾正询问魏强这个小队长怎么样,表明赵庆田对魏强的质疑,同时也表明

魏强在个人魅力方面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D.刘太生家上至慈眉善目的老母亲,下到刘太生及其二兄弟都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

量,映射出革命时期军民齐心的斗争历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人是地里仙,一日不见走一千”为夸张式的表述,说明部队撤退时行军速度

之快,与后文魏强鞋子被磨破的内容相呼应。

B.文中的贾正诚实正直,他原本打算告诉刘太生其母之事,但因得到队长的暗示而作

罢。这一情节安排,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C.结尾写魏强来到武工队感受到了战友们坚强的意志和如火般的热情。这与前文写魏

强来之前对战友们没有信心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

D.本文中多处的对话描写不仅能够起到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能呈现出革命战

争时期军民互帮互助的生动画面。

8.文本中的魏强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与课文中的《百合花》在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请根据两篇小说的内容,分别

从战友之情与军民之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①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造

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脐,

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

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

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

骇,越趣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

方自幸向之不邃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

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

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

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

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

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

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藉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

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

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B.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C.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D.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由“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

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

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

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

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乙、丙两文都描叙于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闭门幽居,情绪低落,但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内心也渐渐欢欣起

来。

B.“春归秣陵树”着眼目之所见,“人老建康城”着眼心之所感,对仗工整,意蕴丰富。

C.下片词人回忆“感风吟月”的往事,对比今昔,感慨“老去无成”,自怜“憔悴更凋零”。

D.这首词词境悲凄,与《声声慢》(寻寻觅觅)相似,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

雾)不同。

16.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婉”,还表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

“高远”。请以“柔婉”或“高远”为关键词,结合《金石录后序》(节选)和《临江仙•庭

院深深深几许》,写一段点评文字,100字左右。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师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这与韩

愈《师说》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一致。

(2)《明湖居听书》描写听众被琵琶声深深吸引,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的句子“满园子

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与《琵琶行》中用明月侧面

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

词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饼是用柿子制成的饼状食品,也是冬季最让人期待的美食之一。吃过柿饼的人

都知道,①,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于是网络上开始流

传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

对此,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表示,柿饼上的白霜被称为柿霜,是柿饼在制作过

程中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在制作柿

饼的时候,首先需要给柿子削皮,然后将削好皮的柿子进行晾晒。在晒干的过程中,

柿子会析出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②,这些营养物质会慢慢积累并结晶,

最终形成了柿霜。

一般来说,柿饼外层的柿霜多少,③.o天气越冷、晾晒时间越长,柿饼就

会越甜,柿霜也就会相对多一些。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所处环境温度升高,

柿霜可能会融化而变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霜。

不过,消费者没必要过度追求柿霜的多少,倒是需要警惕不良商家为了提升柿饼

“颜值”而人工在柿饼上洒面粉、淀粉等物质。经过人工“美白”的柿饼看上去白得

比较均匀,但是只要轻轻一抖,它上面的白色粉末就会掉落,其口感也不是柿霜那种

清甜的感觉。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

月亮,也憎恶起来了。(《百合花》)

B.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哦,

香雪》)

C.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

“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探界者”钟扬》)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句话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

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①o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

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

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马奇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

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②。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

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③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

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把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

④,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山三月,香花绕径,春意拂满,诗意盎然。古人云:“春听鸟声,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皴乃声,方不

虚此生耳。"你看,你听,四季有胜景,生活有蔻音。

请选择一次与某种景象邂逅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察、体验、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适当展开景物描写,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请适当结合诗歌单元语言特点构筑作文典雅之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

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

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分析可知,材料二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而

材料一只是针对写文章、演说要言之有物论述的,没有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

理。

2.答案:C

解析:“采取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错误,应是“采取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答案:D

解析:A项表达对语言的追求,B项表达对“真”的追求,C项表达对“真”和“言之有物”

的追求,D项表达要寻找的东西忽然出现或是意外得到。A、B、C三项中的语句都强

调要斟酌语言,与三则材料观点相符,只有D项不是强调语言的斟酌。

4.答案:①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②接着论述“长

而空”的危害;③然后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④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最重要的是

要言之有物。

解析:材料一第一句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写“长

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造成坏习惯”“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论述“长而空”

的危害;然后又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指出“短而空”也不好;最

后得出结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最不应该、

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即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

物的文章)。

5.答案:内容:言之有物,实事求是

思想:见解真实,敢于表达

语言:语言丰富,巧妙运用

解析:根据材料一“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

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

之无物的八股调”“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

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概括:就内容维度上,

评价标准是言之有物,实事求是;根据材料二“'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把自己的真

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

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概括:就思想维

度上,评价标准是见解真实,敢于表达;根据“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

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接起来,

便能表现人性、时代”概括:就语言维度上,评价标准是语言丰富,巧妙运用。

6.答案:D

解析:A项,“在咱冀中,想给房东挑也不敢”是因为在冀中地区环境特殊,敌人破

坏,不是得不到百姓认可,该项理解错误;B项,文中并未提及先休整一段时间,表

述错误;C项,赵庆田询问魏强情况不能表明对魏强的质疑,也不能说明魏强没得到

认可,该项说法错误。

7.答案:C

解析:文中没有写魏强来之前对战友们没信心这一情节,该项说法错误。

8.答案:服从组织:当分区党委决定派他到武工队并担任小队长时,他表示服从组

织需要,没有丝毫犹豫,体现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有领导能力:从贾正和赵庆田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魏强在战斗、表达、书写等方面能力

突出,能胜任小队长这一领导职务。

关心战友:他担心贾正冒失地说出刘太生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免刘太生悲痛,展现出

对战友心理和情绪的关心。

解析:

9.答案:战友之情角度:在《敌后武工队》中,贾正和赵庆田是老战友,彼此熟

悉,相见很高兴,刘太生回来时大家热情交流,魏强也关心战友的情绪。《百合花》

里,小通讯员和“我”在战斗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战友情感,虽然开始有隔阂,但

后来互相理解。两篇小说都体现了战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军民之情角度:《敌后武工队》战士们给房东挑水,关心群众纪律,体现了军民鱼水

情。《百合花》中,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衣服,把自己的新婚被子借给部队,表现

出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解析: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河防”作“巡阅”的宾语,应在“河防”后面停顿;“泰

安,,作“纤道,,的宾语,应在“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项和C项。“既望”指每月的阴历十

六,是固定搭配;“山轿”作“乘”的宾语,所以应在“乘山轿”的前后分别停顿,排除B

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与姚鼐《登泰山记》中

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

日。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

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答案:(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

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

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俄:不久。夷:平坦。辟:展

开。向:先前。幸:庆幸。遽:立即。(2)或:有的。否:没有被日光照着。驳:错

杂。若:好像。偻:鞠躬。

14.答案: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

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景来

自艰辛的付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甲、乙两文,找到描叙于泰山之巅

观日出的句子分析概括。结合甲文中的“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

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

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

就越壮阔。结合甲文中的“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

遽止也”和乙文全文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结合甲文中“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

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美

景来自艰辛的付出。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以“柔婉”为关键词:《临江仙》用“庭院深深”等营造幽微氛围,借景委婉

抒愁,“试灯”句细腻展现低落情绪。《金石录后序》以平实语言写夫妻生活细节,回

忆亡夫与文物散失,笔触温婉,尽显女性柔婉情思。

以“高远”为关键词:《临江仙》中“春归”句时空对比,感慨深沉,“感月”句有对人生

的思考,境界高远。《金石录后序》从个人收藏到遇战乱散失,以小见大反映时代沧

桑,有超越个人苦难的高远情怀。

解析:

17.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示例1)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江花月夜》)

(示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示例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示例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解析:

18.答案:B

解析:文中画线句的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C.表示特

殊含义。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B。

19.答案:①在柿饼上或多或少都有层白色粉末

②待水分蒸发后

③是由气温以及晾晒时间决定的

解析:①由后文“不知道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可知,前文应该提到“白霜”,吃过柿饼

的人都知道的应该是柿饼上有层白霜,且由后文可知白霜有多有少,故推知应填“在柿

饼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层白霜”。

②前文写柿子析出营养物质,后面写“这些营养物质会慢慢积累并结晶”,可知营养物

质经过晾晒后慢慢失去水分的时候才会结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